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遊山月作歌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夜遊山月作歌原文

乘涼徙倚崇岡巔,畢景暮色來蒼然。

岩樹偨池漸欲隱,我亦因之拂錦韉。

回頭下視東海水,一輪冰鏡從中起。

如聞七寶宮闕間,纖阿謂我行且止。

崖枝澗葉重光輝,陰嶺陽巘幻益奇。

石泉輞水瀲上下,宿鳥繞樹聲參差。

高處雖寒遠塵垢,左招吳質洪厓右。

早嗤羽客術已勞,卻憐爝火光何有。

雲莊松塢言歸來,琉璃界裡行龍媒。

涌金閃玉莫可狀,絲轡珊鞭且慢催。

卻憶年年游上苑,蘭舟桂棹遲且緩。

北人使馬南人船,欣茲本色得何晚。

詩詞問答

問:夜遊山月作歌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夜遊山月作歌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注釋

1. 出處:御製詩二集卷四十九

參考注釋

乘涼

為避熱而在陰涼處歇息

徙倚

徘徊;流連不去

獨徒倚以仿徉。——《楚辭·哀時命》

徙倚久之。——宋· 陸游《過小孤山大孤山》

畢景

(1).日影已盡。指入暮。 晉 王嘉 《拾遺記·前漢下》:“﹝ 昭帝 ﹞乃命以文梓為船……隨風輕漾,畢景忘歸,乃至通夜。” 齊治平 註:“畢景,日影已盡,謂日暮也。” 唐 杜甫 《陪章留後惠義寺餞嘉州崔都督赴州》詩:“出塵閟軌躅,畢景遺炎蒸。” 仇兆鰲 註:“畢景,謂盡一日之影。” 清 黃景仁 《泥塗嘆》詩:“畢景不半程,用力亦云竭。”

(2).比喻人之暮年。 唐 杜甫 《寄司馬山人十二韻》:“髮少何勞白,顏衰肯更紅,望雲悲轗軻,畢景羨沖融。” 仇兆鰲 註:“四句衰老之嘆。”

(3).竟日;整天。《南史·殷臻傳》:“﹝ 臻 ﹞幼有名行, 袁粲 、 儲彥回 並賞異之,每造二公之席,輒清言畢景。” 唐 孟浩然 《題終南翠微寺空上人房》詩:“兩心喜相得,畢景共談笑。”

暮色

黃昏時的天色

暮色籠罩了大地

偨池

亦作“ 偨傂 ”。參差不齊貌。《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偨池茈虒,旋還乎後宮。” 郭璞 注引張揖曰:“偨池,參差也。”《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作“柴池”。

錦韉

(1).錦制的襯托馬鞍的坐墊。 唐 岑參 《衛節度赤驃馬歌》:“紅纓紫鞚珊瑚鞭,玉鞍錦韉黃金勒。” 元 陳植 《金馬門賦》:“亂錦韉之銀鞍,恍 瑤池 之觴酒。”

(2).代指裝飾華美之馬匹。 宋 田況 《儒林公議》卷上:“錦韉繡轂,角逐爭先。”

回頭

(1) 把頭轉向後方

(2) 悔悟;改邪歸正

及早回頭

(3) 少等一會兒;過一段時間以後

回頭再談

回頭見

下視

(1).由高處往下看。《墨子·非儒》:“高拱下視。” 漢 揚雄 《甘泉賦》:“攀琁璣而下視兮,行游目乎 三危 。”《舊唐書·王方慶傳》:“山徑危險,石路曲狹,上瞻駭目,下視寒心。”

(2).輕視,看不起。 宋 范仲淹 《議守》:“ 匈奴 屢變,往往犯塞,殺戮吏民,不勝其酷。至於書問傲慢,下視中國。”《三國志平話》卷下:“ 曹相 下視 張松 。” 明 李贄 《定林庵記》:“子欲學,幸毋下視 周安 。”

