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南華寺

作者:岑用賓 朝代:明代

游南華寺原文

能師空門聖,弱歲慕真詮。

乃舍負薪擔,遠扣法王禪。

登堂佛性現,說偈契自然。

米熟得篩了,上乘領心傳。

衣缽承正脈,渡江歸南天。

默默修功果,僻隱十六年。

削髮菩提下,正覺度人緣。

卜築曹溪勝,慧日照八埏。

今茲餘千祀,法澤愈昭宣。

我來恭頂禮,景仰遺像前。

真性恍有悟,靈根信無偏。

風清孤月白,天籟在山川。

詩詞問答

問:游南華寺的作者是誰?答:岑用賓
問:游南華寺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注釋

1. 押先韻

參考注釋

空門

佛教教義認為世界一切都是空的,因指佛教

莫向空門悲物理,吾世從來多滄桑

弱歲

男子弱冠之年,女子及笄之年。亦泛指幼年,青少年。《晉書·姚泓載記論》:“ 景國 弱歲英奇,見方 孫策 。”《北史·儒林傳下·沉重》:“ 沉重 字 子厚 , 吳興 武康 人也。性聰悟,弱歲而孤,居喪合禮。” 唐 柳宗元 《同劉二十八述舊言懷》詩:“弱歲游 玄圃 ,先容幸棄瑕。” 孫汝聽 註:“弱歲,謂弱冠也。” 宋 司馬光 《送崔尉之官巢湖》詩:“弱歲家 淮 南,常愛風土美。” 曾延年 《閱歷》詩:“弱歲甘嬉笑,心如濁水渾。”

真詮

亦作“ 真筌 ”。猶真諦。 唐 盧藏用 《衡岳十八高僧序》:“然而年代攸邈,故老或遺;真詮緬微,後生何述?” 唐 劉禹錫 《大唐曹溪第六祖大鑒禪師第二碑銘》:“我立真筌,揭起南國。無修而修,無得而得。” 宋 延壽 《宗鏡錄》卷二六:“且金是身外之浮財,豈齊至教;命是一期之業報,曷等真詮!”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施肩吾》:“初讀五行俱下,至是授真筌於仙長,遂知順逆顛倒之法,與上中下精氣神三田反覆之義。” 趙朴初 《毛主席寫給<詩刊>的信發表二十周年紀念座談會獻詞》:“文章 * 事更艱,孰能計日收真詮。”

負薪

(1).背負柴草。謂從事樵採之事。《禮記·曲禮下》:“問庶人之子。長曰:‘能負薪矣。’幼曰:‘未能負薪也。’” 唐 杜甫 《負薪行》:“十有八九負薪歸,賣薪得錢應供給。” 蘇曼殊 《斷鴻零雁記》第四章:“余與 潮兒 方自後山負薪以歸。”

(2).指貧困的生活處境。 南朝 宋 鮑照 《拜侍郎上疏》:“束菜負薪,期與相畢。” 唐 李賀 《自昌谷到洛後門》詩:“為探 秦臺 意,豈命余負薪。” 王琦 匯解:“今將西適 秦 地,必將有所遇合,豈令余窮困無聊,而至於負薪自給乎?”

(3).指地位低微的人。《後漢書·班固傳上》:“採擇狂夫之言,不逆負薪之議。” 李賢 註:“負薪,賤人也。”《三國志·吳志·陸凱傳》:“ 漢 所以彊者,躬行誠信,聽諫納賢,惠及負薪。” 宋 蘇軾 《東坡志林·唐村老人言》:“負薪能談王道,正謂 允從 輩耶?”

