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七十 集部二十三

○別集類二十三
△《峴泉集》·四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張宇初撰。宇初字子璿,貴溪人,張道陵四十三世孫,洪武十年襲掌道教,
永樂八年卒。《明史·方技傳》附見其父《正常傳》中,稱其建文時嘗坐不法奪
印誥,成祖即位復之;又稱其嘗受道法於長春真人劉淵然,後與淵然不協,互相
詆訐。其人品頗不純粹,然其文章乃斐然可觀。其中若《太極釋》、《先天圖論》、
《河圖原辨》、《荀子辨》、《陰符經》諸篇,皆有合於儒者之言。《問神》一
篇,悉本程朱之理,未嘗以雲師、風伯荒怪之說張大其教。以視誦周、孔之書而
混淆儒、墨之界者,實轉為勝之。韓愈《送浮屠文暢序》稱:“人有儒名而墨行
者,問其名則是。校其行則非。有墨名而儒行者,問其名則非,校其行則是。”
然則若宇初者,其言既合於理,寧可以異端之故,並斥其文乎?朱彝尊《明詩綜》
稱其集二十卷,詩居其半,王紳為之序。此本皆所作雜文,惟末附歌行數十首。
卷首雖載《紳序》,而二十卷之舊已不復存,蓋又掇拾重編之本矣。
△《唐愚士詩》·二卷、附《會稽懷古詩》·一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唐之淳撰。之淳字愚士,亦以字行,山陰人,肅之子也。建文初,詔詞臣
修《鑑戒錄》,方孝孺薦之,授翰林院侍讀,與孝孺同領書局,卒於官。《明史
·文苑傳》附載《王行傳》中。徐禎卿《翦勝野聞》載明太祖以布囊貯之淳,夜
越宮牆入便殿,點竄十王冊文一事。其事荒誕不經,殆委巷小人因之淳文思敏捷,
造是妄語。張芹《遺忠錄》稱:“洪武中有薦之者,謝不就,曹國公李景隆俾其
子師焉。征行四方皆與俱,歷燕、薊、秦、周,覽前代遺蹟,援筆而賦,凌轢一
時。”考《明史·李文忠傳》,景隆以洪武十九年襲封曹國公,不載其北征事。
惟《馮勝傳》載洪武二十年與傅友德、藍玉、趙庸等北征,常茂、李景隆、鄧鎮
皆從。是年歲在丁卯,與集中《寓寧軒記》所載洪武丁卯相合,當即其時也。是
集僅其丁卯、戊辰二年所作,似非完本。又詩文相間成編,而總題曰“詩”,亦
非體例,疑當日雜錄手稿,存此一帙,後人因鈔傳之,故編次叢雜如此歟。其詩
雖未經簡汰,金礫並存,而氣格質實,無元季纖穠之習。其塞外諸作,山川物產,
尤足以資考核。《會稽懷古詩》一卷,乃其少作。凡五言古詩三十首,題下各有
小序,仿阮閱、曾極、張堯同之例。其中如舜廟不取地誌耕象之說、禹廟不取禹
穴藏書之說,皆為有識。此卷本於集外別行,然篇頁寥寥,今綴於集後。末附長
洲戴冠和詩三十首。大抵湊泊成篇,不及之淳原唱。以舊本所有,姑亦並存焉。
△《繼志齋集》·十二卷、《附錄》·一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王紳撰。紳字仲縉,義烏人,待制禕之仲子。《明史》附見《禕傳》,稱:
“禕死時,紳年十三。事母兄盡孝友。長博學,受業於宋濂。濂器之曰:‘吾友
不亡矣!’蜀獻王聘紳,待以客禮。紳啟王往雲南求父遺骸,不獲,述《滇南痛
哭記》以歸。建文帝時,用薦召為國子博士,預修《太祖實錄》,獻《大明鐃歌
鼓吹曲》十二章,卒於官。”王泌《東朝記》以為成祖召入翰林,編摩《太祖實
錄》者,誤也。其集冠以《鐃歌》十二首,即建文初所獻;次為賦二篇;次為古
今體詩及諸雜文;末為《附錄》一卷。紳,名父之子,又師承有自,其文演迤豐
蔚,不失家法,詩亦有陶、韋風致,無元季纖穠之習,在洪武、建文之時,卓然
自為一家,不但行誼之高也。名其齋曰“繼志”,可謂無忝所生矣。
