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楊待制

作者:張師愚 朝代:元代

送楊待制原文

玉堂邇丹扆,代言煥絲綸。

求才極清選,擢用先席珍。

英英儒者宗,顯秩宜致身。

窮理伊洛源,振藻班揚鄰。

飛騰霄漢高,輝光章綬新。

驛程催舉棹,雪消江水春。

言路方四辟,啟沃須搢紳。

詩詞問答

問:送楊待制的作者是誰?答:張師愚
問:送楊待制寫於哪個朝代?答:元代

注釋

1. 押真韻 出處:宛陵群英集卷一

參考注釋

玉堂

(1).玉飾的殿堂。亦為宮殿的美稱。 戰國 楚 宋玉 《風賦》:“然後倘佯中庭,北上玉堂,躋於羅帷,經於洞房,迺得為大王之風也。”《韓非子·守道》:“人主甘服於玉堂之中。” 漢 劉向 《九嘆·逢紛》:“芙蓉蓋而菱華車兮,紫貝闕而玉堂。” 晉 孫綽 《游天台山賦》:“朱閣玲瓏於林間,玉堂陰映於高隅。”

(2). 漢 宮殿名。《史記·孝武本紀》:“於是作 建章 宮……其南有 玉堂 、 璧門 、 大鳥 之屬。” 司馬貞 索隱引《漢武故事》:“ 玉堂 基與 未央 前殿等,去地十二丈。”《東觀漢記·孝沖皇帝紀》:“ 永嘉 元年春正月,帝崩於 玉堂 前殿。”

(3).泛指宮殿。 唐 杜甫 《進雕賦表》:“令 賈馬 之徒,得排金門,上玉堂者甚眾矣。”

(4).官署名。 漢 侍中有玉堂署, 宋 以後翰林院亦稱玉堂。《漢書·李尋傳》:“過隨眾賢待詔,食太官,衣御府,久污玉堂之署。” 顏師古 註:“ 玉堂殿 在 未央宮 。” 王先謙 補註引 何焯 曰:“ 漢 時待詔於 玉堂殿 , 唐 時待詔於翰林院,至 宋 以後,翰林遂並蒙玉堂之號。”《宋史·蘇易簡傳》:“帝嘗以輕綃飛白大書‘玉堂之署’四字,令 易簡 牓於廳額。” 明 李東陽 《院中即事》詩:“遙羨玉堂諸院長,酒杯能緑火能紅。”《兒女英雄傳》第一回:“至於那入金馬,登玉堂,是少年朋友的事業,我過了景了。” 王闓運 《郭新楷傳》:“君逸才也,玉堂群彥為愧多矣。”

(5).嬪妃的居所。借指寵妃。《漢書·谷永傳》:“抑損椒房玉堂之盛寵。” 顏師古 註:“玉堂,嬖倖之舍也。”《後漢書·翟酺傳》:“願陛下親自勞恤,研精緻思,勉求忠貞之臣,誅遠佞諂之黨,損玉堂之盛。”

(6).神仙的居處。《文選·左思<吳都賦>》:“玉堂對霤,石室相距。” 劉逵 註:“玉堂石室,仙人居也。” 明 李東陽 《鏡川先生宅賞白牡丹》詩:“玉堂天上清,玉版天下白。”

(7).豪貴的宅第。 南朝 宋 鮑照 《喜雨》詩:“驚雷鳴桂渚,迴涓流玉堂。” 唐 張柬之 《東飛伯勞歌》:“窈窕玉堂褰翠幙,參差繡戶懸珠箔。” 清 朱彝尊 《水仙子·為毛大可挽姬人曼殊》曲:“玉堂傳説小名兒,檀板能歌絶妙詞。”

(8).經穴名。《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頭面部》:“玉堂在口內上齶,一名上含,其竅即頑顙也。”

丹扆

丹屏。亦借指君王。 南朝 梁元帝 《上忠臣傳表》:“春詩秋禮,早蒙丹扆之訓。” 宋 司馬光 《辭接續支俸札子》:“自爾日望痊平,入覲丹扆,面陳至誠,庶得極竭。” 明 劉基 《感興》詩:“惆悵無人奏丹扆,側身長望涕滂沱。”

代言

(1).謂代天子草擬詔命。語出《書·說命上》“恭默思道,夢帝賚予良弼,其代予言”。 宋 樓鑰 《送王正言守永嘉》詩:“使君讀殘萬卷書,古事今事俱了了,便應珥筆侍天陛,不然代言登鳳沼。”《宋史·綦崇禮傳》:“﹝ 崇禮 ﹞再入翰林凡五年,所撰詔命數百篇,文簡意明,不私美,不寄怨,深得代言之體。” 明 張居正 《謝召見疏》:“俾之在閣調理,代言備問,誠之職也。”

