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馬吳山憶頻年轉戰沙場履險如夷寶筏自天援苦海 還轅湘水願今日皈依竺國指迷徹悟瓣香異地拜慈雲

名勝杭州

對聯全文

上聯:立馬吳山憶頻年轉戰沙場履險如夷寶筏自天援苦海
下聯:還轅湘水願今日皈依竺國指迷徹悟瓣香異地拜慈雲

對聯備註:

(李世顏題杭州法喜寺)

參考注釋

立馬

(1) [draw horse to a stop]∶騎在站立不動的馬上;駐馬

立馬挺槍

(2) [immediately;right away; at once; straight away; instantly]〈方〉∶馬上

你叫他立馬回電話

吳山

(1).山名。在今 陝西 隴縣 西南參見吳岳 ”。

(2).山名。又名 胥山 。俗稱 城隍山 。在今 浙江 杭州 西湖 東南。 南宋 初, 金 主 亮 南侵,揚言欲立馬於此。 況周頤 《蕙風詞話》卷三:“ 金 海陵 ( 海陵王 ,即 金 主 完顏亮 )閲 柳 ( 柳永 )詞‘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句,遂起 吳山 立馬之思。”

(3). 吳 地的山。 三國 吳 故地的山。《文選·謝朓<和伏武昌登孫權故城>》詩:“鵲起登 吳 山,鳳翔陵 楚 甸。” 李善 註:“ 孫 氏初基 武昌 ,後都 建鄴 。” 清 陳維崧 《卜運算元·阻閘瓜步》詞:“風急 楚 天秋,日落 吳 山暮。”

(4). 吳 地的山。 春秋 吳 故地的山。 唐 賈島 《送朱可久歸越中》詩:“ 吳 山侵 越 眾, 隋 柳入 唐 疏。” 明 徐渭 《三茅觀觀潮》詩:“ 吳 山石頭坐秋風,帶著高冠拂雲霧。”

(5). 吳 地的山。常泛指 江 南的山。 宋 張孝祥 《水調歌頭》詞:“ 吳 山 楚 澤行徧,只欠到 瀟 湘 。”

見“ 吳坂 ”。

頻年

[in consecutive years] 連續幾年

頻年災旱

轉戰

[fight in one place after another] 輾轉循回作戰

轉戰南北

沙場

(1) [desert]∶平沙曠野

(2) [battlefield]∶古時多指戰場

久經沙場

履險如夷

[cross a dangerous pass as easily as walking on level ground—handle a crisis without difficulty] 走險路如趟平地。比喻遇險不驚、臨危不懼

寶筏

佛教語。比喻引導眾生渡過苦海到達彼岸的佛法。 唐 李白 《春日歸山寄孟浩然》詩:“金繩開覺路,寶筏渡迷川。” 明 孫梅錫 《琴心記·錦江曉發》:“ 恆 沙渺,彼岸平,從教寶筏濟眾生。” 清 趙翼 《題王摩詰<渡水羅漢圖>詩》:“我聞釋氏妙變化,寶筏能引迷津斷。”

苦海

[abyss of misery;sea of bitterness] 佛教比喻苦難煩惱的世間,也比喻困苦的處境

脫離苦海

還轅

猶回車。《孔叢子·記問》:“巾車命駕,將適 唐都 。 黃河 洋洋,攸攸之魚。臨津不濟,還轅息 鄹 。” 漢 司馬相如 《難蜀父老》:“結軌還轅,東鄉將報。” 宋 韓維 《送王氏兄弟》詩:“還轅欲何語,贈子詩聿脩。”

湘水

即 湘江 。 漢 東方朔 《七諫·哀命》:“測 汨羅 之 湘水 兮,知時固而不反。” 唐 杜甫 《建都十二韻》:“永負 漢 庭哭,遙憐 湘水 魂。” 魯迅 《湘靈歌》:“昔聞 湘水 碧如染,今聞 湘水 胭脂痕。”

