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二 志第五十五
◎禮五(吉禮五)
○社稷 岳瀆 籍田 先蠶 奏告 祈禜
社稷,自京師至州縣,皆有其祀。歲以春秋二仲月及臘日祭太社、太稷。州
縣則春秋二祭,刺史、縣令初獻,上佐、縣丞亞獻,州博士、縣簿尉終獻。如有
故,以次官攝。若長吏職官或少,即許通攝,或別差官代之。牲用少牢,禮行三
獻,致齋三日。其禮器數:正配坐尊各二,籩、豆各八,簠、簋各二,俎三。從
祀籩、豆各二,簠、簋、俎各一。太社壇廣五丈,高五尺,五色土為之。稷壇在
西,如其制。社以石為主,形如鍾,長五尺,方二尺,剡其上,培其半。四面宮
垣飾以方色,面各一屋,三門,每門二十四戟,四隅連飾罘罳,如廟之制,中植
以槐。其壇三分宮之一,在南,無屋。慶曆用羊、豕各二,正配位籩、豆十二,
山罍、簠、簋、俎二,祈報象尊一。
元豐三年,詳定所言:“社稷祝版、牲幣、饌物,請並瘞於坎,更不設燔燎。
又《周禮·大宗伯》‘以血祭社稷’,社為陰祀,血者幽陰之物,是以類求神之
意。郊天先薦血,次薦腥,次薦爓,次薦熟。社稷、五祀,先薦爓,次薦熟。
至於群小祀,薦熟而已。今社稷不用血祭,又不薦爓,皆違經禮。請以埋血為
始,先薦爓,次薦熟。古者祭社,君南向於北墉下,所以答陰也,今社稷壝內
不設北墉,而有司攝事,乃設東向之位,非是。請設北墉,以備親祠南向答陰之
位,有司攝事,則立北墉下少西。《王制》曰:‘天子社稷皆太牢,諸侯社稷皆
少牢。’今一用少牢,殊不應禮。夫為一郡邑報功者,當用少牢;為天下報功者,
當用太牢。所有春秋祈報太社、太稷,請於羊、豕外加角握牛二。”又言:“社
稷之祭,有瘞玉而無禮玉,《開元禮》:奠太社、太稷,並以兩圭有邸。請下有
司造兩圭有邸二,以為禮神之器,仍詔於壇側建齋廳三楹,以備望祭。”
先是,州縣社主不以石。禮部以謂社稷不屋而壇,當受霜露風雨,以達天地
之氣,故用石主,取其堅久。又《禮》:諸侯之壇半天子之制。請令州縣社主用
石,尺寸廣長亦半太社之制。遂下太常,修入祀儀。元祐中,又從博士孫諤言,
祭太社、太稷,皆設登歌樂。大觀,議禮局言:“太社獻官、太祝、奉禮,皆以
法服;至於郡邑,則用常服。請下祭服制度於郡縣,俾其自製,弊則聽改造之。”
紹興元年,以春秋二仲及臘前祭太社、太稷於天慶觀,又望祭於臨安天寧觀。
十四年,始築壇壝於觀橋之東,立石主,置太社令一員,備牲牢器幣,進熟、望
燎如儀。
岳鎮海瀆之祀。太祖平湖南,命給事中李昉祭南嶽,繼令有司制諸岳神衣、
冠、劍、履,遣使易之。廣南平,遣司農少卿李繼芳祭南海,除去劉鋹所封偽
號及宮名,易以一品服。又詔:“岳、瀆並東海廟,各以本縣令兼廟令,尉兼廟
丞,專掌祀事。”又命李昉、盧多遜、王祐、扈蒙等分撰岳、瀆祠及歷代帝王碑,
遣翰林待詔孫崇望等分詣諸廟書於石。六年,遣使奉衣、冠、劍、履,送西鎮吳
岳廟。
太平興國八年,河決滑州,遣樞密直學士張齊賢詣白馬津,以一太牢沈祠加
璧。自是,凡河決溢、修塞皆致祭。秘書監李至言:“按五郊迎氣之日,皆祭逐
方岳鎮、海瀆。自兵亂後,有不在封域者,遂闕其祭。國家克復四方,間雖奉詔
特祭,未著常祀。望遵舊禮,就迎氣日各祭於所隸之州,長史以次為獻官。”其
後,立春日祀東嶽岱山於兗州,東鎮沂山於沂州,東海於萊州,淮瀆於唐州。立
夏日祀南嶽衡山于衡州,南鎮會稽山于越州,南海於廣州,江瀆於成都府。立秋
日祀西嶽華山於華州,西鎮吳山於隴州,西海、河瀆並於河中府,西海就河瀆廟
望祭。立冬祀北嶽恆山、北鎮醫巫閭山並於定州,北鎮就北嶽廟望祭,北海、濟
瀆並於孟州,北海就濟瀆廟望祭。土王日祀中嶽嵩山於河南府,中鎮霍山於晉州。
真宗封禪畢,加號泰山為仁聖天齊王,遣職方郎中沈維宗致告。又封威雄將
軍為炳靈公,通泉廟為靈派侯,亭山神廟為廣禪侯,嶧山神廟為靈岩侯,各遣官
致告。詔泰山四面七里禁樵採,給近山二十戶以奉神祠,社首、徂徠山並禁樵採。
車駕次澶州,祭河瀆廟,詔進號顯聖靈源公,遣右諫議大夫薛映詣河中府,比部
員外郎丁顧言詣澶州祭告。秘書丞董溫其言:“漢以霍山為南嶽,望令壽州長吏
春秋致祭。”禮官言:“雖前漢嘗以霍山為南嶽,緣今岳廟已在衡山,難於改制。
其霍山如遇水旱祈求及非時,準別敕致祭,即委州縣奉行。”詔封江州馬當上水
府,福善安江王;太平州採石中水府,順聖平江王;潤州金山下水府,昭信泰江
王。
及祀汾陰,命陳堯叟祭西海,曹利用祭汾河。車駕至潼關,遣官祠西嶽及河
瀆,並用太牢,備三獻禮。庚午,親謁華陰西嶽廟,群臣陪位,廟垣內外列黃麾
仗,遣官分奠廟內諸神,加號岳神為順聖金天王。還至河中,親謁奠河瀆廟及西
海望祭壇。五月乙未,加上東嶽曰天齊仁聖帝,南嶽曰司天昭聖帝,西嶽曰金天
順聖帝,北嶽曰安天元聖帝,中嶽曰中天崇聖帝。命翰林、禮官詳定儀注及冕服
制度、崇飾神像之禮。其玉冊制,如宗廟謚冊。帝自作《奉神述》,備紀崇奉意,
俾撰冊文。有司設五嶽冊使一品鹵簿及授冊黃麾仗、載冊輅、袞冕輿於乾元門外,
各依方所。群臣朝服序班、仗衛如元會儀。上服袞冕,御乾元殿。中書侍郎引五
岳玉冊,尚衣奉袞冕升殿,上為之興。奉冊使、副班於香案前,侍中宣制曰:
“今加上五嶽帝號,遣卿等持節奉冊展禮。”鹹承制再拜。奉冊使以次升自東階,
受冊御坐前,降西階;副使受袞冕輿于丹墀,隨冊使降立丹墀西。玉冊發,至於
朝元門外,帝復坐。冊使奉冊升輅,鼓吹振作而行。東嶽、北嶽冊次於瑞聖園,
南嶽冊次於玉津園,西嶽、中嶽冊次於瓊林苑。及廟,內外列黃麾仗,設登歌。
奉冊於車,奉袞冕於輿,使、副袴褶騎從,遣官三十員前導。及門,奉置幄次,
以州長吏以下充祀官,致祭畢,奉玉冊、袞冕置殿內。又加上五嶽帝後號:東曰
淑明,南曰景明,西曰肅明,北曰靖明,中曰正明。遣官祭告。詔岳、瀆、四海
諸廟,遇設醮,除青詞外,增正神位祝文。又改唐州上源桐柏廟為淮瀆長源公,
加守護者。帝自製五嶽醮告文,遣使醮告。即建壇之地構亭立石柱,刻文其上。
天禧四年,從靈台郎皇甫融請,凡修河致祭,增龍神及尾宿、天江、天記、
天社等諸星在天河內者,凡五十位。
仁宗康定元年,詔封江瀆為廣源王,河瀆為顯聖靈源王,淮瀆為長源王,濟
瀆為清源王,加東海為淵聖廣德王,南海為洪聖廣利王,西海為通聖廣潤王,北
海為沖聖廣澤王。皇祐四年,又以靈台郎王大明言,汴口祭河,兼祠箕、斗、奎,
與東井、天津、天江、鹹池、積水、天淵、天潢、水位、水府、四瀆、九坎、天
船、王良、羅堰等十七星在天河內者。五年,以儂智高遁,益封南海洪聖廣利招
