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時·和柳七秋夜

作者:王翃 朝代:明代

十二時·和柳七秋夜原文

閉幽深,小庭涼月,露下桐陰初洗。

翠袖薄、微交寒思。

孤感還驚秋氣。

故國吳山,他鄉楚水,遠緒何繇起。

衰蘭吊、幾日書魂,淒入怨吟,飲泣楓心蟲耳。

天夜明、蒼然空逝,一線遙遙南系。

人極望中,身流江表,星影高於地。

恐砧清樓上,客衣難到夢裡。

最不堪、情摧馬角,詩酒誰能留意。

是處蕭條,仍餘惋悼,短布牽殘被。

奈頻懷拂亂,餘生自甘如棄。

詩詞問答

問:十二時·和柳七秋夜的作者是誰?答:王翃
問:十二時·和柳七秋夜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問:王翃的名句有哪些?答:王翃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詞韻第三部

參考注釋

幽深

幽靜而深遠

花木幽深

小庭

小庭院。 南朝 梁 張纘 《秋雨賦》:“周小庭而密下,泫高枝而疎落。” 南唐 李煜 《搗練子令》:“深院靜,小庭空,斷續寒砧斷續風。”

涼月

(1).秋月。 南朝 齊 謝朓 《移病還園示親屬》詩:“停琴佇涼月,滅燭聽歸鴻。” 宋 蘇舜欽 《和彥猷晚宴明月樓》之二:“緑楊有意簷前舞,涼月多情海上來。” 清 納蘭性德 《河瀆神》詞:“涼月轉雕闌,蕭蕭木葉聲乾。”

(2).七月的異名。《事物異名錄·歲時·七月》引 南朝 梁元帝 《纂要》:“七月曰首秋、初秋、上秋、肇秋、蘭秋、涼月。”

翠袖

(1).青綠色衣袖。泛指女子的裝束。 唐 杜甫 《佳人》詩:“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宋 蘇軾 《王晉叔所藏畫跋尾·芍藥》詩:“倚竹佳人翠袖長,天寒猶著薄羅裳。” 清 龔自珍 《菩薩鬘》詞:“無言垂翠袖,粉蝶窺人瘦。”

(2).指女子。 宋 辛棄疾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詞:“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 明 何景明 《明妃引》:“琵琶馬上再三彈,翠袖朝啼關塞寒。”

驚秋

(1).秋令驀地來到。 唐 韋應物 《府舍月游》詩:“橫河俱半落,泛露忽驚秋。” 唐 無名氏 《落葉賦》:“見一葉之已落,感四序之驚秋。”

(2).喻迅速凋零衰敗。 宋 蔡襄 《方山渡口占》:“江上行人空自愁,壯年雙鬢已驚秋。” 宋 蘇轍 《次韻王適送張耒赴壽安尉》:“緑鬢驚秋半欲黃,官居無處覓林塘。”

故國

(1) 具有悠久歷史的古國

所謂故國者,非謂有喬木之謂也,有世臣之謂也。——《孟子·梁惠王》

(2) 祖國,本國

見故國之旗鼓,感乎生於疇日。——南朝梁· 丘遲《與陳伯之書》

生活習慣基本上保持故國的一套

(3) 故鄉,家鄉

取醉他鄉客,相逢故國人。——唐· 杜甫《上白帝城詩》

(4) 舊都。南宋時指汴京

(5) 指舊地;古戰場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宋·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吳山

(1).山名。在今 陝西 隴縣 西南。參見“ 吳岳 ”。

(2).山名。又名 胥山 。俗稱 城隍山 。在今 浙江 杭州 西湖 東南。 南宋 初, 金 主 亮 南侵,揚言欲立馬於此。 況周頤 《蕙風詞話》卷三:“ 金 海陵 ( 海陵王 ,即 金 主 完顏亮 )閲 柳 ( 柳永 )詞‘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句,遂起 吳山 立馬之思。”

(3). 吳 地的山。 三國 吳 故地的山。《文選·謝朓<和伏武昌登孫權故城>》詩:“鵲起登 吳 山,鳳翔陵 楚 甸。” 李善 註:“ 孫 氏初基 武昌 ,後都 建鄴 。” 清 陳維崧 《卜運算元·阻閘瓜步》詞:“風急 楚 天秋,日落 吳 山暮。”

(4). 吳 地的山。 春秋 吳 故地的山。 唐 賈島 《送朱可久歸越中》詩:“ 吳 山侵 越 眾, 隋 柳入 唐 疏。” 明 徐渭 《三茅觀觀潮》詩:“ 吳 山石頭坐秋風,帶著高冠拂雲霧。”

