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為憂時,溯鰲峰立柱,鳶站懸軍,他年碑讀琅琊,涕淚應同登峴首; 小心深愛士,看致用堂成,同聲集在,此日魂歸滄海,烝嘗長自懸桐鄉。

輓聯名人名家

對聯全文

上聯:一病為憂時,溯鰲峰立柱,鳶站懸軍,他年碑讀琅琊,涕淚應同登峴首;
下聯:小心深愛士,看致用堂成,同聲集在,此日魂歸滄海,烝嘗長自懸桐鄉。

對聯備註:

(清-楊仲愈《挽王凱泰聯》)

參考注釋

憂時

憂念時事。 明 劉基 《次韻和孟伯真感興詩》:“避難移家適遠鄉,憂時一夜百迴腸。” 胡蘊玉 《<中國文學史>序》:“於是朝廷贈答之風衰,草野憂時之言作矣。”

鰲峰

亦作“鰲峰”。 1.指翰林院。 宋 魏泰 《東軒筆錄》卷十一:“ 宋景文公 守 益州 ……為承旨,又作詩曰:‘粉署重來憶舊遊,蟠桃開盡海山秋。寧知不是神仙骨,上到鼇峯更上頭。’” 元 黃溍 《上都分院》詩:“暮投玉堂署,鼇峯屹中央。” 清 王端履 《重論文齋筆錄》卷一:“步趨丹陛,入鶴籞而知嚴;手校紫泥,臨鼇峯而滋惕。”

(2).指江海中的島嶼。因如巨鰲背負山峰,故名。 清 屈大均 《廣東新語·山語·靈洲山》:“ 西 北 二江之來,至 廣州 ,先以 靈洲 為砥柱,次以 海珠 ,次以 海印 ,次以 禺珠 ,皆在水中央,所謂鰲峯也。”

立柱

[column;vertical shaft] 建築物里直立著的柱

懸軍

深入敵方的孤軍。《宋書·柳元景傳》:“ 元景 大軍次 臼口 ,以前軍深入,懸軍無繼。” 宋 陳師道 《後山談叢》卷一:“如此則 契丹 必有後顧之憂,未敢輕議懸軍深入。” 清 劉大櫆 《許游擊墓志銘》:“當朝廷征 嘎爾旦 之時,懸軍邊外,督軍者未至而糧饟匱絶。”

他年

(1).猶言將來,以後。《左傳·成公十三年》:“ 曹 人使公子 負芻 守…… 負芻 殺其大子而自立也,諸侯乃請討之。 晉 人以其役之勞,請俟他年。” 唐 杜牧 《寄題甘露寺北軒》詩:“他年會著荷衣去,不向山僧道姓名。” 清 龔自珍 《乙酉十二月十九日得漢鳳紐白玉印一枚喜極賦詩》:“引我飄搖思,他年能不能?”

(2).往年;以前。 唐 杜甫 《千秋節有感》詩之二:“聖主他年貴,邊心此日勞。” 唐 韓愈 《祭虞部張員外文》:“他年諸人,莫有能比。” 唐 薛能 《雕堂》詩:“他年誰識我,心跡在 徐州 。”

琅琊

見“ 琅邪 ”。

涕淚

(1).鼻涕和眼淚。亦專指眼淚。 漢 王粲 《贈蔡子篤》詩:“中心孔悼,涕淚漣洏。”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風操》:“然人性自有少涕淚者,腸雖欲絶,目猶爛然。” 宋 司馬光 《送張兵部知遂州》詩:“聞道 西州 遺畫像,使我涕淚空霑衣。”《兒女英雄傳》第三四回:“他就接連不斷地打了無數的噴嚏,鬧得涕淚交流。”