順王。其五鎮,沂山舊封東安公,政和三年封王;會稽舊封永興公,政和封永濟
王;吳山舊封成德公,元豐八年封王;醫巫閭舊封廣寧公,政和封王;霍山舊封
應聖公,政和封應靈王。東海,大觀四年,加號助順廣德王。
紹興七年,太常博士黃積厚言:“岳鎮海瀆,請以每歲四立日分祭東西南北,
如祭五方帝禮。”詔從之。
乾道五年,太常少卿林栗言:“國家駐蹕東南,東海、南海,實在封域之內。
自渡江以後,惟南海王廟,歲時降御書祝文,加封至八字王爵。如東海之祠,但
以萊州隔絕,未嘗致祭,殊不知通、泰、明、越、溫、台、泉、福,皆東海分界
也。紹興中金人入寇,李寶以舟師大捷於膠西,神之助順,為有功矣。且元豐間
嘗建廟於明州定海縣,請依南海特封八字王爵,遣官詣明州行禮。”詔可。
籍田之禮,歲不常講。雍熙四年,始詔以來年正月擇日有事於東郊,行籍田
禮。所司詳定儀註:“依南郊置五使。除耕地朝陽門七里外為先農壇,高九尺,
四陛,周四十步,飾以青;二壝,寬博取足容御耕位。觀耕台大次設樂縣、二舞。
御耕位在壝門東南,諸侯耕位次之,庶人又次之。觀耕台高五尺,周四十步,四
陛,如壇色。其青城設於千畝之外。”又言:“隋以青箱奉穜稑,唐廢其禮。
青箱舊無其制,請用竹木為之而無蓋,兩端設襻,飾以青;中分九隔,隔盛一種,
覆以青帊。穜稑即早晚之種,不定谷名,請用黍、稷、秫、稻、粱、大小豆、
大小麥,陳於箱中。”大禮使李昉言:“按《通禮》,乘耕根車,今請改乘玉輅,
載耒耜於耕根車。又前典不載告廟及稱賀之制,今請前二日告南郊、太廟。耕禮
畢,百官稱賀於青城。禮有勞酒,合設會於還宮之翼日,望如親祀南郊之制,擇
日大宴。”詳定所言:“御耒耜二具,並盛以青絛,準唐乾元故事,不加雕飾。
禮畢,收于禁中,以示稼穡艱難之意。其祭先農,用純色犢一,如郊祀例進胙,
余並權用大祠之制。皇帝散齋三日,致齋二日,百官不受誓戒。神農、后稷冊,
學士院撰文進書。”以鹵簿使賈模等言,復用象輅載耒耜,以重其事。五年正月
乙亥,帝服袞冕,執鎮圭,親享神農,以后稷配,備三獻,遂行三推之禮。畢事,
解嚴,還行宮,百官稱賀。帝改御大輦,服通天冠、絳紗袍,鼓吹振作而還。御
乾元門大赦,改元端拱,文武遞進官有差。二月七日,宴群臣於大明殿,行勞酒
禮。
景德四年,判太常禮院孫奭言:“來年畫日,正月一日享先農,九日上辛祈
谷,祀上帝。《春秋傳》曰:‘啟蟄而郊,郊而後耕。’《月令》曰:‘天子以
元日祈谷於上帝。乃擇元辰,親載耒耜,躬耕帝籍。’先儒皆云:元日,謂上辛
郊天也;元辰,謂郊後吉亥享先農而耕籍也。《六典》、《禮閣新儀》並雲上辛
祀昊天,次雲吉亥享先農。望改用上辛後亥日,用符禮文。”
明道元年,詔以來年二月丁未行籍田禮,而罷冬至親郊。遣官奏告天地、宗
廟、諸陵、景靈宮,州都就告岳瀆、宮廟。其禮一如端拱之制,而損益之。禮成,
遣官奏謝如告禮。
元豐二年,詔於京城東南度田千畝為籍田,置令一員,徙先農壇於中,神倉
於東南,取卒之知田事者為籍田兵。乃以郊社令辛公佑兼令。公佑請因舊麥
殿規地為田,引蔡河水灌其中,並植果蔬,冬則藏冰,凡一歲祠祭之用取具焉。
先薦獻而後進御,有餘,則貿錢以給雜費,輸其餘於內藏庫,著為令。權管幹籍
田王存等議,以南郊麥殿前地及玉津園東南羨地並民田共千一百畝充籍田外,
以百畝建先農壇兆,開阡陌溝洫,置神倉、齋宮並耕作人牛廬舍之屬,繪圖以進。
已而殿成,詔以思文為名。
政和元年,有司議:享先農為中祠,命有司攝事,帝止行耕籍之禮。罷命五
使及稱賀、肆赦之類。太史局擇日不必專用吉亥。耕籍所乘,改用耕根車,罷乘
玉輅。躬耕之服,止用通天冠、絳紗袍,百官並朝服。仿雍熙儀注,九卿以左右
僕射、六尚書、御史大夫攝,諸侯以正員三品官及上將軍攝。設庶人耕位於諸侯
耕位之南,以成終畝之禮。備青箱,設九穀,如隋之制。尋復以耕籍為大祠,依
四孟朝享例行禮,又命禮制局修定儀注。
孟春之月,太史擇上辛後吉日,皇帝親耕籍田,命有司以是日享先農、后稷
於本壇,如常儀。前期,殿中監設御坐于思文殿,儀鸞司設文武官次殿門外之左
右。其日早,奉禮郎設御耕褥位於耕籍所,尚舍設觀耕御坐於壇上,南向。典儀
設侍耕群臣位於御耕之東西,設從耕群臣位於御耕之東南,西向,北上。奉禮郎
設御耒席於三公之北,稍西,南向。太僕設御耕牛於御壇之西,稍北;太僕卿位
於耕牛之東,稍前,南向。太常設左輔位於御耕之東,稍南,西向;設司農位二,
一在左輔之後,一在其南,並西向。籍田令三,皆位司農卿南,少退,北上。奉
青箱官位於後。諸執耒耜者位公卿耕者後,侍耕者前,西向。三公、三少、宰臣、
親王等每員三人,執政二人,從耕;群官一名助耕,並服絳衣、介幘。三公以次
群官耒耜各一具,每一具正副牛二,隨牛二人。庶人耕位在從耕官位之南,西向。
庶人百人,並青衣,耕牛二百,每兩牛用隨牛一人,耒耜百具,畚五十具,鍤二
十五具,以木為刃。耆老百人,常服陪位於庶人位南,西向。司農少卿位二於庶
人位前,太社令位司農少卿之西,少退,俱北向。畿內諸令位庶人之東,西向。
尚輦局設玉輅於仗內。前期三日,司農以青箱奉九穀穜稑之種進內。前二日,
皇后率六宮獻於皇帝,受於內殿。前一日,降出付司農。
其日質明,左輔奉耒耜載於玉輅訖,耕籍使朝服乘車,用本品鹵簿,以儀仗
二千人衛耒耜先詣壇所。尚輦奉御設平輦於祥曦殿,皇帝靴袍出自內東門,從駕
臣僚禁衛並起居如常儀。將至耕所,文武侍耕、從耕以下及耆老、庶人俱詣籍田
西門外立班,再拜奉迎訖,各就次。從耕、陪耕等官服朝服以俟耕。車駕至思文
殿,進膳訖,左輔以御耒耜授籍田令,橫執之,詣耕籍所,置於席,遂守之。凡
執耒耜者橫執之,受則先其耒、後其耜。諸縣令率終畝庶人、陪耕耆老先就位,
司農卿、籍田令、太社令、奉青箱官、諸執耒耜者以次就位。御史台引殿中侍御
史一員先入就位,次禮直官、宣贊舍人等分引侍耕、從耕群官各就位。尚輦奉御
進輦思文殿。左輔奏請中嚴。少頃,奏外辦。皇帝通天冠、絳紗袍,乘輦出。將
至御耕位,尚舍先設黃道,太常請降輦就位。既降輦,太常卿前導至褥位南向立,
奏請行禮。禮直官請籍田令進詣御耒席南向,引司農卿詣籍田令東西向,籍田令
俯伏跪,執事者以絛受之,籍田令解絛出耒,執耒興,東向立,以授司農卿,司
農卿西向立,以授左輔,左輔詣御耕位前少東,北向。太常卿奏請受耒耜,左輔
執以進,執耒者助執之。皇帝受以三推,左輔前受耒耜,授司農卿,以授籍田令,
各復位。籍田令跪而納於縚,執耒興,以授執事者,退復位。
皇帝初耕,諸執耒耜者以耒耜各授從耕者,禮直官引太常卿詣御位前,北向,
奉請皇帝升壇觀耕,復位立。前導官導皇帝升壇,即御坐南向。禮直官、太常博
