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唐書·姜師度傳》原文及翻譯

舊唐書

原文:

姜師度,魏人也。明經舉。神龍初,累遷易州刺史兼御史中丞,為河北道監察兼支度營田使。師度勤於為政,又有巧思,頗知溝洫之利。始於薊門之北漲水為溝以備奚、契丹之寇又約魏武舊渠傍海穿漕號為平虜渠以避海艱糧運者至今利焉。尋加銀青光祿大夫,累遷大理卿。景雲二年,轉司農卿。 
開元初,遷陝州刺史。州西太原倉控兩京水陸二運,常自倉車載米至河際,然後登舟。師度遂鑿地道,自上注之,便至水次,所省萬計。六年,以蒲州為河中府,拜師度為河中尹,令其繕緝府寺。先是,安邑鹽池漸涸,師度發卒開拓疏決水道,置為鹽屯,公私大收其利。再遷同州刺史,又於朝邑、河西二縣界,就古通靈陂,擇地引雒水及堰黃河灌之,以種稻田,凡二千餘頃,內置屯十餘所,收穫萬計。特加金紫光祿大夫,尋遷將作大匠。 
明年,左拾遺劉彤上言:“請置鹽鐵之官,收利以供國用,則免重賦貧人,使窮困者獲濟。”疏奏,令宰相議其可否,鹹以為鹽鐵之利,甚裨國用。遂令師度與戶部侍郎強循並攝御史中丞,與諸道按察使計會,以收海內鹽鐵。其後頗多沮議者,事竟不行。 
師度以十一年病卒,年七十餘。師度既好溝洫,所在必發眾穿鑿,雖時有不利,而成功亦多。先是,太史令傅孝忠善占星緯,時人為之語曰:“傅孝忠兩眼看天,姜師度一心穿地。”傳之,以為口實。 
(選自《舊唐書·姜師度傳》) 

譯文/翻譯:

姜師度是魏地人。以明經科中舉。神龍初年,逐步升官至易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做到河北道監察兼支度營田使。師度勤於處理政務,又有靈活的頭腦,深知水利建設的好處。起初在薊門的北邊,用增高河渠的水位和開掘河渠的方法來防範奚和契丹的入侵。又截取魏武帝從前(開掘的)渠道,在靠近大海處開鑿漕河,號稱平虜渠,來避免海運意外事故造成的災難。運送糧食的人至今還享受著它的好處。不久晉升為銀青光祿大夫,又逐步升至大理卿。景雲二年,改任司農卿。 
開元初年,(師度)調任陝州刺史。陝州西邊太原倉貫通兩京的水運和陸運,(師度)常親自從倉庫用車載米到河邊,然後登船。師度於是開鑿地下通道,從上面洞口注入糧食,(糧食)就(經由地下通道)淌到水邊船上,所節省的勞力開支可用萬來計算。開元六年,(朝廷)把(原來的)蒲州改為河中府,授師度為河中尹,讓他修整官署房舍。在這之前,安邑的鹽池逐漸乾涸廢置,師度(到此以後)調發士兵開掘疏通水道,開墾鹽地,公家和私人都獲得很多鹽利。(後來)又調任同州刺史,又在朝邑和河西兩縣的交界,靠近古時通靈陂(的地方),挑選(被棄置的)土地,(通過挖溝渠)導引雒水和攔截黃河水灌溉它,把(它作為)種植稻子的田地,一共兩千餘頃,在那裡設定屯田戶聚居點十多處,(種稻)獲利以萬來計算。被特別晉升為金紫光祿大夫,不久被調任為將作大匠。 
第二年,左拾遺劉彤(向朝廷)進言說:“請求設定鹽鐵之官,收取鹽鐵稅來供給國家開支,免除貧困百姓沉重的賦稅,使生活困難的人得到救濟。”奏章上達,(皇帝)讓宰相審議此事能否實行,(結果大家)都認為收取鹽鐵稅對於國家開支(確實)很有補益。於是詔令師度與戶部侍郎強循一起兼任御史中丞,跟各道按察使商量,來收取全國的鹽鐵稅。這以後(對此)非議的人很多,此事最終沒有得到落實。 
師度在十一年病死,終年七十多歲。師度既然喜歡利用溝渠,所到之處一定想方設法調集老百姓挖掘鑿通水道,雖然有時不順利,但成功的也很多。在此之前,太史令傅孝忠善於以星象占定人事吉凶,當時有人因此談論說:“傅孝忠兩眼看天,姜師度一心穿地。”(人們)流傳著這句話,把(這兩件事)作為(談論他倆的)話題。 
《舊唐書·姜師度傳》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舊唐書·姜師度傳》原文及翻譯0
《舊唐書·姜師度傳》原文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