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鴻濛昔未辟,未有補天手。
青山各混沌,流峙自相蹂。
女媧截巨鰲,戴以眾山首。
是時九仙人,丹灶亦初守。
相隨奠山嶽,聳出萬仞陡。
青天金芙蓉,翠彩分四走。
容容山上雲,時作蒼龍吼。
莽蕩應風雷,灑潤滿林藪。
中有上仙人,雲臥日漸久。
朅來游其巔,萬靈在衿肘。
壯哉鰲戴功,天柱永不朽。
詩詞問答
問:《壽葉台山太師二首·其二·賦得鰲頂雲峰》的作者是誰?答:伍瑞隆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問:伍瑞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伍瑞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有韻
參考注釋
鴻濛
見“ 鴻蒙 ”。
未有
沒有
未有封侯之賞。——《史記·項羽本紀》
未有以應。
吾尚未有子。——清· 全祖望《梅花嶺記》
城門未有燒脫。——《廣東軍務記》
補天手
挽回世運的能人。 宋 陳師道 《奉陪內翰二友醴泉避暑》詩:“請公慎用補天手,入佐後皇和五石。” 宋 楊萬里 《送林謙之司業為桂路提刑》詩:“先生補天手,萬象焉能春。”《三國演義》第三八回:“先生爾時乘三九,收拾琴書離隴畝;先取 荊州 後取 川 ,大展經綸補天手。”參見“ 補天 ”。
青山
長滿綠色植物的山
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
混沌
(1) 我國民間傳說中指盤古開天避地之前天地模糊一團的狀態
(2) 形容矇昧無知的樣子
(3) 糊塗(常用來罵人)
自相
相互。《後漢書·黨錮傳·范滂》:“君為人臣,不惟忠國,而造部黨,自相褒舉,評論朝廷,虛構無端,諸所謀結,並欲何為?”《二刻拍案驚奇》卷四:“兩承差自相商議了一回道:‘除非如此如此。’” 明 徐弘祖 《徐霞客遊記·游黃山日記》:“諸峯自相掩蔽,不能一目盡也。”
(1).親自察看。《三國志·吳志·薛綜傳》:“自臣昔客始至之時, 珠崖 除州縣嫁聚,皆須八月引戶,人民集會之時,男女自相可適,乃為夫妻,父母不能止。”
(2).佛教語。指事物各自外現的形象特徵。與“共相”相對。 章炳麟 《國故論衡·明見》:“﹝物﹞無畢同,故有自相;無畢異,故有共相。” 章炳麟 《國故論衡·明見》:“浮屠之言曰:從一青計之,以是青為自相,以凡青為共相,青同也。以凡青為自相,以赤、白、黃、紫為共相,顯色同也。以顯色為自相,以聲、香、味、觸為共相,色聚同也。”參見“ 共相 ”。
女媧
(1).神話傳說中的古帝名。參見“ 女媧氏 ”。
(2).相傳為 夏禹 之妃, 塗山氏 之女。《史記·夏本紀》“予娶 塗山 ” 司馬貞 索隱:“《系本》曰‘ 塗山氏 女名 女媧 ’,是 禹 娶 塗山氏 號 女媧 也。”亦稱“ 女嬌 ”、“ 女趫 ”。 漢 趙曄 《吳越春秋·越王無餘外傳》:“ 禹 因娶 塗山 ,謂之 女嬌 。”《漢書·古今人表》:“ 女趫 , 禹 妃, 塗山氏 女,生 啟 。”
(3). 太行山 別名。 清 厲荃 《事物異名錄·坤輿·山》:“《十道山川考》, 太行山 為天下之脊,一名 王母 ,一名 女媧 。”
山首
