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文言文介紹

國中文言文介紹

1、《陋室銘》 唐劉禹錫

抒發了作者身居陋室卻安貧樂道的思想感情,展現了不慕富貴,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

尚節操。

2、《愛蓮說》 宋周敦頤

以菊花和牡丹為襯托,表明自己獨愛蓮花,標明作者對君子的嚮往之情和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通過對蓮花的讚美,歌頌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達了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對追名逐利的事態的鄙棄和厭惡。

3、《橘逾淮為枳》

4、《傷仲永》 宋王安石

說明後天教育的重要性。作者在為方仲永惋惜的同時,也提醒人們重視後天教育,勤奮努力學習。

5、《周處》

6、《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孟子》

第一段列舉歷史上六個著名人物的事例論證了人才要在憂患中造就的道理,第三段從正反兩方面論證了經受艱苦磨練的必要性,說明認出困境能激發鬥志,國務憂患易遭滅亡的道理。本文中心論點: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7、《賣油翁》 宋 歐陽修

說明了熟能生巧和實踐出真知的道理。

8、《核舟記》明 魏學洢

表現了雕刻者的精巧技藝和巧妙構思,反映出我國古代工藝的高超成就。

9、《黔之驢》 唐 柳宗元

諷刺當時統治集團中官高位顯,有無才無德、外強中乾的人物。

10、《黠鼠賦》 宋 蘇軾

11、《狼》 清 蒲松齡

揭示了狼的貪婪、兇殘、狡猾,讚揚了屠夫的勇敢。道理:對待像狼一樣的惡人要敢於鬥爭,善於鬥爭。

12、《王顧左右而言他》 《孟子》

13、《公輸》 《墨子》

表現了墨子為實踐自己的政治主張而不辭辛勞的可貴精神和善於論辯的政治才能。

14、《莊子釣魚濮水》

莊子名周 戰國 哲學家

莊子一生淡泊名利,不為官位所累。

15、《曹劌論戰》

左丘明 春秋《左傳》 編年體史書

闡明了要取信於民和善於把握戰績才能取得戰爭勝利的道理。

兩個“未可”、“可矣”,表明曹劌胸有成竹、善於把握戰機,具有正確的戰術思想和卓越的軍事才能。 魯莊公的“鄙”表現在:戰前把取勝的希望寄托在與之同樣鄙陋的“肉食者”身上,和子虛烏有的神靈身上;戰中不察敵情,急躁冒進;戰後不知為何得勝。與曹劌形成鮮明對比,突出曹劌的“遠謀”。

16、《鄒忌諷齊王納諫》

劉向西漢 《戰國策》國別體史書

鄒忌有自知之明,勸諫齊王只有廣開言路,虛心接受批評和建議才能秀明政治。

17、《小石潭記》

柳宗元 唐 《柳河東集》 《永州八記》

含蓄地抒發了作者被貶後無法排遣的憂傷悽苦的思想感情。

全文按作者的遊蹤來寫。第一段寫發現小石潭的經過和小石潭的概貌;第二段寫潭中的游魚;第三段寫小石潭曲折的岸勢;第四段寫小石潭的氣氛和作者的感受。

18、《孔孟論學》

孔子 名丘《論語》 孟子 名軻 字子輿 《孟子》

第一則反映了人生經驗不斷積累的規律;第二則強調了學習與思考必須緊密結合;第三則表明了要向地位比自己低、學識比自己錢的人請教;第四則勸人自強不息。

第一則:學習不能一暴十寒,必須堅持不懈,持之以恆;不能三心二意,必須集中精力,專心致志;第二則:讀書要有批判懷疑精神。

19、《濰縣署中寄舍弟墨第一書》

鄭燮 清文學家書畫家 字克柔號板橋 《板橋家書》

這封家書是對“讀書以過目成誦為能”的批駁。第一段表明作者態度;第二段作者引用事實論據,從正反兩面進行論證,強調只有深入研讀才能真正讀懂書中真諦的道理;第三段作者論證了讀書應該有所選擇,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20、《黃生借書說》

袁枚 清 字子才 號簡齋《小倉山房文集》

運用對比進行議論和抒情,從而證明“書非借不能讀”的觀點,勉勵青年人努力為自己創造條件,發奮學習。

21、《問說》

劉開 清 字明東,方來號孟凃 《孟凃文集》

22、《賣柑者言》

劉基 明 字伯溫《誠意伯文集》

揭露了元末統治者的敗壞弊政,抒發了作者憤世嫉俗之情。

23、《岳陽樓記

范仲淹 宋 《范文正公集》

第一部分寫重修岳陽樓的背景、盛況,交代作《岳陽樓記》的`緣由;第二部分寫“遷客騷人”登樓的“覽物之情”,觀看勁舞二產生的兩種不同的感受。其中第二段總寫遠眺洞庭湖的景色。第三四段寫“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因景而異,或喜或悲;第三部分從正面寫自己的生活態度和政治抱負。

本文描寫了“遷客騷人”登樓時的兩種不同的“覽物之情”,從而表達了作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生活態度。既是自勉也是與友人共勉。

24、《醉翁亭記》

歐陽修 宋 《歐陽文忠公文集》

全文以“樂”字貫穿,通過對滁州優美風景的描寫,表現了自己寄情山水和與民同樂的思想。其中“也”、“而”的反覆運用,形成迴環往復的韻律

25、《記承天寺夜遊》

26、《陳涉世家》 漢司馬遷

28、《桃花源記》

陶淵明 一名潛 字元亮 晉 《陶淵明集》

本文反映了人民厭惡戰爭和追求和平生活的願望,表現了作者對現實的不滿和對理想社會的憧憬。 全文以武陵人的行蹤為線索。第一部分交代與人發現桃花林的經過;第二部分寫桃花源中寧靜的生活和淳樸的社會風尚。第二段寫桃花源中的生活環境,而對自然環境與生活情況的描寫,則表現了人們寧靜、幸福的生活。第三短些桃花源中人的熱情好客的淳樸風尚與和睦相處的人際關係。

29、《捕蛇者說》 唐柳宗元

揭露了封建社會橫徵暴斂的殘酷,反應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疾苦的同情。

30、《登泰山記》 清 姚鼐

描繪了在泰山頂上所見的壯麗雄渾的景象,表達了作者熱愛祖國河山的思想感情。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國中文言文介紹0
國中文言文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