仗忠信篤敬以行蠻貊,星軺北指,雷艇東浮,共欽八載皇華,更不數投筆班生、爭盟富相; 合文章勳業而衍箕裘,家闡楹書,國推柱石,方荷九重湛露,竟徒傷塵封奏篋、霧鎖長城。

輓聯名人名家

對聯全文

上聯:仗忠信篤敬以行蠻貊,星軺北指,雷艇東浮,共欽八載皇華,更不數投筆班生、爭盟富相;
下聯:合文章勳業而衍箕裘,家闡楹書,國推柱石,方荷九重湛露,竟徒傷塵封奏篋、霧鎖長城。

對聯備註:

(清-鄧輔綸《挽曾紀澤聯》)

參考注釋

忠信

誠信實。《易·乾》:“君子進德脩業,忠信所以進德也。”《史記·秦始皇本紀》:“此四君者,皆明知而忠信,寬厚愛人,尊賢重士,約從離衡。” 宋 歐陽修 《朋黨論》:“君子則不然,所守者道義,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節。” 曹禺 《王昭君》第二幕:“他是以寬厚出名的,講究忠信。”

篤敬

(1).篤厚敬肅。《書·盤庚下》:“朕及篤敬,恭承民命,用永地於新邑。”《論語·衛靈公》:“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 梁啓超 《論新民為今日中國第一急務》:“則試以一家比一國,苟一家之中,子婦弟兄,各有本業,各有技能,忠信篤敬,勤勞進取,家未有不浡然興者。”

(2).指篤厚誠敬之士。《荀子·王制》:“選賢良,舉篤敬,興孝弟,收孤寡,補貧窮,如是則庶人安政矣。”

蠻貊

亦作“ 蠻貉 ”。亦作“ 蠻貃 ”。古代稱南方和北方落後部族。亦泛指四方落後部族。《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 漢 桓寬 《鹽鐵論·通有》:“求蠻貉之物以眩中國,徙 卭 筰 之貨致之東海。” 唐 岑參 《陪狄員外早秋登府西樓因呈院中諸公》詩:“威聲振蠻貊,惠化鍾 華陽 。” 清 俞樾 《茶香室叢鈔·包順》:“按 包公 在當日已名動蠻貊如此。”原註:“指 西羌 於龍 呵 歸 漢 ,慕 包拯 名,乞姓 包 事。” 羅正緯 《灤州革命紀實初稿》:“蠻貃無知,沒我恩德,虜運將絶,腥羶穢朝。”

星軺

使者所乘的車。亦借指使者。 唐 宋之問 《奉和梁王宴龍泓應教》:“水府淪幽壑,星軺下紫微。” 唐 白居易 《奉使途中戲贈張常侍》詩:“早風吹土滿長衢,驛騎星軺盡疾驅。” 明 陸采 《明珠記·煎茶》:“曙光高,馬嘶人起,梳洗上星軺。” 明 葉盛 《水東日記·記王軫父家書事》:“何冀上聞於天闕,過承下逮於星軺。” 清 方文 《送白安石先生司理滇南》詩之二:“水驛輕裝偕今子,星軺絶域訪遺賢。”

皇華

(1).《詩·小雅》中的篇名。《序》謂:“《皇皇者華》,君遣使臣也。送之以禮樂,言遠而有光華也。”《國語·魯語下》:“《皇皇者華》,君教使臣曰:每懷靡及,諏、謀、度、詢,必咨於周。”後因以“皇華”為讚頌奉命出使或出使者的典故。 南朝 齊 王融 《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歌《皇華》而遣使,賦膏雨而懷賓。” 明 何景明 《送楊驛丞》詩:“《皇華》歌送客,應閲出群才。” 清 龔自珍 《祭江西巡撫陽湖吳公文》:“覽《皇華》而如 晉 兮,采 唐 魏 之佚調。” 葉恩 《上振貝子書》:“頃聞 貝 子以天潢之貴胄,作周道之皇華,慶加冕於 英 京,拓遊蹤於 美 地。”

(2).古代通俗歌曲名。參見“ 皇荂 ”。

不數

數不清;無數。 漢 王符 《潛夫論·思賢》:“近古以來,亡代有三,穢國不數。” 汪繼培 箋:“穢,當作滅。” 彭鐸 校正:“不數,即無數。” 宋 曾鞏 《<王平甫文集>序》:“各於其盛時,士之能以特見於世者,率常不過三數人,其世之不數,其人之難得如此。”《醒世姻緣傳》第八八回:“ 揚州 番役把 呂祥 的衣服剝脫乾浄,餛飩捆起,一根繩拴在樹的半中腰裡,鐵棍皮鞭,諸刑鹹備……打了個不數。”