山的入口。 南朝 宋 謝靈運 《山居賦》:“及其二川合流,異源同口。赴隘入險,俱會山首。瀨排沙以積丘,峯倚渚以起阜。”
仙人
神話和童話中指神通廣大、長生不老的人
丹灶
煉丹用的爐灶。 南朝 梁 江淹 《別賦》:“守丹灶而不顧,鍊金鼎而方堅。” 宋 姚寬 《西溪叢語》卷上:“﹝ 王甫 ﹞忽遇一道人,引至一處,過松下,有廢丹灶。” 清 趙翼 《沖祐宮》詩:“丹灶錙銖火,茶經粟粒芽。” 郁達夫 《題畫》詩之三:“爛爛猶餘丹灶氣,晚風吹作滿林霞。”
相隨
(1).亦作“ 相隋 ”。謂互相依存。《老子》:“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之相隨。” 馬王堆 漢 墓帛書《老子·道經》作“相隋”。
(2).伴隨;跟隨。《史記·蘇秦列傳》:“是何慶弔相隨之速也?”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論說》:“夫説貴撫會,弛張相隨。” 馬烽 《飼養員趙大叔》:“說完,匆匆忙忙相隨那女人走了。”
山嶽
又高又大的山
天台山者,蓋山嶽之神秀也
聳出
高聳突出。 宋 歐陽修 《班班林間鳩寄內》詩:“嵩峯三十六,蒼翠爭聳出。”《西遊記》第十七回:“抹過峻岭,又見那陡崖前,聳出一座洞府。” 何其芳 《畫夢錄·黃昏》:“小山巔的亭子因暝色天空的低垂而更圓,而更高高地聳出林木的蔥蘢間。”
青天
(1) 蔚藍色的天空
(2) 晴朗的白天。比喻清官
老百姓管包公叫“包青天”
金芙蓉
荷花的美稱。《樂府詩集·清商曲辭一·子夜歌四十》:“玉藕金芙蓉,無稱我蓮子。” 元 楊維楨 《八月五日赴瑪瑙山主之招題詩雙松亭》詩:“外湖水繞玉螮蝀,里湖水浸金芙蓉。”
翠彩
同“ 翠彩 ”。 唐 李白 《明堂賦》:“點翠綵於鴻荒,洞清陰乎羣山。”
亦作“ 翠采 ”。青綠色。 三國 魏 曹植 《寶刀賦》:“垂華紛之葳蕤,流翠采之滉瀁。” 晉 傅玄 《鬥雞賦》:“紅縹廁於微黃兮,翠彩蔚而流青。”
容容
(1).紛亂動盪貌。《楚辭·九章·悲迴風》:“紛容容之無經兮,罔芒芒之無紀。” 朱熹 集註:“容容,紛動之貌。”《史記·淮陰侯列傳》:“夫鋭氣挫於險塞,而糧食竭於內府,百姓罷極怨望,容容無所倚。” 三國 魏 阮籍 《清思賦》:“翩翼翼以左右兮,紛悠悠以容容。”
(2).煙雲浮動貌。《楚辭·九歌·山鬼》:“表獨立兮山之上,雲容容兮而在下。” 南朝 齊 王融 《青青河畔草》詩:“容容寒煙起,翹翹望行子。”
(3).盛多貌。《楚辭·九辯》:“載雲旗之委蛇兮,扈屯騎之容容。”《漢書·揚雄傳上》:“壄盡山窮,囊括其雌雄,沉沉容容,遙噱虖紭中。” 王先謙 補註引 王念孫 曰:“沉容雙聲字,謂禽獸眾多之貌。” 清 唐甄 《潛書·大命》:“容容其山,旅旅其石,與地終也。” 清 黃景仁 《貂裘換酒·題萬黍維<持籌讀律圖>》詞:“阿堵且難求便得,大願幾時方足?總輸與容容之福。”
(4).隨眾附和。《史記·張丞相列傳》:“其治容容隨世俗浮沉,而見謂諂巧。”《漢書·翟方進傳》:“朕誠怪君,何持容容之計,無忠固意,將何以輔朕帥道羣下?” 顏師古 註:“容容,隨眾上下也。” 南朝 陳 徐陵 《與楊僕射書》:“諤諤非 周 舍,容容類 胡廣 ,何其無諍臣哉!” 宋 葛立方 《韻語陽秋》卷九:“方 劉 項 之勢,雌雄未決也,其間豈無容容狡詐之士,首鼠兩端,以觀成敗。而為身謀者乎?”
