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蘇軾列傳》(八)原文及翻譯

宋史
【原】杭僧淨源,舊居海濱,與舶客交通,舶至高麗,交譽之。元豐末,其王子義天來朝,因往拜焉。至是,淨源死,其徒竊持其像,附舶往告。義天亦使其徒來祭,因持其國母二金塔,雲祝兩宮壽。軾不納,奏之曰:“高麗久不入貢,失賜予厚利,意欲求朝,未測吾所以待之厚薄,故因祭亡僧而行祝壽之禮。若受而不答,將生怨心;受而厚賜之,正墮其計。今宜勿與知,從州郡自以理卻之。彼庸僧猾商,為國生事,漸不可長,宜痛加懲創。”朝廷皆從之。未幾,貢使果至,舊例,使所至吳越七州,費二萬四千餘緡。軾乃令諸州量事裁損,民獲交易之利,無復侵撓之害矣。
【譯】杭州僧人淨源,以往住在海邊,和外國商客來往,海船到高麗,人們都稱讚他。元豐末年,高麗王子義天來朝貢,順便去拜訪淨源。到了這裡,淨源已經死了,他的徒弟私自拿他的畫像,附在海船中去告訴高麗人。義天也派他的人來祭奠淨源,因此叫他們帶著他們國母的兩座金塔,說是祝太皇太后和皇帝長壽。蘇軾不接受,上奏這事說:“高麗長久不來進貢,失去賞賜厚利,意圖入朝朝貢,猜不出我們待他們的厚薄,所以借祭死去的僧人而行祝壽之禮。如果受了而不答覆,將會產生怨恨;受了而厚加賞賜,正中了他們的計謀。現在應不加過問,讓州郡官自己以理由推辭他們。那些庸俗僧侶狡猾商人,給國家滋生事端,其勢不可助長,應當痛加懲罰。”朝廷都聽從了他。不久,進貢的使者果然來了,按舊例凡使者所到吳越七個州,費用錢要二萬四千餘緡。蘇軾就下令各州酌量減省,百姓獲得貿易的好處,不再有騷擾的害處了。
【原】浙江潮自海門東來,勢如雷霆,而浮山峙於江中,與漁浦諸山犬牙相錯,洄洑激射,歲敗公私船不可勝計。軾議自浙江上流地名石門,並山而東,鑿為漕河,引浙江及溪谷諸水二十餘里以達於江。又並山為岸,不能十里以達龍山大慈浦,自浦北折抵小嶺,鑿嶺六十五丈以達嶺東古河,浚古河數里達於龍山漕河,以避浮山之險,人以為便。奏聞,有惡軾者,力沮之,功以故不成。
【譯】錢塘江的潮水從海門由東而來,有雷霆萬鈞之勢,而浮山峙立江中,和漁浦各山犬牙交錯,潮流旋轉回流激盪噴射,每年沖毀公私船隻數不勝數。蘇軾建議從錢塘江上流有個叫石門的地方,沿著山向東,開鑿運河,引錢塘江水和各山谷的水二十多里進入江中。又沿著山修築堤岸,不足十里就到達龍山大慈浦,從浦以北曲折抵達小山嶺,開鑿山嶺六十五丈以達領東的古河道,疏通古河道幾里到達龍山的運河,來避開浮山的險處,人們認為很好。計畫上奏,有恨蘇軾的人,竭力阻撓,事情因此未能成功
【原】軾復言:“三吳之水,瀦為太湖,太湖之水,溢為松江以入海。海日兩潮,潮濁而江清,潮水常欲淤塞江路,而江水清駛,隨輒滌去,海口常通,則吳中少水患。昔蘇州以東,公私船皆以篙行,無陸挽者。自慶曆以來,松江大築挽路,建長橋以阨塞江路,故今三吳多水,欲鑿挽路、為十橋,以迅江勢”。亦不果用,人皆以為恨。軾二十年間再蒞杭,有德於民,家有畫像,飲食必祝。又作生祠以報。
【譯】蘇軾又說:“三吳的水,匯聚為太湖,太湖的水,流入松江入海。大海每天漲潮兩次,海潮濁而松江水清,潮水常常要淤塞江流,而江中水流很清,經常隨時把沙土衝去,所以海口常通,吳地很少鬧水災。從前蘇州以東,公私船隻都撐著篙行駛,沒有用人在陸地上拉縴的。從慶曆以來,在松江上大築拉縴的道路,建築長橋阻塞江水流通,所以現在三吳多有水災,想在供拉縴用的路上鑿孔、造孔橋,以加速江水的流量。”也沒能實行,人們都引為恨事。蘇軾二十年中兩次到杭州,對百姓有功德,家家有他畫像,人們飲食時一定向他祝福。又造了生祠來報答他。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宋史《蘇軾列傳》(八)原文及翻譯0
宋史《蘇軾列傳》(八)原文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