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新生咬文嚼字學好語文文言文的案例方法
國中新生咬文嚼字學好語文文言文的案例方法
我國有悠久的文化傳統和豐富的文化遺產,這些遺產主要保存在浩如煙海的古書里,我們要繼承這份遺產,做到古為今用,就必須先讀懂古文。讀懂一些簡單的文言文,要讀懂文言文中牽涉的多種問題,其中最基本的是語言問題,只有懂得了文言文的語言,我們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解釋才可能是正確無誤的。對於初學文言文的國中生來說,打基礎尤為重要,針對這種情況,總結了兩種方法。
一、咬文嚼字法
咬文嚼字,就是仔細地讀,研讀每一個字詞,句子,進行透徹地理解。咬文嚼字是一件嚴肅而重要的工作。一般地說,要抓好以下兩點。
(一)解釋字義、詞義、串講句義。
宋代學者程顥說:凡看文字,先須曉其文義,然後可求其意,未有文意不曉而見意者也。文義即文字和文句的含義,這是淺層表面的東西。要弄清文義,當先排除詞語障礙,這是一項不可忽視的事情。特別是有些詞語和句子初看仿佛好懂,但真正理解起來卻又會似是而非,一切不能不求甚解,望文生義,尤共對國中生來說,必要弄清每一個字,詞的含義,如二冊教材一十六課《狼》中句子: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於前。各自譯為:少時:一會兒。徑:在,前:前面。此句的含義就為:一會兒,其中一隻狼徑直走開,另一隻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詩人臧克家幾十年如一日攻讀《古文觀止》。他說:我讀古人書沈圈密點,旁註,十分認真,一字一句也不放過,以求吃盡書中味。作家孫梨,一部《聊齋志異》讀了十五年,僅復吟誦,精心閱讀,細心揣摩,無不得其領,達到學以致用。可咬文嚼字的重要與必要。
(二)突破個別文字障礙
所謂擒賊先擒王,攻克了句中的老大難字詞,整個句子也就容易理解了,在讀前對學生提出具體要求:結合課文xia6*注釋試著說出每句話的'大概意思,說不通的地方,用問號做標記,以備質嶷,國中生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首先攻破句子中難於理解的字詞。
二、朗讀吟誦法我國有誦讀詩文的優良傳統,學習文言文也離不了誦讀的方法
誦讀分吟讀和朗讀兩種。前者是聲音較輕有節秦地讀,後者也稱朗讀,是放開聲音去誦讀。我國的優秀古典名篇,意境深邃,語言精美,音調鏗鏘,聲韻和諧,其有很強的音樂性,適合於吟讀。誦讀有利於思索,誦讀的時候必須做到以下準備:
(1)要做到口眼並用,心到口到。
誦讀是把書面語變成口頭語言,因而是誦讀時要精力集中,不能分心,要做到聲入心隨,嘴也念,耳朵聽,心中想,邊讀邊體會文章的內容,意境。進入一個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情溢於海的境界。指導學生反覆誦讀,不僅能領略到景色的美好,而且能領悟作者的寫作意圖。在課堂上不僅要求學生反覆誦讀,而且注重教給學生誦讀的方法。指導學生按層次,由易到難誦讀課文,力求達到誦讀的三種境界。
(一)是讀得準確、清楚所謂正確、合理是指句讀分明,節奏合理,達到這個朗讀最基礎的層次,關鍵在於平時隨口練習。
(二)是讀得流暢所謂流暢,一是指語句流利,二是指音韻鏗鏘,如《桃花源記》中有許多對偶句和四字句,可讀出對襯感來,如: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
(三)是讀得有感情這個較高的朗讀層次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達成。誦讀,應在熟讀的基礎上,自然成誦。既要廣讀,又要精讀,正如蘇東坡所說:三分詩七分讀。誦讀得好,就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國中生在學會以上兩法,養成習慣後,可讓學生自學疏通文意,養成分類整理習慣,把文zhong6*特殊的文言現象整理下來,積少成多。只要方法得當,我們就會讓這些難懂的靜止的文言文活動起來,達到一種可聞,可見,可感的意境中去,為將來更加深入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