海水

(1) 海中或來自海中的水

海水浴

(2) 海洋中的水

(3) 海

海水不可斗量

一輪

(1).表數量。用稱圓月、紅日等。 唐 孟郊 《讀張碧集》詩:“高秋數奏琴,澄潭一輪月。” 元 馬致遠 《陳摶高臥》第三折:“臥一榻清風,看一輪明月,蓋一片白雲,枕一塊頑石。”《水滸傳》第八六回:“只見四面狂風,掃退浮雲,現出明朗朗一輪紅日。”

(2).表數量。用稱循環一次的事物或動作。《兒女英雄傳》第十七回:“ 馬三爸 比我小一輪,屬牛的,今年七十一。”按:此謂小十二歲。如:籃球冠軍賽已經打了一輪。

(3).特指月亮。 唐 張喬 《試月中桂》詩:“影高群木外,香滿一輪中。”《景德傳燈錄·幼璋禪師》:“恁么即一輪高掛,萬國同觀去也。” 清 宣鼎 《夜雨秋燈錄·范小仙》:“如此良宵,若有燈戲看,庶不負此一輪。”

(4).表動量。猶一轉。 魯迅 《彷徨·祝福》:“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 魯迅 《吶喊·阿Q正傳》:“ 趙太爺 肚裡一輪,覺得於他總不會有壞處,便將箱子留下了。”

冰鏡

(1).河水結冰,光亮如鏡。 唐 孟郊 《古意》詩:“無信反增愁,愁心緣 隴 頭;願君如 隴 水,冰鏡水還流。”

(2).指月亮。 宋 孔平仲 《八月十六日翫月》詩:“團團冰鏡吐清輝,今夜何如昨夜時。只恐月光無好惡,自憐人意有盈虧。” 元 楊載 《夏夜對月》詩:“安得泛舟江海上,坐觀冰鏡落滄波。”

(3).指明亮的眼睛。 清 李漁 《風箏誤·艱配》:“試看那假 西施 賣弄他香溫玉軟,儘有那蠢 登徒 為著他意惹情牽,怎當俺冰鏡雙懸,能別媸妍。”

從中

(1) 從…人或事物之中

(2) 從這(那)里

這種使用中材料的展覽可以使人們從中獲得客觀的情報

七寶

(1).佛教語。七種珍寶。佛經中說法不一,如:《法華經》以金、銀、琉璃、硨磲、碼碯、真珠、玫瑰為七寶;《無量壽經》以金、銀、琉璃、珊瑚、琥珀、硨磲、瑪瑙為七寶;《大阿彌陀經》以黃金、白銀、水晶、瑠璃、珊瑚、琥珀、硨磲為七寶;《恆水經》以白銀、黃金、珊瑚、白珠、硨磲、明月珠、摩尼珠為七寶。

(2).佛教語。七種王者之寶。《輪王七寶經》:“其王出時有七寶現。何等為七?所謂輪寶、象寶、馬寶、主藏臣寶、主兵臣寶、摩尼寶、女寶。如是七寶隨王出現。” 唐 寒山 《詩》之二六一:“我見轉輪王,千子常圍繞。十善化四天,莊嚴多七寶。”《新唐書·后妃傳上·則天武皇后》:“太后又自加號 金輪 聖神皇帝 ,置七寶於廷:曰金輪寶、曰白象寶、曰女寶、曰馬寶、曰珠寶、曰主兵臣寶、曰主藏臣寶,率大朝會則陳之。”

(3).泛指多種寶物。《西京雜記》卷三:“有琴長六尺,安十三絃,二十六徽,皆用七寶飾之,銘曰‘璠璵之樂’。” 唐 李嶠 《床》詩:“玳瑁千金起,珊瑚七寶粧。”《宋史·輿服志一》:“ 東都 舊制,輦飾以玉,裙網用七寶,而滴子用真珠。”