(2).代表某方面發表言論。參見“ 代言人 ”。

絲綸

(1).《禮記·緇衣》:“王言如絲,其出如綸。” 孔穎達 疏:“王言初出,微細如絲,及其出行於外,言更漸大,如似綸也。”後因稱帝王詔書為“絲綸”。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詔策》:“《記》稱絲綸,所以應接羣後。” 唐 楊炯 《為劉少傅謝敕書慰勞表》:“虔奉絲綸,躬親政事。” 明 徐復祚 《投梭記·折齒》:“奉絲綸來報里閻,訪賢才作楫濟艱。”

(2).釣絲。 唐 無名氏 《漁父》詞:“料理絲綸欲放船,江頭明月向人圓。” 宋 張先 《滿庭芳》詞:“金鉤細,絲綸慢捲,牽動一潭星。” 明 高明 《琵琶記·官媒議婚》:“笑滿船空載明月,下絲綸不愁無處。” 胡惠生 《贈王亦梅》詩:“ 西湖 風景好,何日理絲綸。”

(3).即絲。粗於絲者為綸。 三國 魏 曹植 《車渠椀賦》:“緼絲綸以肆采,藻繁布以相追。”

清選

(1).挑選;精選。《後漢書·劉焉傳》:“清選重臣,以居其任。” 宋 俞文豹 《吹劍錄》:“凡由任子得官者,皆不獲與清選。”《三國演義》第一二○回:“願陛下省百役,罷苛擾,簡出宮女,清選百官。”

(2).指精選出來的人才。《三國志·魏志·高柔傳》:“然今博士,皆經明行修,一國清選。”

(3).猶清班。《南史·庾於陵傳》:“舊東宮官屬通為清選,洗馬掌文翰,尤其清者。” 宋 王讜 《唐語林·補遺二》:“ 溫 上言:郎官清選不可賞能吏。”《續資治通鑑·元泰定帝泰定元年》:“今禁林清選,與所讓軍資孰高?”

(4).太常官的別稱。 唐 白居易 《陳中師除太常少卿制》:“朕以立國之本,禮樂為先。今之太常,兼掌其事,貳茲職者,不亦重乎?歷代迄今,謂之清選。”

擢用

提升重用

保舉賢良,屢被擢用

席珍

亦稱“ 席上珍 ”。《禮記·儒行》:“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坐席上的珍寶。比喻儒者美善的才學。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原道》:“木鐸起而千里應,席珍流而萬世響。” 南朝 梁 何遜 《贈族人秣陵兄弟》詩:“方成天下士,豈伊席上珍。” 唐 杜甫 《贈王侍御》詩:“出入並鞍馬,光輝參席珍。” 清 錢謙益 《酬德水見贈》詩:“慚無席上珍,視彼櫝中毀。” 程善之 《革命後感事》詩:“三品席珍虛鹿幣,千金市骨上 燕 臺。”

英英

(1).輕盈明亮的樣子。《詩·小雅·白華》:“英英白雲,露彼菅茅。” 朱熹 集傳:“英英,輕明之貌。” 唐 皎然 《答道素上人別》詩:“碧水何渺渺,白雲亦英英。” 清 錢謙益 《茅山懷古》詩之四:“英英嶺上雲,至今在空谷。”

(2).形容音聲和盛。《呂氏春秋·古樂》:“乃令 鱓先 為樂倡, 鱓 乃偃寢,以其尾鼓其腹,其音英英。” 高誘 註:“英英,和盛之貌。”

(3).俊美而有才華。 晉 潘岳 《夏侯常侍誄》:“英英夫子,灼灼其雋。” 唐 李益 《自朔方還與鄭式瞻等會法雲寺》詩:“英英二三彥,襟曠去煩擾。” 清 朱琦 《朱副將戰歿》詩:“大兒善射身七尺,小兒英英頭虎額。”

(4).光彩鮮明的樣子。 晉 潘岳 《為賈謐作贈陸機》詩:“英英朱鸞,來自南岡。” 唐 皎然 《答裴集陽伯明二賢》詩:“何似雙瓊璋,英英曜吾手。” 清 吳士玉 《玉帶生歌奉和漫堂先生》:“英英紫玉暈痕透,有如白虹貫日昭精誠。”