(5). 吳 地的山。常泛指 江 南的山。 宋 張孝祥 《水調歌頭》詞:“ 吳 山 楚 澤行徧,只欠到 瀟 湘 。”

見“ 吳坂 ”。

他鄉

異鄉,家鄉以外的地方

楚水

(1).水名。一名 乳水 。即今 陝西省 商縣 西乳河 。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丹水》:“ 楚水 注之,水源出 上洛縣 西南 楚山 。昔四皓隱於 楚山 ,即此山也。其水兩源合舍於 四皓廟 東,又東逕 高車嶺 南,翼帶眾流,北轉入 丹水 。”

(2).泛指古 楚 地的江河湖澤。 北周 庾信 《三月三日華林園馬射賦》:“橫弧於 楚 水之蛟,飛鏃於 吳亭 之虎。” 唐 劉長卿 《明月灣尋賀九不遇》詩:“ 楚 水日夜緑,傍 江 春草滋。” 宋 蘇軾 《憶江南寄純如》詩之一:“ 楚 水別來十載, 蜀 山望斷千重。” 元 趙善慶 《寨兒令·泊潭州》曲:“暮靄西收, 楚 水東流,菸草替人愁。”

何繇

見“ 何由 ”。

飲泣

淚流滿面,極度悲哀

無聲飲泣

夜明

(1).祭月壇名。《禮記·祭法》:“夜明,祭月也。” 鄭玄 註:“夜明亦謂月壇也。” 孔穎達 疏:“夜明者,祭月壇名也。月明於夜,故謂其壇為夜明。”

(2).月亮。 明 張居正 《郊禮新舊考》:“初建圜丘於大祀殿之南,每冬至祀天,以大明、夜明、星辰、風雷從祀。”

(3).珠玉名。 晉 王嘉 《拾遺記·炎帝神農》:“有石璘之玉,號曰‘夜明’,以闇投水,浮而不滅。”

一線

見“ 一線 ”。

亦作“ 一綫 ”。1.一根線,亦形容細長如線。 唐 杜甫 《至日遣興》詩之一:“何人錯憶窮愁日,愁日愁隨一線長。” 宋 蘇軾 《司馬溫公神道碑》:“稽天之潦,不能終朝,而一線之溜可以潦石者,一與不一故也。” 元 薩都剌 《鸚鵡曲》:“覺來粉汗濕香臉,一線新紅枕痕淺。” 明 唐寅 《曉起圖》詩:“曉鴉無數盤旋處,緑樹枝頭一線紅。” 毛 * 《菩薩蠻·黃鶴樓》詞:“茫茫九派流中國,沉沉一線穿南北。”

(2).比喻相承或相關事物之間的脈絡。《東周列國志》第六一回:“ 尹公佗 學射於 庾公差 , 公差 又學射於 公孫丁 ,三人是一線傳授。”《續資治通鑑·宋理宗紹定四年》:“毋竝進君子小人以為色荒,毋兼容邪説正論以為皇極,以培養國家一線之脈,以救生民一旦之命。” 清 宋潛虛 《徐節婦傳》:“彼公侯將相跨州連郡,曾未有一如 徐 氏婦者,抱三尺之孤,挽一線之緒,而使之復興,豈不悲哉!” 梁啓超 《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第三章第四節:“其學界為螺線形,雖千變萬化,殆皆一線所引也。”

(3).形容極其細微。 金 元好問 《自題寫真》詩:“東塗西抹竊時名,一線微官悞半生。” 清 曹寅 《重題晚研跋後兼傷懷南洲》詩之三:“酒邊花外打乖人,劫後剛回一線春。” 梁啓超 《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第四章第三節:“若是乎兩 漢 之以著述鳴者,惟 江都 龍門 二子,獨有心得,為學界放一線光明而已。” 艾蕪 《人生哲學的一課》:“這是一線生機,我記好街名廠名就去了。”

(4).第一線。指作戰的最前線,亦指從事實際工作的基層。

遙遙

(1) 距離很遠

遙遙百有餘里。——《廣東軍務記》

(2) 時間久遠

遙遙無期

(3) 漂遙流動的樣子

舟遙遙以輕颺。——晉·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人極

綱紀,綱常。社會的準則。 南朝 梁 沉約 《梁明堂登歌·歌黑帝》:“祚我無疆,永隆人極。” 唐 白居易 《立制度策》:“夫制度者,先王所以下均地財、中立人極、上法天道者也。” 元 揭傒斯 《劉先生墓志銘》:“聖賢之述作雖殊,所以扶天綱,立人極一也。” 鄒容 《革命軍》第三章:“建立宏猷,體國經野,以為人極。”