(4).用以形容用多種寶物裝飾的器物。《西京雜記》卷二:“ 武帝 為七寶牀。”《隋書·高祖紀下》:“己卯,突厥遣使獻七寶盌。”《隋唐演義》第八二回:“ 玄宗 命設七寶文幾於御座之旁。” 葉玉森 《印度故宮詞》:“箕踞曾瞻七寶冠,笙歌更逐群魔舞。”

(5).比喻卓異傑出的人物。 唐 黃滔 《南海韋尚書》:“伏惟尚書,象外三山,人間七寶,體天地方圓之製,法陰陽昇伏之機。”

(6).指七種特殊的功用。《小五義》第二六回:“皆因他(指‘七寶刀’)有‘四絶’‘三益’之妙:一決勝負,二防賊盜,三誅刺客,四避神邪,謂之四絶;切金、斷玉、吹毛髮,謂之三益……這‘四絶’‘三益’,俗呼謂之‘七寶’。”

(7).稱以各種佐料合成之物。參見“ 七寶茶 ”、“ 七寶五味粥 ”、“ 七寶羹 ”。

宮闕

古時帝王所居住的宮殿。因宮門外有雙闕,故稱宮闕

太行、碣石之間,宮闕小陵之所在。——明· 顧炎武《復庵記》

纖阿

古神話中御月運行之女神。《史記·司馬相如列傳》:“ 陽子 驂乘, 纖阿 為御。” 司馬貞 索隱:“ 服虔 云:‘ 纖阿 為月御。或曰美女姣好貌。’又 樂產 曰:‘ 纖阿 ,山名,有女子處其巖,月歷巖度,躍入月中,因名月御也。’”《文選·司馬相如〈子虛賦〉》“作 孅阿 ”。《文選·束晳〈補亡〉詩之四》:“ 纖阿 案晷,星變其躔。” 李善 註:“《淮南子》曰:‘ 纖阿 ,月御也。’” 南朝 宋 謝惠連 《前緩聲歌》:“ 羲和 、 纖阿 去嵯峨,覩物知命,使余轉欲悲歌。”一說古之善御者。《楚辭·劉向<九嘆·思古>》:“ 纖阿 不御,焉舒情兮?” 王逸 註:“ 纖阿 ,古善御者。”

行且

將要。 唐 韓愈 《答劉秀才論史書》:“苟加一職榮之耳。非必督責迫蹙令就功役也。賤不敢逆盛指,行且謀引去。” 宋 趙與時 《賓退錄》卷九:“﹝ 康節先生 ﹞《觀盛化吟》有云:‘生來只慣見豐稔,老去未嘗見亂離。’其子謂亂離之語太過。 康節 嘆曰:‘吾老且死矣,汝輩行且知之。’” 清 戴名世 《<齊謳集>自序》:“余行且歸隱故山,終身弗出,縱觀古人之詩,而因以有吐發憤懣之什,或有當乎?”

重光

(1) 光復,再次見到光明

(2) 攝影時重複曝光

陰嶺

背陽的山嶺。 唐 祖詠 《終南望餘雪》詩:“ 終南 陰嶺秀,積雪浮雲端。” 唐 許渾 《對雪》詩:“陰嶺有風梅艷散,寒林無月桂華生。”

石泉

山石中的泉流。《楚辭·九歌·山鬼》:“山中人兮芳杜若,飲石泉兮蔭松柏。”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來水》:“兩岸連山,石泉懸溜,行者輒徘徊留念,情不極已也。” 唐 杜甫 《石泉》詩:“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宋 蘇軾 《峽山寺》詩:“石泉解娛客,琴築鳴空山。” 元 劉迎 《寒食阻雨招元功會話》詩:“楊柳杏花相對晚,石泉槐火一時新。” 清 唐甄 《潛書·敬修》:“居於河濱者,始汲而歸,濁不可飲也。注而勿擾,則石泉矣。”

輞水

即 輞川 。 唐 裴迪 《輞口遇雨憶終南山因獻王維》詩:“ 輞水 去悠悠, 南山 復何在。”《舊唐書·文苑傳下·王維》:“得 宋之問 藍田 別墅,在 輞口 , 輞水 周於舍下。”參見“ 輞川 ”。