(5).奇偉的,傑出的。 唐 韓愈 《贈別元十八協律》詩之二:“英英 桂林伯 ,實維文武特。” 宋 秦觀 《次韻邢敦夫秋懷》之七:“英英 范 與 蘇 ,器識兼文武。” 明 陸時雍 《詩鏡總論》:“ 蔡文姬 才氣英英,讀《胡笳吟》可令驚蓬坐振,沙礫自飛。” 王闓運 《黃司使誄》:“異軍特起,實利武夫,英英 黃君 ,奮與為徒。”

(6).茂美貌。 明 張居正 《詠懷》之三:“英英園中槿,朱榮媚朝陽。” 清 龔自珍 《贈太子太師盧公神道碑》:“觀政於曹,翠翎英英。” 康有為 《泛灕江到桂林》詩:“英英虎鬚草,浸泉生氣活。”

儒者

尊崇儒學、通習儒家經書的人。 漢 以後泛指一般讀書人。《墨子·非儒下》:“儒者曰:‘親親有術,尊賢有等。’”《史記·淮陰侯列傳》:“ 成安君 ,儒者也,常稱義兵不用詐謀奇計。” 明 葉盛 《水東日記·沉孟端》:“ 沉孟端 先生 方學 ,雖本世醫,而通知古今,有儒者風。” 魯迅 《且介亭雜文二集·在現代中國的孔夫子》:“然而這些千篇一律的儒者們……一到圓形的地球,卻什麼也不知道。”

顯秩

顯赫的官位。 晉 潘岳 《楊荊州誄》:“用錫土宇,膺茲顯秩。” 明 陳汝元 《金蓮記·控代》:“想 蘇軾 自負奇才,覬臻顯秩,今置外郡,中多觖望耳。” 清 薛福成 《庸盦筆記·史料二·駱文忠公遺愛》:“其他以殺賊躋顯秩者,尤不可數計。”

致身

《論語·學而》:“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原謂獻身。後用作出仕之典。 唐 杜甫 《乾元中寓居同谷縣作歌》之七:“ 長安 卿相多少年,富貴應須致身早。”

窮理

窮究事物之理。《後漢書·胡廣傳》:“﹝ 廣 ﹞博物洽聞,探頤窮理。” 晉 葛洪 《抱朴子·行品》:“甄墳索之淵奧,該前言以窮理者,儒人也。” 宋 朱熹 《行宮便殿奏札二》:“為學之道,莫先於窮理;窮理之要,必在於讀書。” 章炳麟 《與鄧實書》:“故篇章無計簿之用,文辯非窮理之器,彼二短者,僕自以為絶焉。”參見“ 窮理盡性 ”。

伊洛

(1).亦作“ 伊雒 ”。 伊水 與 洛水 。兩水匯流,多連稱。亦指 伊 洛 流域。《國語·周語上》:“昔 伊 洛 竭而 夏 亡, 河 竭而 商 亡。” 韋昭 註:“ 伊 出 熊耳 , 洛 出 冢嶺 。 禹 都 陽城 , 伊 洛 所近。” 三國 魏 曹植 《贈白馬王彪》詩:“ 伊 洛 廣且深,欲濟川無梁。” 唐 杜甫 《北征》詩:“ 伊 洛 指掌收, 西京 不足拔。” 宋 歐陽修 《送徐生之澠池》詩:“我昔初官便 伊 洛 ,當時意氣尤驕矜。” 清 葉襄 《禹陵》詩:“泉源留儉德, 伊 洛 想神功。”

(2).指二 程 理學。參見“ 伊洛之學 ”。

振藻

謂顯揚文采。 三國 魏 曹植 《與楊德祖書》:“昔 仲宣 獨步於 漢 南, 孔璋 鷹揚於 河 朔, 偉長 擅名於 青 土, 公幹 振藻于海隅。”《晉書·皇甫謐傳》:“方今同命並臻,飢不待餐,振藻皇途,鹹秩天官。” 唐 權德輿 《酬穆七侍郎早登使院西樓感懷》詩:“夫君才氣雄,振藻何翩翩。”

班揚

(1).猶宣揚。 漢 陳琳 《為袁紹檄豫州文》:“廣宣恩信,班揚符賞。” 三國 魏 吳質 《在元城與魏太子箋》:“奉遵科教,班揚明令。”

(2). 漢 班固 和 揚雄 的並稱,二人以擅辭賦著名。 南朝 宋 王僧達 《祭顏光祿文》:“義窮幾彖,文蔽 班 揚 。” 唐 杜甫 《哭台州鄭司戶蘇少監》詩:“ 班 揚 名甚盛, 嵇 阮 逸相須。” 明 張居正 《祭秦白崖先生文》:“揖 班 揚 ,掩 陸 謝 。” 沉德鏞 《杜子美誕生一千二百五十周年紀念賦此以申私仰》詩:“異代 班 揚 原並駕,舊時 高 李 共登臺。”