△《練中丞集》·二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練子寧撰。子寧名安,以字行,號松月居士,新淦人。洪武乙丑進士。建
文時官左副都御史,燕兵入,殉節死。事跡具《明史》本傳。當燕王篡立之初,
誣建文諸臣為奸黨,禁其文字甚嚴。弘治中,王佐始輯其遺文,名曰《金川玉屑》。
故徐泰《詩說》有“金川練子寧《玉屑》無多,為世所寶之”語。此本乃泰和郭
子章重編,附以《遺事》一卷,其裔孫綺復增輯之。黃溥《簡籍遺聞》嘗記集中
可疑者三事:一曰《送花狀元歸娶詩》,謂洪武辛亥至建文庚辰,狀元但有吳伯
宗、丁顯、任亨泰、許觀、張信、陳安阝、胡靖七人,無所謂狀元花綸。綸乃洪
十七年浙江鄉試第二人,不應有奉詔歸娶事。一曰《故耆老理庭黃公墓誌》,
謂子寧及第在洪武十八年,此志後題洪武丙辰三月之吉,乃洪武九年,不應結銜
稱賜進士及第授翰林院修撰。一曰《集後雜考》,引葉盛《水東日記》載長樂
氏有手卷,練子寧賦,張顯宗跋,稱顯宗狀元及第,洪武時亦無此狀元。其言頗
核。蓋子寧一代偉人,人爭依託,因而影撰者有之,然終不以偽廢其真也。
△《遜志齋集》·二十四卷(內府藏本)
明方孝孺撰。孝孺有《雜誡》,已著錄。是集凡雜著八卷,書三卷,序三卷,
記三卷,題跋一卷,贊一卷,祭文、誄、哀辭一卷,行狀、傳一卷,碑、表、志
一卷,古體詩一卷,近體詩一卷。史稱孝孺殉節後,文禁甚嚴。其門人王稔藏其
遺稿,宣德後始稍傳播,故其中闕文脫簡頗多。原本凡三十卷,《拾遺》十卷,
乃黃孔昭、謝鐸所編。此本並為二十四卷,則正德中顧璘守台州時所重刊也。孝
孺學術醇正,而文章乃縱橫豪放,頗出入於東坡、龍川之間。蓋其志在於駕軼漢
唐,銳復三代,故其毅然自命之氣,發揚蹈厲,時露於筆墨之間。故鄭瑗《井觀
瑣言》稱:“其志高氣銳,而詞鋒浩然,足以發之。然聖人之道,與時偕行。周
去唐、虞僅千年,《周禮》一書已不全用唐、虞之法。明去周幾三千年,勢移事
變,不知凡幾,而乃與惠帝講求六官改制定禮。即使燕兵不起,其所設施,亦未
必能致太平。正不必執講學家門戶之見,曲為之諱。惟是燕王篡立之初,齊、黃
諸人為所切齒,即委蛇求活,亦勢不能存。若孝孺則深欲藉其聲名,俾草詔以欺
天下。使稍稍遷就,未必不接跡‘三楊’。而致命成仁。遂湛十族而不悔.語其
氣節。可謂貫金石、動天地矣。文以人重,則斯集固懸諸日月,不可磨滅之書也。”
都穆《南濠詩話》曰:“《方正學先生集》,傳之天下,人人知愛誦之。”但其
中多雜以他人之詩,如《勉學》二十四首,乃陳子平作;《漁樵》一首,乃楊孟
載作;又有《牧牛圖》一絕,亦元人作。然兩集互見,古人多有。今姑仍原本錄
之,而附存穆說備考焉。
△《貞白遺稿》·十卷、附《顯忠錄》·二卷(浙江孫仰曾家藏本)
明程通撰。通字彥亨,貞白其齋名也,績溪人。洪武乙丑貢入太學,庚午舉
應天鄉試,時方遣諸王將兵,因以封建,策貢士於廷,通所對稱旨,擢第一,授
遼府紀善,進左長史。燕王叛後,通上書數千言,論戰守大計。永樂初,錦衣衛
都督紀綱發其事,詔械通詣京師,與二子俱論死。事跡具《明史》本傳。所著述
凡百餘卷,悉毀於官。後十年,其弟赴荊州,遼王以所圖通像及遺稿授之。嘉靖
中,dang6*禁漸弛,其從孫長等乃搜訪佚篇,裒為六卷,附以遼王並同時諸人贈言及
行狀、小傳等篇,別為四卷。天啟中,其裔孫樞及子應階又集前後建祠請謚之文,
為《顯忠錄》二卷,附綴於末,即此本也。初,通以祖平久戍,陳情乞賜還鄉,
人稱其孝。及建文中,遭逢國難,上防禦封事,而卒以是死,人稱其忠。今陳情
之表具在,而封事獨有題無文。蓋嘉靖中刻集時,猶有所諱而不敢存也。《封建》
二策,乃其受知於太祖者,持議頗正。其他詩文,亦俱醇樸有法。雖所存無多,
而大節凜然,有不僅以詞章論者,固宜與方、練諸集並傳不朽矣。
△《靜學文集》·一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王叔英撰。叔英名原采,以字行,黃岩人。洪武中,與楊大中、葉見泰、