(2).涕淚俱下;哭泣。《三國志·魏志·趙王乾傳》“ 黃初 二年,進爵,徙封 燕王 ”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魏 魚豢 《魏略》:“ 良 年小常呼 文帝 為阿翁。 帝 謂 良 曰:‘我汝兄耳!’ 文帝 又愍其如是,每為涕淚。” 唐 杜甫 《gong4安送韋二少府匡贊》詩:“古往今來皆涕淚,斷腸分手各風煙。” 清 蒲松齡 《聊齋誌異·紉針》:“妻攜女歸告兩弟。兩弟任其涕淚,並無一詞肯為設處。”

峴首

山名。即 湖北 襄陽縣 南的 峴山 。 唐 孟浩然 《送韓使君除洪府都督》詩:“ 峴首 晨風送, 江陵 夜火迎。” 清 錢謙益 《新安汪然明合葬墓志銘》:“ 峴首 之涕, 牛山 之悲,又於吾身親見之,是能不為之嘆息哉!”參見“ 峴山 ”、“ 峴山碑 ”。

小心

(1) [cautious;careful]∶ 謹慎行事

小心從事他的事業

(2) [respectful and cautious]∶恭謹

那人見大娘子如此小心,又生得有幾分顏色,便問道:“你肯跟我做個壓寨婦人么?”——《醒世恆言》

致用

(1).盡其所用。《易·繫辭上》:“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莫大乎聖人。” 孔穎達 疏:“謂備天下之物,招致天下所用。”

(2).用作付諸實用之意。如:學以致用。

同聲

(1) [simultaneous]∶發出聲音的時間相同

(2) [same sound]∶聲音相同。比喻志趣相同或志趣相同者

同聲相應

(3) [(speak)at the same time]∶眾口一辭;隨聲附合

台下同聲叫起好來

(4) [same tone]∶言語腔調相同

亦須擇言而發;不與淨、醜同聲。——清· 李漁《閒情偶寄》

日魂

道教語。指陽神。語本《參同契》卷中:“陽神日魂,陰神月魄,魂之與魄,互為室宅”。亦指太陽。 唐 皮日休 《早春以橘子寄魯望》詩:“剖似日魂初破後,弄如星髓未銷前。” 唐 司空圖 《注愍征賦述》:“日魂慘澹,鬼哭荒叢。”

滄海

[deep blue sea;the sea] 大海。以其一望無際、水深呈青蒼色,故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樂府詩集·曹操·步出夏門行》

烝嘗

本指秋冬二祭。後亦泛稱祭祀。《詩·小雅·楚茨》:“絜爾牛羊,以往烝嘗。” 鄭玄 箋:“冬祭曰烝,秋祭曰嘗。” 漢 蔡邕 《文范先生仲弓銘》:“立廟舊邑,四時烝嘗,歡哀承祀,其如祖襧。” 明 宋濂 《故秦母夫人金氏墓志銘》:“烝嘗賓燕,悉中條序。” 章炳麟 《社會通詮商兌》:“宗法者,敬宗而嚴父,寢廟烝嘗,以為大典。”

桐鄉

古地名。在今 安徽省 桐城縣 北。 春秋 時為 桐國 , 漢 改 桐鄉 。《漢書·循吏傳·朱邑》:“﹝ 朱邑 ﹞少時為 舒桐鄉 嗇夫,廉平不苛,以愛利為行,未嘗笞辱人,存問耆老孤寡,遇之有恩,所部吏民愛敬焉……初 邑 病且死,屬其子曰:‘我故為 桐鄉 吏,其民愛我,必葬我 桐鄉 。後世子孫奉嘗我,不如 桐鄉 民。’及死,其子葬之 桐鄉 西郭外,民果共為 邑 起冢立祠,歲時祠祭。”後因以為官吏在任行惠政、有遺愛之典。 晉 潘岳 《河陽縣作》詩之一:“ 齊 都無遺聲, 桐鄉 有餘謡。” 宋 梅堯臣 《衛尉邵少卿輓詞》詩之一:“ 桐鄉 歸葬日,棠樹去思人。” 清 唐孫華 《哭曹九鹹明府》詩之二:“ 桐鄉 遺惠在,尚説長官清。”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