上下

(1) 高處和低處;上面和下面;職位上較高的和較低的人

上下同欲者勝。——《孫子·謀攻》

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宋· 歐陽修《醉翁亭記》

上下天光,一碧萬頃。——范仲淹《岳陽樓記》

(2) 輩分上較高的和較低的人

全家上下都很高興

(3) 從上面到下面

上下打量著這位陌生人

(4) 指程度上高低、優劣

不分上下

(5) 用在數量詞後,表示概數;左右

今年一畝地能有一千斤上下的收成

這位先生今年五十上下

(6) 稱衙門中的差役

這般炎熱,上下只得擔待一步!——《水滸傳》

宿鳥

歸巢棲息的鳥。 唐 吳融 《西陵夜居》詩:“林風移宿鳥,池雨定流螢。” 宋 蘇軾 《和人回文》詩之四:“煙鎖竹枝寒宿鳥,水沉天色霽橫參。” 明 張四維 《雙烈記·引狎》:“欄桿空佇立,宿鳥歸飛急。” 清 顧炎武 《三月十九日有事於欑宮時聞緬國之報》詩:“宿鳥乍歸陵樹穩,春花初放果園香。”

樹聲

樹立名聲。 南朝 宋 鮑照 《河清頌》:“樵夫議道,漁父濯纓。臣 照 作頌,鋪德樹聲。”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宗經》:“勵德樹聲,莫不師聖。”

參差

(1) 不齊

參差荇菜。——《詩·周南·關睢》

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記》

瓦縫參差,多於周身之帛縷。——唐· 杜牧《阿房宮賦》

(2) 早晚相差

參差了三兩年

(3) 差池;失誤

沒半點兒參差

譯意參差

(4) 馬虎

不敢參差

(5) 關係不融洽

人人不睦,個個參差

高處

(1) 隆起的地方或位置;山丘

(2) 相對較高的位置

帶來一張在三萬五千英尺高處拍攝的能反映真相、輪廓鮮明的照片

塵垢

塵埃和污垢,比喻細微不足道的事物,也指塵世

游乎塵垢之外

吳質

(1).即月中之神 吳剛 。 唐 李賀 《李憑箜篌引》:“ 吳質 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 姚文燮 注引 明 何孟春 《餘冬序錄》:“ 吳剛 字 質 ,謫月中砍桂。” 元 吳師道 《中秋次同院人韻》:“終宵倚樹憐 吳質 ,何處登樓覓 庾公 。”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續錄四》:“倚樹思 吳質 ,吟詩憶 許棠 。”詳“ 吳剛 ”。

(2). 三國 魏 人,以文名重於時。 文帝 為太子時,與之過從甚密。見《三國志》本傳。 唐 許敬宗 《為司徒趙國公謝皇太子寄詩箋》:“ 無忌 幸從 神武 ,愧乏 王粲 之才;忝降斯文,益深 吳質 之戀。”

洪厓

見“ 洪崖 ”。

羽客

羽士

火光

(1) 火焰發出的光

火光沖天

(2) 明亮而微微搖曳的火焰

何有

(1).有什麼。《詩·邶風·谷風》:“何有何亡,黽勉求之。” 鄭玄 箋:“君子何所有乎?何所亡乎?” 晉 潘尼 《贈陸機出為吳王郎中令》詩:“ 崐山 何有?有瑤有珉。”

(2).用反問的語氣表示不難。《論語·里仁》:“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 何晏 集解:“何有者,言不難。”《孟子·梁惠王下》:“王如好貨,與百姓同之,於王何有?” 漢 袁康 《越絕書·計倪內經》:“王審用臣之議,大則可以王,小則可以霸,於何有哉?” 晉 陶潛 《擬古》詩之一:“意氣傾人命,離隔復何有?”