(5).飛揚飄動貌。《漢書·禮樂志》:“神之行,旌容容,騎沓沓,般縱縱。” 顏師古 註:“容容,飛揚之貌。”
時作
猶時興。《儒林外史》第二八回:“而今時作,這些鹽商頭上戴的是方巾,中間定是一個水晶結子。”參見“ 時興 ”。
蒼龍
(1)
(2) 二十八宿中東方七宿,即角、亢、氐、房、心、尾、箕的合稱
(3) 太歲星,古時以為凶神,今比喻極其兇惡的人
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毛 * 《清平樂·六盤山》
莽蕩
(1).遼闊無際。 漢 班固 《北征賦》:“野蕭條以莽蕩,迥千里而無家。”《敦煌變文集·伍子胥變文》:“ 子胥 行至莽蕩山間,按劍悲歌而嘆。” 清 譚嗣同 《崆峒》詩:“斗星高被眾峰吞,莽蕩山河劍氣昏。”《新華月報》1979年第7期:“這條莽蕩的 黃河 ,一下分散作無數條細流,如萬千纓絡閃爍飄拂。”
(2).迂闊;迂遠不切實際。 宋 葉適 《贈岩電隱士》詩:“近時術人多莽蕩,要把虛名隨妄想。” 明 袁宏道 《答陶周望書》:“ 小修 舊見弟如此商榷,亦以弟為莽蕩,今不復然矣。”
(3).激盪;震撼。 漱岩 《楊哲高烈士悼歌》:“風雲莽蕩 武昌 城,大陸龍蟄雷一聲。”
莽蕩。 柳亞子 《次韻分寄康弼大覺》:“莽盪乾坤迴涕淚,槎枒肺腑走風雷。”參見“ 莽蕩 ”。
風雷
(1).風和雷。《易·益》:“風雷,益。” 宋 曾鞏 《喜雨》詩:“更喜風雷生北極,頓驅雲雨出靈湫。” 清 袁枚 《續新齊諧·天上過船》:“ 乾隆 五十五年五月十四日,風雷大作。”
(2).形容響聲巨大。 唐 方乾 《因話天台勝異仍送羅道士》詩:“石上叢林礙星斗,窗前瀑布走風雷。” 宋 蘇軾 《送鄭戶曹》詩:“山水自相激,夜聲轉風雷。”
(3).比喻威猛的力量或急劇變化的形勢。 宋 蘇軾 《送將官梁左藏赴莫州》詩:“一朝鼓角鳴地中,帳下美人空掩面;豈如千騎平時來,笑談謦欬生風雷。” 清 龔自珍 《己亥雜詩》之二十:“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瘖究可哀。” 廖仲愷 《壬戌六月禁錮中聞變有感》詩:“ 珠江 日夕起風雷,已倒狂瀾孰挽迴?”
