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文言文備考指導
高中語文文言文備考指導
語文備考指導:提升“聽說”能力是金鑰匙
格致高級張高煒
親愛的同學:
你好!我十分理解你想取得佳績的心情和想法,然而,恕我直言,在平時的中,你往往只注重對具體應試技巧的研究,而忽視了從生活源頭、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去汲取“滋補營養”這一最為根本的。有“聽、說、讀、寫”四門功課,倘若把前者比作臨時的“人參進補”的話,那么後者才是長久給力的、全方位培育和提升你聽、說、讀、寫素養和,須臾不可或缺的“一日三餐”。
那么,如何才能“吃好”這“一日三餐”,變“教著學”為“自己學”,從而達到“自學”這一學習方式的最高境界,真正掌握學習的“金鑰匙”呢?以下諸法,謹供參考。
關於“聽”
語文概念的“聽”是指有意識地用耳朵“接收”事物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聽”是人們獲取信息的一個重要手段。然而在你的印象中,似乎“聽”是生來就會的,只有外語才需進行聽力訓練。其實,這是認識上的一個誤區。誠然,只要不是聾子,無意識本能的“聽”無人不能 高中語文,但主動收集具有價值信息的“聽”,不經專門訓練,恐怕是難以做到的。惟有通過這樣的“聽”,方能逐漸培養捕捉信息、篩選信息、儲存信息、運用信息的能力。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說,“聽”是基礎,沒有高質量的“聽”,就不會有高質量的“說”、“讀”、“寫”。
1、范讀欣賞法
“聽”的內容相當廣泛。在上,主要是聽教師講解,聽同學發言等。而聆聽教師、同學(或音帶)聲情並茂的課文范讀是其中最為有效的之一。你在“聽”中可以加深領會課文的意思,真切感受作者的情感,不斷豐富自己的辭彙。因此,你要有意識地選擇一些適宜朗讀的抒情散文、哲理詩、小說等經典課文,多“聽”。一遍不行,可以兩遍、三遍。或在導入新課後,以對課文有一個整體感覺;或在授課結束時,回味語言的魅力,感受思想的震撼。“聽”能彌補你閱讀的不足,使語言更加形象化,還能激發你、聯想的能力。如果我們再根據課文內容配之以相關的音樂,則將會使你“聽”的效果錦上添花,更加美妙。像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契訶夫的《變色龍》、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等這樣的名家名篇,要是不盡情地“聽”,那該是何等的遺憾!
2、廣播薰陶法
課堂教學上的“聽”固然是重要的,但如果僅僅局限於上課的“聽”,那是遠遠不夠的。因為課堂四十分鐘“聽”到的信息量是極其有限的。所以,除了在課餘注意有意識地“聽”來自四面八方的各種有價值的“聲音”外,你還應充分利用在家中洗漱、用餐或小憩的零星時間,堅持每天收聽電台的簡明或文學節目,並要求抓住中心,記住要點,邊聽邊想。這樣經年累月,潛移默化,不僅為你的“說”、“寫”積累了素材,而且起到了關心時事、陶冶情操、純正語言的一舉三得的作用。
關於“說”
語文概念的“說”是指對某一事物的口頭表達能力。說話能力對一個人的一生來說是十分重要的。瞧,語文中的“語”字組成的本身就意味著“吾言”,即“我說”。那么,何以變“要我說”為“我要說”呢?