(4).古代士自稱疾病的謙辭。《禮記·曲禮上》:“君使士射,不能,則辭以疾,言曰:‘某有負薪之憂。’”《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臣 弘 行能不足以稱,素有負薪之病,恐先狗馬填溝壑,終無以報德塞責。”

法王

(1).佛教對 釋迦牟尼 的尊稱。亦借指高僧。《法華經·譬喻品》:“我為法王,於法自在。” 宋 蘇軾 《贈虔州慈雲寺鑒老》詩:“卻須重説圓通偈,千眼薰籠是法王。” 清 金農 《得宋高僧手寫<涅槃經>殘本即題其後》詩:“法王力大書體肥,肯落人間寒與飢。”

(2). 元 明 等朝授予紅教喇嘛首領的封號。 元世祖 至元 七年封薩迦派首領 八思巴 為大寶法王。 明 朝分封噶舉派、薩迦派、格魯派的上層喇嘛為大寶法王、大乘法王、大慈法王等。 吳晗 《朱元璋傳》第四章二:“ 明 朝繼承 元 朝的制度,設立了軍事統治機構,並封其長老為國師、法王,令其撫治人民,定期朝貢。”

(3).指天主教教皇。 魯迅 《墳·人之歷史》:“ 羅馬 法王,又竭全力以塞學者之口。”

登堂

升上廳堂。 漢 趙曄 《吳越春秋·闔閭內傳》:“入門不咳,登堂無聲,二不肖也。” 唐 李賀 《感諷》詩之一:“縣官踏飡去,簿吏復登堂。”《說唐》第十回:“二人攜手登堂,喜動顏色,頂禮相拜。” 瞿秋白 《餓鄉紀程》十二:“現在已到門庭,請舉步入室登堂罷。”

佛性

(1).佛教名詞。謂眾生覺悟之性。《涅槃經》卷二七:“我常宣説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北齊書·杜弼傳》:“聞卿精學,聊有所問,經中佛性、法性,為一為異?” 宋 蔡絛 《鐵圍山叢談》卷五:“此迺泥土瓦礫合成,安得有佛性耶?” 清 龔自珍 《法性即佛性論》:“宗--今立法性即佛性。”

(2).借指禮佛修行之心性。參見“ 佛性禪心 ”。

自然

(1) 宇宙萬物;宇宙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總和,即整個物質世界,自然界

改造自然

自然之理也。——宋· 歐陽修《新五代史·伶官傳》

擇於自然。——赫胥黎著、 嚴復譯《天演論》

近於自然。——蔡元培《圖畫》

(2)

(3) 屬於或關於自然界的、存在於或產生於自然界的、非人為的

自然現象

自然之驗。——《史記·貨殖列傳》

(4) 不勉強,不拘束,不呆板

他的動作很自然

復得返自然。(指無拘無束的田園生活)。——晉· 陶淵明《歸園田居》

自然蛾眉。——唐· 李朝威《柳毅傳》

(5) 不經人力干預而自由發展

聽其自然

(6) 當然

帶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魯迅《朝花夕拾》

上乘

(1) 上品;上等

上乘佳作

(2) 佛教用語,即大乘,一般借指高妙的境界或上品

諸父如來,正真正覺,所行之道,彼乘名為大乘,名為上乘。——《寶積經》

心傳

(1) 禪宗指不立文字,不依經卷,以師徒心心相印傳授佛法

(2) 泛指世世代代相傳的學說

衣缽

原指佛教中師父傳授給徒弟的袈裟和缽,後泛指傳授下來的思想、學問、技能等

正脈

猶正統,正宗。 宋 戴復古 《題鄭寧夫玉軒詩卷》詩:“辨玉先辨石,論詩先論格,詩家體固多,文章有正脈。”《宋史·儒林傳四·蔡元定》:“父 發 ,博覽羣書,號 牧堂老人 ,以 程氏 《語録》、 邵氏 《經世》、 張氏 《正蒙》授 元定 ,曰:‘此 孔 孟 正脈也。’” 金 元好問 《答潞人李唐佐贈詩》詩:“文章有聖處,正脈要人傳。” 明 李贄 《答耿司寇書》:“恐未可遽以在邦必聞,而遂居之不疑,而遂以人儘異學,通非 孔 孟 之正脈笑之也。”參見“ 正統 ”。

