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斗柄初東淑氣回,鎮陽弦管送春來。
呼童試看寒梅樹,報導瓊花徹曉開。
詩詞問答
問:《臘月二十六日鎮遠府送春花土牛作詩以謝·其一》的作者是誰?答:祁順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問:該詩是什麼體裁?答:七絕
問:祁順的名句有哪些?答:祁順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絕句 押灰韻
參考注釋
斗柄
構成北斗柄部的三顆星
淑氣
(1).溫和之氣。 晉 陸機 《悲哉行》:“蕙草饒淑氣,時鳥多好音。” 唐 柳道倫 《賦得春風扇微和》:“青陽初入律,淑氣應春風。” 宋 朱淑真 《冬至》詩:“黃鐘應律好風吹,陰伏陽升淑氣回。”《白雪遺音·馬頭調·消魂二月》:“消魂二月春光明媚,淑氣陣陣催。”
(2).指天地間神靈之氣。《舊唐書·音樂志四》:“祥符淑氣,慶集柔明。” 明 鄭仲夔 《耳新·藹吉》:“勁骨幹霄,品業兼擅,非鍾川岳之淑氣者不能。”
弦管
(1).弦樂器和管樂器。泛指樂器。 三國 魏 嵇康 《聲無哀樂論》:“此必為至樂,不可託之於瞽史,必須聖人理其弦管,爾乃雅音得全也。” 唐 崔亘 《春怨》詩:“妾有今朝恨,君無舊日情。愁來理弦管,皆是斷腸聲。” 朱自清 《中國歌謠·歌謠的起源與發展》:“依樂府題以製辭,而其聲不被弦管者,若 子建 、 士衡 所作是也。”
(2).泛指歌吹彈唱。 唐 李商隱 《思賢頓》詩:“內殿張弦管,中原絶鼓鼙。” 寧調元 《燕京雜詩》之一:“弦管 燕京 三月天,風沙撲面若為憐。”
絃管:亦作“ 絃筦 ”。 1.弦樂器與管樂器。 漢 趙曄 《吳越春秋·勾踐伐吳外傳》:“功可象於圖畫,德可刻於金石,聲可託於絃管,名可留於竹帛。” 唐 穀神子 《博異志·許漢陽》:“諸樂絃管盡備,其鳥再拜,女郎舉酒,眾樂具作,蕭蕭泠泠,杳入神仙。” 宋 韓維 《踏莎行·次韻范景仁寄子華》詞:“辛夷花謝早梅開,應須次第調絃管。”
(2).指彈奏絲竹;絲竹樂聲。 前蜀 韋莊 《上行杯》詞之一:“滿樓絃管,一曲離腸寸寸斷。” 宋 孔平仲 《續世說·德行》:“教以歌舞絃筦六博之藝,飾之以珠翠金玉衣服之具。” 明 譚貞良 《樓桑先主廟》詩:“枌榆存舊社,絃管尚紛紛。” 清 曹寅 《中秋西堂待月》詩:“直待滿城絃管歇,漸分清影上屏山。”《兒女英雄傳》第二八回:“新人坐在花轎里,但聽得大吹大擂,絃管喧雜。”參見“ 弦管 ”。
送春
(1).送別春天。 唐 白居易 《送春歸》詩:“杜鵑花落子規啼,送春何處 西江 西。” 清 周亮工 《白櫻桃》詩之二:“嶺外麥英雪是膚,送春新脫紫霞襦。” 清 龔自珍 《西郊落花歌》:“先生探春人不覺,先生送春人又嗤。”
(2).舊時立春日的一種風俗。 胡樸安 《中華全國風俗志·山東·惠民縣之歲時》:“立春日,官吏各執彩仗……制小春牛遍送搢紳家,謂之送春。”
試看
試著看看;且看。 唐 韓愈 《盆池》詩之五:“且待夜深明月去,試看涵泳幾多星。” 元 康進之 《李逵負荊》第一折:“俺綽起這桃花瓣兒來,我試看咱,好紅紅的桃花瓣兒。”
寒梅
梅花。因其凌寒開放,故稱。 唐 張謂 《早梅》詩:“一樹寒梅白玉條,迥臨林村傍谿橋。” 宋 柳永 《瑞鷓鴣》詞:“天將奇艷與寒梅。乍驚繁杏臘前開。” 明 何景明 《二月見梅》詩:“二月寒梅開滿枝,素心寧與艷陽期!” 柯靈 《香雪梅·序一》:“初來時霜菊正丹,現在早開的寒梅已經著花。”
報導
發表的新聞稿
長篇報導
瓊花
(1).一種珍貴的花。葉柔而瑩澤,花色微黃而有香。 宋 淳熙 以後,多為聚八仙(八仙花)接木移植。 唐 李白 《秦女休行》:“西門 秦氏 女,秀色如瓊花。”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錄》卷下:“ 揚州 后土廟 有瓊花一株,或雲自 唐 所植,即 李衛公 所謂玉蕊花也。” 宋 周密 《齊東野語·瓊花》:“ 揚州 后土祠 瓊花,天下無二本,絶類聚八仙,色微黃而有香。 仁宗 慶曆 中,嘗分植禁苑,明年輒枯,遂復載還祠中,敷榮如故。 淳熙 中, 壽皇 亦嘗移植南內,逾年憔悴無華,仍送還之。其後,宦者 陳源 ,命園丁取孫枝移接聚八仙根上,遂活,然其香色則大減矣。 杭 之 褚家塘 瓊花園是也。今 后土 之花已薪,而人間所有者,特當時接本,髣髴似之耳。”
(2).古歌曲名。即《玉樹後庭花》。 清 洪昇 《長生殿·定情》:“《瓊花玉樹》,《春江夜月》,聲聲齊唱。” 清 陳文述 《青溪吊江總宅》詩:“當時《玉樹》臨風曲,異日《瓊花》水調歌。”
(3).比喻雪花。 唐 皮日休 《奉和魯望早春雪中作吳體見寄》:“威仰噤死不敢語,瓊花雲魄清珊珊。” 宋 楊萬里 《觀雪》詩:“落盡瓊花天不惜,封他梅蘂玉無香。” 元 呂止庵 《集賢賓·嘆世》曲:“到冬來落瓊花陣陣飄,剪鵝 * 片飛。” 陳毅 《蝶戀花·訪問亞洲三國喀布爾望雪山》詞:“一望瓊花爭怒放,飛越羣山,人喜從天降。”
徹曉
猶徹旦。《金華子雜編》卷上引 唐 陸翱 《宴趙氏北樓》詩:“本為愁人設,愁人徹曉愁。” 元 岑安卿 《題<晴川圖>》詩:“昔年夜宿 瀟湘 浦,徹曉不眠聽急雨。”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六》:“每夜有數人擊柝聲,琅琅徹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