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福分,將相經綸,更清操凜然,身後只余桑八百; 佛子衷腸,書生面目,忽前修邈矣,心喪還有客三千。

輓聯名人名家

對聯全文

上聯:神仙福分,將相經綸,更清操凜然,身後只余桑八百;
下聯:佛子衷腸,書生面目,忽前修邈矣,心喪還有客三千。

對聯備註:

(清-胡鼎祺《挽曾國藩聯》)

參考注釋

神仙

(1) [supernatural being]∶神話中指能力非凡、超脫塵世、長生不老的人物

神仙詭誕之說,謂顏太守以兵解, 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蟬脫,實未嘗死。——《梅花嶺記》

(2) [immortal]∶道家指人所能達到的至高神界的人物。比喻能預料或看透事情的人;又比喻逍遙自在、無牽無掛的人

福分

[good fortune;happy lot] [口]∶享受幸福的運氣

將相

將帥和丞相。亦泛指文武大臣。《墨子·法儀》:“天下從事者不可以無法儀……雖至士之為將相者皆有法。”《史記·高祖本紀》:“諸侯及將相相與共請尊 漢王 為皇帝。” 唐 李涉 《與梧州劉中丞》詩:“三代 盧龍 將相家,五分符竹到天涯。”

經綸

(1) [combed and arranged silk threads]∶整理過的蠶絲

(2) [statecraft; statesmanship]∶比喻籌劃治理國家大事

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藝文類聚·吳均·與朱元思書》

大展經綸

滿腹經綸

(3) [ambition and ability]∶借指抱負與才幹

清操

高尚的節操。《後漢書·尹勛傳》:“宗族多居貴位者,而 勛 獨持清操,不以地埶尚人。”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誡兵》:“得姓以來,無清操者唯此二人,皆罹禍敗。” 宋 文天祥 《正氣歌》:“或為 遼 東帽,清操厲冰雪。”《紅樓夢》第三回:“其為人謙恭厚道……故弟致書煩托,否則不但有污尊兄清操即弟亦不屑為矣。”

凜然

(1) [awe-inspiring]∶恐懼、畏懼

眾官凜然

(2) [stern]∶整肅而又可敬又可怕

凜然正氣

身後

[after one’s death] 過世之後

垂名於身後

贈謚美顯,榮於身後。——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佛子

(1).菩薩的通稱。《十住毗婆沙論·入初地品》:“諸佛子者,諸佛真實子諸菩薩是,是故菩薩名為佛子。” 南朝 齊 王琰 《冥祥記·石長和》:“道之兩邊棘刺,森然如鷹爪。見人甚眾,羣足棘中,身體傷裂,地皆流血。見 長和 獨行平道,俱嘆息曰:‘佛子獨行大道中。’” 元 吳昌齡 《東坡夢》第一折:“此山非比別山阿,青黛染成千塊玉,雲霞粧就萬堆螺。只除佛子神仙纔可到,怎許遊人容易得攀摩?”

(2).受佛戒者,佛門弟子。 唐 錢起 《歸義寺題震上人壁》詩:“仍聞七祖後,佛子繼調御。” 宋 王安石 《靈山寺》詩:“ 靈山 名誰自?波濤截孤峰。何年佛子住?四面憑危空。”《西遊記》第四四回:“眾僧滴淚道:‘我們這一國君王,偏心無道,只喜得是老爺等輩,惱的是我們佛子。’” 魯迅 《三閒集·在鐘樓上》:“但有如大乘佛教一般,待到居士也算佛子的時候,往往戒律蕩然。”

(3).佛教泛指一切眾生,以其悉具佛性,故稱。《法華文句》卷九下:“一切眾生,皆有三種性德佛性,即是佛子。” 唐 鄭棨 《開天傳信記》:“忽中夜 宣律 捫虱,將投於地,三藏半醉,連聲呼曰:‘律師撲死佛子!’” 宋 蘇軾 《東坡志林》(《稗海》本)卷六:“凡能動者,皆佛子也,竹蝨初如塗粉竹葉上爾,然久乃能動者,百千為曹,無非佛子者。”

