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源首座

作者:釋懷深 朝代:宋代

會源首座原文

高蹤不負當年約,時憶翻然命駕來。

世味任教甜似蜜,道心終使冷如灰。

茅茨款我三椽小,石榻緣君一笑開。

倚杖春風話平昔,寄言猿鳥莫驚猜。

詩詞問答

問:會源首座的作者是誰?答:釋懷深
問:會源首座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會源首座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釋懷深的名句有哪些?答:釋懷深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灰韻

參考注釋

高蹤

亦作“ 高蹤 ”。1.發生在遙遠的過去的事跡。《漢書·揚雄傳上》:“軼五帝之遐跡兮,躡三皇之高蹤。” 晉 陸雲 《盛德頌》:“紹 軒轅 之叡哲,越 三代 之高蹤。”

(2).高尚的行跡。《文選·傅鹹<贈何劭王濟>詩》:“豈不企高蹤,麟趾邈難追。” 張銑 註:“豈不慕高軌,但蹤跡邈遠難可追攀也。” 唐 包佶 《雙山過信公所居》詩:“傳心不傳法,誰可繼高蹤。” 明 李東陽 《徐州洪蘇墨亭》詩:“由來一代不幾見,沉我異世懷高蹤。” 清 李漁 《奈何天·狡脫》:“便做道伴、孤燈,偕隻影,閉長門,捱永夜,也甘受淒其。況有這明師足倚,高蹤可追,少不得蓮臺獅象,共坐同騎。”

(3).指高的造詣。《宋書·謝靈運傳論》:“若夫 平子 艷發,文以情變,絶唱高蹤,久無嗣響。”

(4).指隱退。《漢書·蓋寬饒傳》:“君不惟 蘧氏 之高蹤,而慕 子胥 之末行,用不訾之軀,臨不測之險,竊為君痛之。” 顏師古 註:“ 蘧伯玉 ,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 唐 盧照鄰 《初夏日幽莊》詩:“聞有高縱客,耿介坐幽莊。” 宋 周煇 《清波雜誌》卷八:“惟曾祖受三天子聘賢之禮數,在先朝為九老人授道之師承,繼 巢 由 之高蹤,辭 夔 龍 之盛舉。”

見“ 高蹤 ”。

當年

在事情發生的同一年

這個新建的廠子當年就收回了投資

翻然

(1) 形容改變得很快而徹底

翻然悔悟

(2) 也作“幡然”

命駕

命人駕車馬,也指乘車出發

世味

(1).人世滋味;社會人情。 唐 韓愈 《示爽》詩:“吾老世味薄,因循致留連。” 宋 唐珏 《摸魚兒》詞:“悠然世味渾如水,千里舊懷誰省?” 清 曹寅 《避熱》詩之五:“世味何如 湘 水淡,物情翻向 楚 人夸。”

(2).指功名宦情。 宋 葉適 《孟達甫墓志銘》:“既連黜兩州,世味益薄。知 南康 ,自列親嫌不往。” 明 唐順之 《都察院都事秦君墓表》:“君乃鋭然自割於強盛之年,非孝愛純至,一不中熱於世味,有所不能。”

任教

擔任教師、教練等工作

他在大學任教

道心

(1).指天理,義理。《書·大禹謨》:“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蔡沉 集傳:“心者,人之知覺,主於中而應於外者也。指其發於形氣者而言,則謂之人心,指其發於義理者而言,則謂之道心。” 宋 葉夢得 《避暑錄話》卷上:“道心者,喜怒哀樂之未發者也。” 清 王夫之 《張子正蒙注·大心》:“其直指人心見性,妄意天性,不知道心,而以惟危之人心為性也。” 馮友蘭 等註:“ 宋 儒認為道心就是天理,人心就是人慾。天理是精微的,人慾是危險的。”

(2).客觀事物最基本的精神。 漢 王充 《論衡·薄葬》:“事莫明於有效,論莫定於有證,空言虛語,難得道心,人猶不信。”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原道》:“爰自 風 姓,暨於 孔氏 ,玄聖創典,素王述訓,莫不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設教。” 陸侃如 註:“道是自然之道,那么道的心應該指自然之道的基本精神。”

(3).佛教語。菩提心;悟道之心。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傳·義解四·釋道溫》:“義解足以析微,道心未易可測。”《壇經·般若品》:“自若無道心,闇行不見道。”《西遊記》第一回:“只見那班部中忽跳出一個通臂猿猴,厲聲高叫道:‘大王若是這般遠慮,真所謂道心開發也。’”

