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肉食完,莫辨虎豹犬羊之鞟; 地皮鏟盡,何有澗溪沼沚之毛。

名人名家12字對聯

對聯全文

上聯:人肉食完,莫辨虎豹犬羊之鞟;
下聯:地皮鏟盡,何有澗溪沼沚之毛。

對聯備註:

(清-《嘲毛鴻賓郭嵩燾聯》)

參考注釋

肉食

[carnivorous] 以肉類為食物;吃葷

肉食動物

虎豹

(1).喻指can1~1暴之人。《後漢書·劉陶傳》:“陛下不悟,而競令虎豹窟於麑場,豺狼乳於春囿。” 唐 韋應物京師叛亂寄諸弟》詩:“覉離守遠郡,虎豹滿 西京 。” 清 方文 《偕蔡芹溪至宛兼贈令弟玉立》詩:“虎豹當關欲嚙人,季女何能不憔悴?”

(2).比喻勇猛的戰士。 唐 羅隱 《春日投錢塘元帥尚父》詩之一:“門外旌旗屯虎豹,壁間章句動風雷。”

(3).比喻富有文采。 宋 黃庭堅 《送謝公定作竟陵主簿》詩:“ 謝公 文章如虎豹,至今斑斑在兒孫。”

(4).形容怪石。 宋 蘇軾 《後赤壁賦》:“履巉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龍。”

犬羊

(1).狗和羊。《論語·顏淵》:“虎豹之鞟,猶犬羊之鞟。” 唐 李白 《經離亂後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詩:“長戟三十萬,開門納凶渠;公卿如犬羊,忠讜醢與葅。”

(2).常用以比喻任人宰割者,如俘虜、囚犯等。 宋 范仲淹 《讓樞密直學士右諫議大夫表》:“及 麟府 喪陷, 鎮戎 三敗,殺者、傷者前後僅二十萬人矣,死者為魚肉,生者為犬羊。”《說岳全傳》第二五回:“若不今朝邀赦免,何至他年作犬羊?”

(3).舊時對外敵的蔑稱。 漢 陳琳 《為袁紹檄豫州》:“爾乃大軍過盪西山, 屠各 左校,皆束手奉質,爭為前登,犬羊殘醜,消淪山谷。” 宋 陸游 《涉白馬渡慨然有懷》詩:“ 太行 之下吹虜塵, 燕 南 趙 北空無人; 袁 曹 百戰相持處,犬羊堂堂自來去。”

地皮

(1) [land for building site]∶ 供建築用的土地

(2) [surface of ground]∶地的表面

陰雨天地皮潮濕

何有

(1).有什麼。《詩·邶風·谷風》:“何有何亡,黽勉求之。” 鄭玄 箋:“君子何所有乎?何所亡乎?” 晉 潘尼 《贈陸機出為吳王郎中令》詩:“ 崐山 何有?有瑤有珉。”

(2).用反問的語氣表示不難。《論語·里仁》:“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 何晏 集解:“何有者,言不難。”《孟子·梁惠王下》:“王如好貨,與百姓同之,於王何有?” 漢 袁康 《越絕書·計倪內經》:“王審用臣之議,大則可以王,小則可以霸,於何有哉?” 晉 陶潛 《擬古》詩之一:“意氣傾人命,離隔復何有?”

(3).用反問的語氣表示不憐惜、不愛重等。《左傳·僖公二十四年》:“除君之惡,唯力是視, 蒲 人、 狄 人,余何有焉?今君即位,其無 蒲 狄 乎!” 楊伯峻 註:“何有,古人習語,意義隨所施而異,此謂心目中無之也。”《呂氏春秋·知接》:“人之情,非不愛其子也,其子之忍,又將何有於君?” 清 侯方域 《重修顏魯公碑亭記》:“其視卿相王侯與其國封邸第,曾不若脫屣,而何有於亭?”

(4).用反問的語氣表示無關。《左傳·昭公二十八年》:“ 祁氏 私有討,國何有焉?” 杜預 註:“言討家臣,無與國事。”《左傳·哀公二十七年》:“若利本之顛, 瑤 何有焉?” 宋 曾鞏 《寄歐陽舍人書》:“苟其人之惡,則於銘乎何有?”

(5).用反問的語氣表示不顧慮、不在乎。《左傳·昭公元年》:“ 吉 若獲戾,子將行之,何有於諸 游 ?” 楊伯峻 註:“言不必顧慮 游氏 諸人。” 明 李贄 《與周友山》:“士為知己者死,死且甘焉,又何有於廢棄歟?” 魯迅 《熱風·反對“含淚”的批評家》:“然而一切青年的心,卻未必都如此不淨;倘竟如此不淨,則即使‘授受不親’後來也就會‘瞟’,以至於瞟以上的等等事,那時便是一部《禮記》,也即等於《jin1*11*1梅》了,又何有於《蕙的風》?”

(6).用反問的語氣表示無所得。《左傳·僖公十五年》:“獲 晉侯 ,以厚歸也;既而喪歸,焉用之?大夫其何有焉?” 杜預 註:“何有猶何得。”

(7).用反問的語氣表示無所不有。《文選·木華<海賦>》:“弘往納來,以宗以都。品物類生,何有何無?” 李善 註:“言諸品物以類相生,何所不有?何者而無?言其多也。”

(8).哪裡有,豈有。 漢 張衡 《西京賦》:“澤虞是濫,何有春秋?”《後漢書·賈琮傳》:“刺史當遠視廣聽,糾察美惡,何有反垂帷裳以自掩塞乎?” 唐 韓愈 《與孟尚書書》:“凡君子行己立身,自有法度……何有去聖人之道,捨先王之法,而從夷狄之教以求福利也?” 明 吳承恩 《贈邑侯念吾高公擢南曹序》:“自仍歲之水也,洪濤冒夫城郭,而何有於田,何有於食,何有於租與賦哉!”

澗溪

山澗溪流。 宋 王安石 《芝閣記》:“以上至不測之高,下至澗溪壑谷,分崩裂絶,幽窮隱伏,人跡之所不通,往往求焉。”《元史·地理志六》:“自發源至 漢 地,南北澗溪,細流傍貫,莫知紀極。”

沼沚

池塘。亦借指積水坑。 晉 葛洪 《抱朴子·廣譬》:“ 黃河 雖混渾,不可以方沼沚之清澄。” 南朝 梁 沉約 《郊居賦》:“漸沼沚於霤垂,周塍陌於堂下。”參閱《左傳·隱公三年》“澗、溪、沼、沚之毛” 楊伯峻 注。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