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市蜃樓七年級文言文教學案例

海市蜃樓七年級文言文教學案例

【我想解決的問題】

因為工作關係,我常到農村學校聽語文課,發現目前農村語文課堂存在兩種極端現象。一種是沿襲傳統的教學方法,一節課教幾個生字,念一遍課文,慢慢悠悠,哪兒黑哪兒宿,鈴聲一響,就算完成。另一種是為了突出人文性,熱衷於情感分析,對於文章的字詞、語段、寫作知識、不理解的內容,教師要么不知道講要么不敢講。有的為了活躍課堂氣氛,盲目追求教學情境和學習形式的變化,忽視基本知識的學習和基礎能力的培養,連念一遍課文的時間都不捨得給學生,語文課沒有了語文味兒,似乎更像品德課了。我認為,這都不是真正的語文課,這樣的教學是缺乏底氣的。長此以往,漢語的根很難扎在學生的心中!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漢語漢字作為中華民族珍貴的`軟體保存,如同流在中國人血液里的一滴寶貴的文化血液,傳承這種文化,國小語文教師任重而道遠!在農村,國小教師大都身兼數科,並非專職語文教師,工作任務之多壓力之大,難以想像!如果在有限的時間內不做有效的事,那么語文教學就更容易旁落了。

所以,一直以來我都在思考和憂慮:語文課究竟應該教什麼?國小語文教學的底線是什麼?眾所周知,在語文教學中,教什麼不算是一個問題,因為語文知識和思維過程、訓練素材在教材中顯而易見。而在語文教學中,教什麼卻是一個難題,其原因就在教材本身!語文課上教和學的是一篇篇課文,而課文並不是教和學的內容本身,它是教和學的內容的載體,教學內容則隱藏在課文之中,需要教師去尋找、挖掘。於是,面對五花八門的新課改的語文課,我們的農村國小語文教師迷惘了。

基於這樣的思考,筆者以冀教版四年級下冊《海市蜃樓》為例進行了一次國小語文底線課堂的研究與嘗試。雖然這是一篇略讀課文,但作為一種研究,也為國小語文教學教什麼提供了一些基本素材,感覺內心裡稍稍踏實了一點。在此與大家切磋。

【我的教材分析】

《海市蜃樓》這篇文章按照概括--具體--總結的順序描寫了海市蜃樓這種虛幻神秘的景象。本課要求會認6個生字,會寫9個字。在表達上,怎樣讓讀者通過文字描述,感受到海市蜃樓的奇幻與迷人,是這類幻景文章的重點和難點。本文成功運用以下寫作手法,表現了這種幻景的神奇幻化。

一、以實景襯幻景。文章在第一、二自然段以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了一幅實景畫面,這是海市蜃樓即將出現的背景。烈日當空的夏日,茫茫的戈壁瀚海,黃沙大漠之中,熱浪翻滾、熱氣蒸騰……上有炙陽、下有廣漠,人們饑渴難忍,心中充滿了無限的渴望!在這個時候,海市蜃樓出現了。作者運用這樣的實景描寫做引子,過渡到對幻景的描繪,令讀者覺得實與虛轉接自然,沒有突兀之感。

二、將讀者置於景物之中。在面對面的交談中,我們常常是直面對方,直呼其名,或是運用第二人稱進行交流。在本文,作者也多處運用你字,用談話式將讀者直接帶到所描繪的幻景之中。在第三自然段中,如你經常可以看到……你還會看到……你還可以看到……你會覺得……這樣的文字,讓讀者感到很親切,如同和老朋友談話一般,仿佛親身來到那裡,親眼看到了美麗的海市蜃樓。文章第四、五自然段寫海市蜃樓神秘消失的部分,也多次運用了這種手法,使人和景達到了自然的和諧、和諧的自然,可謂人在景中,景在心中。

三、大量運用同類詞語著力渲染。在描寫幻景的時候,課文運用了一組四字詞語,準確刻畫了海市蜃樓虛幻的畫面。如:隱隱約約、不可觸摸、錯落有致、若有若現、太虛幻境、如夢如幻、漂浮游移、浮想聯翩、一閃而過……假如去掉這些辭彙,那么,海市蜃樓朦朧和游移的特點,就表現得就不那么突出了。

教學時,根據農村國小中年級學生的特點,我設計並實施了這樣的教學流程。

【我的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解題。

1、理解海市蜃樓詞義(告訴學生百度百科)

【解釋】 蜃shèn:海里的一種貝類動物。傳說中,蜃能吐氣形成樓台形狀,實際上海市蜃樓是一種自然現象,是由於大氣密度不同,光線折射而形成的。也用來比喻虛無縹緲而不實際存在的事物,或不可企及的虛無的夢想。

【示例】 她知道他們不會拿~來哄騙她。--巴金《春》

【近義詞】 空中樓閣、子虛烏有、虛無縹緲

【歇後語】 大戈壁做鬼臉 -- 海市蜃樓

【燈謎】 太平洋上一座城

2、讀一讀課後我的資料夾,了解海市蜃樓的成因,注意其中的地點山東蓬萊。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海市蜃樓七年級文言文教學案例0
海市蜃樓七年級文言文教學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