不亞於。 明 汪道昆 《高唐夢》:“想這神女果如大夫所言呵,絶代無雙,不數 莊生 陳説。” 清 王韜 《淞隱漫錄·畫船紀艷》:“噫嘻! 錢塘江 上畫船風景,誠不數 珠海 燈痕、 秦淮 月色也。”

投筆

謂棄文而就他業。多指棄文就武。 唐 魏徵 《述懷》詩:“中原初逐鹿,投筆事戎軒。” 宋 楊萬里 《送談星辰許季升》詩:“ 許子 儒冠怨誤身,如今投筆説星辰。”《瑟榭叢談》卷下引 清 蔡莘腴 《龍門即事》詩:“投筆何須侯萬里,飛書尚欲辟千人。” 王德鍾 《十九歲述懷》詩:“批龍探虎知無我,投筆荷戈更有誰?”參見“ 投筆從戎 ”。

班生

(1).指 漢 班嗣 。以信奉 老莊 ,超脫人世著名。《宋書·謝靈運傳》:“愧 班生 之夙悟,慚 尚子 之晚研。”原註:“ 班嗣 本不染世,故曰夙悟。”

(2).指 漢 班固 。 唐 李德裕 《平泉山居誡子孫記》:“吾乃翦荊棘,驅狐狸,始立 班生 之宅,漸成 應叟 之地。” 明 薛蕙 《雜詩》:“ 班生 嗣前烈, 馬融 遁遠方。”參見“ 班生廬 ”。

(3).指 漢 班超 。其以投筆從戎,立功異域著稱。後為棄文就武之典。 唐 豆盧詵 《嶺南節度判官宗公神道碑》:“不安 顏子 之貧,遂投 班生 之筆。” 元 楊載 《送王元禮歸平城》詩之二:“牧羊憐 馬援 ,投筆困 班生 。” 清 孫枝蔚 《幼孫董兒讀書戲成一絕相嘲》:“ 班生 所投筆,三世手同操。”

爭盟

爭當盟主。《左傳·僖公二十一年》:“小國爭盟,禍也。”《左傳·成公元年》:“ 晉 楚 爭盟, 齊 師必至。”

文章

(1) [article;essay]∶原指文辭,現指篇幅不很長而獨立成篇的文字

你看了晨報上的那篇文章了么?

(2) [literary works;writings]∶泛指著作

為文章。——唐· 柳宗元《柳河東集》

每為文章。

(3) [hidden meaning]∶比喻曲折隱蔽的含義

話里有文章

(4) [thing;program]∶事情;程式

照例文章總得做好

勳業

功業。《三國志·魏志·傅嘏傳》:“子志大其量,而勳業難為也,可不慎哉!” 唐 李頎 《贈別張兵曹》詩:“勳業河山重,丹青錫命優。” 清 管同 《<方植之文集>序》:“由是言之:性命修於身,勳業皆其末跡也。” 阿英 《戎行兼言藝文事》:“將軍只手定 蘇北 ,勳業爭傳 大江 南。”

箕裘

《禮記·學記》:“良冶之子,必學為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 孔穎達 疏:“積世善冶之家,其子弟見其父兄世業鋾鑄金鐵,使之柔合以補治破器,皆令全好,故此子弟仍能學為袍裘,補續獸皮,片片相合,以至完全也……善為弓之家,使乾角撓屈調和成其弓,故其子弟亦覩其父兄世業,仍學取柳和軟撓之成箕也。”良冶、良弓,指善於冶金、造弓的人。意謂子弟由於耳濡目染,往往繼承父兄之業。後因以“箕裘”比喻祖上的事業。《晉書·陳壽司馬彪等傳論》:“鹹能綜緝遺文,垂諸不朽,豈必克傳門業,方擅箕裘者哉!” 宋 樓鑰 《送張子宓分教澧陽》詩:“君家世為儒,青箱襲箕裘。” 明 楊柔勝 《玉環記·童兒暗毒》:“願爹爹百歲壽高,養童兒箕裘承紹。” 歐陽予倩 《晴雯補裘》第二場:“ 賈母 :箕裘付與兒孫輩,我自含飴樂餘年。”

楹書

《晏子春秋·雜下三十》:“ 晏子 病,將死,鑿楹納書焉,謂其妻曰:‘楹語也,子壯而示之。’”後因以“楹書”指遺言、遺書。 北齊 鄭述祖 《天柱山銘序》:“敢慕楹書,仰宣庭誨。”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詩話下·王文恪公》:“甘毀楹書已莫論,黨 秦 誣 岳 又誰昆?” 康有為 《延香老屋率幼博弟曝書》詩:“百年舊宅賸楹書,舊史曾傷付蠹魚。”