1、即興法
你平時滔滔不絕,正經場合卻訥訥無言,其實你完全可以把這些有趣的話與同學一起分享;假如你向來沉默寡言,則不妨就造成如此性格的原因向大家作一個解釋說明。這樣一來,就逐漸形成一個“我要說”的良好的說話氛圍,以至可將其發展成課前的即興“一分鐘演講”。其方式,自由命題,抽籤決定,兼而有之;其內容,古今中外,天南地北,無所不可。由於說話環境寬鬆,即使從不發言的“老聽眾”的你,也有望克服怯場,破天荒地上台演講,在鍛鍊口頭表達能力的同時,更重要的是你戰勝了自我,增強了自信。
2、辯論爭鳴法
在課堂教學中,辯論最能激發你的積極,刺激你的語言細胞。在熟悉課文的基礎上,你可針對某些事關課文理解的關鍵問題,大膽發言,各抒已見,辯論爭鳴。正所謂問題越講越清,道理越辯越明,當你能夠面對眾人侃侃而談,或與人爭得面紅耳赤之時,“說”的訓練已開始不知不覺地漸入“自由王國”的絕妙佳境,你對課文的分析理解也達到了一個從未有過的嶄新高度。此外,千萬莫忘平時的各種辯論會也是你不可錯過的展示自己、大顯身手的最佳舞台。
高中語文文言文中的通假問題
文言文一直以來是高中語文學習的難點,文言文對於高中生來說不僅字詞難懂,而且常常有特殊句式阻礙同學們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小編就這一問題採訪了至善教育著名老師方久佳。方老師就文言文中的通假問題為同學們排除解難:
1、何為通假
通假是文言文中常見的一種用字現象,在這個概念中,假是借的意思,通指的是兩個字在意義和用法上可以相溝通,即可以把其中的一個字當另一個字來用,通假二字結合後的含義,就是通過借用的方式使二字相通,把借來的字當本字用。說得科學一點,通假是古人寫作時,沒有按照漢字記詞的規則來用字,臨時用與該用的字音同或音近的另一個字,來表達所要表達的意義。如:
(1)《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
(2)《墨子·公輸》: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3)《史記·陳涉世家》: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
賀若弼才請軍之次,有一個人不恐([恐]通[肯])。是甚人,是即大([即大]通[絕代])名將是韓熊男,幼失其父,自訓名號曰衾([衾]通[擒])虎,心生不分,越班走出:臣啟陛下,蹄觥小水,爭福([福]通[伏])大海滄波;假饒螻蟻成堆,儺([儺]通[難])能與天為患。臣願請車,克日活擒陳王進上,敢不奏。皇帝聞語,亦([亦]通[一])見擒虎年登一十三歲,奶腥未落,有日大胸今([今]通[襟]),阿奴何愁社稷!擬拜韓擒虎為將,恐為阻著賀若弼。(見中華書局1987年版周紹良主編《敦煌文學作品選》,第279頁)
2、通假與六書中假借的異同
六書中有假借,許慎在《說文解字·敘》中解釋為本無其字,依聲託事,即造字的時候,沒有為語言中的某個詞另造一個新的形體來記錄它,而是在已經造好的字中,找一個音同或音近的現成漢字來記錄。假借字所記錄的多是一些意義比較抽象的詞,或是無實在意義的虛詞,因為這些詞不好造字。比如我字,我本是上古時期人們使用的一種有齒的武器,故其現代字形的右邊還像一個戈字。語言裡有一個第一人稱代詞與它讀音相同,不好造字,就沒有去再造新字,而是用表示武器的我來記錄,於是我便假借為第一人稱代詞。這就是造字的假借。 造字的假借區分開來,將其視為兩種不同的文字現象。如朱振家先生主編的《古代漢語》就持這種觀點,該著作在六書部分和上古音的運用部分,都闡述了通假與假借的不同,他說:假借與通假,既有相同點,又有重要區別,主要有兩點:(1)六書中的假借,是借用同音字來寫意義抽象、難以用形象法造字的詞,所謂'本無其字';用字通假是已有本字,臨時借用同音字來替代,特點是'本有其字'。(2)用字通假一般是暫時的借用,而六書假借往往是長期的,甚至久借不還,所謂鵲巢鳩占。
有人則主張把兩者合在一起,通稱為假借,再在假借之內區分兩種類型,郭錫良先生等編著的《古代漢語》就是這樣做的,這部教材在古書的讀音問題部分詳細地討論了這一問題,其文云:古書中的假借大致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六書上的假借。……另一種假借情況是:本有其字,寫書的人寫了另一個同音或音近的字。
練習: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易經·繫辭下》)
不如早為之所,無使滋蔓。(《左傳·隱公元年》)
若己推而內之溝中。(《孟子·萬章上》)
始也我以女為聖人邪,今然君子也。(《莊子·天地》)
人不能自止於足,而亡其富之涯乎!(《韓非子·說林下》)
高中語文學習積累--拓展的一片天空
元末明初文學家陶宗儀,晚年在繁忙的公務中仍不輟農耕,休憩時依然不忘寫作。見到什麼,聽到什麼,想到什麼,立即摘取身邊的樹葉記錄下來,回家後貯存在瓦罐里。就這樣年復一年,十年之中就積下了十幾罐。後來,他一一打開,重新加以修改整理,一共抄錄了30卷,這就是《輟耕錄》。由此可見,積累之於寫作的重要性。那么,同學們在中應該如何注意積累呢?
