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行不義必自斃》閱讀答案及翻譯
多行不義必自斃
《左轉·鄭伯克段於鄢》
初,鄭武公娶於申,曰武姜,生莊公及共叔段。莊公寤生,驚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惡之。愛共叔段,欲立之。亟請於武公,公弗許。
及莊公即位,為之請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請京,使居之,謂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參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將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對曰:“姜氏何厭之有!不如早為之所,無使滋蔓,蔓難圖也。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公曰:“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於己公子呂曰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欲與大叔臣請事之若弗與則請除之無生民心。公曰:“無庸,將自及。”大叔又收貳以為己邑,至於廩延。子封曰:“可矣,厚將得眾。”公曰:“不義,不暱,厚將崩。”
大叔完聚,繕甲兵,具卒乘,將襲鄭。夫人將啟之。公聞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於鄢,公伐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書曰:“鄭伯克段於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稱鄭伯,譏失教也;謂之鄭志。不言出奔,難之也。
10.下列字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莊公寤生寤生:腳先出來,難產
B.為之請制制:制度,禮節
C.大叔完聚完:修治城廓
D.大叔出奔共奔:逃跑
11.下列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於己/公子呂曰/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欲與大叔/臣請事之/若弗與/則請除之/無生民心
B.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於己/公子呂曰/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欲與大叔/臣請事之/若弗與則/請除之無生民心
C.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於己/公子呂曰/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欲與大叔/臣請事之/若弗與/則請除之無生民心
D.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於己/公子呂曰/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欲與大叔/臣請事之/若弗與則/請除之/無生民心
12.下列對於文中有關詞語和內容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鄭武公是鄭桓公的兒子,武姜是鄭武公之妻,“姜”是她娘家的姓,“武”是她丈夫武公的諡號。
B.本文塑造人物個性鮮明。鄭莊公老謀深算,陰險狡猾。主要表現在對自己的同胞兄弟“縱其欲而使之放,養其惡而使其成”,充分暴露共叔段的“不義”。
C.作者緊緊抓住以鄭莊公為一方,以姜氏、共叔段為另一方的矛盾衝突這一線索,圍繞爭duo6*權利這一焦點安排敘事線索。第一部分(第一、二段)交代人物和矛盾的起因。
D.“伐”指的是公開宣戰,有時還有伴有禮樂,古漢語表示“宣戰”的字詞還有“侵”“征”“襲”,“征”是天子隨從作戰,一般指的是正義的戰爭。
13.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公曰:“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
(2)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稱鄭伯,譏失教也;謂之鄭志。
參考答案
10-13 BAC
(10.“制”結合下句“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指的是一塊封地,名曰“制”)
(11. 過了不久太叔段使原來屬於鄭國的西邊和北邊的邊邑也背叛歸為自己。公子呂說:“國家不能有兩個國君,現在您打算怎么辦?)
(12. A正確,嫁於鄭武公為妻,因鄭武公諡號是武,故稱武姜。當姜氏“請京”,太叔“收貳”時,他都儘量滿足,並駁回大臣們的建議。但當共叔段“將襲鄭”時,他先發制人,一舉把他趕到了“共”,絕除後患。這可以得知B想正確。.敘事線索清晰。作者緊緊抓住以鄭莊公為一方,以姜氏、共叔段為另一方的矛盾衝突這一線索,圍繞爭duo6*權利這一焦點安排敘事線索。第一部分(第一段)交代人物和矛盾的起因;第二部分(第二—四段)敘述矛盾衝突的發生和發展。所以C表述錯誤。“侵”是不宣而戰,“襲”趁夜秘密偷襲。)
13.(1)莊公說:“多做不義的事情,必定會自己垮台,你姑且等著瞧吧。”(得分點:“義”不義之事;“斃”倒台;“姑”姑且、暫且)
(2)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說他是莊公的弟弟;兄弟倆如同兩個國君一樣爭鬥,所以用“克”字;稱莊公為“鄭伯”,是譏諷他對弟弟失教;趕走共叔段是出於鄭莊公的本意。(得分點:“不弟”“故”“志”)
[參考譯文]
從前,鄭武公在申國娶了一妻子,叫武姜,她生下莊公和共叔段。莊公出生時腳先出來,武姜受到驚嚇,因此給他取名叫“寤生”,所以很厭惡他。武姜偏愛共叔段,想立共叔段為世子,多次向武公請求,武公都不答應。
到莊公即位的時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請求分封到制邑去。莊公說:“制邑是個險要的地方,從前虢叔就死在那裡,若是封給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辦。”武姜便請求封給太叔京邑,莊公答應了,讓他住在那裡,稱他為京城太叔。大夫祭仲說:“分封的都城如果城牆超過三百方丈長,那就會成為國家的禍害。先王的制度規定,國內最大的城邑不能超過國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過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過它的九分之一。京邑的城牆不合法度,非法制所許,恐怕對您有所不利。”莊公說:“姜氏想要這樣,我怎能躲開這種禍害呢?”祭仲回答說:“姜氏哪有滿足的時候!不如及早處置,別讓禍根滋長蔓延,一滋長蔓延就難辦了。蔓延開來的野草還不能剷除乾淨,何況是您受寵愛的弟弟呢?”莊公說:“多做不義的事情,必定會自己垮台,你姑且等著瞧吧。
過了不久,太叔段使原來屬於鄭國的西邊和北邊的邊邑也背叛歸為自己。公子呂說:“國家不能有兩個國君,現在您打算怎么辦?您如果打算把鄭國交給太叔,那么我就去服待他;如果不給,那么就請除掉他,不要使百姓們產生疑慮。”莊公說:“不用除掉他,他自己將要遭到災禍的。”太叔又把兩屬的邊邑改為自己統轄的地方,一直擴展到廩延。公子呂說:“可以行動了!土地擴大了,他將得到老百姓的擁護。”莊公說:“對君主不義,對兄長不親,土地雖然擴大了,他也會垮台的。”
太叔修治城廓,聚集百姓,修整盔甲武器,準備好兵馬戰車,將要偷襲鄭國。武姜打算開城門作內應。莊公打聽到公叔段偷襲的時候,說:“可以出擊了!”命令子封率領車二百乘,去討伐京邑。京邑的人民背叛共叔段,共叔段於是逃到鄢城。莊公又追到鄢城討伐他。五月二十三日,太叔段逃到共國。
《春秋》記載道:“鄭伯克段於鄢。”意思是說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說他是莊公的弟弟;兄弟倆如同兩個國君一樣爭鬥,所以用“克”字;稱莊公為“鄭伯”,是譏諷他對弟弟失教;趕走共叔段是出於鄭莊公的本意,不寫共叔段自動出奔,是史官下筆有為難之處。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