(3).用反問的語氣表示不憐惜、不愛重等。《左傳·僖公二十四年》:“除君之惡,唯力是視, 蒲 人、 狄 人,余何有焉?今君即位,其無 蒲 狄 乎!” 楊伯峻 註:“何有,古人習語,意義隨所施而異,此謂心目中無之也。”《呂氏春秋·知接》:“人之情,非不愛其子也,其子之忍,又將何有於君?” 清 侯方域 《重修顏魯公碑亭記》:“其視卿相王侯與其國封邸第,曾不若脫屣,而何有於亭?”

(4).用反問的語氣表示無關。《左傳·昭公二十八年》:“ 祁氏 私有討,國何有焉?” 杜預 註:“言討家臣,無與國事。”《左傳·哀公二十七年》:“若利本之顛, 瑤 何有焉?” 宋 曾鞏 《寄歐陽舍人書》:“苟其人之惡,則於銘乎何有?”

(5).用反問的語氣表示不顧慮、不在乎。《左傳·昭公元年》:“ 吉 若獲戾,子將行之,何有於諸 游 ?” 楊伯峻 註:“言不必顧慮 游氏 諸人。” 明 李贄 《與周友山》:“士為知己者死,死且甘焉,又何有於廢棄歟?” 魯迅 《熱風·反對“含淚”的批評家》:“然而一切青年的心,卻未必都如此不淨;倘竟如此不淨,則即使‘授受不親’後來也就會‘瞟’,以至於瞟以上的等等事,那時便是一部《禮記》,也即等於《 * 》了,又何有於《蕙的風》?”

(6).用反問的語氣表示無所得。《左傳·僖公十五年》:“獲 晉侯 ,以厚歸也;既而喪歸,焉用之?大夫其何有焉?” 杜預 註:“何有猶何得。”

(7).用反問的語氣表示無所不有。《文選·木華<海賦>》:“弘往納來,以宗以都。品物類生,何有何無?” 李善 註:“言諸品物以類相生,何所不有?何者而無?言其多也。”

(8).哪裡有,豈有。 漢 張衡 《西京賦》:“澤虞是濫,何有春秋?”《後漢書·賈琮傳》:“刺史當遠視廣聽,糾察美惡,何有反垂帷裳以自掩塞乎?” 唐 韓愈 《與孟尚書書》:“凡君子行己立身,自有法度……何有去聖人之道,捨先王之法,而從夷狄之教以求福利也?” 明 吳承恩 《贈邑侯念吾高公擢南曹序》:“自仍歲之水也,洪濤冒夫城郭,而何有於田,何有於食,何有於租與賦哉!”

雲莊

雲霧遮護的村莊。 唐 李邕 《登歷下古城員外孫新亭》詩:“ 太山 雄地理,巨壑眇雲莊。” 宋 蘇軾 《玉津園》詩:“千畝何時躬帝藉,斜陽寂歷鎖雲莊。” 金 元好問 《答定齋李兄》詩:“十載相從未言晚,城南泉石有雲莊。”

松塢

生有松樹的山丘。 南朝 梁 蕭統 《答晉安王書》:“冷泉、石鏡,一見何必勝於傳聞;松塢、杏林,知之恐有逾就吾靜。”

言歸

(1).回歸。言,助詞。《詩·周南·葛覃》:“言告師氏,言告言歸。”一說為我歸。 毛 傳:“言,我也。” 唐 道宣 《續高僧傳·譯經四·玄奘》:“ 奘 少離桑梓,白首言歸,訪問親故,零落殆盡。” 清 萬壽祺 《答武進劉十》詩:“亂瘼何畤已?言歸耕墓田。” 清 方文 《舟次三山》詩:“泊泊歲將暮,言歸尚未能。”

(2).《詩·周南·葛覃》有“言告言歸”之句,因以“言歸”指《詩·葛覃》篇。 宋 蘇軾 《集英殿秋宴教坊詞·放隊》:“羽觴湛湛,方陳《既醉》之詩,鼉鼓淵淵,復奏‘言歸’之曲。”

