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永恬居原文
一徑穿林入,人蹤雜鹿蹤。
山居到成憩,俗念覓何從。
落葉無留樹,餞秋將柏冬。
性因恬以永,不必問禪宗。
詩詞問答
問:題永恬居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題永恬居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題永恬居是什麼體裁?答:五律
注釋
1. 五言律詩 押冬韻 出處:御製詩三集卷九十二
參考注釋
一徑
亦作“ 一逕 ”。1.一條小路。《晉書·賈充傳》:“ 充 帳下都督 周勤 時晝寢,夢見百餘人録 充 ,引入一逕。” 唐 杜甫 《遣意》詩之一:“一逕野花落,孤村春水生。” 唐 杜牧 《郡齋獨酌》詩:“溪南重迴首,一徑出修篁。” 宋 楊萬里 《桑茶坑道中》詩之八:“山根一徑抱溪斜,片地纔寬便數家。” 清 錢謙益 《香山寺》詩:“千峯匼匝更分明,磵復岡迴一徑清。”
(2).徑直。《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明日捉個空,便一逕到 臨安府 前叫起屈來。”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二:“衝軍陣,鞭駿馬,一徑地西南上迓。” 元 關漢卿 《望江亭》第一折:“姑姑,你姪兒除授 潭州 為理,一徑的來望姑姑。”《水滸傳》第四二回:“再停兩日,點起山寨人馬,一徑去取了來。”《孽海花》第四回:“長班要去通報, 雯青 説:‘不必。’説著,就一逕向 公坊 住的那三間屋裡去。” 魯迅 《野草·狗的駁詰》:“我一徑逃走,盡力地走,直到逃出夢境,躺在自己的床上。”
(3).方言。一直。謂持續不斷。《海上花列傳》第十二回:“只要 王老爺 一徑搭 沉小紅 要好落去,故末算是耐 沉小紅 本事大哉。” 朱自清 《葉聖陶的短篇小說》:“後來又在一個鄉鎮-- 甪直 --里住了四五年,一逕是做著國小教師。”
人蹤
人的蹤跡。 唐 柳宗元 《江雪》詩:“千山鳥飛絶,萬逕人蹤滅。” 唐 崔琪 《擊柝賦》:“嚴城暮兮絶人蹤,君門深兮開九重。”
鹿蹤
鹿的蹤跡。
山居
(1).居住于山中。《戰國策·韓策一》:“ 韓 地險惡,山居,五穀所生,非麥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飯藿羹。”
(2).山中的住所。《二刻拍案驚奇》卷十八:“貧道也要老丈到我山居中,尋幾味野蔬,少少酬答厚意一番。” 清 姚鼐 《登泰山道里記序》:“比有 岱宗 之游,過訪 聶君 山居,迺索其書讀之。”
俗念
世俗的想法。 唐 白居易 《玩松竹》詩之二:“幽懷一以合,俗念隨緣息。” 明 楊慎 《詞品·丘長春梨花辭》:“ 丘長春 詠《梨花無俗念》云:‘春遊浩蕩,是年年寒食……’”《醒世恆言·獨孤生歸途鬧夢》:“聆卿佳音,令人宿酲頓醒,俗念俱消。敢再求一曲,望勿推卻。”
何從
(1).猶怎么辦。多用於對問題的抉擇。《史記·大宛列傳》:“﹝ 宛 貴人﹞約曰:‘ 漢 毋攻我。我盡出善馬,恣所取,而給 漢 軍食。即不聽,我盡殺善馬,而 康居 之救且至…… 漢 軍熟計之,何從?’”
(2).從何處,從哪兒。 三國 魏 嵇康 《與山巨源絕交書》:“然經怪此意,尚未熟悉於足下,何從便得之也?” 金 王若虛 《論語辨惑四》:“不知仕之所以見理明白,灼知千古治亂者,何從而得之?” 魯迅 《書信集·致曹聚仁》:“ 中國 文字如此之難,工農何從看起?”
(3).猶何嘗,何曾。《白雪遺音·馬頭調·又是想來》:“一片的假意,哄奴到如今,何從有真心。”《紅樓夢》第一百回:“我這個丫頭,在家忒瞧不起我,我何從還是個娘?”
落葉
落葉植物在生長季節末或一短時間內的葉子分離或脫落,或裸子植物在全年內斷斷續續的自然掉葉
不必
無須,不一定,沒有必要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唐·韓愈《師說》
問禪
猶參禪。 宋 蘇軾 《送杜介歸揚州》詩:“採藥會須逢 薊子 ,問禪何處識 龐翁 。” 宋 陸游 《次韻范參政書懷》:“插花醉舞春風裡,不學 龐翁 更問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