今日

(1).本日;今天。《孟子·公孫丑上》:“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 唐 韓愈 《送張道士序》:“今日有書至。”《水滸傳》第四五回:“ 楊雄 道:‘兄弟何故今日見外?有的話,但説不妨。’”《兒女英雄傳》第三回:“ 華忠 説:‘今日趕不到的;他連夜走,也得明日早上來。’”

(2).目前;現在。《穀梁傳·僖公五年》:“今日亡 虢 ,而明日亡 虞 矣。” 唐 駱賓王 《為徐敬業討武曌檄》:“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 清 黃遵憲 《台灣行》:“今日之政民為主, 台 南 台 北固吾圉!” 丁玲 《韋護》第一章:“然而她們卻痛叱 中國 今日之所謂新興的、有智識婦女。”

皈依

[the ceremony of proclaiming sb.a Buddhist] 佛教名詞信仰佛教者的入教儀式。因對佛、法、僧三寶表示歸順依附,故亦稱“三皈依”

始覺浮生無住著,頓今心地欲皈依。——唐· 李須《宿營么禪房聞梵》

竺國

天竺 。古 印度 的別稱。 唐 劉言史 《病僧》詩之一:“ 竺國 鄉程算不回,病中衣錫徧浮埃。” 元 白珽 《湛淵靜語》卷二:“西夷 康居 ,與 竺國 鄰,俗多善幻。”《剪燈餘話·至正妓人行》:“茜罽縫袍 竺國 師,霞綃蹙帔天魔隊。” 清 厲鶚 《東城雜記·游東園啟》:“黃花萬畝,儼 竺國 之鋪金;白藕千池,似 崑山 之積玉。”

指迷

猶解惑。謂指點使不迷惑。 宋 歐陽修 《再和聖俞見答》:“嗟哉我豈敢知子,論詩賴子初指迷。”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八:“非吾師指迷,實不悟此。” 明 袁慶麟 《<朱子晚年定論>跋》:“是編特為之指迷耳。” 清 陸以湉 《冷廬雜識·朱笠亭說詩》:“弁言一則,尤足為後學指迷。”

徹悟

謂看透世事,有所領悟。 宋 陸游 《初歸雜詠》之六:“老入鵷行方徹悟,一官何處不徒勞。” 葉聖陶 《倪煥之》二五:“鄉村教育的事冷僻寂寞,只有十分徹悟的人,才願意乾。” 沉從文 《菜園》:“這景象,古今相同。對它得到一種徹悟,一種啟示,應當寫出幾句好詩的。”

瓣香

(1).佛教語。猶言一瓣香。 宋 陳若水沁園春·壽游侍郎》詞:“丹心在,尚瓣香歲歲,遙祝 堯 齡。” 清 計東 《再與宋牧仲書》:“乃於郡署旁廢圃中,西向設瓣香,流涕再拜而去。”《紅樓夢》第一一四回:“昨日知老太太仙逝,謹備瓣香至靈前拜奠,稍盡微忱。” 魯迅 《集外集拾遺補編》附錄二《庚子送灶即事》詩:“隻鷄膠牙糖,典衣供瓣香。”參見“ 一瓣香 ”。

(2).師承;敬仰。 清 洪亮吉 《北江詩話》卷一:“近來 浙中 詩人,皆瓣香 厲鶚 《樊榭山房集》。” 胡適 《西遊記考證》六:“盡登其詩入《山陽耆舊集》。擇其傑出者各體載一二首於此,以志瓣香之意雲。”

(3).喻崇敬的心意。 郭沫若 《參觀劉胡蘭紀念館》詩:“五洲萬國佳兒女,海角天涯獻瓣香。”

異地

[strange land] 異鄉,外鄉

流落異地

慈雲

佛教語。比喻慈悲心懷如雲之廣被世界、眾生。 南朝 梁簡文帝 《da9法頌》:“慈雲吐澤,法雨垂涼。” 唐太宗 《三藏聖教序》:“引慈雲於西極,注法雨於東陲。” 明 崔子忠 《送僧歸滇南》詩:“兵戈前路息,萬里憶慈雲。”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姑妄聽之一》:“仰藉慈雲之庇,庶寬雷部之刑。”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