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文言文的實詞教學

淺析文言文的實詞教學

【摘要】在文言文實詞教學中,比較教學法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法。通過比較詞的音節、比較詞的本義和引申義、比較詞的古義和今義、比較詞的感qing6*色彩、比較詞義範圍的大小、比較詞義的強弱、比較同義詞的細微差別等,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詞義的理解,從而提高文言文的教學質量。

【關鍵字】文言文 實詞教學 比較教學法

閱讀文言文時,如果不了解古今漢語在實詞方面的差異,不掌握古漢語實詞的一些特點,閱讀中會遇到許多的困難。那么,怎樣才能更好地幫助學生了解古今漢語在實詞方面的差異,深刻認識古漢語實詞的一些特點,大幅度提高文言文實詞的教學質量呢?筆者認為,比較教學法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法。

一、比較詞的音節

文言文中,雙音節的單詞占的數量比較少,大量的單詞是單音節的。可是,在現代漢語裡,雙音節的單詞占絕大多數。學生往往用學習現代漢語的習慣去理解古代漢語,把文言文中結合較緊密的.兩個單詞當作一個詞來理解。在教學中這類容易引起混淆的地方就需要作比較。例如《桃花源記》中的“妻子”是兩個單音節單詞,意思是“妻子兒女”,在現代漢語裡成了一個雙音節單詞,意思是“男人的配偶”。又如《曹劌論戰》里的“犧牲”、《出師表》里的“卑鄙”、《兵車行》里的“東西”等,都和現代漢語裡的“犧牲”“卑鄙”“東西”的意義不同,都需要加以比較,通過比較有助於學生掌握這些詞語。

二、比較詞的本義和引申義

詞的本義就是詞的本來意義。一個詞起初只有一個意義。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本義的基礎上又會派生出新的意義。派生的新義就是通常所謂的引申義。比如“薄”這個詞,《說文解字》是這樣注釋的:“薄,林薄也。”,這說明“林薄”是“薄”的本義。《活板》中“薄如錢唇”的“薄”用的是引申義;《促織》中“薄產累盡”的“薄”用的是引申義,是“少”的意思;《岳陽樓記》里的“薄暮冥冥”的“薄”,含“近”的意思,也是從本義直接引申出來的;《出師表》里的“不宜妄自菲薄”的“薄”是看不起的意思,是從“少”這個引申義再引申出來的,等等。

三、比較詞的古義和今義

語言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有些詞古今都用,但是含義卻大不相同,不可隨意以今義代古義。如“美人”,現在是指漂亮的女子,可是在“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中,卻是當“妃子”講。“親戚”這個詞,現在是指“跟自己的家庭有血緣或姻緣關係的家庭或其他成員”,在《孟子二章》中,“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一句中,親戚指的卻是“父母兄弟等”。《隆中對》里“猖獗”一詞古義是“失敗,傾覆”,今義是“橫行無忌”。“眾人”這個詞今義指“大家”,可是在《傷仲永》一文中的“泯然眾人矣”一句中,卻是指“一般人”。由此可見,隨著社會生活的發展變化,漢語的詞義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有些詞古今都用,但意義卻迥然不同。對古今詞義的不同之處加以比較就顯得十分有必要了。

四、比較詞的感qing6*色彩

詞的感qing6*色彩就是指詞的附加意義,包括褒義和貶義兩種。有些詞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褒貶色彩有著明顯的差別。如“犧牲”這個詞,在《曹劌論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中,是泛指“祭祀用的豬、牛、羊等祭品”,屬於中性詞,然而現在,這個詞卻是一個褒義詞,是指“為了正義事業而捨去自己的生命或權利”。“卑鄙”這個詞,現在是指“言語、行為惡劣,不道德”,帶貶義,但是在《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委自枉屈”中,當“地位低微和目光短淺”講,不帶貶義。再比如“爪牙”這個詞,在古代當“猛將”講,是個褒義詞,在現代漢語裡卻是個貶義詞,比喻壞人的幫手。“gou當”這個詞在《儒林外史》“這是萬古千年不朽的gou當”一句中,當“事業”講,是箇中性詞,現在成了貶義詞,指“見不得人的事”。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對詞的感qing6*色彩的變化進行比較,不但有利於他們理解詞義,也有利於加深他們對於句子的深刻理解。

五、比較詞義範圍的大小

隨著時間的推移,有些詞的詞義範圍發生了變化,有的是詞義所指的範圍擴大了,有的是詞義所指的範圍縮小了。如“肉”這個詞,在《孟子·齊桓晉文之事》里“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這句話中的“肉”,是指雞、豬、狗等幾類家畜的肉。後來這個詞意義就擴大了,現在我們一提到肉,絕不會僅僅理解成上述三種家畜,範圍要大得多。“金”這個詞,在古代泛指金、銀、銅鐵等金屬。《過秦論》中“收天下之兵,聚之鹹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中的“金”是泛指“金屬”;《勸學》中“鍥而不捨,金石可鏤”里的“金”是泛指“所有堅硬的金屬”。可是,現在“金”在一般情況下都是指黃金,範圍縮小了。“河”這個詞在古漢語中專指“黃河”,現在則泛指一般河流,範圍擴大了。“菜”在古代指蔬菜,而現在則包括葷菜和素菜,範圍也擴大了。再如,“天下”這個詞古代指中國,現在則指全世界。

六、比較詞義的強弱

有些詞古今都用,但詞義的輕重不同,也有必要加以比較,加深理解。如“仇”這個詞,古今都有“雙方不合、存在怨恨”的意思,但是在古代使用時,詞義往往比較輕。如《廉頗藺相如列傳》中“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的“仇”不能解釋為仇恨,不是以刀相對,而是以言相對,語義不重。至於現代漢語裡的“仇”,語義可要重多了,含有“不共戴天、你死我活”之義,多指“仇恨”“仇敵”等。又如“盜”字,在《智子疑鄰》中“不築必將有盜也”這句話里,是指“偷東西的人”,詞義比較輕。在現代漢語裡“盜”的詞義可就重多了,多用來指“用暴力搶劫別人財物的強盜”。再比如“賊”這個詞,在古代詞義重,多用來指強盜,如《童區寄傳》里的“二豪賊”的“賊”就是這樣。現在“賊”的詞義較輕,一般是指“小偷”。

七、比較同義詞的細微差別

如“坐”“跪”“跽”,這三個詞表示的身姿、方式、情態有同有異。共同之處是兩膝著地,區別在於臀部是否依著腳跟和上身是否挺直。“坐”,臀部依著腳跟,這種姿勢比較安穩舒服。“跪”則臀部離開腳後跟,這種姿勢比“坐”顯得恭敬有禮。“跽”的意思是聳身直腰,這通常是心情急切或感到緊張時的一種身姿變化。又如“走”和“行”都是說明走路的動作的,但是它們有明顯的區別。在古代“走”是“跑”的意思,如《口技》中“幾欲先走”里的“走”就是“跑”的意思;“行”則同於現在的“走”,即“行走”。再如:“人”和“民”這兩個詞,所指的都是人類社會的成員。“人”與禽獸相對,是人類社會成員的統稱。“民”的外延比“人”小,它的範圍是“人”當中被認為愚昧無知的部分,即被奴役者、被統治者。

總而言之,有比較才有鑑別。比較是進行文言文實詞教學的有效方法,有利於開拓學生的視野,活躍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詞義的理解,從而能大大提高文言文的教學質量。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淺析文言文的實詞教學0
淺析文言文的實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