首先,積累無處不在,無時不在。
就拿我們平時的學習來講,語文讀本每冊都提供了大約一百篇作品,涉及多種體裁,古今中外,無所不有,同學們學習的同時就是在進行著積累。茶餘飯後,與人閒談,有意或無意間又何嘗不是在積累。俗話說的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講的正是這個道理。當今,我們獲取信息的途徑越來越多,報紙書刊、廣播電視、網際網路,這些無不為我們打開一片廣闊的天地。處處留心皆學問,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語文的外延就有多大。因此,時時、處處注意身邊發生的一切,便可獲得無比豐富的積累。
其次,積累的內容應是豐富多彩的。
①積累寫作素材
寫作時使用的材料都來源於生活,同學們如果能夠注意觀察生活,體驗生活,便可積累到許許多多鮮活生動的素材。因此,可以隨時隨地地多觀察,多記日記,多寫生活感悟,這樣對寫作素材的積累,對寫作水平的提高會大有裨益。
②積累古代詩文
高中階段,同學們接觸了大量的古詩文。通過課本、讀本,通過課外通讀的篇目,通過唐詩、宋詞的鑑賞,積累了許多古代詩文,這些點滴積累不僅能夠打牢自己的語文基本功,而且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
③積累思想認識
同學們在觀察生活、體驗生活的時候,應當學會思考,學會透過現象分析事物的本質,從而提高自己的思想認識水平。只有這樣,在看問題時,才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不人云亦云,我們的才能立意新穎,具有自己獨特的個性特徵。
第三,積累的途徑是靈活多樣的。
①廣泛閱讀,博覽群書
多讀書,讀好書,是同學們寫好作文的基礎,也是進行積累的行之有效的途徑之一。我常常充分利用每周的閱讀課時間,充分發揮語文讀本或《語文報》、《讀者》、《雜文選刊》等有價值的書刊的作用,在同學們中廣泛開展讀書競賽活動。另外,班級還集中購買了中外名著八十多種,達到人均一冊,定期交換閱讀,並不定期的開展讀書心得交流,互通讀書感受,極大地調動了同學們閱讀的積極性。在去年舉行的南陽市小作家杯作文競賽中,有多名同學獲得獎勵,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閱讀積累所帶來的益處。
②揣摩品味,領悟內涵
只有閱讀上的量的積累是遠遠不夠的,還應重視體味。體味作品的語言,體味人物的感情,進而加深對作品的深入理解。這一過程應當是建立在閱讀基礎之上的,比如同學們讀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就應當儘可能地感悟詩歌喚起的美好感覺,感悟詩人的思想情感。讀余秋雨的《莫高窟》,也應如此這般地感悟文字之外的意味,這是情感積累的過程,中間有一個由此及彼的遷移過程。總之,感悟、品味的積累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逐步培養。
③靈活變通,學以致用
積累的終級目標是運用,運用是對積累的整理與檢驗。運用方式可以是直接引用,如在作文中直接引用格言警句、名人名言;可以是靈活變通引用,藉助材料的相關性、相似性,加以融會貫通,變為己用。如學習了《勾踐滅吳》,理解了臥薪嘗膽的故事,便可以化用到自己的作文中,用以論證自己所要論述的相關論點。
總而言之,積累之於語文學習有著不容低估的重要性,它可以擴大同學們的面,提供寫作的素材,豐富自己的思想認識,提高個人文化素養。正如《勸學》中所學的積累小流匯成江海,積累跬步到達千里。就讓我們在積累習,在學習中積累,去拓展語文學習的一片廣闊的天空吧。
學好語文七項基本程式
讀一讀
閱讀課文是複習的第一步。通過閱讀,把握全文大意,了解作者情感、文章特色等知識點。不同類型的課文需要不同的讀法:教讀課文需精讀,字、詞、句、篇等各個知識點全方位掌握,精彩語段達到成誦;自讀課文需泛讀,有的還需跳讀,一目十行,以求提高閱讀速度。閱讀速度,也是近幾年中考考查項目之一。
劃一划