渡江

使用船舶、竹筏等工具橫穿江河。

南天

(1).南方的天空。《晉書·天文志上》:“夏至極起,而天運近北,故斗去人遠,日去人近,南天氣至,故蒸熱也。” 唐 李白 《陪族叔曄游洞庭》詩之一:“ 洞庭 西望 楚 江分,水盡南天不見雲。” 清 龔自珍 《己亥雜詩》八七:“故人橫海拜將軍,側立南天未蕆勛。” 毛 * 《送瘟神》詩序:“微風拂煦,旭日臨窗,遙望南天,欣然命筆。”

(2).指南方。有時特指 嶺南 地區。 唐 李頎 《送盧少府赴延陵》詩:“ 北固 波濤險,南天風俗殊。” 金 周昂 《北行》詩:“北塞甘長別,南天欲遠征。” 陳毅 《送舊友南歸》詩:“君去南天,游擊穿梭。分糧殺賊,日夜揮戈。”

默默

不說話、不出聲的樣子

功果

(1).猶功德。指念佛,誦經,齋醮等。 宋 洪邁 《夷堅乙志·張文規》:“ 十二娘 至今未得生天,願營功果救拔我。” 元 李好古 《張生煮海》第一折:“秀才穩便,老僧且回禪堂,作些功果去也。” 明 高明 《琵琶記·張大公掃墓遇使》:“你休啼哭,小人如今回去,教俺相公多多做些功果,追薦他便了。”

(2).功效和結果。 郭沫若 《文藝論集·古書今譯的問題》:“這本書的功果如何,我現在不願自頌。但我相信青年朋友讀我的譯詩必比讀《國風》原詩容易領略。”

僻隱

謂冷僻幽隱而不易見。 明 胡應麟 《詩藪·閏餘上》:“近 楊用修 詩話,旁蒐僻隱,不遺餘力。”

削髮

剃去頭髮,指出家為僧尼

菩提

佛教音譯名,指覺悟的境界

正覺

精神的自我完滿

人緣

(1).猶塵緣。指與塵世的緣分。 明 屠隆 《綵毫記·頒詔雲夢》:“到得 廬山 ,幸遇 騰空尊師 。他許我道骨可成,人緣未斷,且暫回家,潛修密諦,後會有期。”

(2).指與別人的關係。 鄭振鐸 《漩渦》七:“他的前一班的同學 陳士章 ,那一位老實頭,他人緣不壞,卻也不能出來做事,雖然託過許許多多人。” 老舍 《四世同堂》五二:“平 * 的人緣太壞了,所以全局裡的人都乘著換局長之際,一致的攻擊他。”

卜築

擇地建築住宅,即定居之意。《梁書·外士傳·劉訏》:“﹝ 劉訏 ﹞曾與族兄 劉歊 聽講於 鐘山 諸寺,因共卜築 宋熙寺 東澗,有終焉之志。” 唐 孟浩然 《冬至後過吳張二子檀溪別業》詩:“卜築依自然, 檀溪 不更穿。”《明史·唐順之傳》:“﹝ 唐順之 ﹞卜築 陽羨山 中,讀書十餘年。” 清 趙翼 《華峒》詩:“他年擬抽簪,卜築於此寄。”

曹溪

(1).水名。在 廣東省 曲江縣 東南 雙峰山 下。 唐 楊炯 《送楊處士反初卜居曲江》詩:“ 蕭 寺休為相, 曹溪 便寄家。” 宋 文天祥 《南華山》詩:“笑看 曹溪 水,門前坐松風。”參閱《廣東通志·曲江縣·山川略四》。

(2).禪宗南宗別號。以六祖 慧能 在 曹溪 寶林寺 演法而得名。 唐 柳宗元 《曹溪大鑒禪師碑》:“凡言禪,皆本 曹溪 。” 唐 善生 《送玉禪師》詩:“洞了 曹溪 旨,寧輸俗者機。”