茅茨

亦作“茆茨”。1.茅草蓋的屋頂。亦指茅屋。《墨子·三辯》:“昔者 堯 舜 有茅茨者,且以為禮,且以為樂。”《韓非子·五蠹》:“ 堯 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斲。” 唐 錢起 《早渡伊川見舊鄰作》詩:“村落通白雲,茆茨隱紅葉。” 清 侯方域 《明東平州太守常公墓志銘》:“公歸而無居,乃居余之北村,茆茨數椽,意泊如也。”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黃英》:“乃於園中築茅茨,擇美婢往侍。”

(2).指簡陋的居室。引申為平民里巷。 晉 袁宏 《後漢紀·桓帝紀下》:“不慕榮宦,身安茅茨。” 宋 蘇軾 《內中御侍以下賀太皇太后年節詞語》:“求賢審官,拔士茆茨之下。” 清 陳田 《明詩紀事戊籤·華察》引 陳臥子 曰:“ 子潛 清儉,似茅茨下人。”

(3).用以謙稱自己的家。 唐 清晝 湯衡 《懷李司直縱聯句》:“幽獨何以慰,友人顧茅茨。” 宋 王安石 《寄闕下諸父兄兼示平甫兄弟》詩:“但願一門皆貴仕,時將車馬過茆茨。”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三仙》:“未修地主之儀,忽叨盛饌,於理不當。茅茨不遠,可便下榻。”

石榻

狹長而矮的石床。 漢 劉向 《列仙傳·修羊公》:“ 修羊公 者, 魏 人也。在 華陰山 上石室中,有懸石榻,臥其上,石盡穿陷。” 隋 江總 《玄圃石室銘》:“僊巖石榻,僊宇石牆。” 唐 戴叔倫 《寄贈翠岩奉上人》詩:“掛衲雲林淨,翻經石榻涼。” 明 徐渭 《贈呂正賓長篇》:“ 天姥 中峯翠色微,石榻斜支讀書處。”

倚杖

(1).依賴。 晉 乾寶 《晉紀總論》:“倚杖虛曠,依阿無心者,皆名重海內。”《晉書·趙胤傳》:“ 南頓王 宗 反, 胤 殺 宗 ,於是 王導 、 庾亮 並倚杖之。” 清 薛福成 《書益陽胡文忠公與遼陽官文恭公交歡事》:“今用事者,胸無成見,依人而行,況以使相而握兵符,又隸旗籍,為朝廷所倚杖,每有大事,可借其言以得所請。”

(2).拄著手杖。 南朝 宋 鮑照 《代東武吟》:“腰鐮刈葵藿,倚杖牧鷄豚。” 唐 王維 《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詩:“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 唐 杜甫 《春歸》詩:“倚杖看孤石,傾壺就淺沙。”

春風

(1) 春天的風

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杜牧《贈別》

(2) 比喻和悅的神色或良好的成長環境

平昔

以往,過去;

秋先平昔最恨的是攀枝折朵。—— 明· 馮夢龍《醒世恆言》

我平昔很少讀小說,忽然來了興趣

寄言

(1).猶寄語、帶信。《楚辭·九章·思美人》:“願寄言於浮雲兮,遇 豐隆 而不將。” 唐 元稹 《遣興》詩之五:“寄言抱志士,日月東西跳。” 明 袁宏道 《祝雨》詩:“寄言行雨兒,莫下山頭去。”

(2).謂把某種思想感情寄托在詩文之中。 三國 魏 嵇康 《琴賦》序:“是故復之不足,則吟詠以肆志,吟詠之不足,則寄言以廣意。”《宋書·謝靈運傳論》:“自 建武 暨乎 義熙 ,歷載將百,雖綴響聯辭,波屬雲委,莫不寄言上德,託意玄珠,遒麗之辭,無聞焉耳。”

驚猜

驚恐猜疑。 唐 高適 《奉和鶻賦》:“望鳳沼而輕舉,紛羽族以驚猜。” 宋 蘇轍 《次韻沉立少卿白鹿》詩:“白鹿何年養,驚猜未肯馴。” 清 俞樾 《茶香室續鈔·李太白軼事》:“養奇禽千計,呼皆就掌取食,了無驚猜。”

詩詞推薦

會源首座原文_會源首座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