方孝孺、林佑並徵至,叔英固辭還鄉。後以薦官仙居訓導,改德安教授,遷漢陽
知縣。建文時,召為翰林修撰。燕兵至淮,奉詔募兵。行至廣德,會齊泰來奔,
知事不可為,乃書《絕命詞》,自經於玄妙觀。邏捕其家,妻金氏及二女並殉焉。
事跡具《明史》本傳。乾隆四十一年,賜謚忠節。史稱叔英在建文朝嘗上資治八
策。又稱方孝孺欲行井田,叔英貽之書曰:“事有行於古亦可行於今者,夏時、
周冕之類是也;有行於古而不可行於今者,井田、封建之類是也。可行者行則人
之從之也易,而民受其利;難行者行則人之從之也難,而民受其患”云云。今是
集三十篇,僅存序、記二體,而所上八策及《貽孝孺書》並無之。案《徐敬孚跋》,
稱楊士奇嘗欲纂集叔英之文,求無完本,深悼惜之。成化年,有謝世修者,欲募
刻以廣其傳。蓋搜葺重編,非其舊本。卷首《林佑序》作於洪武中者,乃後人所
錄入,非即為此本作也。叔英嘗自云:“趙孟之貴非所慕,陶朱之富非所願。使
吾文如聖賢,是吾心也。”今觀是集,大抵皆規橅昌黎,稍失之拘,而簡樸有
度,非漫無裁製者比。所存雖少,已可以見其生平矣。前有黃綰所為傳,稱其文
章有原本,知時達勢,為用世之儒,蓋不誣雲。
△《芻蕘集》·六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周是修撰。是修有《綱常懿範》,已著錄。是集為其孫應鼇所編。凡詩三
卷,賦及雜文共三卷。大抵風骨稜稜,溢於楮墨,望而知為忠臣義士之文。其矩
度波瀾,亦具合古法,不在當時作者下。世不甚稱,殆轉以氣節掩歟。史稱是修
由霍邱訓導遷周王府紀善。王多不法,是修動繩以禮。今觀集中,《修己十箴》
與《保國直言》二篇,蓋即是時之所作。其剛正不阿,不待後來始見矣。末附解
縉所作《志銘》及楊士奇所作《傳》。《志銘》但稱歸京師,為紀善,預翰林纂
修以死,竟不言其殉節。《傳》乃言其自經應天府學。蓋縉作志在永樂九年,時
dang6*禁方嚴,故諱其事。士奇作傳則在宣德四年,時公論稍明,故著其實也。《傳》
又稱“是修數論國家大計,至指斥用事者誤國,用事者怒,眾共挫折之”云云。
於當時情事,亦得其真。雖是修精貫三光,不待二人之文而顯,二人之文尤不足
以榮是修。然有誓死不死者,而後見真能死者之難;有委曲以文其不死者,而後
見慷概就死者之不愧不怍。並錄存之,亦可以相形而益彰矣。
△《巽隱集》·四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程本立撰。本立字原道,巽隱其號也,桐鄉人。洪武九年,以明經擢秦王
府引禮舍人,以母憂去。復補周府禮官,坐累謫雲南馬龍他郎甸長官司吏目。有
平定百夷功,徵入翰林。歷官至右僉都御史,調江西按察副使。未行,值燕王篡
位,遂自盡以殉。事跡具《明史》本傳。是集詩二卷、文二卷,為其曾孫山所編。
弘治乙丑,桐鄉知縣莆田李廷梧序之。嘉靖初,南溪吳氏為刊版,西虞范氏又重
刊之。歲久皆散佚。此本乃萬曆乙丑桐鄉知縣濮陽棐得遺稿於其裔孫九澤,而屬
訓導李詩校刊者也。本立文章典雅,詩亦深穩朴健,頗近唐音。不但節義為足重,
即以詞采而論,位置於明初作者之間,亦無愧色矣。
△《易齋集》·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劉璟撰。璟字仲璟,青田人,誠意伯基之次子。洪武二十三年,太祖命襲
父爵,以讓其兄子廌,乃特設閤門使授之,尋為谷王府左長史。燕王稱兵,隨谷
王歸京師,令參李景隆軍事。兵敗,上書不見省,遂歸里。燕王即位,召之,稱
疾不至。逮入京,下獄,自經死。乾隆四十一年,賜謚忠節。事跡附見《明史·
劉基傳》。其遺文久佚不傳。明末,楊文驄令青田,從諸生蔣芳華家得抄本,始
