賜浙江學政雷鋐原文
衡文慎辨偽兮真,兩浙吳山近八閩。
為汝便因養老母,即斯推可教都人。
晷膏良苦毋驕貴,藜藿曾甘莫忘貧。
佇見賓興皆碩彥,近名宜戒致諄諄。
詩詞問答
問:賜浙江學政雷鋐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賜浙江學政雷鋐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賜浙江學政雷鋐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真韻 出處:御製詩二集卷二十五
參考注釋
衡文
1.品評文章。特指主持科舉考試。 2.泛指評選文章。兩浙
亦作“ 兩淛 ”。 浙東 和 浙西 的合稱。(1) 唐 肅宗 時析 江南東道 為 浙江東路 和 浙江西路 , 錢塘江 以南簡稱 浙東 、以北簡稱 浙西 。 宋 代有 兩浙路 。地轄今 江蘇省 長江 以南及 浙江省 全境。 唐 元稹 《奉和浙西大夫李德裕述夢四十韻》:“九霄難就日, 兩浙 僅容舠。”《宋史·太宗紀二》:“﹝ 淳化 三年十一月﹞己亥,禁 兩浙 諸州巫師。”《古今小說·簡帖僧巧騙皇甫妻》:“世世靴從不斷,子孫出入金門。他是 兩浙 錢王 子, 吳 越 國王孫。”《二刻拍案驚奇》卷六:“ 至正 末年, 張士誠 氣概弄得大了,自 江 南 江 北、 三吳 、 兩淛 直拓至 兩廣 益州 ,盡歸掌握。”(2)今 浙江省 以 富春江 等為界分為 浙東 、 浙西 。 兩浙 指 浙江省 。 郁達夫 《兩浙漫遊後記》:“統觀 兩浙 的山,當以自 黃山 西來的 昱嶺山脈 莫乾山脈 天目山脈 為主峰。”
吳山
(1).山名。在今 陝西 隴縣 西南。參見“ 吳岳 ”。
(2).山名。又名 胥山 。俗稱 城隍山 。在今 浙江 杭州 西湖 東南。 南宋 初, 金 主 亮 南侵,揚言欲立馬於此。 況周頤 《蕙風詞話》卷三:“ 金 海陵 ( 海陵王 ,即 金 主 完顏亮 )閲 柳 ( 柳永 )詞‘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句,遂起 吳山 立馬之思。”
(3). 吳 地的山。 三國 吳 故地的山。《文選·謝朓<和伏武昌登孫權故城>》詩:“鵲起登 吳 山,鳳翔陵 楚 甸。” 李善 註:“ 孫 氏初基 武昌 ,後都 建鄴 。” 清 陳維崧 《卜運算元·阻閘瓜步》詞:“風急 楚 天秋,日落 吳 山暮。”
(4). 吳 地的山。 春秋 吳 故地的山。 唐 賈島 《送朱可久歸越中》詩:“ 吳 山侵 越 眾, 隋 柳入 唐 疏。” 明 徐渭 《三茅觀觀潮》詩:“ 吳 山石頭坐秋風,帶著高冠拂雲霧。”
(5). 吳 地的山。常泛指 江 南的山。 宋 張孝祥 《水調歌頭》詞:“ 吳 山 楚 澤行徧,只欠到 瀟 湘 。”
見“ 吳坂 ”。
八閩
福建省 的別稱。 福建 古為 閩 地。 宋 時始分為八個府、州、軍, 元 代分為 福州 、 興化 、 建寧 、 延平 、 汀州 、 邵武 、 泉州 、 漳州 八路, 明 代改八路為八府, 清 仍之,因有 八閩 之稱。 明 何景明 《題黃車駕畫竹》詩:“ 八閩 高士 黃司馬 ,平生好文兼愛畫。” 清 黃遵憲 《送女弟》詩:“過江入 八閩 ,展轉來海濱。” 袁鷹 《閩海情懷》:“有生以來,還沒有機會到過 福建 ,卻對 八閩 景物懷有很深的感情。”
養老
(1) 奉養老人
養老送終
(2) 上年紀後閒居休息
都人
