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仲謨輓詞次謝彥明韻原文
靈輀拂曉出門時,忍聽長歌薤露詩。
地下修文知浪語,天宮說法忘歸期。
燕窺舊幕疑空榻,魚泳新荷樂故池。
靈運向來曾入社,一篇哀輓有餘悲。
詩詞問答
問:謀仲謨輓詞次謝彥明韻的作者是誰?答:釋妙聲
問:謀仲謨輓詞次謝彥明韻寫於哪個朝代?答:元代
問:謀仲謨輓詞次謝彥明韻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釋妙聲的名句有哪些?答:釋妙聲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支韻
參考注釋
靈輀
喪車。 三國 魏 曹植 《王仲宣誄》:“喪柩既臻,將及 魏 京靈輀回軌,白驥悲鳴。” 唐 吳兢 《貞觀政要·儉約》:“靈輀冥器,窮金玉之飾。” 清 譚嗣同 《湘痕詞》之二:“靈輀軋軋鳴,送子入山道。”
拂曉
(1) 天快亮的時候
(2) 緊連黎明前的時間
出門
(1) 離家外出或遠行
(2) 〈方〉∶出嫁
長歌
(1).放聲高歌。 漢 張衡 《西京賦》:“女娥坐而長歌,聲清暢而蜲蛇。” 唐 李賀 《長歌續短歌》:“長歌破衣襟,短歌斷白髮。” 明 何景明 《贈鄭佐》詩:“ 老鄭 空同 客,長歌 北海 尊。” 清 鄒容 《和西狩》:“目瞑負多久,長歌招國魂。”
(2).篇幅較長的詩歌。 唐 司空圖 《馮燕歌》:“為感詞人 沉下賢 ,長歌更與分明説。”
薤露
(1).樂府《相和曲》名,是古代的輓歌。 戰國 楚 宋玉 《對楚王問》:“其為《陽阿》、《薤露》,國中屬而和者數百人。” 晉 崔豹 《古今注》卷中:“《薤露》、《蒿里》,並喪歌也。出 田橫 門人, 橫 * ,門人傷之,為之悲歌,言人命如薤上之露,易晞滅也,亦謂人死,魂魄歸乎蒿里……至 孝武 時, 李延年 乃分為二曲,《薤露》送王公貴人,《蒿里》送士大夫庶人,使挽柩者歌之,世呼為輓歌。” 宋 葉適 《張提舉輓詞》詩:“長年慣唱漁家曲,難聽茲晨《薤露》聲。” 明 吾丘瑞 《運甓記·翦逆聞喪》:“歌《薤露》把泉臺卜葬。” 柳亞子 《題雲間張瑞芝女士傳》詩:“ 九峰 三泖 魂歸未?怕聽人間《薤露》歌。”
(2).薤葉上的露水。 唐 裴鉶 《傳奇·封陟》:“逝波難駐,西日易頽,花木不停,薤露非久。” 明 唐順之 《銅雀台》詩之二:“翠襦霑薤露,錦瑟入松風。” 魯迅 《集外集·斯巴達之魂》:“酸風夜鳴,薤露競落,其竊告人生之脆者歟。”
地下修文
據 晉 王隱 《晉書》載, 中牟 令 蘇韶 死後現形,對其堂弟 蘇節 說, 顏淵 、 卜商 現為地下修文郎;修文郎凡八人,皆鬼之聖者。 韶 今亦守其職。見《太平御覽》卷八八三引。後因以“地下修文”為文士死亡的典故。 唐 司空圖 《狂題》詩之九:“地下修文著作郎,生前飢處倒空牆。” 五代 徐夤 《傷前翰林楊左丞》詩:“人間搦管窮 蒼頡 ,地下修文 待卜 商。”亦作“ 地下郎 ”。 唐 杜甫 《聞高常侍亡》詩:“虛歷 金華 省,何殊地下郎。”
浪語
(1).妄說;亂說。《隋書·五行志上》:“ 大業 中童謡曰:‘桃李子,鴻鵠遶 陽山 ,宛轉花林里。莫浪語,誰道許。’” 宋 楊萬里 《酌惠山泉瀹茶》詩:“詩人浪語元無據,卻道人間第二泉。” 清 曹寅 《送施潯江方伯之任湖南》詩:“酒熱一時渾浪語,旌麾果喜見前騶。”