士、太常卿近東,西向北上立。禮直官引三公、三少、宰臣、親王各五推,余從
耕官各九推,訖,執耒耜者前受耒耜。禮直官引司農少卿帥庶人以次耕於千畝,
候耕少頃,禮直官引左輔詣御坐前跪奏禮畢。降壇,乘輦還思文殿,左輔奏解嚴,
侍耕、從耕官皆退。次籍田令以青箱授司農卿,詣耕所,出穜稑播之。次司農
少卿帥太社令檢校終畝。次司農卿詣御前北向俯伏跪奏省功畢,退。所司放仗以
俟,皇帝常服還內,侍衛如常儀。紹興七年,始舉享先農之禮,以立春後亥日行
一獻禮。十六年,皇帝親耕籍田,並如舊制。
先蠶之禮久廢,真宗從王欽若請,詔有司檢討故事以聞。按《開寶通禮》:
“季春吉巳,享先蠶於公桑。前享五日,諸與享官散齋三日,致齋二日。享日未
明五刻,設先蠶氏神坐於壇上北方,南向。尚宮初獻,尚儀亞獻,尚食終獻。女
相引三獻之禮,女祝讀文,飲福、受胙如常儀。”又按《唐會要》:“皇帝遣有
司享先蠶如先農可也。”乃詔:“自今依先農例,遣官攝事。”禮院又言:
“《周禮》:‘蠶於北郊。’以純陰也。漢蠶於東郊,以春桑生也。請約附故事,
築壇東郊,從桑生之義。壇高五尺,方二丈,四陛,陛各五尺。一壝,二十五步。
祀禮如中祠。”
慶曆用羊、豕各一,攝事獻官太尉、太常、光祿卿,不用樂。元豐,詳定所
言:“季春吉巳,享先蠶氏。唐《月令注》:‘以先蠶為天駟。’按先蠶之義,
當是始蠶之人,與先農、先牧、先炊一也。《開元享禮》:為瘞坎於壇之壬地。
而《郊祀錄》載《先蠶祀文》,有‘肇興蠶織’之語,《禮儀羅》又以享先蠶無
燔柴之儀,則先蠶非天駟星明矣。今請就北郊為壇,不設燎壇,但瘞埋以祭,余
如故事。”
政和,禮局言:“《禮》:天子必有公桑蠶室,以興蠶事。歲既畢,則奉繭
而繅,遂朱綠之,玄黃之,以為郊廟之祭服。今既開籍田以供粢盛,而未有公桑
蠶室以供祭服,尚為闕禮。請仿古制,於先蠶壇側築蠶室,度地為宮,四面為牆,
高仞有三尺,上被棘,中起蠶室二十七,別構殿一區為親蠶之所。仿漢制,置繭
館,立織室於宮中,養蠶於薄以上。度所用之數,為桑林。築採桑壇於先蠶壇南,
相距二十步,方三丈,高五尺,四陛。凡七事。置蠶官令、丞,以供郊廟之祭服。
又《周官內宰》:‘詔後帥內外命婦蠶於北郊。’鄭氏謂:‘婦人以純陰為尊。’
則蠶為陰事可知。《開元禮》享先蠶,幣以黑,蓋以陰祀之禮祀之也。請用黑幣,
以合至陰之義。”詔從其議,命親蠶殿以無斁為名。又詔:“親蠶所供,不獨袞
服,凡施於祭祀者皆用之。”
宣和元年三月,皇后親蠶,即延福宮行禮。其儀:季春之月,太史擇日,皇
後親蠶,命有司享先蠶氏於本壇。前期,殿中監帥尚舍設坐殿上,南向;前楹施
簾,設東西閣殿後之左右。又設內命婦妃嬪以下次於殿之左右,外命婦以下次於
殿門內外之左右,隨地之宜,量施帷幄。於採桑壇外,四面開門,設皇后幄次於
壇壝東門之內道北,南向。
其日,有司設褥位壇上,少東,東向。設內命婦位壇下東北,南向;設外命
婦位壇下東南,北向,俱異位重行西上。內外命婦,一品各二人;二品、三品各
一人。又設從採桑內命婦等位於外命婦之東,南向;用內命婦一員充詣蠶室,授
蠶母桑以食蠶。設從採桑外命婦等位於外命婦東,北向,俱異位重行西上。設執
皇后鉤箱者位於內命婦之西,少南,西上。尚功執鉤,司制執箱;內外命婦鉤箱
者,各位於後,典制執鉤,女史執箱。又於壇上設執皇后鉤箱位於皇后採桑位之
北,稍東,南向,西上。
前出宮一日,兵部率其屬陳小駕鹵簿於宣德門外,太僕陳厭翟車東偏門內,
南向。其日未明,外命婦應採桑及從採桑者,先詣親蠶所幕次,以俟起居,各令
其女侍者進鉤箱,載至親蠶所,授內謁者監以授執鉤箱者。前一刻,內命婦各服
其服,內侍引內命婦妃嬪以下,俱詣殿庭起居訖,內侍奏請中嚴;少頃,又奏外
辦。皇后首飾、鞠衣,乘龍飾肩輿如常儀,障以行帷,出內東門至左升龍門。內
侍跪奏:“具官臣某言,請降肩輿升厭翟車。”訖,俯伏,興,少退。御者執綏
升厭翟車,內侍詣車前奏,請車進發,出宣德東偏門,執事者進鉤箱,載之車。
至親蠶所殿門,降車,乘肩輿入殿後西閣門,侍衛如常儀。內侍先引內外命婦及
從採桑者俱就壇下位,諸執鉤箱者各就位。內侍奏請中嚴;少頃,奏外辦。皇后
首飾、鞠衣,乘肩輿,內侍前導至壇東門,華蓋、仗衛止於門外,近侍者從之入。
內侍奏請降肩輿,至幄次內,下簾。又內侍至幄次,請行禮,導皇后詣壇,升自
南陛,東向立。執鉤箱者自北陛以次升壇就位次,內侍引尚功詣採桑位前西向,
奉鉤以進,皇后受鉤採桑,司制奉箱進以受桑,皇后採桑三條,止,以鉤授尚功,
尚功受鉤,司制奉箱俱退,復位。
初,皇后採桑,典制各以鉤授內外命婦,皇后採桑訖,內外命婦以次採桑,
女使執箱者受之,內外命婦一品各采五條,二品、三品各采九條,止,典制受鉤,
與執箱者退,復位。內侍各引內外命婦退,復位。內侍詣皇后前,奏禮畢,退,
復位。內侍引皇后降自南陛,歸幄次。少頃,奏請乘肩輿如初。內侍前導,皇后
歸殿後閣,內侍奏解嚴。初,皇后降壇,內侍引內命婦詣蠶室,尚功帥執鉤箱者
以次從至蠶室,尚功以桑授蠶母,蠶母受桑縷切之,授內命婦食蠶,灑一簿訖,
內侍引內外命婦各還次,皇后還宮。
宣和重定親蠶禮,外命婦、宰執並一品夫人升壇侍立,余品列於壇下。六年
閏二月,皇后復行親蠶之禮焉。紹興七年,始以季春吉巳日享先蠶,視風師之儀。
乾道中,升為中祀。
告禮。古者,天子將出,類於上帝,命吏告社稷及圻內山川。又天子有事,
必告宗廟,歷代因之。宋制:凡行幸及封泰山、祠后土、謁太清宮,皆親告太廟。
三歲郊祀,每歲祈谷上帝,祀感生帝,雩祀,祭方丘,明堂、神州地祇、圜丘,
並遣官告祖宗配侑之意。他大事:即位、改元、更御名、上尊號、尊太后、立皇
後太子、皇子生、籍田、親征、納降、獻俘、朝陵、肆赦、河平及大喪、上謚、
山陵、園陵、祔廟、奉遷神主,皆遣官奏告天地、宗廟、社稷、諸陵、岳瀆、山
川、宮觀、在京十里內神祠。其儀用犧尊、籩、豆各一,實以酒、脯、醢。宮寺
以素饌、時果代,用祝幣,行一獻禮。若車駕出京,則有<車爰>祭,用羝羊一。所
過州郡橋樑、山川、帝王名臣陵廟去路十里內者,各令本州以香、酒、脯祭告。
建降元年,太祖平澤、潞,仍祭襖廟、泰山、城隍。征揚州、河東,並用此禮。
四年,修葺太廟,遣官奏告四室及祭本廟土神。凡修葺同。如遷神主,修畢奉安。
是歲十一月,詔以郊祀前一日,遣官奏告東嶽、城隍、浚溝廟、五龍廟及子張、
子夏廟,他如儀。
太平興國五年十一月,車駕北征。前一日,遣官祭告天地於圜丘,用特牲;
太廟、社稷用太牢;望祭岳瀆、名山、大川於四郊,磔風於風伯壇,祀雨師於本
