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師重教文言文的翻譯

尊師重教文言文的翻譯

導語:“尊師重教”出自《禮記·學記》,是中國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專門論述教育、教學問題的論著。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這篇文言文的原文、譯文以及解讀的相關內容。歡迎大家閱讀。

【原文】

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是故君之所不臣於其臣者二:當其為屍,則弗臣也;當其為師,則弗臣也。大學之禮,雖詔於天子無北面,所以尊師也。

【解釋】

1.嚴師,以師為尊,尊敬老師。

2.道尊,以道為尊,尊重知識。

3.不臣於其臣者,對於下屬,卻不把他當作下屬看待。

4.屍,祭主,執掌祭祀的人。

5.詔,告訴,教授。

6.北面,稱臣,行下屬禮節。

【譯文】

大凡國家統治者要進行更新學習的過程,最關鍵的在於發自內心的尊敬教師。只有做到了尊敬教師,才能夠尊重知識。只有尊重知識了,才能夠嚴肅的認真學習。所以,統治者在兩種情況下是不以對待臣子的態度來對待臣子的:

一是當下屬在祭禮中擔任祭主的時候,那么就不能用對待下屬的態度來對待他,要恭恭敬敬的接受祭主的安排;

二是當下屬在自己學習時擔任教師的時候,那么也是不能用對待下屬的態度來對待他,要恭恭敬敬的接受教師的教誨。

按照大學的`禮節,教師在統治者面前給統治者傳授知識講解經典,是不需要施行下屬的禮節的。統治者在聽講學習時,忘記了自己的君主之尊,而恭敬認真學習,那就是尊敬老師了。

【解讀】

第十四章要求國家最高領導人做尊師的典範。

首先,國家的領導人要有終身學習不斷更新自己提高自己的理念。有學習需求的領袖,才有可能注意到教師職業非同一般的重要性,才會對於尊師有切身的體驗。

尊師重道,從國家的領導人開始做起。

《後漢書·孔僖傳》:“臣聞明王聖主,莫不尊師貴道。”

中國古代,貴為人主的國君或皇帝,他的身邊都要設有“翰林”一類的人作他的老師,備極尊師禮儀。最著名的是唐太宗。

唐太宗一生注重學習,尤其打下江山以後,為了守住江山,他更加重視觀念的更新和知識的更新。在渴求新知的過程中,他認識到教師是“人之模範”、“先醒者”、是與皇帝、父母並稱“人中三尊”。於是,他把尊重教師作為國家風尚大力提倡,大力培養。

他身體力行,為天下垂範。拜魏徵為師,從諫如流,探病問疾;拜李綱為師,專賜步輿,抬送進出;拜張嗣宗為師,舉行大宴,宮中謝師,恭敬禮加。

他教育皇室子弟尊師,嚴格規範。訂立尊師條例,主講尊師講座,親自處理忤師的偶發事故。對於忤師逆道的人事,絕不姑息。

唐太宗時期,不僅是中華民族崛起的輝煌里程碑——貞觀之治,而且開創了勵精圖治的學習型社會風氣之先。這些政治成就,與唐太宗尊師重教的努力是分不開的。

《學記》的作者總結了將近兩千年的中國古代教育的經驗教訓,將尊師重道單列一章,其良苦用心可見一斑。

而到了中唐時期,世風日下,時弊民疾叢生,各種矛盾激化,內外憂患,其中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師道之不傳久矣”。韓愈撰文《師說》,痛陳其弊:“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雲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以唐代興衰為鏡,是否尊師重道,幾乎是判別一個社會一個國家是否強盛是否具備文明文化高素質的試金石。

2003年9月,在中國第19個教師節前夕,wen6*6*寶看望北京教師,一日六謝全國教師,籲請全社會尊師重教;2003年11月,wen6*6*寶的中學老師去世,他以學生的名義,向自己的老師敬獻花圈,表達沉痛悼念緬懷。

出生在農村教育世家的wen6*6*寶總理是以教師為榮的。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他深情的告訴大家:“我的祖父、父親和母親都是教員”。

wen6*6*寶明確指出:要讓全社會形成尊師重教的風尚。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尊師重教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標誌。要提高教師在社會上的地位,改善教師的工作和生活條件。

2004年9月,“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滿腔熱情地為廣大教師和教育工作者辦實事、辦好事,關心他們的成長進步,幫助大家解決實際困難,我們要努力在全社會營造尊師重教的良好風氣。”

2007年,全國教師的經濟狀況有了明顯的好轉;2009年,國家又chu6*台了提高教師工資待遇的新舉措。在黨和政府的親切關懷下,尊師重教的好風尚正在務實穩妥的建設培養中。

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在奠基未來的偉大時代里,國家的領導人為振興“尊師重教”所作的努力,一定會在五千年文明開放的肥沃土壤上根深葉茂花繁果碩。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尊師重教文言文的翻譯0
尊師重教文言文的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