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袁宏道)課文逐字逐句版直譯原文及翻譯

主要也是根據別人的註解,加上自己的理解,作了修整。大家擇善而從,如有不同理解,尚望商榷。
作者EMAIL:[email protected]

原文:

天目幽邃奇古不可言。由莊至顛,可二十餘里。
凡山深僻者多荒涼,峭削者鮮迂曲,貌古則鮮妍不足,骨大則玲瓏絕少,以至山高水乏,石峻毛枯:凡此皆山之病①。
天目盈山皆壑,飛流淙淙,若萬匹縞,一絕也。石色蒼潤,石骨②奧巧,石徑曲折,石壁竦峭,二絕也。雖幽谷縣岩,庵宇皆精,三絕也。余耳不喜雷,而天目雷聲甚小,聽之若嬰兒聲,四絕也。曉起看雲,在絕壑下,白淨如綿,奔騰如浪,盡大地作琉璃海,諸山尖出雲上若萍,五絕也。然雲變態最不常,其觀奇甚,非山居久者不能悉其形狀。山樹大者,凡四十圍,松形如蓋,高不逾數尺,一株直萬餘錢,六絕也。頭茶之香者,遠勝龍井,筍味類紹興破塘,而清遠過之,七絕也。余謂大江之南,修真棲隱之地,無逾此者,便有出纏③結室之想矣。
宿幻住之次日,晨起看雲,巳後登絕頂,晚宿高峰死關。次日,由活埋庵尋舊路而下。數日睛霽甚,山僧以為異,下山率相賀。山中僧四百餘人,執禮甚恭,爭以飯相勸。臨行,諸僧進曰:“荒山僻小,不足當巨目,奈何?”余曰:“天目山某等亦有些子分④,山僧不勞過謙,某亦不敢面譽。”因大笑而別。
(袁宏道《天目》,選自大眾文藝出版社《荊楚古詩文賞讀》)注釋:①病:毛病,缺陷。②骨:品質、風骨。③出纏:指超脫塵世。④子分:指緣分。
晚明詩歌、散文領域中,以“gong6*安派”的聲勢最為浩大,其代表人物是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他們是湖廣gong6*安(今屬湖北)人,故稱gong6*安派。其中袁宏道聲譽最隆,是這一派的領袖。作為gong6*安派理論核心的口號是“獨抒性靈”。

譯文/翻譯:

天目山幽靜深邃奇麗古樸(得)不可以言說。從(雙清)莊到山頂,大約二十多里。
舉凡幽深偏僻的山大多荒涼,陡峭如削的山(很)少(有)迂迴曲折(的山路);外貌古樸鮮艷美麗就不夠,骨架大玲瓏(之美)就極少,以至於山高(的話),水(就)缺乏,岩石險峻(的話),草木(就)枯敗:凡是這些都是山的弊病。
天目山滿山都是溝壑,飛掛的水流淙淙(在耳),如同千萬匹白色絲織品,(這)是一絕。山石的顏色蒼老(深沉)潤澤,山石骨架透漏奇妙,石路曲折,石壁高聳陡峭,(這)是第二絕。雖然(是)幽深山谷倒懸岩石,(但)庵堂廟宇都(很)精美,(這)是第三絕。我耳朵不喜歡雷聲,而天目山打雷的聲音很小,聽它好像(是)嬰兒的聲音,(這)是第四絕。拂曉起來看雲,在險絕的溝壑下面,(雲彩)白淨(得)像絲綿,奔騰(得)像波浪,整個大地成為琉璃的海洋,眾山尖突出(在)雲海之上,如同浮萍,(這)是第五絕。然而雲彩變換形態最不平常,它的景觀奇特(得)很,不是在山裡居住(得)久的人,不能夠詳知它的形狀。山里大的樹,幾乎四十圍(粗),松樹的形狀如同傘蓋,高不超過幾尺,一棵值(一)萬多錢,(這)是第六絕。第一次採摘的春茶的香味,遠遠勝過龍井茶,竹筍的味道像紹興破塘的,然而清淡香甜遠遠超過它,(這)是第七絕。我認為大江的南面,修煉真心棲息隱居(隱居深山,修心悟道)的地方,沒有超過這裡的(了),就有了超出(塵世)糾纏締結居室(學道)【脫離塵世的煩惱,佛門弟子聚會祈禱】的想法了。
住在幻住寺的第二天,早晨起來看雲彩,巳時之後登上最高頂峰,晚上住(在)高峰死關。第二天,從活埋庵找到老路(上山時的路),就下(了)山。幾天(來)晴朗(得)很,山寺的僧人認為是反常,下山後都互相慶賀。山寺里的僧人(有)四百多人,行禮很恭敬,爭著用吃飯勸我們(留下)【請我們吃飯】。要走(的時候),眾僧人進言說:“荒山偏僻矮小,不足以擔當【配得上】巨大(高貴)的眼睛【客人】,怎么辦?”。我說:“天目山我們也有一點兒份,山僧們不必【勞煩】過於謙虛,我們也不敢當面稱讚【讚譽】”。於是大笑著分別(了)。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天目(袁宏道)課文逐字逐句版直譯原文及翻譯0
天目(袁宏道)課文逐字逐句版直譯原文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