(1).京都的人。《文選·班固<西都賦>》:“都人士女,殊異乎五方。” 李善 註:“《毛詩》曰:‘彼都人士。’” 張銑 註:“言此都士女麗美過於五方。” 唐 杜甫 《悲陳陶》詩:“都人迴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軍至。” 仇兆鰲 註:“相傳太子北收兵,來取 長安 ,日夜望之。或時相驚曰:‘太子大軍至矣。’” 康有為 《上清帝第二書》:“閲《上海新報》,天下震動,舉國廷諍,都人惶駭。”
(2). 明 代稱宮女。 清 俞正燮 《癸巳類稿·家人言解》:“內廷呼宮人曰都人。”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三二章:“他( 崇禎帝 )望望西洋自鳴鐘,看見快到他平日起床拜天的時候,便分付傳都人侍候梳洗。”
(3).《詩·小雅》篇名《都人士》的省稱。《詩·小雅·都人士序》:“《都人士》 周 人刺衣服無常。古者長民衣服無貳,從容有常,以齊其民, * 德歸壹,傷今不復見古人也。”後人每詠之以慨嘆世道之喪亂,禮制之無常。 漢 蔡邕 《逑行賦》:“無亮采以匡世兮,亦何為乎此畿?甘衡門以寧神兮,詠《都人》而思歸。”
良苦
精良和粗劣。《管子·宙合》:“可正而視,言察美惡,審別良苦。” 郭沫若 等集校引 安井衡 曰:“苦,濫惡也。” 唐 劉禹錫 《賈客詞》:“賈客無定游,所游唯利並。眩俗雜良苦,乘時取重輕。”
(1).很辛苦。《後漢書·王常傳》:“ 光武 見 常 甚歡,勞之曰:‘ 王廷尉 良苦,每念往時,共更艱戹,何日忘之。’”《新五代史·南唐世家·李昪》:“ 世宗 許之,始賜 景 書曰‘皇帝恭問 江南 國主’,勞其良苦而已。”
(2).很深。 鄭觀應 《盛世危言·善舉》:“訓啞院及訓聾瞽院有殘疾者,能令其識字知書,就其所能教以工藝,補天有術,施惠有方,用心亦良苦矣。”
驕貴
驕橫貴顯。《宋書·禮志五》:“輦車…… 漢 制乘輿御之,或使人輓,或駕果下馬。 漢成帝 欲與 班婕妤 同輦是也。 後漢 陰就 外戚驕貴,亦輦。”
藜藿
(1) 指粗劣的飯菜
堯王天下也,…糲粢之食,藜藿之羹。——《韓非子·五蠹》
(2) (藜藿——吃野菜。動用)
賓興
亦作“賔興”。1. 周 代舉賢之法。謂鄉大夫自鄉國小薦舉賢能而賓禮之,以升入國學。《周禮·地官·大司徒》:“以鄉三物教萬民而賓興之。” 鄭玄 註:“興,猶舉也。民三事教成,鄉大夫舉其賢者能者,以飲酒之禮賓客之。既則獻其書於王矣。”
(2).科舉時代,地方官設宴招待應舉之士。亦指鄉試。 元 許謙 《送尉彥明赴開化教諭序》:“誦《詩》《書》六藝之文,以廣見聞;孝弟忠信之實,以敦德行。故賔興以示勸,簡絀以致罰。” 清 戴名世 《張驗封傳》:“ 康熙 己卯、壬午、乙酉,當賓興之期,公皆為分校,所得士最盛。” 嚴復 《救亡決論》:“以為通天地人之謂儒。經朝廷之賓興,蒙皇上之親策,是朝廷固命我為儒也。”
碩彥
指才智傑出的學者。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九流緒論中》:“三子(指 蔡邕 、 葛洪 、 劉知幾 )皆鴻生碩彥,目無今古。”《儒林外史》第八回:“公子好客,結多少碩彥名儒;相府開筵,常聚些布衣韋帶。” 清 江藩 《<漢學師承記>引言》:“鹹沐菁莪之雅化,汲古義之精微,縉紳碩彥,青紫盈朝;縫掖巨儒,絃歌在野。” 王闓運 《<桂陽州志>序》:“碩彥接踵,經籍大章。”
近名
好名;追求名譽。《莊子·養生主》:“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 唐 韓愈 《除崔群戶部侍郎制》:“清而容物,善不近名。” 明 李贄 《雜述·征途與共後語》:“余老矣,死在旦夕,猶不免近名之累。”
諄諄
耐心引導,懇切教誨的樣子
諄諄教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