(4).稱慈善的人。如 唐 末 徐守溫 以寬恕為治,人稱佛子。見 唐 張鷟 《耳目記》。又 宋 洪皓 為 秀州 司錄,以所掌發運司錢賑濟饑民,州人稱之為“洪佛子”。見 宋 趙善璙 《自警篇·救荒》。

衷腸

[words right from one’s heart] 心裡的話;衷情

傾吐衷腸

書生

(1) [intellectual;pedent;scholar]∶讀書人

白面書生

(2) [copier]∶指抄寫的人

面目

(1) [appearance;face;features]∶相貌

面目可憎

(2) [look]∶事物的外表、形態;面貌

還其本來面目

入世之面目。——清· 全祖望《梅花嶺記》

忠烈之面目

(3) [colors]∶比喻事物所呈現的景象

顯出廬山真面目

(4) [self-respect]∶指面子、臉面

愧無面目見人

何面目以歸漢。——《漢書·李廣蘇建傳》

何面目見吾邑義士。——清· 邵長蘅《青門剩稿》

前修

亦作“ 前修 ”。猶前賢。《楚辭·離騷》:“謇吾法夫前脩兮,非世俗之所服。”《後漢書·劉愷傳》:“今 愷 景仰前脩,有 伯夷 之節,宜蒙矜宥,全其先功,以增聖朝尚德之美。” 李賢 註:“前修,前賢也。”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雜文》:“偉矣前修,學堅多飽。” 宋 陳亮 《答陳知丞啟》:“猶懷晚進,及識前脩。” 清 周亮工 《哭陳磐生》詩:“暇心開麗矚,遠致越前修。”

心喪

(1).古時謂老師去世,弟子守喪,身無喪服而心存哀悼。《禮記·檀弓上》:“事師無犯無隱,左右就養無方,服勤至死,心喪三年。” 鄭玄 註:“心喪,戚容如父而無服也。”《後漢書·方術傳上·李郃》:“門人 上黨 馮胄 獨制服,心喪三年,時人異之。” 晉 摯虞 《師服議》:“自古弟子無師服之制,故 仲尼 之喪,門人疑於所服, 子貢 曰:‘昔夫子喪 顏回 ,若喪子而無服,請喪夫子,若喪父而無服。’遂心喪三年。此則懷三年之哀,而無齊衰之制也。” 清 黃景仁 《寒夜檢邵叔宀師遺筆》詩:“三年誰與共心喪,舊物摩挲淚幾行!”

(2).泛指無服或釋服後的深切悼念,有如守喪。《晉書·傅玄傳》:“ 世祖武皇帝 雖大孝烝烝,亦從時釋服,制心喪三年。至於萬機之事,則有不遑。”《新唐書·于志寧傳》:“公主身服斬衰,服可以例除,情不可以例改。心喪成婚,非人情所忍。”《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 李尚書 夫婦痛哭倍常,認作親生父母,心喪六年。” 清 梁章鉅 《退庵隨筆·家禮一》:“雖不服其服而有其實者謂之心喪。”

三千

(1).《書·呂刑》:“墨罰之屬千,劓罰之屬千,剕罰之屬五百,宮罰之屬三百,大辟之罰二百。五刑之屬三千。”後因以“三千”指古代所有的刑罰。《三國志·魏志·陳群傳》:“夫三千之屬,雖未可悉復,若斯數者,時之所患,宜先施用。”《晉書·謝尚傳》:“夫無後之罪,三千所不過。”《南史·孔琳之傳》:“若三千行於叔世,必有踴貴之尤,此五帝不相循法,肉刑不可悉復者也。”

(2).泛言數目之多。 三國 魏 陳琳 《飲馬長城窟行》:“長城何連連,連連三千里。” 唐 李白 《秋浦歌》之十五:“白髮三千丈,緣愁似箇長。”

(3).指三千大千世界。 南朝 宋 謝靈運 《與諸道人辨宗論》:“三世長於百年,三千廣於 赤縣 ;四部多於戶口,七寶妙於石沙。”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