(2).空話;不切實際的話。 唐 李邕 《國清寺碑》:“目有書傳,耳無浪語。”《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九:“此婦堅貞之性,數年以來,老僧頗識之,彼是不肯作浪語的。” 清 洪昇 《長生殿·得信》:“問音由,佳人果有佳音否?莫為我淹煎把浪語謅。”
(3). * 的話。《紅樓夢》第二一回:“ 賈璉 此時恨不得化在他身上,那媳婦故作浪語。”
天宮
上帝或諸神在天上的住所;天國
說法
(1) 指說話所用的詞
換個說法,他也許能接受
(2) 說出的想法;看法
“嘴上 * ,辦事不牢”是一種不全面的說法
(3) 講說的方法
忘歸
(1).忘返。《楚辭·九歌·山鬼》:“東風飄兮神靈雨,留靈脩兮憺忘歸。” 晉 左思 《吳都賦》:“ 舜 禹 游焉,沒齒而忘歸。” 唐 白居易 《琵琶行》:“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
(2).良箭名。以一去不復返,故稱。《公孫龍子·跡府》:“ 龍 聞 楚王 張繁弱之弓,載忘歸之矢,以射蛟兕於 雲夢 之圃。”《文選·嵇康<贈秀才入軍>詩之一》:“左攬繁若,右接忘歸。” 李周翰 註:“忘歸,矢名。”
故池
舊池;原來的池塘。 南朝 宋 謝靈運 《還舊園作見顏範二中書》詩:“曩基即先築,故池不更穿。” 唐 陳子昂 《詠主人壁上畫鶴》:“自矜彩色重,寧憶故池羣?”
靈運
天命;時運。《晉書·武帝紀》:“我皇祖 有虞氏 誕膺靈運,受終於 陶唐 ,亦以命於 有夏 。” 北魏 高允 《答宗欽》詩之九:“時之圮矣,靈運未通。風馬殊隔,區域異封。” 明 李東陽 《送顧天錫員外審刑山西》詩:“ 周 家衍靈運, 于氏 興高門。”
向來
(1) 一貫如此
(2) 先前
向來之煙霞。——唐· 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
向來不過籠絡耳。——清· 梁啓超《譚嗣同傳》
一篇
(1).古時文字皆著之於竹簡,用牛皮編串如冊,是為一篇。後因稱首尾完整的文字為一篇。《墨子·明鬼下》:“聖人一尺之帛,一篇之書。” 漢 王充 《論衡·本性》:“如此則性各有陰陽,善惡在所養焉,故 世子 作養書一篇。” 唐 元稹 《酧白學士代書》詩:“一篇從日下,雙鯉送天涯。” 金 元好問 《遣興》詩:“一篇詩遣興,三醆酒扶頭。”
(2).全篇。 晉 陸機 《文賦》:“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朱子語類》卷八四:“此是一篇綱領。”
哀輓
(1).悲痛地挽著喪車。 唐 杜甫 《故武衛將軍輓詞》之三:“哀輓青門去,新阡 絳水 遙。” 仇兆鰲 註:“哀輓,挽喪車而哀慟也。” 唐 劉言史 《北原情》詩:“城中人不絶,哀輓相次行。”
(2).指輓歌。 唐 羊士諤 《梁國惠康公主輓歌詞》詩:“都人聽哀輓,淚盡望寒原。”
(3).哀悼。 應修人 《灰黑的手帕》詩:“燈火上鬧市,天色已近昏暗,我惘然哀輓那墜去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