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知識講解及練習

文言文知識講解及練習

崔景拜師

余始識景於京師,與為友,景以兄事余。既數歲,已而北面承贄,請為弟子。余愧謝,不獲。且曰:“之從先生,非發策決科之謂也。先生不為世俗之文,又不為世俗之人,某則願庶幾焉。

【注釋】

①余:指本文作者張惠言。他是清代文學家。

②北面承贄:拜師。北面,面朝北,即向朝南坐的老師下拜。

③發策決科:科舉考試中獲得功名。

④庶幾:有希望

【文言知識】

名詞作壯語用。在漢語中名詞是不能直接用來修飾動詞的,但上文“以史事余”中的“兄”,它屬名詞,直接修飾動詞“事”,這“兄”就是名詞作狀語用(或稱之名詞活用為副詞)。這句話的意思是崔景用對待兄長的態度侍奉我。又,《狼》:“一狼犬坐於前。”“犬坐”要理解為像狗一樣坐著,“犬”也是名詞作狀語用。又,“車載之而行”,意為用車載著他前往,“車”同樣是名詞作狀語。

【思考與練習】

1、解釋:

①既②弟子③從

2、翻譯:

①余愧謝,不獲

②某則願庶幾焉

3、上文有四個“為”,請依次作解釋:

為人大須學問

唐太宗謂房玄齡曰:“為人大須學問。朕向為群凶未定,東西征討,躬親戎事,不暇讀書。比來四海安靜,身處殿堂,不能自執書卷,使人讀而聽之。君臣父子,政教之道,共在書內。古人云‘不學業,牆面,蒞事惟煩。’不徒言也。卻思少小時行事,大覺非也。”

【注釋】

①大須學問:很應該學習與求問。

②君臣父子:指君臣父子之間的相處原則

③牆面:面對牆壁(一無所知)。

④蒞事惟煩:處理事情只會麻煩

【文化常識】

“朕”及其他。皇帝自稱,除了用“予”、“吾”等外,也有專用代詞――“朕”。上文的“朕”,是唐太宗自稱。諸侯王自稱,除了“予”、“吾”等外,也有專用代詞――“孤”、“寡人”。皇帝對臣子稱“卿”。臣子稱皇帝為“上”、“皇上”、“皇帝”、“陛下”、“天子”等。封建社會是等級森嚴的社會,在稱謂上有明確的規定。

【思考與練習】

1、解釋:

①向②暇③比④四海

2、翻譯:

①躬親戎事

②不徒言也

③卻思少小時行事,大覺非也

3、唐太宗認為不讀書的後果是什麼?請用原文回答。

讀書五失

清袁文清嘗云:“予少時讀書有五失:泛觀而無所擇,其失博而寡要;好古人言行,意常退縮而不敢望,其失懦而無立;纂錄故實,一未終而更端,其失勞而無功;聞人之長,將疾趨而從之,輒出其後,其失欲速而好高;喜學為文,未能蓄其本,其失又甚焉者也!”

【注釋】

①纂錄:摘錄。

【文言知識】

句末語氣詞常表達各種感情,有時表疑問,有時表感嘆,有時表警告,有時表呼籲。常見的句末語氣詞如“矣”、“也”、“耳”、“邪”、“乎”、“夫”等。一般情況下用一個語氣詞,有時卻兩個甚至三個連用。上文末句“其失又甚焉者也”中的“焉者也”,是三個語氣詞連用,其實只表達一個“了”的意思。又“人已去焉矣”,“焉矣”也只是“了”的意思。又“室中無人也矣”,“也矣”同樣只表示“了”。

【思考與練習】

1、解釋:

①擇②望③懦④立⑤功⑥長⑦輒

2、理解:

①上文“纂錄故實”中的“故實”,應理解為

②“一未終而更端”中的“更端”,應解釋為

③“未能蓄其本”中的'“本”,是指

顏回好學

顏回年二十九,發盡白,蚤死。孔子哭之慟,曰:“自吾有回,門人益親。”魯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

【注釋】

①蚤:同“早”。

②魯哀公:魯國國君。

【啟發與借鑑】

不遷怒,不貳過。在三千弟子中,孔子最喜歡的學生是顏回,不僅因為他好學不倦,始終努力實踐孔子的理想,還因為他有“有遷怒,不貳過”的修養。“不遷怒”意為不把自己的怒氣發到別人頭上;“不貳過”是指不重複犯錯誤。人難免要犯錯誤,但決不能重複犯錯誤。比如說謊騙了父母或老師,但經指出後就要堅決改正,決不能再犯。如果再犯,就是“貳過”,就是明知故犯。再如玩電腦遊戲玩過了頭,結果耽誤了功課,學習成績下降。這種情況發生後一定要吸取教訓,以後絕不再把大量的時間花在玩遊戲上。要做到“不貳過”,首先要總結教訓,其次要有改正錯誤的決心。沒有這兩點,錯誤會一犯再犯。

【思考與練習】

1、解釋:

①慟②對③亡

2、翻譯:

①門人益親

②弟子孰為好學?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文言文知識講解及練習0
文言文知識講解及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