琉璃

巴利語 veluriya或梵文俗語verulia的譯音。用鋁和鈉的矽酸化合物燒製成的釉料,常見的有綠色和金黃色兩種,多加在粘土的外層,燒製成缸、盆、磚瓦等。亦指琉璃燈座

一盞琉璃

里行

官名。 唐 置, 宋 因之。有監察御史里行、殿中里行等,皆非正官,也不規定員額。 唐 劉肅 《大唐新語·舉賢》:“初, 周 以布衣直門下省, 太宗 就命監察里行,俄拜監察御史。‘里行’之名,自 周 始也。”《新唐書·百官志三》:“ 開元 七年……又置御史里行使、殿中里行使、監察里行使,以未為正官,無員數。” 宋 歐陽修 《再論台官不可限資考札子》:“令舉官自京官已上,不問差遣次第,惟材是舉。使資淺者為里行,資深者入三院。”參閱 宋 高承 《事物紀原·持憲儲闈·里行》。

龍媒

(1).《漢書·禮樂志》:“天馬徠龍之媒。” 顏師古 注引 應劭 曰:“言天馬者乃神龍之類,今天馬已來,此龍必至之效也。”後因稱駿馬為“龍媒”。《晉書·庾亮傳論》:“馬控龍媒,勢成其逼。” 宋 王安石 《追傷河中使君修撰陸公》詩之二:“ 皖城 初得故人詩,嘆息龍媒踠壯時。”

(2).喻俊才。 唐 楊炯 《後周明威將軍梁公神道碑》:“於是龍媒間出,麟駒挺生。 伯樂 多謝於精微, 日磾 有慙於牧養。” 唐 高適 《和賀蘭判官望北海作》:“長鳴謝知己,所愧非龍媒。” 清 汪懋麟 《送子靜主桂林省試》詩之二:“只為 雄 文工《羽獵》,故教絶域訪龍媒。”

(3).指土龍。迷信者用土製成龍狀,以為可招誘真龍來降雨。 北周 庾信 《和李司錄喜雨》:“臨河沉璧玉,夾道畫龍媒。” 倪璠 註:“《新論》:‘ 劉歆 曰:致雨具作土龍。龍見者輒有風雨,起以迎送之,故緣其象類而為之。’”

(4). 唐 御馬廄六閒之一。《新唐書·兵志》:“又以尚乘掌天子之御。左右六閒:一曰飛黃,二曰吉良,三曰龍媒,四曰騊駼,五曰駃騠,六曰天苑。”

且慢

暫且慢點兒;先別著急(有制止、阻止意思)

客官且慢,尚有一事相告

上苑

皇家的園林。 南朝 梁 徐君倩 《落日看還》詩:“妖姬競早春,上苑逐名辰。”《新唐書·蘇良嗣傳》:“帝遣宦者采怪竹 江 南,將蒔上苑。” 明 宋訥 《壬子秋過故宮》詩之一:“離宮別館樹森森,秋色荒寒上苑深。” 吳梅 《風洞山·慶祝》:“歡慶,花發西宮,鶯啼上苑,官家幾度好風景。”

蘭舟

木蘭木製造的船。這是文學作品中常用的對船的美稱

桂棹

(1).桂木製的划船工具。《楚辭·九歌·湘君》:“桂櫂兮蘭枻,斲冰兮積雪。” 王夫之 通釋:“櫂,篙也。” 南朝 梁 庾肩吾 《奉和泛舟漢水往萬山應教》:“桂棹桬棠船,飄揚橫大川。” 明 夏完淳 《長歌》:“瓊弁玉蕤珮珊珊,蕙橈桂櫂凌迴瀾。”

(2).指船。 南朝 梁簡文帝 《與劉孝綽書》:“曉河未落,拂桂棹而先征;夕鳥歸林,懸孤帆而未息。” 唐 王維 《送綦毋潛落第還鄉》詩:“行當浮桂櫂,未幾拂荊扉。” 元 陳旅 《送王致道代祠北嶽北海濟瀆南鎮》詩:“山下靈風吹桂櫂,雲邊仙樹拂丹梯。”

