送秘書晁監還日本國原文
積水不可極,安知滄海東。九州何處遠,萬里若乘空。
向國唯看日,歸帆但信風。
鰲身映天黑,魚眼射波紅。
鄉樹扶桑外,主人孤島中。
別離方異域,音信若為通。
詩詞問答
問:送秘書晁監還日本國的作者是誰?答:王維
問:送秘書晁監還日本國寫於哪個朝代?答:唐代
問:送秘書晁監還日本國是什麼體裁?答:五排
問:王維的名句有哪些?答:王維名句大全
王維送秘書晁監還日本國書法欣賞
譯文和注釋
譯文
遼闊的大海不離達到它的盡頭,怎么才離知道大海以東的地方是什麼樣?
中華九州離哪裡最遠?相隔萬里之遙好像在天空一樣。
面對著你的國家只要看太陽升起,回國的帆船只有等待定期的信風。
海中的大鱉身(把天都遮黑了,魚的眼睛把大海的波浪都照紅了。
故鄉的樹木在扶桑國的大地上,而你家住在那孤島之中。
我們分別之後就要天各一方,怎么才離夠互通音信呢!
注釋
晁衡,原名仲滿、阿倍仲麻呂,日本人。公元717年(唐玄宗開元五年)隨日本遣唐使來中國留學,改名為晁衡。歷仕三朝(玄宗、肅宗、代宗),任秘書監、兼衛尉卿等職。大曆五年卒於長安。天寶十二載,晃衡乘船回國探親。
極:盡頭。引申為達到極點、最大限度。
安知:怎么知道。
滄海東:東遊以東的地方,這裡指日本。
鰲(áo):傳說中的海中大龜,—說大鱉。
鄉樹:鄉野間的樹木。
扶桑:地名。意思是說日本國比扶桑更遠。
孤島:指日
詩文賞析
古代贈別詩通常以交代送別的時間、地點、環境發端,借景物描寫來烘染離情別意。這首詩不同,開頭便是一聲深沉的慨嘆:茫茫滄海簡直不可能達到盡頭,又怎么能知道那滄海以東是怎樣一番景象呢!突如其來,噴薄而出,令人心神為之一震。三四兩句一問一答,寄寓詩人深情:九州以外,哪裡最為遙遠?恐怕就要算迢迢萬里之外的日本了。友人要去那裡,真象登天一樣難。頭四句極寫大海的遼闊無垠和日本的渺遠難即,造成一種令人惆悵、迷惘、惴惴不安的濃重氛圍。
接下來四句,是寫想像中友人渡海的情景。在當時的科學水平和技術條件下,橫渡大海到日本去是一種極為冒險、生死未卜的事情。通常是正面實寫海上的景象,諸如氣候的無常、風濤的險惡等等,藉以表達對航海者的憂慮和懸念。第三聯寫得驚耳怵目,扣人心弦,富有精警之意。無論語言是怎樣的鋪張揚厲,情感是怎樣的激宕淋漓,要在一首短詩中把海上航行中將要遇到的無數艱難險阻說完道盡,畢竟是辦不到的。所以,王維採用了另外一種別開生面的手法:避實就虛,從有限中求無限。“向國惟看日,歸帆但信風”,要說的意思只開了一個頭便立即帶住,讓讀者自己去思索,聯想,補充,豐富。《新唐書。東夷傳》云:“日本使自言國近日所出,以為名。”這裡“日”字雙關,兼指太陽和日本國。航海者就憑几片風帆、數支櫓槳,隨風飄流,可見艱險已極。詩人不作正面描繪,只提供聯想線索;不言艱險而艱險之狀自明,不說憂慮而憂慮之情自見,正是這兩句詩高明的地方。最有特色的,還是“鰲身映天黑,魚眼射波紅”兩句。在這裡,詩人不只是沒有實寫海上景象,而且虛構了兩種怪異的景物:能把天空映黑的巨鰲,眼裡紅光迸射的大魚,同時展現出四種色彩:黑,紅,藍(天),碧(波),構成了一幅光怪陸離、恢宏闊大的動的圖畫。波濤在不停地奔涌,巨鰲與大魚在不停地出沒,四種色彩在不斷地交織和變幻,表達了詩人對友人海上航行艱險、安危的憂慮。
歷代的詩論家們公認王維“詩中有畫”,但往往沒有注意到,他的“詩中畫”大多是“繪畫所描繪不出的畫境”。這首詩即是如此。人們公認王維是著色的高手。但往往沒有注意到,他筆下的色彩不是客觀對象的一種消極的附屬物,而是創造環境氛圍、表現主觀情感的積極手段。這兩句詩利用色彩本身的審美特性來表情達意,很富創造性,有很高的借鑑價值。
最後兩句,詩人構想晁衡戰勝艱難險阻,平安回到祖國,但又感嘆無法互通音訊。這就進一步突出了依依難捨的深情。
這是一曲中日兩國的傳統友誼之歌。通篇沒有用一個概念性的語詞來明言所表現的究竟是什麼情感,但我們從目的地的渺遠、航程的艱險和詩人的聲聲喟嘆中,可以明確無誤地體會到,這是一種悵惘、憂愁、懸念、惜別等等雜糅交織的至精至誠的情誼。
標籤:送別
詩詞推薦
名句推薦
- 山棲是勝事,稍一縈戀,則亦市朝;書畫賞鑒是雅事,稍一貪痴,則亦商賈陳繼儒《小窗幽記·集醒篇》
- 東面望者不見西牆,南鄉視者不睹北方呂不韋《呂氏春秋·覽·有始覽》
- 致治之本,惟在於審。量才授職,務省官員。吳兢《貞觀政要·卷三·論擇官》
-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孔子弟子《論語·子罕篇》
- 古者春夏二氣,不決重罪。姚思廉《陳書·本紀·卷三》
-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 養弟子如養閨女,最要嚴出入,謹交遊。洪應明《菜根譚·概論》
- 糟糠不飽者不務粱肉,短褐不完者不待文繡。韓非及後人《韓非子·五蠹》
- 君王選玉色,侍寢金屏中。李白《怨歌行》
- 塞花飄客淚,邊柳掛鄉愁。岑參《武威春暮聞宇文判官西使還已到晉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