壇,禱馬於馬祖壇,祭蚩尤、禡牙於北郊,並用少牢;祭北方天王於北郊迎氣壇,
用香、柳枝、燈油、乳粥、酥蜜餅、果。仍遣內侍一人監祭。鹹平中北征,禮同。
八年,滑州合河口畢工,遣官告天地、岳瀆,後天禧中,又遣謝玉清昭應景靈上
清太一宮、會靈祥源觀及諸陵。雍熙四年,詔以親耕籍田,遣官奏告外,又祭九
龍、黃溝、扁鵲、吳起、信陵、張耳、單雄信七廟,後又增祭德安公、岳台諸神
廟,為定式。
淳化三年十二月將郊,常奏告外,又告太社、太稷及文宣、武成等廟。景德
二年,契丹遣使修好,遣官奏告諸陵。四年二月次西京,遣告汾陰、中嶽、太行、
河、洛、啟母少姨廟,東還,奏告如常儀。大中祥符元年,天書降,及封禪,告
天地、宗廟、社稷及諸祠廟、宮觀;其在外者,乘傳以往。澶、鄆、兗州、高陽
帝嚳、帝堯,亦皆告之。四年,加五嶽帝號,告天地、宗廟、社稷。五年,聖祖
降,告如封禪禮。六年,宮庭嘉禾生,遣官告廟及玉皇、聖祖天尊大帝。天禧元
年,奉迎太祖聖容赴西京,遣官奏告如常儀,及經由五里內並西京城內外神祠。
天聖七年,玉清昭應宮火,遣告諸陵。十年,大內火,遣告天地、廟社。明道二
年,詔以蟲螣為沴,減尊號四字,告天地、宗廟。熙寧七年,南郊雅飾,奏告太
廟、後廟。八年,以韓琦配享,告英宗廟。元符三年四月朔,太陽虧,遣官告太
社。大觀元年十二月,以恭受八寶,告天地、宗廟、社稷。政和二年冬至,受元
圭,禮同。三年二月,以太平告成,冊告諸陵。四年二月,皇長子冠,告天地、
宗廟、社稷、諸陵。五年,建明堂,告如上禮,及宮觀、岳瀆。
高宗建炎已後,事有關於國體者皆告。紹興九年,金人遣使議和割地;十一
年,詔撰講和誓文;二十四年,進《徽宗御集》;二十六年,進《太后迴鑾事實》;
二十七年,進《玉牒仙源類譜》;明年,進《神宗寶訓》,進祖宗《仙源積慶圖》,
進《徽宗實錄》,進《祐陵迎奉錄》;三十一年,金人叛盟興師;開禧二年,吳
曦伏誅;嘉定七年,進《高宗中興經武要略》;十三年,進《宗藩慶系錄》,刊
正《憲聖慈烈皇后聖德事跡》,進《光宗玉牒》;十四年,進《孝宗寶訓》;十
五年,得玉璽;明年,上玉璽;端平元年,獲完顏守緒函骨;淳祐五年,進《光
宗寧宗兩朝寶訓》、《經武要略》、《玉牒》、《日曆》、《會要》;寶祐元年,
皇女延昌公主進封瑞國公主,又封升國;五年,進《中興四朝史》;景定二年,
進《孝宗》、《光宗實錄》,皇女周國公主下降;鹹淳四年,安奉《寧宗理宗實
錄》、《御集》、《會要》,《經武要略》:皆告天地、宗廟、社稷、欑陵。
其餘即位、改元、受禪、冊寶,皇子生、冠及巡幸、納降、獻俘之屬,並仍舊制。
祈報。《周官》:“太祝掌六祝之辭,以事鬼神,示其福祥。”於是歷代皆
有襘禜之事。宋因之,有祈、有報。祈,用酒、脯、醢,郊廟、社稷,或用少
牢;其報如常祀。或親禱諸寺觀,或再幸,或徹樂、減膳、進蔬饌,或分遣官告
天地、太廟、社稷、岳鎮、海瀆,或望祭於南北郊,或五龍堂、城隍廟、九龍堂、
浚溝廟,諸祠如子張、子夏、信陵君、段乾木、扁鵲、張儀、吳起、單雄信等廟
亦祀之。或啟建道場於諸寺觀,或遣內臣分詣州郡,如河中之后土廟、太寧宮,
毫之太清、明道宮,兗之會真景靈宮、太極觀,鳳翔之太平宮,舒州之靈仙觀,
江州之太平觀,泗州之延祥觀,皆函香奉祝,驛往禱之。凡旱、蝗、水潦、無雪,
皆禜禱焉。
鹹平二年旱,詔有司祠雷師、雨師。內出李邕《祈雨法》:以甲、乙日擇東
方地作壇,取土造青龍,長吏齋三日,詣龍所,汲流水,設香案、茗果、餈餌,
率群吏、鄉老日再至祝酹,不得用音樂、巫覡。雨足,送龍水中。餘四方皆如之,
飾以方色。大凡日乾及建壇取土之里數,器之大小及龍之修廣,皆以五行成數焉。
詔頒諸路。
景德三年五月旱,又以《畫龍祈雨法》付有司刊行。其法:擇潭洞或湫濼林
木深邃之所,以庚、辛、壬、癸日,刺史、守令帥耆老齋潔,先以酒脯告社令訖,
築方壇san6*級,高二尺,闊一丈三尺,壇外二十步,界以白繩。壇上植竹枝,張畫
龍。其圖以縑素,上畫黑魚左顧,環以天黿十星;中為白龍,吐雲黑色;下畫水
波,有龜左顧,吐黑氣如線,和金銀硃丹飾龍形。又設皂幡,刎鵝頸血置盤中,
柳枝灑水龍上,俟雨足三日,祭以一豭,取畫龍投水中。大中祥符二年旱,遣司
天少監史序祀玄冥五星於北郊,除地為壇,望告。已而雨足,遣官報謝及社稷。
初,學士院不設配位,及是問禮官,言:“祭必有配,報如常祀。當設配坐。”
又諸神祠、天齊、五龍用牛祠,祆祠、城隍用羊一,八籩,八豆。舊制,不祈四
海。帝曰:“百穀之長,潤澤及物,安可闕禮?”特命祭之。
天禧四年四月,大風飛沙折木,晝晦數刻,命中使詣宮觀,建醮禳之。天聖
三年九月,帝宣諭:“近內臣南中勾當回,言諸處名山洞府,投送金龍玉簡,開
啟道場,頗有煩擾。速令分祈,投龍處不得開建道場。”康定二年三月,以黃河
水勢甚淺,致分流入汴未能通濟,遣祭河瀆及靈津廟。又澶州曹村埽方開減水直
河,而水自流通,遣使祭謝,後修塞,禮同。治平四年十二月,詔以來歲正旦日
食,命翰林學士承旨王珪祭社。
熙寧元年正月,帝親幸寺觀祈雨,仍令在京差官分禱,各就本司先致齋三日,
然後行事。諸路擇端誠修潔之士,分禱海鎮、岳瀆、名山、大川,潔齋行事,毋
得出謁宴飲、賈販及諸煩擾,令監司察訪以聞。諸路神祠、靈跡、寺觀,雖不系
祀典,祈求有應者,並委州縣差官潔齋致禱。已而雨足,復幸西太一宮報謝。九
年十二月,以安南行營將士疾病者眾,遣同知太常禮儀院王存詣南嶽虔潔致禱,
仍建祈福道場一月。又以西江運糧獲應,命本州長吏往祭龍祠。十年四月,以夏
旱,內出《蜥蜴祈雨法》:捕蜥蜴數十納瓮中,漬之以雜木葉,擇童男十三歲下、
十歲上者二十八人,分兩番,衣青衣,以青飾面及手足,人持柳枝沾水散灑,晝
夜環繞,誦咒曰:“蜥蜴蜥蜴,興雲吐霧,雨令滂沱,令汝歸去!”雨足。
元豐元年十月,太皇太后違豫,命輔臣以下分禱天地、宗廟、社稷,及都內
諸神祠。又作祈福道場於寺觀及五嶽、四瀆凡靈跡所在。八年,帝疾,分禱亦如
之。又以京城火災,建醮於集禧觀,且為民祈福。元祐元年十二月,以華州鄭縣
山摧,命太常博士顏復往祭西嶽。七年,詔:“太皇太后本命歲,正月一日,京
師及天下州軍,各齋僧尼、道士、女冠一日,在京宮觀、寺院,開建道場七晝夜,
內外獄囚並設食三日。”八年,太皇太后違豫,祈禱如元豐,仍致禱諸陵。又令
南京等處長吏,詣祖宗神御所在建置道場。紹興二年三月苦雨,命往天竺山祈晴,
即日雨止。四年,知樞密院張浚言:“四川自七月以來霖雨、地震,乞制祝文,
名山大川祈禱。”上曰:“霖雨、地震之災,豈非兵久在蜀,調發供饋,民怨所
致。當修德以應之,又可禱乎?”