即在閱讀課文同時,把文中的重點句、中心句、名句以至生字、生詞,用不同的符號勾畫出來,既能加深印象,又便於複習鞏固,一目了然。遇到規範句子,不妨劃分句子成分,複句還需標明關係,典型語段要劃分層次、歸納層意。遇到疑難,還要作標記,便於求教於老師同學。
查一查
查什麼?查工具書。字典、字典、參考資料,只要用得上,儘可能發揮工具書的作用。親自查找答案,是探索學習方法、摸索學習規律的過程,也是提高運用工具書能力的過程。對於似曾相識的詞句,不妨查一查以往學過的課文,把新舊知識聯繫起來,溫故而知新。查出的答案經過分析辨別,理解能力又能得到提高。
問一問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複習過程免不了有疑難,要獨立鑽研,實在解決不了的,要善於向老師、同學請教。有時自己向老師請教一個問題,老師很可能不止講一個問題 高二,而且把相關知識聯繫起來,使你融會貫通。
寫一寫
俗話說,眼看十遍,不如手過一遍。無論平時學習還是考試,有的同學往往把常用字詞寫錯,何故?就是缺少寫的訓練。生字、生詞、重點語句不妨在理解記憶的基礎上,反覆寫一寫。又如一些作文題,往往看似容易寫來難,也要動筆寫寫,切忌眼高手低。
練一練
就是通過做練習題,檢驗自己對知識掌握的程度。做題要把考題的目的、意圖弄清,要注意歸納總結,尋找規律,觸類旁通,增強應試能力。做練習題,既要在老師指導下進行,也要自覺地做。我們反對搞“題海戰術”,但不做一定數量的練習題,也談不上質量。練然後知不足,及時反饋矯正,以求牢固掌握所學知識和技能。
想一想
複習的內容可以通過“想”來鞏固。可以從點到面,也可以從整體到部分,或縱向或橫向,把知識點有機地聯繫起來,形成知識體系,印在腦海里。當某個知識點聯想不起來時,要經過查找及時鞏固。想的時空不受限制,無論課上、課下,還是校內、校外,都可以盡情地利用時空。當你“山窮水盡”之時,通過聯想,也許會步入“柳暗花明”之境。
實際上,這七步也可以說是七種公式。在複習時應該綜合運用。
再別康橋訓練題
一、基礎題(12分)
1.填空。(4分)
撐一支 ,向青草更青處 。
我 衣袖,不帶走 。
2.體會加粗詞表現的意境。(4分)
①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②滿載一船星輝
3.書寫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輕手躡腳 水波蕩漾 飄浮 B.柔聲細語 波光艷影 破錠
C.力挽狂瀾 招搖過市 回溯 D.悄無生息 沉默寡言 沉澱
4.下列加粗詞與例句中的詞意思相同的是( )(2分)
例句:我總覺得他說話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A.父親忽然看見兩位先生在請兩位打扮漂亮的太太吃牡蠣。
B.這件事辦得很漂亮。
C.這件衣服不大漂亮。
D.這房間布置得很漂亮。
二、整體感悟(6分)
1.詩人在詩中選取了幾個意象來渲染和表現對康橋的眷戀?(2分)
2.在最後一節,詩人說“悄悄的我走了”,為什麼要“悄悄的”?(4分)
三、課文閱讀題(14分)
閱讀第2~6節,回答問題。
1.選文可劃分兩層,第一層是 ,第二層是 。(2分)
2.由詩中內容可看出,詩人尋不著夢而流露出 的內心感受。(2分)
3.“揉碎在浮藻間,沉澱著彩虹似的夢”。這裡的“夢”是指 (當時、昔日)的夢。(2分)
4.《再別康橋》是徐志摩的名篇之一,多年來被人們所欣賞,試從中舉例簡析詩歌融情於景的特點。(8分)
四、類文閱讀題(10分)
雪花的快樂 徐志摩
假若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瀟灑,
我一定認清我的方向——
飛?,飛?,飛?,——
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淒涼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悵——
飛?,飛?,飛?,——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飛舞,
認明了那清幽的住處,
等著她來花園裡探望——
飛?,飛?,飛?,——
啊,她身上有硃砂梅的清香!
