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書王渙傳》文言文原文及翻譯

《後漢書王渙傳》文言文原文及翻譯

原文:

王渙字稚子廣漢郪人也父順安定太守渙少好俠尚氣力數剽輕少年晚而改節敦儒學習《尚書》讀律令略舉大義為太守陳寵功曹,當職割斷,不避豪右。寵風聲大行,入為大司農。和帝問曰:“在郡何以為理?”寵頓首謝曰:“臣任功曹王渙以簡賢選能,主簿譚顯拾遺補闊,臣奉宣詔書而己。”帝大悅,渙由此顯名。州舉茂才,除溫令。縣多奸猾,積為人患。渙以方略討擊,悉誅之。境內清夷,商人露宿於道。其有放牛者,輒雲以屬稚子,終無侵犯。在溫三年,遷兗州刺史,繩正部郡,風威大行。後坐考妖言不實論。歲余,征拜侍御史。永元十五年,從駕南巡,還為洛陽令。以平正居身,得寬猛之宜。其冤嫌久訟,歷政所不斷,法理所難平者,莫不曲盡情詐,壓塞群疑。又能以譎數發擿奸伏。京師稱嘆,以為渙有神算。元興元年,病卒。百姓市道莫不咨嗟。男女老壯皆相與賦斂,致奠酸以千數。渙喪西歸,道經弘農,民庶皆設盤案於路。吏問其故,鹹言平常持米到洛,為卒司所抄,恆亡其半。自王君在事,不見侵枉,故來報恩。其政化懷物如此。民思其德,為立祠安陽亭西,每食輒弦歌而薦之。延熹中,桓帝事黃老道,悉毀諸房祀,唯特詔密縣存故太傅卓茂廟,洛陽留王渙祠焉。自渙卒後,連詔三公特選洛陽令,皆不稱職。永和中,以劇令勃海任峻補之。峻擢用文武吏,皆盡其能,糾剔奸盜,不得旋踵,一歲斷獄,不過數十。威風猛於渙,而文理不及之。峻字叔高,終於太山太守。(節選自《後漢書·王渙傳》)

譯文:

王渙字稚子,是廣漢郪縣人。父親王順,任安定太守。王渙年少時喜好行俠仗義打抱不平,崇尚力氣和武藝,與強悍輕捷的少年交往頻繁。後來才改變了自己的志向,鑽研儒學,學習《尚書》,研讀律令,大體明曉了這些書典的主要旨義。他擔任郡太守陳寵的功曹後,對自己的職責認真負責,敢於決斷,即使對豪強大戶也決不留情。陳寵因而名聲大震,被提升到朝中任大司農。漢和帝問他:“你在郡中是用什麼辦法治理政務的?”陳寵叩頭回答說:“臣任用功曹王渙,讓他選拔有才能的人處理各種事物;又讓主簿鐔顯彌補糾正有漏洞的地方,我不過是奉命宣讀皇上您的詔書罷了。”和帝十分高興。王渙從此後開始知名。州里舉薦王渙為茂才,並讓他做溫縣縣令。溫縣境內有很多奸猾之徒胡作非為,長期以來成了當地人的大患。王渙採取策略加以討伐打擊,把他們全都殺了。縣境內安定太平,有的商人就在道路停宿。其中有放牛的人,都說自己是王渙的屬下,始終沒有人敢侵犯。王渙擔任了三年溫縣縣令後,升為兗州刺史,他用法律嚴格地糾察所屬郡縣,聲名大震。後來由於考核妖言不實而被定罪免官。一年多後,又被徵召任命為侍御史。永元十五年。王渙隨從皇帝南巡,返回後被任命為洛陽縣令。他嚴格要求自己,辦事清平公正,處理案件也寬嚴得當。其中那些含有冤情,長期告狀,而歷屆官府所不能判決、按法律情理難以彰明、人們難以信服的案件,王渙無不弄清真偽,清除大家的疑點。同時他還用巧妙的辦法,多次揭發和暴露隱密的'壞人壞事。京城的人都稱頌嘆服他,認為王渙有神仙一樣的智慧和妙算。元興元年,王渙病死。百姓在市中和路上沒有不嘆息的。男女老少都共同集資,前去祭奠釀酒,多達數千人。王渙的靈樞向西運回家鄉,路過弘農縣,老百姓都在路旁擺設盤、碗加以祭奠。官吏問這樣做的緣故,老百姓全都說平常帶米到洛陽,被士卒衙門所盤剝,經常要損失一半,自從王渙任洛陽縣令,不再有官吏掠奪侵擾的事情了,所以來祭奠以報答他的恩情。王渙的政治教化令人懷念感激達到這樣的地步。人民思念王渙的恩德,在安陽亭西邊為他建立一座祠堂,每餐都要伴著禮樂獻上祭品。延熹年間,桓帝事奉黃老學說,將所有的祠堂全部毀去,惟獨專門下詔書要密縣保留原太傅卓茂的廟,洛陽保留王渙的祠堂。自從王渙去世以後,皇帝連續下詔書給三公,要他們專門挑選洛陽令,但挑出來的都不稱職。永和年間(順帝年號,136年—141年),朝廷任命劇縣令勃海人任峻任洛陽令。任峻選拔文武官員,充分發揮這些人的才能。這些人舉發剪除奸惡盜賊,決不畏避退縮,所以一年中要判的案件,不過幾十個。任峻在威猛方面超過王渙,但在文德治理方面比不上王渙。任峻字叔高,最後在太山太守任上逝世。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後漢書王渙傳》文言文原文及翻譯0
《後漢書王渙傳》文言文原文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