望中

(1).視野之中。 唐 權德輿 《酬馮監拜昭陵途中遇雨》詩:“ 甘谷 行初盡, 軒臺 去漸遙;望中猶可辨,耘鳥下山椒。” 宋 周必大 《次韻沉世得撫乾川泳軒》:“華闕望中敞,棠陰坐上得。”

(2).想望之中。 宋 王安石 《江口送道源》詩:“六朝人物草連空,今日無端入望中。” 宋 辛棄疾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詞:“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 揚州 路。” 明 謝榛 《秋日懷弟》詩:“別後幾年兒女大,望中千里弟兄孤。”

江表

指長江以南地區,從中原看,地在長江之外,故稱江表

江表英豪。——《資治通鑑》

樓上

房屋中在底層之上的部分

客衣

指客行者的衣著。 唐 祖詠 《泊揚子津》詩:“ 江 火明沙岸,雲帆礙浦橋。夜衣今日薄,寒氣近來饒。” 唐 高適 《使青夷軍入居庸》詩:“匹馬行將久,征途去轉難。不知邊地別,只訝客衣單。” 宋 晁補之 《村居即事》詩:“十載京塵化客衣,故園榆柳識春歸。” 金 元好問 《望蘇門》詩:“諸父當年此往還,客衣塵土淚斑斑。” 清 葉廷琯 《鷗陂漁話·李蘭青詩》:“蒼茫雲水外,帆挾浪花飛。落日在江樹,微寒生客衣。”

不堪

(1)

用於形容詞後面表示程度深

忙碌不堪

疲備不堪

(2)

壞到極點

那飯菜都系不堪之物。——《紅樓夢》

馬角

(1).比喻不能實現的事情。亦比喻苦熬出頭,創建奇蹟。 清 杜濬 《偶然小飲和王歙州》:“驪珠兄弟得,馬角古今遲。” 清 吳兆騫 《贈孔叟》詩:“可憐喪亂識鳬毛,敢道精誠生馬角。”參見“ 馬生角 ”。

(2).指災異之兆。 明 劉基 《梁甫吟》:“外間皇父中艷妻,馬角突兀連牝鷄;以聰為聾狂作聖,顛倒衣裳行蒺藜。”

詩酒

做詩與飲酒;詩與酒。《南史·袁粲傳》:“ 粲 負才尚氣,愛好虛遠,雖位任隆重,不以事務經懷,獨步園林,詩酒自適。” 宋 蘇軾 《寄黎眉州》詩:“且待 淵明 賦歸去,共將詩酒趁流年。” 清 秋瑾 《清明懷友》詩:“詩酒襟懷憎我獨,牢騷情緒似君痴。”

留意

留心;注意

人們都期待學校去留意我們今天生活中的任何一種弊病

是處

(1).到處;處處。《南齊書·虞玩之傳》:“填街溢巷,是處皆然。” 宋 柳永 《八聲甘州》詞:“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 陳毅 《六國之行》詩:“風雷驅大地,是處有親朋。”

(2).猶言緊要關頭。《水滸傳》第十三回:“將臺上忽的一聲鑼響, 楊志 和 索超 斗到是處,各自要爭功,那裡肯回馬。”

蕭條

經濟成長退縮

經濟蕭條

拂亂

違反其意願以亂之。《孟子·告子下》:“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趙岐 註:“所行不從,拂戾而亂之。” 宋 范仲淹 《與韓魏公書》:“府當衝會,久煩重德,天將授任,必拂亂之,增益所能爾。” 明 唐順之 《與張本靜書》:“僕數年來終日在疾疚拂亂之域,平日清虛意見,到此更無逃躲處。” 清 戴名世 《<困學集>自序》:“辛苦拂亂,神志荒惑。”

自甘

心甘情願。《清史稿·張煌言傳》:“聖賢學問,故每氈雪自甘,膽薪深厲,而卒以成事。” 魯迅 《<故事新編>序言》:“我是不薄‘庸俗’,也自甘‘庸俗’的。”

標籤:時辰

詩詞推薦

  • 和南海江僉憲秋興韻

    王佐(汝學)明代〕白首年來厭世嘩,眼看秋盡獨興嗟。高情何處無蓴菜,舊業東籬有菊花。湘楚迴風悲候雁,江湖落日散寒鴉。一天
  • 送林太史之京·其一

    佘翔明代〕題柱才名歲月深,風流誰不羨詞林。趨朝偏得君王寵,金馬無勞嘆陸沉。
  • 春過鄱陽湖

    貫休唐代〕百慮片帆下,風波極目看。吳山兼鳥沒,楚色入衣寒。過此愁人處,始知行路難。夕陽沙島上,回首一長嘆。
    十二時·和柳七秋夜原文_十二時·和柳七秋夜的賞析_古詩文
  • 清平樂·題上盧橋

