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夢慣迷人,九環仙骨,誤著了一品朝衣,任雞鳴紫陌,馬踏紅塵,軍門向那頭跳出; 空山曾約伴,六詔杯茶,猶記得七閩片語,看劍影橫天,笛聲吹海,先生從何處飛來。

名人名家名勝昆明

對聯全文

上聯:春夢慣迷人,九環仙骨,誤著了一品朝衣,任雞鳴紫陌,馬踏紅塵,軍門向那頭跳出;
下聯:空山曾約伴,六詔杯茶,猶記得七閩片語,看劍影橫天,笛聲吹海,先生從何處飛來。

對聯備註:

(明-《昆明環翠宮聯》,昆明西山鸚鵡山迎仙橋聯)

參考注釋

迷人

(1).沉湎於某項愛好某種事物的人。 晉 葛洪 《抱朴子·行品》:「騁鷹犬於原獸,好博戲而無已者,迷人也。」

(2).俗人;糊塗人。《全唐詩》卷八六二載《示邊洞元》:「擬將劍法親傳授,卻為迷人未有緣。」 明 汪廷訥 《獅吼記·住錫》:「日把慈航浮法海,普渡迷人。」 明 高攀龍 《高子遺書·家訓》:「千古以來,成敗昭然。如何迷人尚不覺悟,真是可哀。」

(3).迷惑人;使人分辨不清。 唐 李商隱 《無愁果有愁曲北齊歌》:「白楊別屋鬼迷人,空留暗記如蠶紙。」 清 王有光 《吳下諺聯·張天師被鬼迷》:「或曰:鬼物最善迷人,適會天師,乘其不備,從而迷之。」《清史稿·災異志一》:「﹝ 乾隆 ﹞三十九年二月朔, 高邑 黑眚迷人。」

(4).使人昏迷。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時事·曾文正公奏天津教案答□□□書》:「加以本年四五月間,有拐匪用藥迷人之事;適於其時,堂中死人過多,由是浮言大起。」《六部成語註解·刑部》:「以藥迷人:以藥毒人而騙其財也。」

(5).使人迷戀;使人陶醉。 巴金 《滅亡》第九章:「一對迷人的大眼含笑地望著他。」 峻青 《秋色賦》:「好一派迷人的秋色啊!」 艾青 《寫在彩色的紙條上》詩:「秋天多麼美,秋天的夜晚更迷人。」

仙骨

(1).道教語。謂成仙的資質。《太平廣記》卷五引 晉 葛洪 《神仙傳》:「於是神人授以素書……凡二十五篇,告 墨子 曰:『子有仙骨,又聰明,得此便成,不復須師。』」 唐 許渾 《與侯春時同年南池夜話》詩:「尋仙在仙骨,不用廢牛刀。」

(2).比喻超凡拔俗的氣質。 唐 杜甫 《送孔巢父謝病歸游江東兼呈李白》詩:「自是君身有仙骨,世人那得知其故。」

(3).喻不同凡響的藝術特質。 清 沉初 《西清筆記·紀文獻》:「 張南華 前輩真天才……今所流傳詩畫,氣韻絶高,自有仙骨。」 魯迅 《花邊文學·看書瑣記》:「一有變化,即非永久,說文學獨有仙骨,是做夢的人們的夢話。」

一品

(1).封建社會中官品的最高一級。自 三國 魏 以後,官分九品,最高者為一品。《晉書·惠帝紀》:「乃發王公奴婢手舂給兵廩,一品以下不從征者,男子十三以上皆從役。」 唐 賈島 《上杜駙馬》詩:「妻是九重天子女,身為一品令公孫。」 清 龔自珍 《明良論三》:「而凡 滿洲 、 漢 人之仕宦者,大抵由其始宦之日,凡三十五年而至一品,極速者亦三十年。」參閱《隋書·百官志中》。

(2).借指位居一品的高官。 唐 裴鉶 《傳奇·崑崙奴》:「 大歷 中有 崔生 者,其父為顯僚,與蓋代之勛臣一品者熟。生時為千牛,其父使往省一品疾。」

(3).猶言一等;第一等。《南齊書·蕭惠基傳》:「當時能棊人 琅邪 王 抗 第一品, 吳郡 褚思莊 、 會稽 夏 赤 松 竝第二品。」 宋 王明清 《摭言雜說》:「京師 樊樓 畔有一小茶肆,甚瀟灑清潔,皆一品。」 明 湯顯祖 《牡丹亭·冥誓》:「(生)姐姐費心。因何錯愛小生至此?(旦)愛的你一品人才。」 老舍 《正紅旗下》三:「他比客人高著一品,須拿出為官多年,經驗豐富從容不迫的神態來。」