林藪
(1).山林與澤藪。《管子·立政》:“修火憲,敬山澤,林藪積草,天財之所出,以時禁發焉。” 晉 左思 《魏都賦》:“隰壤瀸漏而沮洳,林藪石留而蕪穢。” 唐 李白 《大獵賦》:“窮遐荒,盪林藪,扼士狛,殪天狗。” 明 鄭若庸 《玉玦記·賞花》:“或密或疎的林藪,葳葳蕤蕤。” 清 方文 《送薪行·答胡公嶠》:“侵晨持斧出,刈薪向林藪。”
(2).指山野隱居的地方。 漢 蔡邕 《薦皇甫規表》:“藏器林藪之中,以辭徵召之寵。” 晉 葛洪 《抱朴子·釋滯》:“ 周黨麟 跱於林藪,而無損 孝文 之刑厝也。” 唐 錢起 《送褚人落第東歸》詩:“ 漢 家側席明揚久,豈意遺賢在林藪。” 清 金農 《蒲州劉高士隱居不仕時時斷炊作詩慰之》之一:“林藪惟知味道腴,長貧何用計華枯。”
(3).比喻事物聚集的處所。 漢 班固 《典引》:“是時聖上……屢訪群儒,諭咨故老,與之斟酌道德之淵源,餚覈仁誼之林藪。”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賞譽》:“ 裴僕射 ,時人謂為言談之林藪。”《歷代名畫記·論鑑識收藏購求閱玩》“購求至寶,歸之如雲,故內府圖書謂之大備”註:“國初左僕射 蕭瑀 及 許善心 、 楊素 、 褚安福 家並進圖畫,兼 隋 代所有,乃成林藪。”
中有
即中陰。《俱舍論·分別世品》:“死生二有中,五藴名中有;未至應至處,故中有非生。”《大乘義章》卷八:“兩身之間,所受陰形,名為中有。” 呂澂 《中國佛學源流略講》第四講:“ 犢子 主張有‘中有’(‘生有’與‘死有’之間的狀態),此論也有‘中間涅槃’即在中有中入滅的說法。”詳“ 中陰 ”。
上仙
亦作“ 上仙 ”。1.成仙;登仙。《莊子·天地》:“千歲厭世,去而上僊,乘彼白雲,至於帝鄉。” 唐 牛僧孺 《玄怪錄·杜子春》:“向使子無噫聲,吾之藥成,子亦上仙矣。” 明 陳繼儒 《虎薈》卷二:“ 天寶 中, 緱氏縣 太子陵 仙鶴觀 ,每年九月三日夜,即有道士一人上仙。” 鄭澤 《七夕赴城》詩:“自昔悲塵世,由來有上僊。”
(2).死亡的婉詞。多指帝王。《舊唐書·鄭顥傳》:“不數日, 宣宗 不豫,廢朝會,及宮車上僊,方悟其事。”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神仙鬼怪》:“ 仁宗 不悅,即時回輦,翌日上仙,而 英宗 登極。”
(3).道家分天上仙人為九等,第一等為上仙。《雲笈七籤》卷三:“太清境有九仙……其九仙者,第一上仙。”
(1).天上的神仙。 唐 司空曙 《題玉真觀公主山池院》詩:“唯餘古桃樹,傳是上仙栽。” 唐 徐凝 《和嵩陽客月夜憶上清人》詩:“獨夜 嵩陽 憶上仙,月明三十六峯前。” 唐 皮日休 《和魯望懷楊台文楊鼎文二秀才》詩:“為説風標曾入夢,上仙初著翠霞裙。”
(2).道家所傳說的“九仙”中品級最高者。《雲笈七籤》卷三:“太清境有九仙……第一上仙,二高仙,三大仙,四玄仙,五天仙,六真仙,七神仙,八靈仙,九至仙。”
