諷諭豈無因,樂府正聲熟人口; 行藏何足辨,名山大業定生前。

名人名家名勝香山12字對聯

對聯全文

上聯:諷諭豈無因,樂府正聲熟人口;
下聯:行藏何足辨,名山大業定生前。

對聯備註:

(清-梁章鉅《白居易祠聯》,梁章鉅題江蘇蘇州白公祠聯。用白香山誰辨)

參考注釋

諷諭

亦作「 諷喻 」。用委婉的言語進行勸說。 漢 班固 《兩都賦》序:「或以抒下情而通諷諭,或以宣上德而盡忠孝。」《三國志·吳志·闞澤傳》:「 澤 欲諷喻以明治亂,因對 賈誼 《過秦論》最善, 權 覽讀焉。」 明 劉基 《送張山長序》:「余觀詩人之有作也,大抵主於諷諭。蓋欲使聞者有所感動而以興其懿德,非徒為誦美也。」 沙汀 《困獸記》十二:「『正像醃過的菜樣!』他忽然記起 牛祚 的諷喻,於是深長的嘆息了。」

無因

(1).無所憑藉;沒有機緣。《楚辭·遠遊》:「質菲薄而無因兮,焉託乘而上浮?」 南朝 宋 謝惠連 《雪賦》:「怨年歲之易暮,傷後會之無因。」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續集·金剛經鳩異》:「夢至荒野,遇大河,欲渡無因。」 清 吳偉業 《梅花庵同林若撫話雨聯句》:「有待聞乾鵲,無因見皎蟾。」

(2).無故,無端。 漢 鄒陽 《獄中上書自明》:「臣聞明月之珠,夜光之璧,以暗投人於道路,眾莫不按劍相眄者,何則?無因而至前也。」《世說新語·雅量》「 宣武 與 簡文 太宰共載」 劉孝標 注引 南朝 宋 檀道鸞 《續晉陽秋》:「﹝帝﹞雅有局鎮。嘗與 桓溫 、太宰 武陵王 晞 同乘,至板橋, 溫 密勑令無因鳴角鼓譟,部伍並驚馳……帝舉止自若。」 唐 王昌齡 《送韋十二兵曹》詩:「對坐論歲暮,絃悲豈無因。」

(3).猶無須。 唐 元稹 《酬友封話舊敘懷十二韻》:「人欺翻省事,官冷易藏威。但擬馴鷗鳥,無因用弩機。」 唐 羅虬 《比紅兒》詩:「輕小休夸似燕身,生來占斷紫宮春。 漢 皇若遇 紅兒 貌,掌上無因著別人。」

樂府

[official conservatory in the Han ynasty (206B.C.-A.D.220)] 古代主管音樂的官署,後世把採集的民歌或文人模擬的作品也叫做“樂府”

許用德制樂府。—— 清· 邵長蘅《青門剩稿》

正聲

(1).純正的樂聲。《荀子·樂論》:「正聲感人而順氣應之。」 唐 劉肅 《大唐新語·極諫》:「百戲散樂,本非正聲,此謂淫風,不可不改。」 章炳麟 《辨詩》:「 隋 世 龜茲 樂盛行閭閈, 文帝 尚雲『無復正聲,不祥之大』。」 魯迅 《故事新編·採薇》:「乃為淫聲,用變亂正聲,怡說婦人。」

(2).謂符合音律的標準樂聲。《六韓·五音》:「宮、商、角、徵、羽,此其正聲也。」 三國 魏 嵇康 《琴賦》:「爾乃理正聲,奏妙曲,揚《白雪》,發《清角》。」《續資治通鑑·宋仁宗皇祐二年》:「竊以律呂旋宮之法,既定以管,又制十二鐘準為十二正聲。以律計,自倍半。」

(3).正風。雅正的詩篇。 唐 白居易 《編集拙詩一十五卷贈元九李二十》詩:「一篇《長恨》有風情,十首《秦吟》近正聲。」

人口

(1) [population]

(2) 人民或居民總數

(3) 人

行藏

[one's expression and more ment]指出處或行止。常用以說明人物行止、蹤跡和底細等

數問其行藏。——《元史·楊奐傳》

何足

猶言哪裡值得。《史記·秦本紀》:「﹝ 百里傒 ﹞謝曰:『臣亡國之臣,何足問!』」 晉 乾寶 《搜神記》卷一六:「 穎 心愴然,即寤,語諸左右,曰:『夢為虛耳,亦何足怪。』」 明 李贄 《復夏道甫》:「再勤學數年便當大捷矣,區區一秀才,何足以為輕重。」 魯迅 《且介亭雜文二集·非有復譯不可》:「但因言語跟著時代的變化,將來還可以有新的復譯本的,七八次何足為奇,何況 中國 其實也並沒有譯過七八次的作品。」

大業

(1) [great cause]∶偉大的功業、事業

(2) [empire]∶帝業

(3) [academic career]∶高深的學業

生前

[during one’s lifetime;before one's death] 指死者活著的時候

這是烈士生前立下的誓言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