七年正月一日,詔:“朕痛兩宮北狩,道君皇帝春秋益高,念無以見勤誠之
意,可遣官往建康府元符萬歲宮修建祈福道場三晝夜,務令嚴潔,庶稱朕心。”
又謂輔臣曰:“宣和皇后春秋浸高,朕朝夕思之,不遑安處。已遣人於三茅山設
黃籙醮,仰祝聖壽。”是歲七月,張浚等言:“雨澤稍愆,乞禱。”上曰:“朕
患不知四方水旱之實,宮中種稻兩區,其一地下,其一地高,高者其苗有槁意矣,
須精加祈禱,以救旱。”八年,宰臣奏積雨傷蠶,上曰:“朕宮中自蠶一薄,
欲知農桑之候,久雨葉濕,豈不有損?”乃命往天竺祈晴。
三十二年,太常少卿王普言:“逆亮誅夷,虜騎遁去,兩淮無警,舊疆浸歸。
茲者迴鑾臨安,當行報謝之禮。”從之。嘉定八年八月,蝗,禱於霍山。九年六
月蝗,禱群祀。淳祐七年六月大旱,命待從禱於天竺觀音及霍山祠。
○社稷 岳瀆 籍田 先蠶 奏告 祈禜
社稷,自京師至州縣,皆有其祀。歲以春秋二仲月及臘日祭太社、太稷。州
縣則春秋二祭,刺史、縣令初獻,上佐、縣丞亞獻,州博士、縣簿尉終獻。如有
故,以次官攝。若長吏職官或少,即許通攝,或別差官代之。牲用少牢,禮行三
獻,致齋三日。其禮器數:正配坐尊各二,籩、豆各八,簠、簋各二,俎三。從
祀籩、豆各二,簠、簋、俎各一。太社壇廣五丈,高五尺,五色土為之。稷壇在
西,如其制。社以石為主,形如鍾,長五尺,方二尺,剡其上,培其半。四面宮
垣飾以方色,面各一屋,三門,每門二十四戟,四隅連飾罘罳,如廟之制,中植
以槐。其壇三分宮之一,在南,無屋。慶曆用羊、豕各二,正配位籩、豆十二,
山罍、簠、簋、俎二,祈報象尊一。
元豐三年,詳定所言:“社稷祝版、牲幣、饌物,請並瘞於坎,更不設燔燎。
又《周禮·大宗伯》‘以血祭社稷’,社為陰祀,血者幽陰之物,是以類求神之
意。郊天先薦血,次薦腥,次薦爓,次薦熟。社稷、五祀,先薦爓,次薦熟。
至於群小祀,薦熟而已。今社稷不用血祭,又不薦爓,皆違經禮。請以埋血為
始,先薦爓,次薦熟。古者祭社,君南向於北墉下,所以答陰也,今社稷壝內
不設北墉,而有司攝事,乃設東向之位,非是。請設北墉,以備親祠南向答陰之
位,有司攝事,則立北墉下少西。《王制》曰:‘天子社稷皆太牢,諸侯社稷皆
少牢。’今一用少牢,殊不應禮。夫為一郡邑報功者,當用少牢;為天下報功者,
當用太牢。所有春秋祈報太社、太稷,請於羊、豕外加角握牛二。”又言:“社
稷之祭,有瘞玉而無禮玉,《開元禮》:奠太社、太稷,並以兩圭有邸。請下有
司造兩圭有邸二,以為禮神之器,仍詔於壇側建齋廳三楹,以備望祭。”
先是,州縣社主不以石。禮部以謂社稷不屋而壇,當受霜露風雨,以達天地
之氣,故用石主,取其堅久。又《禮》:諸侯之壇半天子之制。請令州縣社主用
石,尺寸廣長亦半太社之制。遂下太常,修入祀儀。元祐中,又從博士孫諤言,
祭太社、太稷,皆設登歌樂。大觀,議禮局言:“太社獻官、太祝、奉禮,皆以
法服;至於郡邑,則用常服。請下祭服制度於郡縣,俾其自製,弊則聽改造之。”
紹興元年,以春秋二仲及臘前祭太社、太稷於天慶觀,又望祭於臨安天寧觀。
十四年,始築壇壝於觀橋之東,立石主,置太社令一員,備牲牢器幣,進熟、望
燎如儀。
岳鎮海瀆之祀。太祖平湖南,命給事中李昉祭南嶽,繼令有司制諸岳神衣、
冠、劍、履,遣使易之。廣南平,遣司農少卿李繼芳祭南海,除去劉鋹所封偽
號及宮名,易以一品服。又詔:“岳、瀆並東海廟,各以本縣令兼廟令,尉兼廟
丞,專掌祀事。”又命李昉、盧多遜、王祐、扈蒙等分撰岳、瀆祠及歷代帝王碑,
遣翰林待詔孫崇望等分詣諸廟書於石。六年,遣使奉衣、冠、劍、履,送西鎮吳
岳廟。
太平興國八年,河決滑州,遣樞密直學士張齊賢詣白馬津,以一太牢沈祠加
璧。自是,凡河決溢、修塞皆致祭。秘書監李至言:“按五郊迎氣之日,皆祭逐
方岳鎮、海瀆。自兵亂後,有不在封域者,遂闕其祭。國家克復四方,間雖奉詔
特祭,未著常祀。望遵舊禮,就迎氣日各祭於所隸之州,長史以次為獻官。”其
後,立春日祀東嶽岱山於兗州,東鎮沂山於沂州,東海於萊州,淮瀆於唐州。立
夏日祀南嶽衡山于衡州,南鎮會稽山于越州,南海於廣州,江瀆於成都府。立秋
日祀西嶽華山於華州,西鎮吳山於隴州,西海、河瀆並於河中府,西海就河瀆廟
望祭。立冬祀北嶽恆山、北鎮醫巫閭山並於定州,北鎮就北嶽廟望祭,北海、濟
瀆並於孟州,北海就濟瀆廟望祭。土王日祀中嶽嵩山於河南府,中鎮霍山於晉州。
真宗封禪畢,加號泰山為仁聖天齊王,遣職方郎中沈維宗致告。又封威雄將
軍為炳靈公,通泉廟為靈派侯,亭山神廟為廣禪侯,嶧山神廟為靈岩侯,各遣官
致告。詔泰山四面七里禁樵採,給近山二十戶以奉神祠,社首、徂徠山並禁樵採。
車駕次澶州,祭河瀆廟,詔進號顯聖靈源公,遣右諫議大夫薛映詣河中府,比部
員外郎丁顧言詣澶州祭告。秘書丞董溫其言:“漢以霍山為南嶽,望令壽州長吏
春秋致祭。”禮官言:“雖前漢嘗以霍山為南嶽,緣今岳廟已在衡山,難於改制。
其霍山如遇水旱祈求及非時,準別敕致祭,即委州縣奉行。”詔封江州馬當上水
府,福善安江王;太平州採石中水府,順聖平江王;潤州金山下水府,昭信泰江
王。
及祀汾陰,命陳堯叟祭西海,曹利用祭汾河。車駕至潼關,遣官祠西嶽及河
瀆,並用太牢,備三獻禮。庚午,親謁華陰西嶽廟,群臣陪位,廟垣內外列黃麾
仗,遣官分奠廟內諸神,加號岳神為順聖金天王。還至河中,親謁奠河瀆廟及西
海望祭壇。五月乙未,加上東嶽曰天齊仁聖帝,南嶽曰司天昭聖帝,西嶽曰金天
順聖帝,北嶽曰安天元聖帝,中嶽曰中天崇聖帝。命翰林、禮官詳定儀注及冕服
制度、崇飾神像之禮。其玉冊制,如宗廟謚冊。帝自作《奉神述》,備紀崇奉意,
俾撰冊文。有司設五嶽冊使一品鹵簿及授冊黃麾仗、載冊輅、袞冕輿於乾元門外,
各依方所。群臣朝服序班、仗衛如元會儀。上服袞冕,御乾元殿。中書侍郎引五
岳玉冊,尚衣奉袞冕升殿,上為之興。奉冊使、副班於香案前,侍中宣制曰:
“今加上五嶽帝號,遣卿等持節奉冊展禮。”鹹承制再拜。奉冊使以次升自東階,
受冊御坐前,降西階;副使受袞冕輿于丹墀,隨冊使降立丹墀西。玉冊發,至於
朝元門外,帝復坐。冊使奉冊升輅,鼓吹振作而行。東嶽、北嶽冊次於瑞聖園,
南嶽冊次於玉津園,西嶽、中嶽冊次於瓊林苑。及廟,內外列黃麾仗,設登歌。
奉冊於車,奉袞冕於輿,使、副袴褶騎從,遣官三十員前導。及門,奉置幄次,
以州長吏以下充祀官,致祭畢,奉玉冊、袞冕置殿內。又加上五嶽帝後號:東曰
淑明,南曰景明,西曰肅明,北曰靖明,中曰正明。遣官祭告。詔岳、瀆、四海
諸廟,遇設醮,除青詞外,增正神位祝文。又改唐州上源桐柏廟為淮瀆長源公,
加守護者。帝自製五嶽醮告文,遣使醮告。即建壇之地構亭立石柱,刻文其上。
天禧四年,從靈台郎皇甫融請,凡修河致祭,增龍神及尾宿、天江、天記、
天社等諸星在天河內者,凡五十位。
仁宗康定元年,詔封江瀆為廣源王,河瀆為顯聖靈源王,淮瀆為長源王,濟
瀆為清源王,加東海為淵聖廣德王,南海為洪聖廣利王,西海為通聖廣潤王,北
海為沖聖廣澤王。皇祐四年,又以靈台郎王大明言,汴口祭河,兼祠箕、斗、奎,
與東井、天津、天江、鹹池、積水、天淵、天潢、水位、水府、四瀆、九坎、天
船、王良、羅堰等十七星在天河內者。五年,以儂智高遁,益封南海洪聖廣利招
順王。其五鎮,沂山舊封東安公,政和三年封王;會稽舊封永興公,政和封永濟
王;吳山舊封成德公,元豐八年封王;醫巫閭舊封廣寧公,政和封王;霍山舊封