慧日

(1).佛教語。指普照一切的法慧、佛慧。《法華經·普門品》:“無垢清浄光,慧日破諸闇。”《文選·王屮<頭陀寺碑文>》:“蔭法雲於真際,則火宅晨涼;曜慧日於康衢,則重昏夜曉。” 李善 注引 劉蚪 曰:“菩薩圓浄,照均明兩,故曰慧日。”

(2).指佛 釋迦牟尼 。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摩揭陀國上》:“自慧日潛暉,傳燈寂照,外道蟻聚,異學蜂飛。”

八埏

八殥。《漢書·司馬相如傳下》:“上暢九垓,下泝八埏。” 顏師古 注引 孟康 曰:“埏,地之八際也。言德上達於九重之天,下流於地之八際。” 唐 柳宗元 《代裴行立謝移鎮表》:“道暢八埏,威加九域。” 宋 范成大 《桂林中秋賦》:“矧吾生之飄泊兮,寄蘧廬於八埏。” 清 魏源 《長沙別何積之》詩之二:“路長羽翼短,何時至八埏。”

今茲

(1).今此;現在。《詩·小雅·正月》:“今茲之正,胡然厲矣。”《左傳·昭公三年》:“今茲吾又將來賀。” 唐 蕭至忠 《陪幸五王宅》詩:“疇昔王門下,今茲制幸晨。” 明 劉基 《郁離子·天地之盜》:“今茲備矣,而民不言,是怨不在口而在腹也。”

(2).今年。《左傳·僖公十六年》:“今茲 魯 多大喪,明年 齊 有亂。” 杜預 註:“今茲,此歲。”《後漢書·明帝紀》:“昔歲五穀登衍,今茲蠶麥善收。” 唐 韓愈 《潮州祭神文》之五:“今茲無有水旱雷雨風火疾疫為災。”

千祀

千年。 南朝 宋 謝瞻 《張子房詩》:“惠心奮千祀,清埃播無疆。” 唐 柳宗元 《吊屈原文》:“後先生蓋千祀兮,余再逐而浮 湘 。” 明 高啟 《吊伍子胥辭》:“奚千祀而勿毀兮,繄若人之死忠。”

昭宣

明宣。 南朝 宋 謝靈運 《撰征賦》:“降俊明以鏡鑑,廻風猷以昭宣。” 明 高攀龍 《<高子遺書>序》:“忠孝節義神明也,有不昭宣,是神明之冥頑不靈也。”

頂禮

跪下,兩手伏地,以頭頂著所尊敬的人的腳,是佛教徒最高的敬禮

頂禮膜拜

景仰

敬佩尊重;仰慕

遺像

死者生前的照片或畫像

真性

(1) 真的

真性近視

(2) 本性;天性

顛倒困踣之極,乃得徹見真性。——明· 李贄《答馬歷山書》

靈根

(1).神木的根。 晉 孫拯 《贈陸士龍》詩:“制動以靜,祕景在陰,靈根可棲,樂此隈岑。”

(2).植物根苗的美稱。 唐 柳宗元 《種術》詩:“戒徒斸靈根,封植閟天和。” 宋 司馬光 《和昌言官舍十題·石榴花》:“靈根逐 漢 臣,遠自 河 源至。” 明 陳所聞 《懶畫眉·月下劉中明招賞牡丹》曲:“一叢凝露在沉香,移得靈根傍錦堂。” 清 秋瑾 《白梅》詩:“淡到羅浮忘色相,謫來塵世具靈根。”

(3).指才德修養。 漢 揚雄 《太玄·養》:“藏心於淵,美厥靈根。” 范望 註:“靈根,道德也。” 宋 黃庭堅 《柳閎展如蘇子瞻甥也其才德甚美作詩贈之》:“ 鹹池 浴日月,深宅養靈根。”