(1).道家謂升天成仙。仙,也作“僊”。《莊子·天地》:“千歲厭世,去而上僊。”《枕中書》:“上仙受天任者,一日三朝玄都太真人也,雖有億萬里,往還如一步耳。”
(2).用作帝、後死亡的婉稱。 唐 白居易 《大唐故賢妃京兆韋氏墓志銘》:“ 貞元 中, 沙鹿 (指皇后)上仙, 長秋 虛位,凡六十九御之政,多聽於妃。” 宋 洪邁 《容齋五筆·丙午丁未》:“ 淳熙 丁未, 高宗 上仙。” 明 彭時 《彭文憲公筆記》:“戊子六月二十八日, 慈懿王太后 上仙。”
雲臥
高臥於雲霧繚繞之中。謂隱居。 南朝 宋 鮑照 《代升天行》:“風餐委松宿,雲臥恣天行。” 唐 杜甫 《游龍門奉先寺》詩:“天闕象緯逼,雲臥衣裳冷。” 元 倪瓚 《答徐良夫》詩:“雲臥雨聲集,庭樹颯以秋。”
日漸
一天一天逐漸地
日漸強壯
朅來
(1).猶言去。《後漢書·張衡傳》:“回志朅來從玄諆,獲我所求夫何思!” 李賢 註:“朅,去也。” 唐 李白 《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詩:“朅來游 嵩 峯,羽客何雙雙。” 唐 李涉 《春山三朅來》詩之一:“釣魚朅來春日暖,沿溪不厭舟行緩。” 宋 蘇軾 《朱壽昌郎中少不知母所在求之五十年得之蜀中》詩:“ 長陵 朅來見大姊, 仲孺 豈意逢將軍?” 清 顧炎武 《張隱君元明於園中置一小石龕曰仙隱祠》詩:“朅來未得從 黃石 ,老至先思伴 赤松 。”
(2).猶言來。歸來;來到。《文選·陸機<吊魏武帝文>》:“詠歸塗以反旆,登 崤 澠 而朅來。” 呂延濟 註:“朅來,言歸去來也。” 唐 張九齡 《歲初登高安南樓言懷》詩:“朅來 彭蠡 澤,載經 敷淺原 。” 宋 辛棄疾 《念奴嬌·戲贈善作墨梅者》詞:“疑是花神,朅來人世,占得佳名久。” 清 汪士鋐 《陳滄洲太守出瘞鶴銘於江中以拓本見示作歌記之》:“朅來江邊問遺碣,太息墨寶存空亭。”
(3).猶言爾來或爾時以來。 南朝 梁 何遜 《行經孫氏陵》詩:“朅來已永久,年代曖微微。” 唐 柳宗元 《韋道安》詩:“朅來事儒術,十載所能逞。” 宋 蘇軾 《送安惇秀才失解西歸》詩:“朅來東遊慕人爵,棄去舊學從兒嬉。” 清 嵇曾筠 《五台山》詩:“朅來幸得公務閒,閒情暫寄水石間。” 梁啓超 《愛國歌》之三:“君不見朅來 歐 北天驕驟進化,寧谷久扃吾文明。”
(4).助詞。 晉 張協 《雜詩》之六:“朅來戒不虞,挺轡越飛岑。” 唐 陳子昂 《感遇》詩之三十:“朅來豪遊子,勢利禍之門。” 宋 蘇軾 《次韻周開祖長官見寄》:“朅來 震澤 都如夢,只有 苕溪 可倚樓。”
(5).何來。朅,通“ 曷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回車朅來兮,絶道 不周 ,會食 幽都 。” 南朝 宋 顏延之 《秋胡行》:“高節難久淹,朅來空復辭。” 宋 陳與義 《衡山道中》詩之三:“朅來巖谷游,卻在浮雲外?”
(6).何不來。朅,通“ 盍 ”。 唐 李商隱 《井泥》詩:“我欲秉鈞者,朅來與我偕?” 宋 樂雷發 《烏烏歌》:“朅來相就飲斗酒,聽我仰天歌烏烏!”