飛騰

(1) 迅速地飛起;升騰

(2) 飛揚

霄漢

雲霄和天河,指天空,比喻朝庭

氣凌霄漢

輝光

(1) 輝光放電管中,由於電極間產生稀薄氣體放電現象而在陰極附近產生的光

(2) 光輝華采

章綬

(1).官印和系印的絲帶。亦泛指官印。《西京雜記》卷二:“ 朱買臣 為 會稽 太守,懷章綬還至舍亭,而國人未知也。” 宋 王讜 《唐語林·補遺一》:“上益加知遇,面賜章綬,累召對。”

(2).指官位。 宋 曾鞏 《歸老橋記》:“今 柳侯 ……方為天子致其材力以惠元元之時,雖欲遺章綬之榮,從湖山之樂,余知未能遂其好也。”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九:“一門群從,章綬鼎盛,可謂殊榮曼福,備於一身已。”

驛程

驛站之間的里程。 金 董師中 《自臨洮還》詩:“ 臨潭 仍是 漢 家城, 積石 相望十驛程。” 元 貢奎 《次韻袁伯長舟中雜書》之一:“弱質辭官責,歸心數驛程。” 清 舒位 《送唐符川明經之西寧》詩:“情話思親戚,離愁數驛程。”

江水

即 長江 。《淮南子·墬形訓》:“何謂六水?曰 河水 、 赤水 、 遼水 、 黑水 、 江水 、 淮水 。” 高誘 註:“ 江水 出 岷山 。”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江水一》:“ 岷山 ,即 瀆山 也,水曰 瀆水 矣。又謂之 汶 。 阜山 在徼外, 江水 所導也。” 唐 韓愈 《除官赴闕至江州寄鄂岳李大夫》詩:“ 盆城 去 鄂渚 ,風便一日耳。不枉故人書,無因帆 江水 。”

言路

(1) 向政府提出批評或建議的途徑

(2) 發表意見的機會

廣開言路

四辟

見“ 四辟 ”。

亦作“ 四闢 ”。四方開通。一說指春夏秋冬。《莊子·天道》:“明於天,通於聖,六通四辟於帝王之德者,其自為也。” 陸德明 釋文:“四辟,毗赤反,謂四方開也。” 成玄英 疏:“四辟者,謂春秋冬夏也。” 宋 黃庭堅 《和邢惇夫秋懷》詩之四:“六通而四闢,玉燭四時和。” 任淵 註:“《莊子》曰:‘六通四闢於帝王之德。’此借用以言當如 舜 之闢四門,廣致眾賢也。”

啟沃

《書·說命上》:“啟乃心,沃朕心。” 孔穎達 疏:“當開汝心所有,以灌沃我心,欲令以彼所見,教己未知故也。”後因以“啟沃”謂竭誠開導、輔佐君王。《梁書·武帝紀下》:“朕暗於行事,尤闕治道……凡爾在朝,鹹思匡救,獻替可否,用相啟沃。” 宋 梅堯臣 《送曾子固蘇軾》詩:“正如 唐 虞 時,元凱同啟沃。”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掌故·洪更生》:“ 洪亮吉 所論,實足啟沃朕心,故置諸座右,時常觀覽。”

搢紳

插笏於紳。紳,古代仕宦者和儒者圍於腰際的大帶。《周禮·春官·典瑞》“王晉大圭” 鄭玄 注引 漢 鄭司農 曰:“晉讀為搢紳之搢,謂插於紳帶之間,若帶劍也。”《資治通鑑·漢武帝元封元年》:“乙卯,令侍中儒者皮弁搢紳,射牛行事,封 泰山 下東方。”後用為官宦或儒者的代稱。《東觀漢記·明帝紀》:“是時學者尤盛,冠帶搢紳,游雍而觀化者,以億萬計。” 唐 權德輿 《知非》詩:“名教自可樂,搢紳貴行道。” 清 昭槤 《嘯亭續錄·內務府大員》:“內府人員惟充本府差使,不許外任部院,惟科目出身者,始許與搢紳為伍。” 林紓 《與姚叔節書》:“傖人入城,購搢紳殘敝之冠服,襲之以耀其鄉里,人即以搢紳目之,吾弗敢信也。”

詩詞推薦

送楊待制原文_送楊待制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