應聖公,政和封應靈王。東海,大觀四年,加號助順廣德王。
紹興七年,太常博士黃積厚言:“岳鎮海瀆,請以每歲四立日分祭東西南北,
如祭五方帝禮。”詔從之。
乾道五年,太常少卿林栗言:“國家駐蹕東南,東海、南海,實在封域之內。
自渡江以後,惟南海王廟,歲時降御書祝文,加封至八字王爵。如東海之祠,但
以萊州隔絕,未嘗致祭,殊不知通、泰、明、越、溫、台、泉、福,皆東海分界
也。紹興中金人入寇,李寶以舟師大捷於膠西,神之助順,為有功矣。且元豐間
嘗建廟於明州定海縣,請依南海特封八字王爵,遣官詣明州行禮。”詔可。
籍田之禮,歲不常講。雍熙四年,始詔以來年正月擇日有事於東郊,行籍田
禮。所司詳定儀註:“依南郊置五使。除耕地朝陽門七里外為先農壇,高九尺,
四陛,周四十步,飾以青;二壝,寬博取足容御耕位。觀耕台大次設樂縣、二舞。
御耕位在壝門東南,諸侯耕位次之,庶人又次之。觀耕台高五尺,周四十步,四
陛,如壇色。其青城設於千畝之外。”又言:“隋以青箱奉穜稑,唐廢其禮。
青箱舊無其制,請用竹木為之而無蓋,兩端設襻,飾以青;中分九隔,隔盛一種,
覆以青帊。穜稑即早晚之種,不定谷名,請用黍、稷、秫、稻、粱、大小豆、
大小麥,陳於箱中。”大禮使李昉言:“按《通禮》,乘耕根車,今請改乘玉輅,
載耒耜於耕根車。又前典不載告廟及稱賀之制,今請前二日告南郊、太廟。耕禮
畢,百官稱賀於青城。禮有勞酒,合設會於還宮之翼日,望如親祀南郊之制,擇
日大宴。”詳定所言:“御耒耜二具,並盛以青絛,準唐乾元故事,不加雕飾。
禮畢,收于禁中,以示稼穡艱難之意。其祭先農,用純色犢一,如郊祀例進胙,
余並權用大祠之制。皇帝散齋三日,致齋二日,百官不受誓戒。神農、后稷冊,
學士院撰文進書。”以鹵簿使賈模等言,復用象輅載耒耜,以重其事。五年正月
乙亥,帝服袞冕,執鎮圭,親享神農,以后稷配,備三獻,遂行三推之禮。畢事,
解嚴,還行宮,百官稱賀。帝改御大輦,服通天冠、絳紗袍,鼓吹振作而還。御
乾元門大赦,改元端拱,文武遞進官有差。二月七日,宴群臣於大明殿,行勞酒
禮。
景德四年,判太常禮院孫奭言:“來年畫日,正月一日享先農,九日上辛祈
谷,祀上帝。《春秋傳》曰:‘啟蟄而郊,郊而後耕。’《月令》曰:‘天子以
元日祈谷於上帝。乃擇元辰,親載耒耜,躬耕帝籍。’先儒皆云:元日,謂上辛
郊天也;元辰,謂郊後吉亥享先農而耕籍也。《六典》、《禮閣新儀》並雲上辛
祀昊天,次雲吉亥享先農。望改用上辛後亥日,用符禮文。”
明道元年,詔以來年二月丁未行籍田禮,而罷冬至親郊。遣官奏告天地、宗
廟、諸陵、景靈宮,州都就告岳瀆、宮廟。其禮一如端拱之制,而損益之。禮成,
遣官奏謝如告禮。
元豐二年,詔於京城東南度田千畝為籍田,置令一員,徙先農壇於中,神倉
於東南,取卒之知田事者為籍田兵。乃以郊社令辛公佑兼令。公佑請因舊麥
殿規地為田,引蔡河水灌其中,並植果蔬,冬則藏冰,凡一歲祠祭之用取具焉。
先薦獻而後進御,有餘,則貿錢以給雜費,輸其餘於內藏庫,著為令。權管幹籍
田王存等議,以南郊麥殿前地及玉津園東南羨地並民田共千一百畝充籍田外,
以百畝建先農壇兆,開阡陌溝洫,置神倉、齋宮並耕作人牛廬舍之屬,繪圖以進。
已而殿成,詔以思文為名。
政和元年,有司議:享先農為中祠,命有司攝事,帝止行耕籍之禮。罷命五
使及稱賀、肆赦之類。太史局擇日不必專用吉亥。耕籍所乘,改用耕根車,罷乘
玉輅。躬耕之服,止用通天冠、絳紗袍,百官並朝服。仿雍熙儀注,九卿以左右
僕射、六尚書、御史大夫攝,諸侯以正員三品官及上將軍攝。設庶人耕位於諸侯
耕位之南,以成終畝之禮。備青箱,設九穀,如隋之制。尋復以耕籍為大祠,依
四孟朝享例行禮,又命禮制局修定儀注。
孟春之月,太史擇上辛後吉日,皇帝親耕籍田,命有司以是日享先農、后稷
於本壇,如常儀。前期,殿中監設御坐于思文殿,儀鸞司設文武官次殿門外之左
右。其日早,奉禮郎設御耕褥位於耕籍所,尚舍設觀耕御坐於壇上,南向。典儀
設侍耕群臣位於御耕之東西,設從耕群臣位於御耕之東南,西向,北上。奉禮郎
設御耒席於三公之北,稍西,南向。太僕設御耕牛於御壇之西,稍北;太僕卿位
於耕牛之東,稍前,南向。太常設左輔位於御耕之東,稍南,西向;設司農位二,
一在左輔之後,一在其南,並西向。籍田令三,皆位司農卿南,少退,北上。奉
青箱官位於後。諸執耒耜者位公卿耕者後,侍耕者前,西向。三公、三少、宰臣、
親王等每員三人,執政二人,從耕;群官一名助耕,並服絳衣、介幘。三公以次
群官耒耜各一具,每一具正副牛二,隨牛二人。庶人耕位在從耕官位之南,西向。
庶人百人,並青衣,耕牛二百,每兩牛用隨牛一人,耒耜百具,畚五十具,鍤二
十五具,以木為刃。耆老百人,常服陪位於庶人位南,西向。司農少卿位二於庶
人位前,太社令位司農少卿之西,少退,俱北向。畿內諸令位庶人之東,西向。
尚輦局設玉輅於仗內。前期三日,司農以青箱奉九穀穜稑之種進內。前二日,
皇后率六宮獻於皇帝,受於內殿。前一日,降出付司農。
其日質明,左輔奉耒耜載於玉輅訖,耕籍使朝服乘車,用本品鹵簿,以儀仗
二千人衛耒耜先詣壇所。尚輦奉御設平輦於祥曦殿,皇帝靴袍出自內東門,從駕
臣僚禁衛並起居如常儀。將至耕所,文武侍耕、從耕以下及耆老、庶人俱詣籍田
西門外立班,再拜奉迎訖,各就次。從耕、陪耕等官服朝服以俟耕。車駕至思文
殿,進膳訖,左輔以御耒耜授籍田令,橫執之,詣耕籍所,置於席,遂守之。凡
執耒耜者橫執之,受則先其耒、後其耜。諸縣令率終畝庶人、陪耕耆老先就位,
司農卿、籍田令、太社令、奉青箱官、諸執耒耜者以次就位。御史台引殿中侍御
史一員先入就位,次禮直官、宣贊舍人等分引侍耕、從耕群官各就位。尚輦奉御
進輦思文殿。左輔奏請中嚴。少頃,奏外辦。皇帝通天冠、絳紗袍,乘輦出。將
至御耕位,尚舍先設黃道,太常請降輦就位。既降輦,太常卿前導至褥位南向立,
奏請行禮。禮直官請籍田令進詣御耒席南向,引司農卿詣籍田令東西向,籍田令
俯伏跪,執事者以絛受之,籍田令解絛出耒,執耒興,東向立,以授司農卿,司
農卿西向立,以授左輔,左輔詣御耕位前少東,北向。太常卿奏請受耒耜,左輔
執以進,執耒者助執之。皇帝受以三推,左輔前受耒耜,授司農卿,以授籍田令,
各復位。籍田令跪而納於縚,執耒興,以授執事者,退復位。
皇帝初耕,諸執耒耜者以耒耜各授從耕者,禮直官引太常卿詣御位前,北向,
奉請皇帝升壇觀耕,復位立。前導官導皇帝升壇,即御坐南向。禮直官、太常博
士、太常卿近東,西向北上立。禮直官引三公、三少、宰臣、親王各五推,余從
耕官各九推,訖,執耒耜者前受耒耜。禮直官引司農少卿帥庶人以次耕於千畝,
候耕少頃,禮直官引左輔詣御坐前跪奏禮畢。降壇,乘輦還思文殿,左輔奏解嚴,
侍耕、從耕官皆退。次籍田令以青箱授司農卿,詣耕所,出穜稑播之。次司農
少卿帥太社令檢校終畝。次司農卿詣御前北向俯伏跪奏省功畢,退。所司放仗以
俟,皇帝常服還內,侍衛如常儀。紹興七年,始舉享先農之禮,以立春後亥日行
一獻禮。十六年,皇帝親耕籍田,並如舊制。
先蠶之禮久廢,真宗從王欽若請,詔有司檢討故事以聞。按《開寶通禮》:
“季春吉巳,享先蠶於公桑。前享五日,諸與享官散齋三日,致齋二日。享日未
明五刻,設先蠶氏神坐於壇上北方,南向。尚宮初獻,尚儀亞獻,尚食終獻。女
相引三獻之禮,女祝讀文,飲福、受胙如常儀。”又按《唐會要》:“皇帝遣有