那時我憑藉我的身輕,
盈盈的,沾住了他的衣襟,
貼近他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1.給加粗字注音。(2分)
翩( ) 麓( )
2.詩人把自己比作雪花,藉此去追求 。(2分)
3.文中反覆出現“ 飛?,飛?,飛?”表現出一種 的執著。(2分)
4.“她 ”是詩人美的理想的代稱,那么最後一句“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如何理解?(4分)
五、題(18分)
雨 巷 戴望舒
1.給加粗字 注音。(4分)
頹圮( ) 彷徨( )( ) 寂寥( ) 彳亍( )( )
2.對詩句品析有誤的一項是( )(2分)
A.整首詩淒清,婉轉,而又含意綿綿。
B.整首詩意境深遠,讓人肝腸寸斷。
C.詩人以“雨巷”為題,揭示內心的苦悶、惆悵以及對理想的渴望。
D.詩人大量運用反覆、排比等修辭手法,給人回味。
3.比較詩歌的首尾兩節,說說它們有何異同點?(5分)
4.請從詩中選取一處,簡析戴望舒詩歌的意境美。(7分)
六、創新片段題(20分)
只有觀察生活,才能寫出真實的生活。大自然賜予我們陽光、雨露,也有風電烏雲,請任選一個自然景觀,從一個角度進行描寫。250字左右。
Ⅵ.合作探究題
徐志摩是我國詩壇上一位多情詩人,雖英年早逝,但留下了大量的詩作,其實他最初並不叫徐志摩,請蒐集探究一下,緣何改名?另有哪些詩作,試寫出2~3個詩的題目。
小幽默
奪 權
有一個婦女,看到警察在大聲吆喝她的丈夫,便不快地對警察說:“請你說話留神些,向他大聲吆喝的,除了我, 沒有第二個人。”
參考答案
Ⅱ.三、1.因為作者在1920年10月至1922年8月在康橋經歷了人生中的一段美好時光。1928年,詩人故地重遊,歸程中寫了此詩,故為“再別康橋”。
2.不是橋,是英國的一個城市,靠近康河,著名的劍橋就在此城。
3.首尾呼應,結構基本相同,字句稍有變化。
Ⅲ.一、金柳 新娘 艷影 蕩漾 青荇 招搖 柔波 水草 一潭 清泉 虹 浮藻沉澱
點撥:對詩歌一定要記牢。
二、(二)1.萬千離愁 2.描繪 情感 3.呼應 惆悵悲傷
Ⅳ.1.略 點撥:抓住作者的情感,掌握詩句的舒緩節奏。
2.清麗、亢奮、樂觀,對生活充滿撞憬。點撥:此時的感情應和課文中表露的形成對比。
Ⅴ.一、1.長篙 漫溯 揮一揮 一片雲彩
2.①寫出河中水草的飄忽肥美 ②把星的光輝裝滿船艙,採用擬人手法,寫出夜色的美好。
點撥:要真正理解詩歌所描繪的景物的特點 。
3.C 點撥:A項中“飄” 應為“漂”,B項中“錠”應為“綻”,D項中“生”應為“聲”。
4.B 點撥:要結合具體語境揣摩詞的意思。
二、1.三個 即金柳、青荇、潭水
點撥:“意象”即“詩人運思而成寓意深刻的事物”,要充分把握詩歌所繪景物。
2.詩人不願把來尋舊夢這件事嚷出去,尤其是不想讓人知道自己複雜的處境和複雜的內心,此外“悄悄”也有“寂寞”的含義,這一片感情領域是屬於他自己的。
點撥:要結合詩歌的寫作背景來理解。
三、1.寫景 抒情 2.悲傷、遺憾、苦悶 點撥:要抓住詩人在詩歌中貫穿始終的感情。
3.昔日
4.如“那榆陰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間,沉澱著彩虹似的夢。”既是寫景,又是寫意,融情於景,情景交融,迷離恍惚,色彩斑斕。清泉潭底的浮藻間蕩漾著染有晚霞的榆樹的倒影,美麗得如同幻覺, 使詩人遙想當年的歡樂。這些美麗的、斑駁的顏色和水草,仿佛是當年歡樂和理想的沉澱,像夢一樣遙遠,可它又在眼前。詩歌景中有情、音調柔美,被人稱道。
點撥:解答此題,要把景物描繪的內容寫出來,同時把寄寓的情道出來。
四、1.piān lù 2. 自由、美好 點撥:要深入理解詩歌所表達的內容。
3.堅定、歡快、輕鬆自由 點撥:反覆誦讀,才能體會出來。
4.詩人願化作雪花,自由地毫無拘束地飄舞在空中,去追尋永恆的東西。他借雪花充分享受著選擇的自由,熱愛的歡樂,一旦追尋到美好的東西,就再也不會放棄。
點撥:抓住“溶入”一詞來理解。
五、1.pǐ páng huáng liáo chì 高二; chù
2.B 點撥:本詩並沒有讓人達到肝腸寸斷的程度。