    辛棄疾宋代〕清溪奔快。不管青山礙。千里盤盤平世界。更著溪山襟帶。古今陵谷茫茫。市朝往往耕桑。此地居然形勝,似曾小
    十二時·和柳七秋夜原文_十二時·和柳七秋夜的賞析_古詩文
  • 籌邊堂

    梁介宋代〕籌邊無它長,幸此歲有秋。吏無打門宣,民無失業憂。史君來此邦,不但肉食謀。有言天命之,為汝消窮愁。夷蜑
  • 次韻酬公夫二首·其二

    沈遼宋代〕海舶不來官事閒,朝雲夕雨看西山。強從委吏心雖易,欲避宵人勢亦難。臥探古書聊自適,醉攀庭柯幸怡顏。因尋
  • 勝勝慢/聲聲慢

    佚名宋代〕寒應消盡,麗日添長,百花未敢先拆。冷艷幽香,分過溪南春色。調酥旋成素蕊,向碧瓊、枝頭勻滴。愁腸斷,怕
    十二時·和柳七秋夜原文_十二時·和柳七秋夜的賞析_古詩文
  • 宿坡書事

    黃彥平宋代〕決決沙泉取次流,小堤閒貯一奩秋。莫將霞鶩飛飛影,認作蘭成萬斛愁。
    十二時·和柳七秋夜原文_十二時·和柳七秋夜的賞析_古詩文
  • 悼竹

    趙蕃宋代〕此君如高人,風節常凌厲。雖經隆冬中,正色不少替。春今盡正月,萌櫱且次第。天公出奇手,白晝變昏翳。初飛
  • 用厚後弟強甫韻

    劉克莊宋代〕素昧清真與順庵,偶然愛唱望江南。世因玉佩輕秦七,天把簑衣貴謝三。郢可憂虞成永嘆,漢方隆盛勿多談。古今
  • 同黃叔范飲顏廷渠舟中分得侯字

    佘翔明代〕共上木蘭舟,滄波狎野鷗。寒山環水驛,落日隱城樓。竹葉傾三斗,魚鯖薄五侯。那堪同調者,歲歲動離愁。
  • 會景軒

    趙師秀宋代〕此中非一景,欲狀固難名。江近秋陰早,山多曉氣清。斷雲分樹泊,飢鶴下田行。別擬深更至,虛空看月明。
    十二時·和柳七秋夜原文_十二時·和柳七秋夜的賞析_古詩文
  • 讀明史

    乾隆清代〕幾餘何所樂,書史案頭橫。稽古徵文獻,詮時驗治平。百年民物盛,一代紀綱呈。撫卷增乾惕,還垂殷鑑明。
  • 大觀二年戊子三月二十九日請假祀墳和族人升之韻

    陽孝本宋代〕連日陰雲拂曉開,歡聲九族一時來。江山奇秀渾如畫,鼓樂喧闐卻似雷。三爵香醪澆故壟,滿天春色絕纖埃。自從
  • 彭克宋代〕一溪煙月無人共,吹落梨花曉夢初。
    十二時·和柳七秋夜原文_十二時·和柳七秋夜的賞析_古詩文
  • 桄榔杖寄贈李任仁議長

    巨贊〔清代〕坡公遷嶺外,此杖獨隨行。堅過仙人杞,文如緊玉英。靈山分得種,淨手自雕成。世路猶崎仄,扶持步履輕。
  • 贈道士蹇拱辰

    賀鑄宋代〕嘗觀妙手御風圖,想像斯人世所無。今識黃冠葆光子,爽氣飄颻畫不如。岷峨東來九千里,眼飽高山與流水。乘春
  • 耳目

    乾隆清代〕耳目欲長不欲偏,重華明達示長詮。冕旒黈纊防偏意,蘊古申之大寶篇。
  • 望梅

    佚名宋代〕小寒時節,正同雲暮慘,勁風朝烈。信早梅、偏占陽和,向日暖臨溪,一枝先發。時有香來,望明艷、瑤枝非雪。
    十二時·和柳七秋夜原文_十二時·和柳七秋夜的賞析_古詩文
  • 憶浪顛

    陳郁宋代〕偶同鄉友校吟編,因得平安到浪顛。心不乾時清似水,發緣憂國白於棉。半生景慕空千里,一紙寒溫廢二年。何日
    十二時·和柳七秋夜原文_十二時·和柳七秋夜的賞析_古詩文
十二時·和柳七秋夜原文_十二時·和柳七秋夜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