司享先蠶如先農可也。”乃詔:“自今依先農例,遣官攝事。”禮院又言:
“《周禮》:‘蠶於北郊。’以純陰也。漢蠶於東郊,以春桑生也。請約附故事,
築壇東郊,從桑生之義。壇高五尺,方二丈,四陛,陛各五尺。一壝,二十五步。
祀禮如中祠。”
慶曆用羊、豕各一,攝事獻官太尉、太常、光祿卿,不用樂。元豐,詳定所
言:“季春吉巳,享先蠶氏。唐《月令注》:‘以先蠶為天駟。’按先蠶之義,
當是始蠶之人,與先農、先牧、先炊一也。《開元享禮》:為瘞坎於壇之壬地。
而《郊祀錄》載《先蠶祀文》,有‘肇興蠶織’之語,《禮儀羅》又以享先蠶無
燔柴之儀,則先蠶非天駟星明矣。今請就北郊為壇,不設燎壇,但瘞埋以祭,余
如故事。”
政和,禮局言:“《禮》:天子必有公桑蠶室,以興蠶事。歲既畢,則奉繭
而繅,遂朱綠之,玄黃之,以為郊廟之祭服。今既開籍田以供粢盛,而未有公桑
蠶室以供祭服,尚為闕禮。請仿古制,於先蠶壇側築蠶室,度地為宮,四面為牆,
高仞有三尺,上被棘,中起蠶室二十七,別構殿一區為親蠶之所。仿漢制,置繭
館,立織室於宮中,養蠶於薄以上。度所用之數,為桑林。築採桑壇於先蠶壇南,
相距二十步,方三丈,高五尺,四陛。凡七事。置蠶官令、丞,以供郊廟之祭服。
又《周官內宰》:‘詔後帥內外命婦蠶於北郊。’鄭氏謂:‘婦人以純陰為尊。’
則蠶為陰事可知。《開元禮》享先蠶,幣以黑,蓋以陰祀之禮祀之也。請用黑幣,
以合至陰之義。”詔從其議,命親蠶殿以無斁為名。又詔:“親蠶所供,不獨袞
服,凡施於祭祀者皆用之。”
宣和元年三月,皇后親蠶,即延福宮行禮。其儀:季春之月,太史擇日,皇
後親蠶,命有司享先蠶氏於本壇。前期,殿中監帥尚舍設坐殿上,南向;前楹施
簾,設東西閣殿後之左右。又設內命婦妃嬪以下次於殿之左右,外命婦以下次於
殿門內外之左右,隨地之宜,量施帷幄。於採桑壇外,四面開門,設皇后幄次於
壇壝東門之內道北,南向。
其日,有司設褥位壇上,少東,東向。設內命婦位壇下東北,南向;設外命
婦位壇下東南,北向,俱異位重行西上。內外命婦,一品各二人;二品、三品各
一人。又設從採桑內命婦等位於外命婦之東,南向;用內命婦一員充詣蠶室,授
蠶母桑以食蠶。設從採桑外命婦等位於外命婦東,北向,俱異位重行西上。設執
皇后鉤箱者位於內命婦之西,少南,西上。尚功執鉤,司制執箱;內外命婦鉤箱
者,各位於後,典制執鉤,女史執箱。又於壇上設執皇后鉤箱位於皇后採桑位之
北,稍東,南向,西上。
前出宮一日,兵部率其屬陳小駕鹵簿於宣德門外,太僕陳厭翟車東偏門內,
南向。其日未明,外命婦應採桑及從採桑者,先詣親蠶所幕次,以俟起居,各令
其女侍者進鉤箱,載至親蠶所,授內謁者監以授執鉤箱者。前一刻,內命婦各服
其服,內侍引內命婦妃嬪以下,俱詣殿庭起居訖,內侍奏請中嚴;少頃,又奏外
辦。皇后首飾、鞠衣,乘龍飾肩輿如常儀,障以行帷,出內東門至左升龍門。內
侍跪奏:“具官臣某言,請降肩輿升厭翟車。”訖,俯伏,興,少退。御者執綏
升厭翟車,內侍詣車前奏,請車進發,出宣德東偏門,執事者進鉤箱,載之車。
至親蠶所殿門,降車,乘肩輿入殿後西閣門,侍衛如常儀。內侍先引內外命婦及
從採桑者俱就壇下位,諸執鉤箱者各就位。內侍奏請中嚴;少頃,奏外辦。皇后
首飾、鞠衣,乘肩輿,內侍前導至壇東門,華蓋、仗衛止於門外,近侍者從之入。
內侍奏請降肩輿,至幄次內,下簾。又內侍至幄次,請行禮,導皇后詣壇,升自
南陛,東向立。執鉤箱者自北陛以次升壇就位次,內侍引尚功詣採桑位前西向,
奉鉤以進,皇后受鉤採桑,司制奉箱進以受桑,皇后採桑三條,止,以鉤授尚功,
尚功受鉤,司制奉箱俱退,復位。
初,皇后採桑,典制各以鉤授內外命婦,皇后採桑訖,內外命婦以次採桑,
女使執箱者受之,內外命婦一品各采五條,二品、三品各采九條,止,典制受鉤,
與執箱者退,復位。內侍各引內外命婦退,復位。內侍詣皇后前,奏禮畢,退,
復位。內侍引皇后降自南陛,歸幄次。少頃,奏請乘肩輿如初。內侍前導,皇后
歸殿後閣,內侍奏解嚴。初,皇后降壇,內侍引內命婦詣蠶室,尚功帥執鉤箱者
以次從至蠶室,尚功以桑授蠶母,蠶母受桑縷切之,授內命婦食蠶,灑一簿訖,
內侍引內外命婦各還次,皇后還宮。
宣和重定親蠶禮,外命婦、宰執並一品夫人升壇侍立,余品列於壇下。六年
閏二月,皇后復行親蠶之禮焉。紹興七年,始以季春吉巳日享先蠶,視風師之儀。
乾道中,升為中祀。
告禮。古者,天子將出,類於上帝,命吏告社稷及圻內山川。又天子有事,
必告宗廟,歷代因之。宋制:凡行幸及封泰山、祠后土、謁太清宮,皆親告太廟。
三歲郊祀,每歲祈谷上帝,祀感生帝,雩祀,祭方丘,明堂、神州地祇、圜丘,
並遣官告祖宗配侑之意。他大事:即位、改元、更御名、上尊號、尊太后、立皇
後太子、皇子生、籍田、親征、納降、獻俘、朝陵、肆赦、河平及大喪、上謚、
山陵、園陵、祔廟、奉遷神主,皆遣官奏告天地、宗廟、社稷、諸陵、岳瀆、山
川、宮觀、在京十里內神祠。其儀用犧尊、籩、豆各一,實以酒、脯、醢。宮寺
以素饌、時果代,用祝幣,行一獻禮。若車駕出京,則有<車爰>祭,用羝羊一。所
過州郡橋樑、山川、帝王名臣陵廟去路十里內者,各令本州以香、酒、脯祭告。
建降元年,太祖平澤、潞,仍祭襖廟、泰山、城隍。征揚州、河東,並用此禮。
四年,修葺太廟,遣官奏告四室及祭本廟土神。凡修葺同。如遷神主,修畢奉安。
是歲十一月,詔以郊祀前一日,遣官奏告東嶽、城隍、浚溝廟、五龍廟及子張、
子夏廟,他如儀。
太平興國五年十一月,車駕北征。前一日,遣官祭告天地於圜丘,用特牲;
太廟、社稷用太牢;望祭岳瀆、名山、大川於四郊,磔風於風伯壇,祀雨師於本
壇,禱馬於馬祖壇,祭蚩尤、禡牙於北郊,並用少牢;祭北方天王於北郊迎氣壇,
用香、柳枝、燈油、乳粥、酥蜜餅、果。仍遣內侍一人監祭。鹹平中北征,禮同。
八年,滑州合河口畢工,遣官告天地、岳瀆,後天禧中,又遣謝玉清昭應景靈上
清太一宮、會靈祥源觀及諸陵。雍熙四年,詔以親耕籍田,遣官奏告外,又祭九
龍、黃溝、扁鵲、吳起、信陵、張耳、單雄信七廟,後又增祭德安公、岳台諸神
廟,為定式。
淳化三年十二月將郊,常奏告外,又告太社、太稷及文宣、武成等廟。景德
二年,契丹遣使修好,遣官奏告諸陵。四年二月次西京,遣告汾陰、中嶽、太行、
河、洛、啟母少姨廟,東還,奏告如常儀。大中祥符元年,天書降,及封禪,告
天地、宗廟、社稷及諸祠廟、宮觀;其在外者,乘傳以往。澶、鄆、兗州、高陽
帝嚳、帝堯,亦皆告之。四年,加五嶽帝號,告天地、宗廟、社稷。五年,聖祖
降,告如封禪禮。六年,宮庭嘉禾生,遣官告廟及玉皇、聖祖天尊大帝。天禧元
年,奉迎太祖聖容赴西京,遣官奏告如常儀,及經由五里內並西京城內外神祠。
天聖七年,玉清昭應宮火,遣告諸陵。十年,大內火,遣告天地、廟社。明道二
年,詔以蟲螣為沴,減尊號四字,告天地、宗廟。熙寧七年,南郊雅飾,奏告太
廟、後廟。八年,以韓琦配享,告英宗廟。元符三年四月朔,太陽虧,遣官告太
社。大觀元年十二月,以恭受八寶,告天地、宗廟、社稷。政和二年冬至,受元
圭,禮同。三年二月,以太平告成,冊告諸陵。四年二月,皇長子冠,告天地、
宗廟、社稷、諸陵。五年,建明堂,告如上禮,及宮觀、岳瀆。
高宗建炎已後,事有關於國體者皆告。紹興九年,金人遣使議和割地;十一
年,詔撰講和誓文;二十四年,進《徽宗御集》;二十六年,進《太后迴鑾事實》;
