謨猷入告,社稷以安,痛兩宮顧命殷拳,方冀老成長夾輔; 憂患未平,棟樑遽折,為大局厄運慟哭,詎因任恤感私恩。

輓聯名人名家

對聯全文

上聯:謨猷入告,社稷以安,痛兩宮顧命殷拳,方冀老成長夾輔;
下聯:憂患未平,棟樑遽折,為大局厄運慟哭,詎因任恤感私恩。

對聯備註:

(清-王崇燾《挽張之洞聯》)

參考注釋

謨猷

謀略。《周書·寇洛李弼于謹傳論》:“帷幄盡其謨猷,方面宣其庸績,擬巨川之舟艥,為大廈之棟樑。” 宋 蘇舜欽 《杜公求退第四表》:“臣實以量狹而位已過,器重而力不任,謨猷若斯,陛下所盡悉。” 清 王韜 《變法自強下》:“説者又謂中朝制度迥越尋常,前代謨猷姑勿具論。”

入告

謂以事上聞。《書·君陳》:“爾有嘉謀嘉猷,則入告爾後於內,爾乃順之於外。”《三國演義》第一一四回:“ 髦 曰‘……朕意已決,便死何懼。’言訖,即入告太后。”

社稷

[the god of the land and the god of grain — the state] 土神和穀神,古時君主都祭祀社稷,後來就用社稷代表國家

將軍身被堅執銳,伐無道,誅暴秦,復立 楚國之社稷,功宜為王。——《史記·陳涉世家

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於社稷也。——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兩宮

(1).指太后和皇帝或皇帝和皇后。亦指太上皇和皇帝或兩後。因其各居一宮,故稱兩宮。《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有如兩宮螫將軍,則妻子毋類矣。” 裴駰 集解引 張晏 曰:“兩宮,太后、 景帝 也。”《漢書·張延壽傳》:“ 放 取皇后弟 平恩侯 許嘉 女,上為 放 供張……兩宮使者,冠蓋不絶。” 宋 張元乾 《石州慢·己酉秋吳興舟中作》詞:“兩宮何處,塞垣祗隔 長江 ,唾壺空擊悲歌缺。”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一:“比 穆宗 登極, 肅 益跋扈難制。兩宮震怒,臚列逆跡,付廷議,罪在不赦。”

(2).東宮和上台的合稱。指太子及皇帝。 晉 潘岳 《夏侯常侍誄》:“內賛兩宮,外宰黎蒸。”《文選·陸機<謝平原內史表>》:“入朝九載,歷官有六。身登三閣,官成兩宮。” 李善 註:“兩宮,東宮及上臺也。” 南朝 齊 王儉 《褚淵碑文》:“濯纓登朝,冠冕當世。陞降兩宮,實惟時寶。”

顧命

[feel tender and protective toward one's life] 顧慮性命

奮不顧命

老成

[experienced;steady; mature; mellowing] 老練成熟;閱歷多而練達世事

幼年喪父使他變得少年老成

夾輔

輔佐。《左傳·僖公四年》:“五侯九伯,女實征之,以夾輔 周室 !”《三國志·魏志·齊王芳傳》:“大將軍、太尉奉受末命,夾輔朕躬。” 宋 沉初 《周以宗強賦》:“任先宗子,協圖夾輔之勛;本固王家,益植太平之趾。” 明 徐復祚 《一文錢》:“我想做人家雖要家主勤儉,也須妻兒奴僕夾輔纔好。”

憂患

[suffering;misery;hardship] 憂慮、禍患

生於憂患。——《孟子·告子下》

未平

(1).未必妥當。《三國志·吳志·顧雍傳》“ 顧君 不言,言必有中” 裴松之 注引 晉 虞溥 《江表傳》:“ 權 曰:‘ 顧公 歡悅,是事合宜也;其不言者,是事未平也,孤當重思之。’”

(2).沒有平息。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棟樑

(1) [ridgepole]∶屋頂最高處的水平木樑,支承著椽子的上端

(2) [atlas]∶身負重擔的人;能擔負責任的人材

(3) [pillar]∶比喻擔負國家重任的人

他們是國家的棟樑

大局

[overall situation;general prospect;whole situation] 整個局勢;整個局面

厄運

[misfortune] 不幸遭遇;苦難的時運

與圖國艱,以度厄運。——揚雄《元後誄》

遭遏厄運

慟哭

[wail;cry one's heart out] 放聲痛哭,號哭

聽見青年和老人抽泣和慟哭

宮中皆慟哭。——唐· 李朝威《柳毅傳》

捧詔慟哭。——清· 梁啓超《譚嗣同傳》

因任

(1).謂根據才能加以任用。《莊子·天道》:“形名已明,而因任次之。” 王先謙 集解:“因材授任。”

(2).依據;順應。 宋 王安石 《本朝百年無事札子》:“因任眾人耳目,拔舉疏遠,而隨之以相坐之法。” 宋 王安石 《本朝百年無事札子》:“一切因任自然之理勢。”

(3).謂沿襲舊職。 宋 洪邁 《容齋三筆·人當知足》:“予年過七十,法當致仕。 紹熙 之末,以新天子臨御,未敢遽有請,故 玉隆 秩滿,只以本官職居里。鄉袞 趙子直 不忍使絶祿粟,俾之因任。”

私恩

私人的恩惠。《韓非子·飾邪》:“必明於公私之分,明法制,去私恩。”《史記·建元以來王子侯者年表》:“制詔御史:諸侯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條上,朕且臨定其號名。”《漢書·匡衡傳》:“不以私恩害公義。” 清 薛福成 《庸盦筆記·軼聞·<庸閒齋筆記>褒貶未允》:“一則謂 左公 不感私恩,專尚公義,疑其卓卓能自樹立,而羣相推重焉。”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