(4).一種。《周禮·天官·外府》「外府掌邦布之入出」 唐 賈公彥 疏:「泉始蓋一品, 周景王 鑄大錢,而有二品。」 宋 張載 《經學理窟·祭祀》:「羞無他物,則雖羞一品足矣。」 宋 沉括 《夢溪補筆談·異事》:「當時 揚州 芍藥,未有此一品,今謂之『金纏腰』者是也。」

朝衣

(1).君臣上朝時穿的禮服。《孟子·公孫丑上》:「立於惡人之朝,與惡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於塗炭。」《後漢書·劉寬傳》:「使侍婢奉肉羹,飜污朝衣。」 唐 崔峒 《初拜命後酬丘二十二見贈》詩:「江海久垂綸,朝衣忽掛身。」 清 昭槤 《嘯亭續錄·朝服龍團》:「定製,惟皇上御服朝衣,於腰闌下前後繡龍團各四,諸王以下皆用素緞數則,以為辨別。」

(2).借指朝廷官員。 唐玄宗 《首夏花萼樓觀群臣宴寧王山亭回樓下又申之以賞樂賦詩》:「九歌揚政要,六舞散朝衣。」 宋 葉適 《中奉大夫尚書工部侍郎曾公墓志銘》:「當 慶元 、 嘉泰 間,朝衣負塗炭之羞而以冰玉自潔,青蠅蒙樊棘之誚而與鴻鵠偕逝。」

雞鳴

(1).雞叫。常指天明之前。《詩·鄭風·風雨》:「風雨淒淒,雞鳴喈喈。」 南朝 宋 鮑照 《行藥至城東橋》詩:「雞鳴關吏起,伐鼓早通晨。」 清 顧炎武 《燕中贈錢編修秉鐙》詩:「 燕 市雞鳴動客輪,九門馳道足黃塵。」 魯迅 《秋夜有感》詩:「中夜雞鳴風雨集,起然菸捲覺新涼。」

(2).《世說新語·賞譽》「 劉琨 稱 祖車騎 為朗詣」 劉孝標 注引 晉 孫盛 《晉陽秋》:「 逖 ( 祖逖 )與司空 劉琨 俱以雄豪著名。年二十四,與 琨 同辟 司州 主簿,情好綢繆,共被而寢。中夜聞雞鳴,俱起,曰:『此非惡聲也。』每語世事,則中宵起坐,相謂曰:『若四海鼎沸,豪傑共起,吾與足下相避中原耳。』」事又見《晉書·祖逖傳》。後以「雞鳴」為身逢亂世當及時奮起之典。 唐 李白 《宣城送劉副使入秦》詩:「虎嘯俟騰躍,雞鳴遭亂離。」

紫陌

指京師郊野的道路。 漢 王粲 《羽獵賦》:「濟 漳 浦而橫陣,倚紫陌而竝征。」 唐 劉禹錫 《元和十一年自朗州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詩:「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 清 趙翼 《八十自壽》詩之二:「緑簔泛雨船雙槳,紫陌看花杖百錢。」

踏紅

猶踏花。 清 韓菼 《被命修<一統志>感而有作》詩之三:「踏紅重到 碧山堂 ,嘆息音容未渺茫。」參見「 踏花 」。

軍門

[gate of borrack] 軍營的門

張良至軍門。——《史記·項羽本紀》

擁盾入軍門。

跳出

(1).超越;突出。《漢書·溝洫志》:「 河 欲居之,當稍自成川,跳出沙土,然後順天心而圖之。」 沙汀 《風浪》:「正像一九五五年冬天,擴社報名的時候那樣,仿佛整個農村已經沸騰起來,跳出了生活常軌。」

(2).古代寫章表時另起行頭,叫「跳出」。《左傳·襄公二十五年》「成而不結」 孔穎達 疏引《魏晉儀注》:「寫章表,別起行頭者,謂之跳出。」 明 楊慎 《丹鉛總錄·跳出》:「寫章表,別起行頭者謂之跳出,今曰抬頭。」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論文下·跳出》:「 褚遂良 《聖教序》:『我皇福臻。』『我』字跳出寫。 歐陽詢 書《醴泉銘》:『我後固懷撝挹』又『我後夕惕』亦『我』字跳出寫。蓋『我』者親戴之詞,非臣下自謂也。今人『我皇、我後』,皆於『皇』字、『後』字跳出,與古異矣。」