二十七年,進《玉牒仙源類譜》;明年,進《神宗寶訓》,進祖宗《仙源積慶圖》,
進《徽宗實錄》,進《祐陵迎奉錄》;三十一年,金人叛盟興師;開禧二年,吳
曦伏誅;嘉定七年,進《高宗中興經武要略》;十三年,進《宗藩慶系錄》,刊
正《憲聖慈烈皇后聖德事跡》,進《光宗玉牒》;十四年,進《孝宗寶訓》;十
五年,得玉璽;明年,上玉璽;端平元年,獲完顏守緒函骨;淳祐五年,進《光
宗寧宗兩朝寶訓》、《經武要略》、《玉牒》、《日曆》、《會要》;寶祐元年,
皇女延昌公主進封瑞國公主,又封升國;五年,進《中興四朝史》;景定二年,
進《孝宗》、《光宗實錄》,皇女周國公主下降;鹹淳四年,安奉《寧宗理宗實
錄》、《御集》、《會要》,《經武要略》:皆告天地、宗廟、社稷、欑陵。
其餘即位、改元、受禪、冊寶,皇子生、冠及巡幸、納降、獻俘之屬,並仍舊制。
祈報。《周官》:“太祝掌六祝之辭,以事鬼神,示其福祥。”於是歷代皆
有襘禜之事。宋因之,有祈、有報。祈,用酒、脯、醢,郊廟、社稷,或用少
牢;其報如常祀。或親禱諸寺觀,或再幸,或徹樂、減膳、進蔬饌,或分遣官告
天地、太廟、社稷、岳鎮、海瀆,或望祭於南北郊,或五龍堂、城隍廟、九龍堂、
浚溝廟,諸祠如子張、子夏、信陵君、段乾木、扁鵲、張儀、吳起、單雄信等廟
亦祀之。或啟建道場於諸寺觀,或遣內臣分詣州郡,如河中之后土廟、太寧宮,
毫之太清、明道宮,兗之會真景靈宮、太極觀,鳳翔之太平宮,舒州之靈仙觀,
江州之太平觀,泗州之延祥觀,皆函香奉祝,驛往禱之。凡旱、蝗、水潦、無雪,
皆禜禱焉。
鹹平二年旱,詔有司祠雷師、雨師。內出李邕《祈雨法》:以甲、乙日擇東
方地作壇,取土造青龍,長吏齋三日,詣龍所,汲流水,設香案、茗果、餈餌,
率群吏、鄉老日再至祝酹,不得用音樂、巫覡。雨足,送龍水中。餘四方皆如之,
飾以方色。大凡日乾及建壇取土之里數,器之大小及龍之修廣,皆以五行成數焉。
詔頒諸路。
景德三年五月旱,又以《畫龍祈雨法》付有司刊行。其法:擇潭洞或湫濼林
木深邃之所,以庚、辛、壬、癸日,刺史、守令帥耆老齋潔,先以酒脯告社令訖,
築方壇san6*級,高二尺,闊一丈三尺,壇外二十步,界以白繩。壇上植竹枝,張畫
龍。其圖以縑素,上畫黑魚左顧,環以天黿十星;中為白龍,吐雲黑色;下畫水
波,有龜左顧,吐黑氣如線,和金銀硃丹飾龍形。又設皂幡,刎鵝頸血置盤中,
柳枝灑水龍上,俟雨足三日,祭以一豭,取畫龍投水中。大中祥符二年旱,遣司
天少監史序祀玄冥五星於北郊,除地為壇,望告。已而雨足,遣官報謝及社稷。
初,學士院不設配位,及是問禮官,言:“祭必有配,報如常祀。當設配坐。”
又諸神祠、天齊、五龍用牛祠,祆祠、城隍用羊一,八籩,八豆。舊制,不祈四
海。帝曰:“百穀之長,潤澤及物,安可闕禮?”特命祭之。
天禧四年四月,大風飛沙折木,晝晦數刻,命中使詣宮觀,建醮禳之。天聖
三年九月,帝宣諭:“近內臣南中勾當回,言諸處名山洞府,投送金龍玉簡,開
啟道場,頗有煩擾。速令分祈,投龍處不得開建道場。”康定二年三月,以黃河
水勢甚淺,致分流入汴未能通濟,遣祭河瀆及靈津廟。又澶州曹村埽方開減水直
河,而水自流通,遣使祭謝,後修塞,禮同。治平四年十二月,詔以來歲正旦日
食,命翰林學士承旨王珪祭社。
熙寧元年正月,帝親幸寺觀祈雨,仍令在京差官分禱,各就本司先致齋三日,
然後行事。諸路擇端誠修潔之士,分禱海鎮、岳瀆、名山、大川,潔齋行事,毋
得出謁宴飲、賈販及諸煩擾,令監司察訪以聞。諸路神祠、靈跡、寺觀,雖不系
祀典,祈求有應者,並委州縣差官潔齋致禱。已而雨足,復幸西太一宮報謝。九
年十二月,以安南行營將士疾病者眾,遣同知太常禮儀院王存詣南嶽虔潔致禱,
仍建祈福道場一月。又以西江運糧獲應,命本州長吏往祭龍祠。十年四月,以夏
旱,內出《蜥蜴祈雨法》:捕蜥蜴數十納瓮中,漬之以雜木葉,擇童男十三歲下、
十歲上者二十八人,分兩番,衣青衣,以青飾面及手足,人持柳枝沾水散灑,晝
夜環繞,誦咒曰:“蜥蜴蜥蜴,興雲吐霧,雨令滂沱,令汝歸去!”雨足。
元豐元年十月,太皇太后違豫,命輔臣以下分禱天地、宗廟、社稷,及都內
諸神祠。又作祈福道場於寺觀及五嶽、四瀆凡靈跡所在。八年,帝疾,分禱亦如
之。又以京城火災,建醮於集禧觀,且為民祈福。元祐元年十二月,以華州鄭縣
山摧,命太常博士顏復往祭西嶽。七年,詔:“太皇太后本命歲,正月一日,京
師及天下州軍,各齋僧尼、道士、女冠一日,在京宮觀、寺院,開建道場七晝夜,
內外獄囚並設食三日。”八年,太皇太后違豫,祈禱如元豐,仍致禱諸陵。又令
南京等處長吏,詣祖宗神御所在建置道場。紹興二年三月苦雨,命往天竺山祈晴,
即日雨止。四年,知樞密院張浚言:“四川自七月以來霖雨、地震,乞制祝文,
名山大川祈禱。”上曰:“霖雨、地震之災,豈非兵久在蜀,調發供饋,民怨所
致。當修德以應之,又可禱乎?”
七年正月一日,詔:“朕痛兩宮北狩,道君皇帝春秋益高,念無以見勤誠之
意,可遣官往建康府元符萬歲宮修建祈福道場三晝夜,務令嚴潔,庶稱朕心。”
又謂輔臣曰:“宣和皇后春秋浸高,朕朝夕思之,不遑安處。已遣人於三茅山設
黃籙醮,仰祝聖壽。”是歲七月,張浚等言:“雨澤稍愆,乞禱。”上曰:“朕
患不知四方水旱之實,宮中種稻兩區,其一地下,其一地高,高者其苗有槁意矣,
須精加祈禱,以救旱。”八年,宰臣奏積雨傷蠶,上曰:“朕宮中自蠶一薄,
欲知農桑之候,久雨葉濕,豈不有損?”乃命往天竺祈晴。
三十二年,太常少卿王普言:“逆亮誅夷,虜騎遁去,兩淮無警,舊疆浸歸。
茲者迴鑾臨安,當行報謝之禮。”從之。嘉定八年八月,蝗,禱於霍山。九年六
月蝗,禱群祀。淳祐七年六月大旱,命待從禱於天竺觀音及霍山祠。
0
猜你喜歡
卷四十六 雜傳第三十四
《新五代史》 ○趙在禮 趙在禮,字乾臣,周書 畢命第二十六
《尚書》 康王命作冊畢,分居里,成周郊,作卷九十七 志第五十
《宋史》 ◎河渠七 ○東南諸水下棋經
《棋經》《傳》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不有博弈卷四十七 史部三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編年類 司馬遷改編年為紀序 道調子
《樂府雜錄》 懿皇命樂工敬約吹觱篥,初弄道調,大略第二十七
《荀子》 大略。君人者,隆禮尊賢而王,重法卷八十一 詩二
《朱子語類》 ◎周南關雎兼論二南。 詩未論音律卷九十六 列傳第二十一
《新唐書》 ◎房杜 房玄齡,字喬,齊州卷一百四十五 志一百二十
《清史稿》 ◎藝文一 清起東陲,太宗設卷九十三 列傳第四十三
《舊唐書》 ○婁師德 王孝傑 唐休璟卷二百四十六 列傳第五
《宋史》 ◎宗室三 ○吳王顥 益王卷七十九 外製集卷一
《歐陽修集》 ◎制敕五十首 【勸農敕】卷六 謙讓第十九(凡三章)
《貞觀政要》 貞觀二年,太宗謂侍臣曰:“人言作性躁無功,平和徼福
《菜根譚》卷二百三十一 列傳第一百十九
《明史》 ○顧憲成(歐陽東鳳 吳炯)書虛篇
《論衡》第六十四回 呼延灼夜月賺關勝 宋公明雪天擒索超
《水滸傳》 古風一首: 古來豪傑稱三國未通第十五
《鹽鐵論》◎未通第十五05章 攻權
《尉繚子》兵以靜(勝國)[固],以專勝。力分者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