3.首尾運用反覆的手法,內容大致相同;不同處是,開首表明希望逢著,後面則是希望飄過。
4.如詩的第二節,詩人拿丁香來比喻姑娘,丁香一樣的顏色、芬芳、憂愁,充滿了意境美,在這裡,丁香是美麗、高潔、愁怨三位一體的象徵。丁香姣好,但易凋謝,丁香一樣的姑娘,是做著脆弱的夢的姑娘,她的愁怨自然少不了,因此,作者又把她置於雨中去哀怨、彷徨,更突出 姑娘的淒清、迷茫、嘆息,增強詩歌的.惆悵、清麗的意境。
點撥:要認真體會詩歌的內容、詩人的感情,才能領略詩歌的意境。
六、作文思路:自然界是變化的,平時要注意觀察周圍景色,要選取自己熟悉的自然景觀來寫,寫出它的特點,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例文:
雨點兒越來越急,打在我身上的雨點也越來越多。……地上濕的已不再是一個一個的小圓點,而是一塊一塊的,繼而又匯成一大片一大片……這地上便再也找不到一小塊乾土了。(點評:寫雨由疏而密,由小到大。)
從“嘩嘩”的雨聲中不難聽出,這雨點兒很大, 很重,它們擊在路上,濺起朵朵小銀花,皇冠似的,然後迅速消失,緊接著又有千萬朵雨花開了。(點評:運用比喻,形象、貼切。)
雨聲漸漸小了,雨花漸漸稀了,雨點漸漸輕了,雨簾漸漸消失了。
雨後的天空格外純淨,空氣格外清新,樹木格外翠綠,我的心情也格外舒暢。(點評:運用排比,寫出雨由小到無,雨後景色的美好 。)
(桂明)
總評:本文用優美的筆觸描寫了一次下雨的過程,細緻入微、生動傳神,運用一些修辭,更表現出作者對生活的觀察細微,把下雨寫得形象具體,如臨其境。
Ⅵ.徐志摩最初並非此名,原名叫章?,改叫志摩意即志在王摩詰(王維)之意,是他離開北京大學後赴美國時改用的字。其詩集有《猛虎集》、《翡冷翠的一夜》、《雲遊》等,散文集有《落葉》、《秋》等。 點撥:同學們可分組到圖書館查閱,或向有關請教。
高考語文藝術類閱讀試題修辭方法答疑
從的來看,與藝術有關的占有一定比例中的藝術不可小覷,一是題量比例不少,二是分值不少。
高考語文藝術性試題較常見的有修辭試題、表現手法或表達方式等試題。
修辭性試題,就是圍繞使用修辭命擬的考題,先看幾個實例。
例1:2005湖北卷20題:試結合文章內容,簡要回答下面的問題。(1)略,(2)本文主要採用了哪種修辭手法?其作用是什麼?
例2:1999全國卷22題:第四自然段中說“刀法如果用得不對,可能萬象同毀;刀法如果用得對,則一筆下去,萬龍點睛”。這裡所用的幾個比喻分別比喻什麼?
例3:2007浙江卷20題:分析文中畫線部分的語言技巧。
例4:2004全國卷19題:文章最後一段關於喝酒的描述和議論,運用了什麼手法?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分析以上例子,有的試題是直接提問修辭方法的,如例1、例2。這樣的試題對考生有利,因為考生可以從題乾中知道所考內容,答題目標比較明確。有的試題是間接提問修辭方法的,如例3、例4。這樣的考題對考生不利,考生必須深入到具體的試題當中,通過分析、理解,才能知道所考的內容是與修辭有關的。意識不到回答修辭問題,往往所答非問,不能得分。
我們在回答修辭問題的時候,首先要能準確地判斷並答出使用的修辭方法。提問修辭方法的試題常常還要提問使用修辭方法的作用或好處,所以考生還必須清楚每種修辭方法的功用。比如擬人的修辭方法有生動形象、人格化、性格化的功用,而比喻的修辭方法則有具體鮮明、生動形象、可感性強的功用。我們在回答修辭方法的功用時 高中化學,應該注意將修辭方法與文章、或段落、或句子的內容緊緊結合起來,來談它的作用或好處。任何就修辭談修辭的答題都是不完美的。
另外,回答修辭方法的試題時,不要只從藝術的角度答題,還應該結合思想內容來回答,這樣的答題才嚴整、完全。例如2006福建卷13題:文中“是我們心靈的堡壘下面刺目的降幡”,使用了什麼修辭手法?請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這道試題的答案是這樣的:“使用了暗喻(或比喻)的修辭手法,現實生活中的種種因素把我們弄得無可奈何,只好痛苦地承認自己的失敗。”這個答案首先回答了第一問:“使用了什麼修辭手法?”這是藝術方面的。其次是回答第二問:“請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這是內容方面的。又如2006天津卷19題:請賞析“心的邊疆,可以造得很大很大,像延展性最好的金箔,鋪設整個宇宙,把日月包涵”這句話。這道試題的答案是這樣的:“用誇張和比喻的手法說理,以光輝、擴大的意境來感染讀者。”這道試題答案的前一部分是修辭方法,屬於藝術方面;後一部分是作用方面的,它側重於內容方面。