空山

幽深少人的山林。 唐 韋應物 《寄全椒山中道士》詩:「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 明 李攀龍 《仲春虎丘》詩:「古剎雲光杳,空山劍氣深。」 李大釗 《警gao88國父老書》:「空山已無歌哭之地,天涯不容漂泊之人。」

六詔

唐 代位於今 雲南 及 四川 西南的 烏蠻 六個部落的總稱,即 蒙雋詔 、 越析詔 、 浪穹詔 、 邆睒詔 、 施浪詔 、 蒙舍詔 。「詔」義為王或首領。其帥有六,因號「六詔」。 唐 開元 二十六年後, 蒙舍詔 併吞其他五部,因其在五部南(今 巍山縣 南境),史稱 南詔 。其地在今 雲南 及 四川 西部。 唐 元稹 《蠻子朝》詩:「西南 六詔 有遺種,僻在荒陬路尋壅。」後用以稱 雲南 。 宋 陸游 《晚登橫溪閣》詩:「瘴霧不開連 六詔 ,俚歌相答帶 三巴 。」 清 陸元輔 《送文介石學博歸滇南》詩:「 三江 日月孤臣老, 六詔 風煙萬里歸。」 呂志尹 《過黔楚界喜晴》詩:「 六詔 鄉關常恨別, 三湘 春水無情流。」參閱《舊唐書·南蠻西南夷傳》、《新唐書·南蠻傳上》。

記得

[remember well] 想得起來;沒有忘記

一切都還記得

七閩

指古代居住在今 福建省 和 浙江省 南部的 閩 人,因分為七族,故稱。《周禮·夏官·職方氏》:「辨其邦國、都、鄙、四夷、八蠻、七閩、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 賈公彥 疏:「 叔熊 居 濮 如蠻,後子從分為七種,故謂之 七閩 。」後稱 福建省 為 閩 或 七閩 。 宋 蘇軾 《送張職方吉甫赴閩漕六和寺中作》詩:「空使 吳 兒怨不留,青山漫漫 七閩 路。」《剪燈新話·三山福地記》:「時有 陳有定 據守 福建 , 七閩 頗安。」 清 張尚瑗 《仙霞關》詩:「 七閩 路與中原通,怪事咄咄驚天公。」

片語

簡短的話。《文獻通考·經籍三》:「言出聖賢之口,則單辭片語皆有妙理。」《醒世恆言·錢秀才錯占鳳凰儔》:「紙上難成片語,偏好攀今掉古。」 清 龔自珍 《金縷曲·贈李生》詞:「一種三生誰付?只片語告君休怒。」

橫天

橫越天空,橫陳天空。 漢 王逸 《荔支賦》:「曖若朝雲之興,森如橫天之彗。」 唐 顧況 《小孤山》詩:「古廟楓林江水邊,寒鴉接飯雁橫天。」 明 何景明 《望郭西諸峰有懷昔隱兼發鄙志》詩:「橫天巖巒疊,暎日蒼翠積。」

先生

(1) [Mr.]

(2) 一般在一個男子姓氏後所用的一個習慣性的表示禮貌的稱呼

對杜先生講話

(3) 稱別人丈夫或對人稱自己的丈夫

(4) 舊時稱管帳的人

在商號當先生

(5) 舊時稱以說書、相面、算卦、看風水等為職業的人

算命先生

(6) 對長者的尊稱

和碩豫親王以先生呼之。——清· 全祖望《梅花嶺記》

(7) [teacher]∶老師

從先生授經。——清· 袁枚《祭妹文》

(8) [doctor]∶醫生

何處

哪裡,什麼地方。《漢書·司馬遷傳》:「且勇者不必死節,怯夫慕義,何處不勉焉!」 唐 王昌齡 《梁苑》詩:「萬乘旌旗何處在?平臺賓客有誰憐?」《宋史·歐陽修傳》:「 脩 論事切直,人視之如仇,帝獨奬其敢言,面賜五品服。顧侍臣曰:『如 歐陽脩 者,何處得來?』」 茅盾 《一個女性》五:「但是何處有愛呢?何處是愛呢?」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