北人

(1).泛稱北方之人。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風操》:“南人賓至不迎,相見捧手而不揖,送客下席而已;北人迎送並至門,相見則揖,皆古之道也。” 唐 皇甫松 《浪淘沙》詞:“蠻歌豆蔻北人愁,蒲雨杉風野艇秋。” 宋 王安石 《紅梅》詩:“春半花纔發,多應不奈寒。北人初未識,渾作杏花看。”

(2).特指我國北方的少數民族。《資治通鑑·後晉齊王開運三年》:“ 契丹 翰林承旨、吏部尚書 張礪 言於 契丹 主曰:‘今 大遼 已得天下,中國將相宜用中國人為之,不宜用北人及左右近習。’”

(3).複姓。《莊子·讓王》有 北人無擇 。

使馬

見“ 使馬鄂倫春 ”。

南人

(1).南方人。《論語·子路》:“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 何晏 集解引 孔安國 曰:“南人,南國之人。” 唐 劉禹錫 《竹枝》詞之一:“南人上來歌一曲,北人莫上動鄉情。” 明 陳邦瞻 《宋史紀事本末·文謝之死》:“﹝ 孛羅 等﹞欲使跪, 天祥 曰:‘南之揖,北之跪,予南人,行南禮,可贅跪乎?’” 清 昭槤 《嘯亭雜錄·廣賡虞之死》:“ 侍郎 性爽朗,少隨 文端公 居 兩江 久,習染南人風度。” 魯迅 《花邊文學·北人與南人》:“據我所見,北人的優點是厚重,南人的優點是機靈。”

(2). 金 代對 漢 人的稱呼。《金史·輿服志下》:“初, 女直 人不得改為 漢 姓及學南人裝束。”

(3). 元 代對 南宋 人的稱呼。《元史·選舉志一》:“ 蒙古 、色目人作一榜, 漢 人、南人作一榜。” 明 葉子奇 《草木子·克謹》:“台省要官皆北人為之, 漢 人、南人萬中無一二,其得為者不過州縣卑秩,蓋亦僅有而絶無者也。” 魯迅 《花邊文學·北人與南人》:“至於 元 ,則人民截然分為四等,一 蒙古 人,二色目人,三 漢 人即北人,第四等才是南人,因為他是最後投降的一夥。”

本色

(1) 物品沒有經過染色的原來的顏色。古以青、黃、赤、白、黑等五色為正色,也稱本色

(2) běnsè

(4) 本來面貌

書生本色

詩詞推薦

  • 壽炳同長老

    陳著宋代〕飛雪亭邊欲雪天,當年生日又今年。雲山卓錫閒心外,湖海燒香笑面前。每為寒交傾缽施,更多雅客問詩禪。最高
  • 遷居潁谷

    畢仲游宋代〕漸入深山處,都無客到來。輕裘勝挾纊,渴飲當銜杯。得失情何預,閒忙 * 催。清風一披拂,安坐興悠哉。
  • 訪方蕙岩不值

    釋元肇宋代〕吳城多第宅,毋過蕙岩家。不是門如海,都緣刺似麻。風聲虛動竹,日影漸移花。清興渾無奈,歸來自煮茶。
  • 海陵書事

    賀鑄宋代〕海濱流浪胡為乎,況復支離百病餘。三月逢梅識春色,半年無雁托歸書。老烏啄屋巫呼鬼,野艇橫門米換魚。回首
    夜遊山月作歌原文_夜遊山月作歌的賞析_古詩文
  • 讀書

    辛棄疾宋代〕是非得失兩茫茫,閒把遺書細較量。掩卷古人堪笑處,起來摩腹步長廊。
    夜遊山月作歌原文_夜遊山月作歌的賞析_古詩文
  • 閒思十首次代內贈韻·其一

