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參寥師原文
上人學苦空,百念已灰冷。劍頭惟一吷,焦谷無新穎。
胡為逐吾輩,文字爭蔚炳。
新詩如玉雪,出語便清警。
退之論草書,萬事未嘗屏。
憂愁不平氣,一寓筆所騁。
頗怪浮屠人,視身如丘井。
頹然寄淡泊,誰與發豪猛。
細思乃不然,真巧非幻影。
欲令詩語妙,無厭空且靜。
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境。
閱世走人間,觀身臥雲嶺。
鹹酸雜眾好,中有至味永。
詩法不相妨,此語當更請。
詩詞問答
問:送參寥師的作者是誰?答:蘇軾
問:送參寥師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蘇軾的名句有哪些?答:蘇軾名句大全
譯文和注釋
譯文
參寥大師你學習佛法,百念俱無。
劍環頭上的小孔仍只傳來風過的小聲,焦谷上依然沒有新生出小芽。
為什麼要跟我們這些人一樣好作詩歌?
你的文章都是文采華美,新出的詩篇如玉屑一樣精美,語句清平而深刻。
韓愈談論到張旭狂草時,認為張旭心中並未禁止萬事,
反而將其憂愁與不平之氣,統統寓於筆端任其馳騁。
韓愈很奇怪高閒浮屠氏的草書,視人身為丘井。
頹然寄有淡泊之意,又如何發出像張旭那樣豪邁而不受拘束的氣魄呢?
仔細一想其實不然,真實的技巧並不是虛幻的泡影。
要想使詩句巧妙,不要嫌惡於空和靜。
虛靜因而能懂得萬物之變化,空明所以能接納萬事之境界。
閱歷世事行走於人間,只見棲身於世外雲嶺。
鹹味酸味雜列於諸食物里,其中有著極其雋永的韻味。
詩歌與佛法並不相妨礙,上面的話更當允許我說出來。
注釋
苦空:佛教認為世俗間一切皆苦皆空。人生老病死為苦,一切皆虛無,並非實體,為空。
吷(xuè)血:吹氣聲,表示小而短的聲音。劍首,指劍環頭的小孔。
焦谷:火烤乾枯的穀類。穎:子粒的芒殼尖。
玉屑:比喻文詞佳美,字字如珠璣飛屑。
退之:韓愈,字退之。
浮屠人:出家人。
詩法:指詩歌與禪法,這兩者並不相悖,而統一於“空靜”,並由此而獲得“至味”和“妙”的境界。
請:領受,明確接受。
詩文賞析
此詩取韓愈論高閒上人草書之旨,反其意而論詩,最後落實到“詩法不相妨”上,表達了蘇軾對禪與詩之間的關係的認識。一般說來,禪宗要求不立文字。詩歌則是語言的藝術,二者區別甚大。但在藝術實踐中,詩人以及批評家卻發現了它們之間的共同性。所以宋人李之儀在其《姑溪居士前集》卷二十九《與李去言》中說: “說禪作詩,本無差別。”固然,要把二者的“本無差別”處說清楚,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仍有線索可尋。比如,禪與詩都注重對主觀精神的反映,禪宗固然是 “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詩歌亦宣稱“一切景語皆情語”,因而驅遣萬象以就我。所以南宋釋紹嵩在《亞愚江浙紀行詩自序》說:“禪,心慧也;詩,心志也。慧之所之,禪之所形;志之所之,詩之所形。”另外,如禪思和詩思的不可預測性,禪語和詩語(部分追求“直尋”的作品當是例外)的非邏輯性,都頗能相通。宋代禪學大興,風行於士大夫之中,因而“學詩渾似學參禪”一類的話頭,成為一時風氣,而從時間上看,蘇軾這首詩可謂得風氣之先,對後來嚴羽諸人以禪喻詩,分別宗乘等,都不無影響。
詩詞推薦
名句推薦
- 料敵以遠,須謀於今;去賊以盡,其謀無忌。來俊臣《羅織經·謀劃卷第九》
- 凡事之本,必先治身呂不韋《呂氏春秋·紀·季春紀》
- 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
- 清愁滿眼共誰論。卻應台下草,不解憶王孫。
- 見善而怠,時至而疑,知非而處,此三者,道之所止也。姜子牙《六韜·文韜·明傳》
- 只有一枝梧葉,不知多少秋聲。張炎《清平樂·候蛩淒斷》
- 午窗睡起鶯聲巧,何處喚春愁?朱淑真《眼兒媚·風日遲遲弄輕柔》
- 龍馬花雪毛,金鞍五陵豪。
- 三思而行,再思可矣。佚名《增廣賢文·上集》
-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