我們在考察大量的修辭試題時,可以明確地得出這樣的結論:回答修辭試題時,既要有藝術方面的回答,也要有內容方面的簡明分析。
例解高考文言文翻譯的原則與方法
從考查的特點和目的出發,高考中的文言文翻譯總是要求以直譯為主,意譯只能是一種次要的方式。這裡說的直譯,是指將原文的字字句句落實到譯文之中,包括原文用詞造句的特點和所採用的表達方式。而意譯,則是根據原文表達的基本意思進行翻譯,不拘泥於字字句句的落實,甚至可以採用和原文差別較大的表達方式。高考固然要求考生能從巨觀上整體把握文言材料的內容,但更要求考生能從微觀上理解文言文字詞句式等語言知識以及這些知識與現代漢語的差別。因此,各省市的文言文翻譯試題都要求採用直譯的方式,但遇到難以直譯或直譯後表達不出原文意蘊時,也可酌情採用意譯。
高考文言文翻譯也講究的是信、達、雅。所謂信,指的是準確無誤,忠於原文,不隨意增刪內容和改變風格;所謂達,指的是譯文語句通順,語意明確,行文規範;所謂雅,指的是文句流暢,鮮明生動,具有文采。對考生來說,信和達是主要的、基本的要求,雅是較高的要求。
目前高考中的文言文翻譯多是從前面閱讀材料中選幾個句子進行翻譯,因此翻譯的第一個步驟就是通讀文言閱讀材料,並藉助選擇題的選項整體把握文意,為翻譯局部的語句打好基礎,切忌一上來就匆匆忙忙翻譯。第二步,按照詞序,逐詞落實,進行一句句對譯。遇到疑難詞句,可暫時放過,等譯完上下文,再進行推敲。第三步,譯完全文後,再通讀一遍,檢查校正,以防誤譯、漏譯和曲譯。
要想在翻譯時做到信、達、雅,還要掌握一些具體方法,這些方法可以概括為“留、補、換、刪、調、貫”六個字。
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辭彙、專有名詞,如古代國名、朝代名、年號、人名、地名、官名、政區名,以及器物、度量,典章制度等專名之稱。這些詞均不必翻譯,原樣保留。
例如:鄭人使我掌其北門之管——鄭國人讓我掌管他們的北門的鑰匙。
句中“人”“我”“北門”就可以保留不譯。
補1.文言文中是單音節詞,現代漢語已變成複音的要補成複音詞。
如:奚足以語文事?——哪裡夠得上談論文章的事情?(2006年湖南卷)
這裡要注意一個問題,就是不要誤合單音詞。例如上例中的“語文”,就不能當作現代漢語中“語文課”的“語文”,在例句中它是兩個詞,“語”是談論,“文”是文章。
2.文言文中與今已有差距的簡練說法,要參照文中語句的含義作適當的補充。
如:焚百家之言。
不宜把“言”譯為“話”,而應譯為“記載言論的著作”。
又如: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
這裡的“言”不是“說”,而應譯為“用文字表述、記載”。
3.一些鋪敘繁筆,可凝縮簡述。
如:席捲天下、囊括四海、包舉宇內、併吞八荒。
可縮譯為;秦有併吞天下,統一四海的雄心。
4.遇到文言中的省略之處,要按現代漢語的習慣補出省略的內容。
如:“聖王在上而民不凍不飢者,非能耕而食之,織而衣之,力開其資財之道也。”(2006年安徽卷)
其中“非能耕而食之,織而衣之”省略了主語“君王”,翻譯時需補出來:“不是(君王)能親自耕種使他們有飯吃,親自織布使他們有衣穿”。
又如:“累有相示,別領收貯,然未一披。”(2006年上海卷)
這裡有多處省略,翻譯時宜補出來:(有人)屢次(把他的文章)給我看,(我)另外讓(人)收藏起來,但(我)沒有讀過(這些文章)。
換文言中有不少用語,現代雖然還用,但已不是古代的意思,翻譯時都應換用與之相應的現代說法。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譯為地位低,見識淺),苟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譯為舊事,前例)。
