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音書屋作歌原文
古雲音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凡八耳。
為音蓋不出乎斯,而始未曾聞曰水。
其八有質此無質,無質之一概八矣。
坐聞寫音因憬悟,有弗如無乃至理。
然則是音為有無,擲筆拈鬚笑而已。
詩詞問答
問:寫音書屋作歌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寫音書屋作歌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紙韻 出處:御製詩五集卷三十
2. 謂金石絲竹匏土革木
參考注釋
金石絲竹
指鍾、磬、琴瑟、簫管四類樂器。亦泛稱各種樂器。《禮記·樂記》:“金石絲竹,樂之器也。” 漢 劉向 《說苑·敬慎》:“弔死問疾,七年不飲酒,不食肉,外金石絲竹之聲,遠婦女之色。” 晉 王嘉 《拾遺記·洞庭山》:“四時聞金石絲竹之聲,徹於山頂。” 唐 李朝威 《柳毅傳》:“復有金石絲竹,羅綺珠翠,舞千女於其左。”
匏土
匏指笙竽類樂器,土指塤缶類樂器,均為八音之一。 黃人 《<清文匯>序》:“ 唐 宋 以還,乃立古文顓名……考之名義,則宗尚輓近不為古,屏除聲色不稱文;徵諸實際,則駢偶而鰥寡其儔,詞賦而匏土其響而已。”
革木
古樂器名,鞀鼓與柷敔。《國語·周語下》:“是以金尚羽,石尚角,瓦絲尚宮,匏竹尚議,革木一聲。” 韋昭 註:“革,鞀鼓也,木,柷敔也。”
出乎
出於,超出。 魯迅 《吶喊·端午節》:“ 方太太 見他強橫到出乎情理之外了,也暫時開不得口。” 茅盾 《子夜》二:“於是大家會意似的一陣轟笑,挽回了那個出乎意料之外的僵局。” 柳青 《狠透鐵》:“革命形勢發展的迅速出乎一切人的預料。”
未曾
不曾
臣未曾聞也。——《戰國策·魏策》
這樣的豐收年,我活了八十歲也未曾見過
無質
(1).沒有誠信。《左傳·襄公九年》:“要盟無質,神弗臨也。” 孔穎達 疏:“質,誠也。”《左傳·昭公十六年》:“ 楚子 聞 蠻氏 之亂也與 蠻子 之無質也,使 然丹 誘 戎蠻子嘉 殺之,遂取 蠻氏 。” 杜預 註:“質,信也。”
(2).沒有實體。 南朝 梁 沉約 《難范縝<神滅論>》:“形既無知,神本無質。” 唐 李商隱 《聖女祠》詩:“無質易迷三里霧,不寒長著五銖衣。”
之一
一定範圍內的數量或事物中的一個。
常用於說明文中,“之一”體現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例句】雄偉的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人民創造的世界奇蹟之一,也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座豐碑。
世博主題館是世博會有史以來室內展覽面積最大、展示內容最豐富的永久場館,也是對本屆世博會進行主題演繹的關鍵場館之一。
她是我眾多朋友之一。
憬悟
醒悟。 張鍾瑞 《對於要求開設國會者之感喟》:“其稍知世界大勢、具開明之識者……遂莫不豁然憬悟,躍然興起,乃大聲急呼曰:自立自立。”
無乃
表示委婉反問。不是;豈不是
無乃爾是過與。——《論語·季氏》
無乃不可乎。——《左傳·僖公三十二》
至理
(1) 最正確或最根本的道理
團結禦侮,自然是至理
(2) 最完善最美好的政治
然則
連詞,用在句子開頭,表示“既然這樣,那么…”
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宋· 范仲淹《岳陽樓記》
有無
亦作“ 有亡 ”。1.有或無。《文選·司馬相如<子虛賦>》:“臣 楚國 之鄙人也,幸得宿衛,十有餘年,時從出遊,游於後園,覽於有無,然猶未能徧覩也。” 李善 註:“覽於有無,謂或有所見,或復無也。” 漢 揚雄 《羽獵賦》:“馳弋乎神明之囿,覽觀乎羣臣之有亡。” 唐 賈島 《送僧》詩:“言歸文字外,意出有無間。”《水滸傳》第三九回:“這個不難,只取牢城營文冊一查,便見有無。”
(2).指家計的豐或薄。《禮記·檀弓上》:“ 子游 問喪具。夫子曰:‘稱家之有亡。’ 子游 曰:‘有亡惡乎齊?’” 陸德明 釋文:“有亡……一音無。” 孔穎達 疏:“亡,無也。言各隨其家計豐薄有無也。” 宋 范仲淹 《宋故乾州刺史張公神道碑》:“﹝公﹞復常好施,與宗族同其有亡。” 沉從文 《從文自傳·我所生長的地方》:“城中人每年各按照家中有無,到天王廟去殺豬,宰羊,磔狗,獻雞,獻魚,求神保佑五穀的繁殖,六畜的興旺,兒女的長成,以及作疾病婚喪的禳解。”
(3).指有餘與不足。《書·益稷》:“懋遷有無化居,烝民乃粒,萬邦作乂。” 孫星衍 疏:“有為有餘,無為不足也。”按,《文選·王融<永明九年策秀才文>之四》引作“有亡”。 唐 韓愈 《原道》:“為之賈以通其有無。” 宋 蘇軾 《過雲龍山人張天驥》詩:“墟里通有無,垣牆任摧倒。” 沉從文 《從文自傳·我所生長的地方》:“商人各負擔了花紗同貨物,灑脫的向深山中村莊走去,同平民作有無交易,謀取什一之利。”
(4).所有。 唐 韓愈 《處士盧君墓志銘》:“其弟 渾 ,以家有無,葬以車一乘於 龍門山 先人兆。” 宋 曾鞏 《故太常博士吳君墓碣》:“其喪父也,以家之有無葬,故葬不緩。”
(5).古代哲學範疇。有,指事物的存在,有“有形、有名、實有”等義;無,指事物的不存在,有“無形、無名、虛無”等義。《老子》:“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論說》:“次及 宋岱 、 郭象 ,鋭思於幾神之區; 夷甫 、 裴頠 ,交辨於有無之域:並獨步當時,流聲後代。”
而已
——用在陳述句末,表示限止語氣,相當於“罷了”,常跟“只”、“不過”、“僅僅”等連用,對句意起沖淡作用
撤屏視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己。——《虞初新志·秋聲詩自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