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武承嗣營求為太子》原文及翻譯

資治通鑑

原文:

武承嗣營求為太子,數使人說太后曰:“自古天子未有以異姓為嗣者。”太后意未決。狄仁傑每從容言於太后曰:“大帝以二子托陛下。陛下今乃欲移之他族,無乃非天意乎!且姑侄之與母子孰親?陛下立子,則千秋萬歲後,配食太廟,承繼無窮;立侄,則未聞侄為天子而祔姑於廟者也。” 太后曰:“此朕家事,卿勿預知。”仁傑曰:“王者以四海為家,四海之內,孰非臣妾,何者不為陛下家事!君為元首,臣為股肱,義同一體,況臣備位宰相,豈得不預知乎!”太后意稍寤。他日,又謂仁傑曰:“朕夢大鸚鵡兩翼皆折,何也?”對曰:“武者,陛下之姓,兩翼,二子也。陛下起二子。則兩翼振矣。”太后由是無立承嗣之意。
太后命宰相各舉尚書郎一人,仁傑舉其子司丞光嗣,已而稱職。太后喜曰:“卿足繼祁奚矣。”
初,契丹將李楷固,善用索及騎射,每陷陣,如鶻入烏群,所向披靡。及孫萬榮死來降。有司責其後至,奏請族之。狄仁傑曰:“楷固驍勇絕倫,能盡力於所事,必能盡力於我,若撫之以德,為我用矣。”奏請赦之。所親皆止之,仁傑曰:“苟利於國,豈為身謀!”太后用其言,赦之。又請與之官,太后以楷固為左玉鈐衛將軍,使將兵擊契丹餘黨,悉平之。
太后欲造大佛像,狄仁傑上疏諫,其略曰:“今之伽藍①,制過宮闕。功不使鬼,止在役人,物不天來,終須地出,不損百姓,將何以求!”又曰:“如來設教,以慈悲為主,豈欲勞人,以存虛飾!”又曰:“比來水旱不節,當今邊境未寧,若費官財,又盡人力,一隅有難,將何以救之!”太后曰:“公教朕為善,何得相違!”遂罷其役。
太后信重狄仁傑,群臣莫及,常謂之國老而不名。仁傑好面引廷爭,太后每屈意從之。辛丑,甍,太后泣曰:“朝堂空矣!”
註:①伽藍:梵語,譯為佛教寺院 (選自《資治通鑑•唐紀二十三》有刪記)

譯文/翻譯:

武承嗣謀求充當太子.多次指使人勸太后說:“自古以來的天子沒有以外姓人為繼承人的。”太后還拿不定主意.狄仁傑常從容不迫地對太后說。“高宗大帝將兩個兒子託付陛下。陛下現在卻想將國家移交給外姓,這不是不符合上天的意思嗎?(或”恐怕是……吧?)況且姑侄與母子相比誰更親?陛下立兒子為太子,則千秋萬歲之後,配祭太廟,代代相承,沒有窮盡;立侄兒為太子,則未聽說過侄兒當了天子而合祭姑姑於太廟的。太后說:“這是朕家裡的事,你不要參與。”狄仁傑說:“君王以四海為家,四海之內,誰不是臣妾,什麼事不是陛下家裡的事!君主是元首,臣下為四肢.意思是一個整體,何況我湊數任宰相,哪能不參與呢!”太后心裡稍微醒悟。有一天,太后又對狄仁傑說:“我夢見大鸚鵡兩翼都折斷.這是什麼意思?”回答說:武是陛下的姓,兩翼是兩個兒子。陛下若起用兩個兒子,那么兩翼便振作起來了。太后因此便打消了立武承嗣為太子的意思。
太后命令宰相各薦舉尚書郎一人。狄仁傑薦舉自己的兒子司府丞狄光嗣,被任命為地官更外郎,後來他很勝任這個職務,太后高興地說:“你可以繼承古代薦舉自已兒子的祁奚了。”
當初.契丹的將領李楷固,善於使用套繩和騎射.每次進入戰陣。就好像騖鳥進入烏鴉群中,所向無敵。孫萬榮死後,李楷固投降唐朝。有關部門指責他沒有及早投降,上奏請求將他滅族。狄仁傑說:“李楷固勇猛無比,既然能為他的主上盡力,也一定能為我們盡力,如果用恩德安撫他,就能為我所用。”於是上奏請求赦免他。他的親屬友好都勸他不要這樣做。狄仁傑說:“如果有利於國家,難道還要為自己打算!”太后採納他的意見,赦免了李楷固。他又請求授給他們官職,太后任命李楷固為左玉鈐衛將軍,派他領兵進擊契丹餘黨,結果將契丹全部平定。 
武則天要建造一尊大佛像,狄仁傑上疏諫阻,奏疏的大意是,“當今的佛教寺院,在建築規模上已經超過皇帝的宮殿。建設這些寺院無法藉助鬼神之助.只能依靠百姓出力,物資不會從天而降,終究來自地里。不靠損害百姓。那么又怎能得到這些東西呢?”他又說:“如來佛創立佛教,以大慈大悲為宗旨,哪裡要勞民傷財,來設定浮華無實用的裝飾!”又說:“近年來水旱災害時有發生,邊境又不安寧,如果為修建大佛像而耗費國庫資財,又用盡民力,那么萬一哪一個角落有災難,陛下將用什麼去救援呢?”武則天說:“您勸導我行善,我又怎么能違背您的意願呢?”於是停止了修建大佛像的工程。
武則天十分信任和推重狄仁傑,沒有哪一個大臣能比得上。她常常稱狄仁傑為國老,而不是直呼其名。狄仁傑習慣於在朝堂上當面直言規諫,武則天劃常常採納他的建議,即使這樣做違背了自己的本意時也是如此。辛丑年,狄仁傑去世,武則天流著眼淚說:“朝堂上再也沒有可以依靠的了!”
《資治通鑑·武承嗣營求為太子》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資治通鑑·武承嗣營求為太子》原文及翻譯0
《資治通鑑·武承嗣營求為太子》原文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