2006年全國卷中要求翻譯這樣的句子:“居數郡,見可欲終不變其心,妻子饑寒如下貧者。”(在幾個郡待過,遇見會引發貪慾的事,始終不改變自己的心性,妻子兒女挨飢受凍,如同極貧窮的人。)其中“妻子”譯為“妻子和兒女”是一個重要的給分點。
對通假字,要按本意去翻譯。
例如:因思余於書,誠不異伶於酒,正恐旋誓旋畔。(2006年江西卷)
這個句子的意思是:於是想到我對書(的痴迷),確實與劉伶對酒(的痴迷)沒有什麼區別,正擔心剛剛發誓卻又隨即違背。句中“畔”就是一個通假字,通“叛”,這裡譯為“違背”。
刪文言中有些虛詞,現代漢語中已沒有和它相當的詞,或者沒有必要譯出,勉強翻譯反而不順,對這樣的虛詞就可以刪去不譯。例如句首的發語詞、句中的語助詞、在句中表順接的一些連詞,起補足音節或停頓的助詞等虛詞,均可略去不譯。
調近年來高考文言文翻譯十分重視古漢語特有句式及詞類活用等知識的考查,翻譯這些語言考查點時,都要按照現代漢語語法要求調整過來。
1.詞類活用知識考查
(1)居數郡,見可欲終不變其心,妻子饑寒如下貧者。(2006年全國卷)
“欲”,要注意其處於“見”的賓語的位置上,活用為名詞,譯為“貪慾之事”。
(2)而其弊常豐縟而寡實。(2006年湖南卷)
但它的弊病常常(在)詞藻華麗缺少實際內容。
寡實(寡,形容詞用作動詞,缺少;實,形容詞用作名詞,實際內容)
(3)夫食為民天,民非食而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2006年湖北卷)
吃飯是老百姓最大的事,老百姓沒有吃的就無法生存了。三天不吃糧食,父親和兒子就不能保全。
“粒”應該作動詞解,為吃飯、吃糧食之意。
(4)光武難其守。(2006年天津卷)
光武認為防守河內很難。
難,意動用法,認為……很難。
(5)今欲降之而反戮其使,無乃不可乎?(2006年天津卷)
現在想讓他投降卻反倒殺他的使者,恐怕不可以吧?
降,使動用法,讓……投降。
2.古漢語特有句式的考查
(1)季布名所以益聞者,曹丘揚之也。(2006年全國卷)
季布更加聞名的原因,是因為曹丘傳播了它呀。
用“者……也”為標誌的因果關係的判斷句,這個句式特點要譯出來。
(2)吾為物所苦,亟起索燭照。(2006年浙江卷)
我被小蟲咬得難受,(你)趕快起來拿蠟燭來照照!
用“為……所”作標誌的被動句,其他語言標誌的以及無標誌的被動句,在翻譯時都要給予注意。
(3)自縣為近畿大郡,近代未之有也。(2006年全國卷)
從縣令升任京城附近的大郡長官,近代從未有過這樣的事。
“未之有”,賓語前置,翻譯時要按現代漢語的用法,依“未有之”的順序來譯。這是文言文高考中出現頻率很高的一種倒裝句,還有一些其他的類型,複習時都要給予注意。
貫文言文翻譯時,還會遇到一些修辭現象、委婉說法、用典用事,翻譯時要靈活處理,以使譯文明白、貫通。
(1)處廟堂之下,不知有戰陣之急。(2006年湖北卷)
在朝廷當官,不知道有戰場上的危急。
“廟堂”在這裡代指朝廷。《岳陽樓記》中有: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2)臣非禮之祿,雖萬鍾不受。(2006年四川卷)
我這個人不合禮義的俸祿,即使非常優厚我也不接受。
“萬鍾”,指高官厚祿,《魚我所欲也》中有“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之”。
(3)一夫作難而七廟隳(中學課本,《過秦論》)
如果硬譯為“一個男子犯上作亂,七座廟都被毀壞了”,就與文意大相逕庭。“一夫作難”是用典,譯為陳涉起義即可;“七廟”是借代,代指整個秦王朝。
總之,類似這種語言現象,諸如:藩籬(邊防)、布衣(平民)、三尺(法律)、會獵(會戰)、更衣(上廁所)、山陵崩(死)、填溝壑(消滅)、金城千里(鋼鐵般城防),如果照直譯出,反而不順,甚至與原意不符。這時就要根據上下文的意思靈活翻譯,以使譯文前後銜接,上下貫通。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