(4).指有才德的人。 宋 葉適 《祭徐文子侍郎文》:“於時侍郎,卓爾靈根,有光厥師,兼華眾門。”

(5).對祖先的敬稱。《文選·張衡<南都賦>》:“固靈根於 夏 葉,終 三代 而始蕃。” 李周翰 註:“ 劉累 自 夏 而遷於此,故云‘固靈根於 夏 葉’,終於 殷 周 秦 三代,然後 漢 興乃蕃盛。”《文選·陸機<嘆逝賦>》:“痛靈根之夙殞,怨具爾之多喪。” 劉良 註:“靈根,靈木之根,喻祖考也。” 唐 王勃 《廣州寶莊嚴寺舍利塔碑》:“ 李公 ,天子之舊族,朝廷之夙將也。靈根自遠,聖族多奇。”

(6).指佛祖。 清 龔自珍 《己亥雜詩》之八二:“ 龍樹 靈根派別三,家家楖栗不能擔。” 劉逸生 註:“靈根,指佛祖,這裡具指 龍樹 。”

(7).性靈,智慧。 清 陳天華 《論中國宜改創民主政體》:“ 中國 經二十餘朝之 * ,閉塞其聰明,鉗制其言論,靈根盡去,錮疾久成。”

(8).道教指舌根。《黃庭內景經·上有章》:“灌溉五華植靈根。” 務成子 註:“靈根,舌本也。” 宋 陸游 《病中作》詩:“不憂豎子居肓上,已見真人出面門。力守誰能發底火?深潛自足美靈根。”

(9).借指人的身體。《文選·陸機<君子有所思行>》:“宴安消靈根,酖毒不可恪。” 呂延濟 註:“《黃庭經》云:‘玉池清水灌靈根,靈根堅固老不衰。’然靈根喻身也。” 唐 吳筠 《覽古》詩之六:“荒淫伐靈根,金膏恃延期。”

(10).仙緣。 明 屠隆 《綵毫記·遊玩月宮》:“天子與貴妃塵中雖已造業,靈根尚未消盡。”

無偏

不偏頗。《後漢書·班固傳下》:“將軍宜詳 唐 殷 之舉,察 伊 皋 之薦,令遠近無偏,幽隱必達。”

風清

(1).謂風輕柔而涼爽。 南朝 梁元帝 《鍾山飛流寺碑》:“雲聚峰高,風清鐘徹。” 唐 戴叔倫 《泊湘口》詩:“露重猿聲絶,風清月色多。”

(2).謂社會清平。《魏書·邢巒傳》:“ 淮 外謐以風清, 荊 沔 於焉肅晏。”

孤月

指月亮。因明月獨懸天空,故稱孤月。 唐 王昌齡 《送人歸江夏》詩:“曉夕雙帆歸 鄂 渚,愁將孤月夢中尋。” 宋 蘇軾 《送小本禪師赴法雲》詩:“孤月掛空碧,是身如浮雲。” 宋 楊萬里 《月下梅花》詩:“天恐梅花不耐寒,遣將孤月問平安。”

天籟

自然界的聲音,物自然而然發出的聲音。如風聲、鳥聲、流水聲等

山川

山嶽、江河

祖國壯麗的山川

標籤:南華寺

詩詞推薦

  • 自桃川至辰州絕句四十有二

    趙蕃宋代〕反照入江雷殷然,直疑飛雨墮談間。不知吹落何方去,突兀猶余雲涌山。
    游南華寺原文_游南華寺的賞析_古詩文
  • 趙伯駒春山

    乾隆清代〕古寺雲霞嶠,人家桃柳村。精神北宋本,結構仲長論。大塊文章繢,春山檃括言。不須問名氏,望可識王孫。
  • 謁金門

    陳克宋代〕羅帳薄。縹緲綺疏飛閣。紅地團花金解絡。香囊垂四角。盡日春風簾幕。誰見綠屏纖弱。雲壓枕函釵自落。無端春
    游南華寺原文_游南華寺的賞析_古詩文
  • 次韻晁子與