    江源明代〕別來誰是置書郵,恨不隨君塞上游。玉蕊有花羞插鬢,金壘無酒可消憂。東風冷節人長瘦,細雨重門燕亦愁。底事
  • 水調歌頭

    夏元鼎宋代〕聞道不嫌晚,悟了莫悠悠。遇時不煉,今生烏兔恐難留。些子乾坤簡易,不問在朝居市,達者盡堪修。火候無斤兩
    夜遊山月作歌原文_夜遊山月作歌的賞析_古詩文
  • 煙波即事

    陸游宋代〕煙波深處臥孤篷,宿酒醒時聞斷鴻。最是平生會心事,蘆花千頃月明中。
    夜遊山月作歌原文_夜遊山月作歌的賞析_古詩文
  • 蔡肇宋代〕三峽橋邊春見雪,落星寺里暮聞鍾。
    夜遊山月作歌原文_夜遊山月作歌的賞析_古詩文
  • 清平樂 重題碧梧蒼石圖候 淒斷。人語西風

    陸行直元代〕來雁。可憐瘦損蘭成。此友人張叔夏贈余之作也。余不能記憶,於至治元年仲夏二十四日,戲作碧梧蒼石,與冶仙
    夜遊山月作歌原文_夜遊山月作歌的賞析_古詩文
  • 眺虛岩·其一

    朱學熙明代〕遠峽觀難遠,斯言何太訛。眺虛岩際望,直北見黃河。
  • 送十二知軍領郡澄江二首

    吳潛宋代〕老父如汝年,監州尚折旋。後生何聞望,小郡亦藩宣。申浦秋潮落,君山暮靄連。菊時吾去此,訪汝擊群鮮。
    夜遊山月作歌原文_夜遊山月作歌的賞析_古詩文
  • 偈六十九首

    釋道寧宋代〕出家佛子,物外高流。挈錫攜缸,訪尋知識。須是踏著自己穩實田地,方解茆庵石室折腳鐺兒。煮粥煎茶,接待往
  • 倒撐魚船上灘圖

    牟巘宋代〕倒撐魚船逆上溪,六鷁過宋風退飛。呂梁懸瀑行越之,灩澦如象人西歸。一笑恬視險與夷,同小組委順未必非。
  • 官池春雁二首

    杜甫唐代〕自古稻粱多不足,至今鸂鶒亂為群。且休悵望看春水,更恐歸飛隔暮雲。青春欲盡急還鄉,紫塞寧論尚有霜。翅在
  • 滿庭芳(丙午登多景樓和王總侍韻)

    李曾伯宋代〕浪拍金鰲,春浮鐵瓮,氣清天朗如秋。江皋無事,飛蓋強追游。萬頃蒲萄光里,風檣共、塔影悠悠。人間事,年華
    夜遊山月作歌原文_夜遊山月作歌的賞析_古詩文
  • 送曉公歸庭山(一作歸稽亭)

    孟郊唐代〕庭山何崎嶇,寺路緣翠微。秋霽山盡出,日落人獨歸。雲生高高步,泉灑田田衣。枯巢無還羽,新木有爭飛。茲焉
    夜遊山月作歌原文_夜遊山月作歌的賞析_古詩文
  • 四坐且莫喧

    佚名兩漢〕四坐且莫喧,願聽歌一言。請說銅爐器,崔嵬象南山。上枝似松柏,下根據銅盤。雕文各異類,離婁自相聯。誰能
    夜遊山月作歌原文_夜遊山月作歌的賞析_古詩文
  • 別離

    陸龜蒙唐代〕丈夫非無淚,不灑離別間。杖劍對尊酒,恥為遊子顏。蝮蛇一螫手,壯士即解腕。所志在功名,離別何足嘆。
  • 題光山驛壁

    孔武仲宋代〕跨縣連州幾疊山,為君題作小潼關。江湖不得長耕釣,塵土別為屢往還。漸入長效趨坦蕩,卻從平地望孱顏。何當
夜遊山月作歌原文_夜遊山月作歌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