柱石

[pillar;mainstay] 支撐建築物的立柱和石基。借指肩負國家重要使命的人

堅強柱石

九重

(1).九層;九道。《楚辭·天問》:“圜則九重,孰營度之?”《韓詩外傳》卷八:“ 齊景公 使人於 楚 , 楚王 與之上九重之臺。” 三國 魏 曹植 《當牆欲高行》:“願欲披心自説陳,君門以九重,道遠 河 無津。”

(2).泛指多層。 元 無名氏 《氣英布》第四折:“九重圍里往來,直似攛梭;萬隊營中上下,渾如走馬。”

(3).指天門;天。《樂府詩集·郊廟歌辭一·漢郊祀歌一》:“九重開,靈之斿,垂惠恩,鴻祜休。” 唐 李白 《西嶽雲台歌送丹丘子》:“我皇手把天地戶, 丹丘 談天與天語。九重出入生光輝,東來 蓬萊 復西歸。”京劇《貴妃醉酒》:“好一似 嫦娥 下九重,清清冷落在 廣寒宮 。”

(4).指宮門。 漢 趙壹 《刺世疾邪賦》:“雖欲竭誠而盡忠,路絶險而靡緣。九重既不可啟,又羣吠之狺狺。”

(5).指宮禁,朝廷。 唐 盧綸 《秋夜即事》詩:“九重深鎖禁城秋,月過南宮漸映樓。”

(6).指帝王。 唐 李邕 《賀章仇兼瓊克捷表》:“遵奉九重,決勝千里。” 明 無名氏 《金雀記·作賦》:“明朝入禁中,奏聞九重。” 清 鈕琇 《觚賸續編·人觚》:“先是, 寶 ( 法寶 )出奔時,九重大怒,命大索天下。”

(7).指皇位。《敦煌曲子詞·酒泉子》:“隊隊雄軍驚御輦,驀街穿巷犯皇宮,祇擬奪九重。”

湛露

(1).《詩·小雅》篇名。《左傳·文公四年》:“昔諸侯朝正於王,王宴樂之,於是乎賦《湛露》。則天子當陽,諸侯用命也。”後因喻君主之恩澤。 唐 陳子昂 《為建安王獻食表》:“策勛飲至,頻承湛露之恩。”《舊唐書·后妃傳上·太宗賢妃徐氏》:“願陛下布澤流人,矜弊恤乏,減行役之煩,增湛露之惠。” 明 梅鼎祚 《玉合記·賜完》:“光天所覆,鹹沾湛露之仁。”

(2).喻丈夫恩惠。《文選·江淹<雜體詩·效張華“離情”>》:“願垂湛露惠,信我皎日期。” 呂延濟 註:“湛露能潤澤於物,喻夫之恩惠。”

(3).濃重的露水。《楚辭·九章·悲迴風》:“吸湛露之浮涼兮,漱凝霜之雰雰。” 朱熹 集註:“湛,厚也。” 晉 陸機 《為周夫人贈車騎》詩:“日月一何速,素秋墜湛露。” 清 徐芳 《立春日賦示武陵諸友》詩:“湛露沾花曉,長天照眼新。”

封奏

指古時臣下封牘上奏帝王。《晉書·職官志》:“ 魏 尚書郎……毎一郎缺,白試諸孝廉能結文案者五人,謹封奏其姓名以補之。” 唐 白居易 《鄭覃可給事中制》:“勑給事中之職,凡制勑有不便於時者,得封奏之;刑獄有未合於理者,得駮正之。”參見“ 封事 ”。

霧鎖

為霧氣所掩蔽。 宋 吳文英 《齊天樂·贈姜石帚》詞:“霧鎖林深,藍浮野闊,一笛漁蓑鷗外。” 元 馬致遠 《黃粱夢》第三折:“白茫茫雪迷山拽腳,淡濛濛霧鎖草團標。” 元 楊暹 《劉行首》第三折:“我著你便 蓬島 風清, 陽臺 霧鎖, 楚 岫雲遮。”

長城

(1) [the Great Wall]∶中國古代的偉大工程,西起甘肅嘉峪關,東到河北山海關,全長6700公里。公元前3世紀秦統一中國後,聯結戰國時燕、趙、秦之城並延長,始成長城。長城不但是中國最重要的歷史文物,而且已成為中華民族象徵

(2) [impregnable bulwark]∶堅不可摧的力量或防禦物

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