    王灼宋代〕韓門今日有真傳,興起斯文四百年。可惜飛龍臥荒櫪,閒看翠翮落虛弦。
  • 偕玄道人郊行

    何吾騶明代〕孤峰絕岩磴,相對白雲心。玉檢三生秘,朱弦太古音。涼風侵竹簟,濁酒灑秋砧。不是神仙侶,何因策杖尋。
  • 望岳三首

    杜甫唐代〕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盪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西嶽
  • 訪李國器於包山同登寺後山庵

    樓鑰宋代〕訪客包家山,相與登層顛。嶙峋巨石中,屈曲扶欄乾。夜來雨初過,石罅時涓涓。輕輿到岡頭,大江橫吾前。亭午
  • 西嶼為泌沖鄒處士作

    吳璉明代〕江南有佳人,結屋傍岩穴。睡起日將午,乘陰采山蕨。晚霞映窗明,捲簾看新月。何當一訪之,細把行藏說。
  • 新野道中

    王士禎清代〕窮冬風易緊,暝色路何長。蠻落黃郵聚,寒林赭水鄉。雁聲過宛口,帆影下襄陽。回首昭丘外,雲濤墮渺茫。
  • 湯莘叟宋代〕葛巾簪下無多發,茅舍門前有好山。
    游南華寺原文_游南華寺的賞析_古詩文
  • 寄在伯三首後一首並示逸

    趙蕃宋代〕出門欲尋岩,聞君已行舟。川遠不可涉,佇立空夷猶。雨風既冥冥,離思復幽幽。人生苟無別,安能成白頭。
    游南華寺原文_游南華寺的賞析_古詩文
  • 自題小像

    魯迅〔近現代〕靈台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暗故園。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游南華寺原文_游南華寺的賞析_古詩文
  • 題友人山齋

    黃滔唐代〕疏竹漏斜暉,庭間陰復遺。句成苔石茗,吟弄雪窗棋。沙草泉經澀,林齋客集遲。西風虛見逼,未擬問京師。
    游南華寺原文_游南華寺的賞析_古詩文
  • 題德生軒

    乾隆清代〕天地之大德曰生,其義嘗見乎羲經。觀麥今朝偶來憩,即事玩辭真怡情。萬物孰不具生意,就中五穀天地精。苗而
  • 湘中雜詠十絕

    王炎宋代〕江天雲暝雨垂垂,日暮移舟口岸時。拈筆欲題還袖手,細搜摩詰畫中詩。
    游南華寺原文_游南華寺的賞析_古詩文
  • 用韻答王東里都憲見寄

    何吾騶明代〕不到綸扉到竹扉,郵筒千里夢來稀。入林我已殊須鬢,憂國君應減帶圍。雲自八閩風乍滿,秋生三徑菊初肥。魯陽
  • 偈頌一百三十六首

    釋惟一宋代〕生本不有,死亦無空。湖光晴瀲灩,山色雨蒙瀧。
    游南華寺原文_游南華寺的賞析_古詩文
  • 趙蕃宋代〕蔓菊伶俜不自持,細香仍著野風吹。少年踴躍豈復夢,明日蕭條休更悲。潭水解令胡廣壽,夕英何補屈原飢。我今
  • 千尺雪歌疊舊作韻

    乾隆清代〕凜秋無雪雪乃有,宜在玉塞崇山山之後。層陰積冰彼其常,夫何近帶山莊映軒牖。奔崖飲澗噴瓊花,匉訇磕砉眾響
  • 宿天竺

    釋清順宋代〕昔人不可見,行路多長松。空遺煉丹處,井幹綠苔封。月明還獨宿,白雲下疏鍾。夜半桂子落,不知自何峰。
游南華寺原文_游南華寺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