萬靈
(1).眾神。《史記·封禪書》:“ 黃帝 接萬靈 明廷 。” 宋 蘇軾 《次韻張昌言喜雨》:“精貫天人一言足,雲興岳瀆萬靈趨。” 清 龔自珍 《祀典雜議》之四:“召萬靈之祐,錫九流之福。” 康有為 《出都留別諸公》詩之二:“天龍作騎萬靈從,獨立飛來縹緲峰。”
(2).眾生靈;人類。《鶡冠子·度萬》:“唯聖人能正其音,調其聲,故其德上及太清,下及泰寧,中及萬靈。” 晉 葛洪 《抱朴子·仙藥》:“遨遊上下,使役萬靈。” 宋 范仲淹 《天道益謙賦》:“高者抑而下者舉,一氣無私;往者屈而來者伸,萬靈何遁。” 許地山 《別話》:“不會愛或拒絕愛女人的,縱然他沒有煩惱,他是萬靈中最愚蠢的人。”
衿肘
(1).比喻近旁。《新唐書·苑君璋傳》:“今糧盡眾攜,不即決,恐衿肘變生, 孝政 不忍見禍之酷也。”
(2).謂衣襟與袖子。 宋 劉克莊 《念奴嬌》詞:“彷彿 曾子 當年,商歌滿屋,衣不完衿肘。”自註:“ 曾子 捉衿而肘見。”
鰲戴
神話傳說謂 渤海 之東有大壑,其下無底,中有五座仙山,常隨潮波上下漂流。天帝恐五山流於西極,失群仙之居,乃使十五巨鰲輪番舉首戴之,五山才峙立不動。見《列子·湯問》。《楚辭·天問》:“鼇戴山抃,何以安之?”後以比喻負荷重任。 北周 庾信 《謝趙王賚犀帶等啟》:“花開四照,唯見其榮;鼇戴三山,深知其重。” 清 李調元 《石匠行》:“自吾祖父供此役,日往高巖新度量。車輦夫扛百不停,巍巍鼇戴萬人仰。”
天柱
(1).古代神話中的支天之柱。《淮南子·墬形訓》:“昔者 共工 與 顓頊 爭為帝,怒而觸 不周之山 ,天柱折,地維絶。”《神異經·中荒經》:“ 崑崙 之山有銅柱焉,其高入天,所謂天柱也,圍三千里周圓如削。” 唐 王勃 《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地勢極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遠。” 郭沫若 《女神·女神之再生》詩:“黨徒們呀,快把你們的頭顱借給我來!快把這北方的天柱碰壞!碰壞!”
(2).比喻負重任者。 田漢 《關漢卿》第五場:“可是自從讀了 文丞相 的《正氣歌》,才知道現在也還有這樣不愧前人的地維、天柱,這就大大增加了我的勇氣了。”
(3).耳的別名。《太平御覽》卷三六六引《長沙耆舊傳》:“太尉 劉壽 少遇相師,相師曰:‘耳為天柱,今君耳城郭,必典家邦。’”
(4).山名。在 山東 平度縣 北。 清 顧祖禹 《讀史方輿紀要·山東七·萊州府》:“ 天柱山 ,州( 平度州 )北五十里,絶頂巉巖,聳立如柱。”
(5).山名。又名 霍山 。在今 安徽 。 西漢 元封 五年(公元前106年) 武帝 南巡,登其山,號為南嶽,即此。《史記·孝武本紀》:“上巡 南郡 ,至 江陵 而東,登禮 潛 之 天柱山 。” 裴駰 集解引 應劭 曰:“ 潛縣 屬 廬江 , 南嶽 霍山 也。”
(6).山名。在 浙江省 餘杭縣 北。 清 顧祖禹 《讀史方輿紀要·浙江二·杭州府》:“﹝ 大滌山 ﹞其右為 天柱山 ,高六百六十丈……為第五十七福地。”
(7).山名。 陝西 岐山 的別名。 清 顧祖禹 《讀史方輿紀要·陝西四·鳳翔府》:“ 岐山 亦曰 天柱山 。”
(8).星名。屬於東方七宿中的角宿。《晉書·天文志上》:“三台六星,兩兩而居,起文昌,列抵太微。一曰天柱,三公之位也。”《星經》卷上:“天柱五星在紫微宮內,近東垣,主建教等二十四氣也。”
不朽
存在於人類的記憶或記載中
人類願望通過他的行動而不朽,這是建立金字塔的特徵
詩詞推薦
春興八首(選四)·其一
杜關〔清代〕大江南北一枰棋,野戌年年鼓角悲。半壁河山三鼎局,群雄割據五胡時。風雷夜動神龍起,苜蓿春濃戰馬馳。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