以授梓。考黃虞稷《千頃堂書目》載《璟集》十卷,疑此尚非完帙。又別有《無
隱稿》一卷,今佚不見。其與此本同異,亦莫可考也。璟少通諸經,慷概喜談兵,
太祖嘗以為真伯溫子。而詩文傷於觕率,頗遜其父。天台盧廷綱稱其詩云:
“酒酣落筆詞愈工,命意不與常人同。清如冰甌玉碗貯繁露,和如大廷清廟鳴絲
桐。疾如黃河怒風卷濤浪,麗如錦江秋水涵芙蓉。”雖譽之未免過實,然其氣勢
蒼勁,兀傲不群,猶有《覆瓿集》之一體。且其值革除之際,捐生完節,不墜家
聲,尤宜以其人而重之矣。
△《野古集》·三卷(內府藏本)
明龔詡撰。詡字大章,崑山人。父詧,洪武中官給事中,以言事遣戍五開衛,
詡遂隸軍籍。後調守金川門。燕王篡位,詡變姓名遁歸,賣藥授徒以自給。正統
己未,巡撫周忱薦為松江學官,不就。又薦為太倉學官,亦不就。嘗語都御史吳
訥曰:“詡仕無害於義,但恐負當日城門一慟耳。”成化己丑始卒,年八十八。
《明史》附載《牛景先傳》。是集乃崇禎乙亥其八世從孫挺所刻。前有《李繼貞
序》,稱刪其十之二三。蓋詡詩格調在《長慶集》、《擊壤集》間,其傷於鄙俚
淺率者,繼貞稍汰之也。要其性情深摯,直抒胸臆。律以選聲配色,彫章琢句,
誠不能與文士爭工;律以綱常名教之旨,則不合於風人者鮮矣。末附《上周忱書》
及王執禮、張大復等所作《家傳》、《墓誌》、《謚議》、《像贊》等篇。又有
《年譜》,稱詡族侄紱所編。於建文四年,稱傳言乘輿遜去。於正統七年,稱舊
君還京,先生作《落葉吟》見意。案紱之作譜在成化十三年,楊應能事應久已論
定,不應有舊君還京之語。且《落葉》一詩本無明指,安知非別有托諷。而顧據
斷為惠帝出奔還京之作,亦未見其然。此譜於康熙乙巳挺得本於其族弟維則,故
崇禎乙亥原刻《總目》不與《墓銘》、《家傳》等並列。觀是一條,其真為紱作
與否,猶在兩可間也。疑以傳疑,姑並存之而已。
(案:練子寧以下諸人,據其通籍之年,蓋有在解縉諸人之後者。然一則死
革除之禍,效命於故君;一則迎靖難之師,貢媚於新主。薰蕕同器,於義未安。
故分列編之,使各從其類。至龔詡卒於成化己丑,更遠在縉等之後,今亦升列於
縉前,用以昭名教是非,千秋論定。紆青拖紫之榮,竟不能與荷戟老兵爭此一紙
之先後也。)
△《文毅集》·十六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解縉撰。縉字大紳,吉水人。洪武戊辰進士,永樂初官翰林學士,出為江
西參議,改交阯。為漢王高煦所譖,下獄死。事跡具《明史》本傳。縉所著有
《白雲稿》、《東山集》、《太平奏疏》等書,歿後多散佚。天順初,金城黃諫
始輯其遺文為三十卷,後亦漸湮。嘉靖中,同邑羅洪先復與縉從孫相輯成十卷。
《千頃堂書目》又載有《似羅隱集》一卷、《學士集》二十卷,今並未見。此本
十六卷,則康熙戊戌其十世孫悅所補輯也。縉才氣放逸,下筆不能自休,當時有
才子之目。迄今委巷流傳,其少年夙慧諸事,率多鄙誕不經。故李東陽《懷麓堂
詩話》謂其詩無全稿,真偽相半,蓋出於後人竄亂者為多。然其中佳句間存,亦
復不減作者。至其奏議,如《大庖西封事》、《白李善長冤》諸篇,俱明白剴切。
黃汝亨《狂言紀略》詆其文義繁縟,使當賈長沙,直是奴隸,苛矣。又案《大庖
西封事》中有云:“陛下好觀韻府雜書,抄輯穢蕪,略無文彩。若喜其便於檢閱,
願集一二儒英,隨事類別,勒成一經”云云。其後成祖修《永樂大典》,縉實為
總裁官。果用分韻編類之法,勒為巨帙。一切遺文墜簡,竟賴以傳於今日,以待
聖朝之表章。即以功在典籍而論,其著作亦宜存錄,可不必銖銖兩兩而繩之也。
△《虛舟集》·五卷(山東巡撫采進本)
明王偁撰。偁字孟揚,永福人。元潮州總管翰之子。翰於明初抗節死。偁生
甫六齡,其母教之讀書。洪武庚午領鄉薦,乞歸養母。成祖即位,徵至京師,授
國史院檢討,充《永樂大典》副總裁。後坐解縉黨,下獄死。偁為“閩中十子”
之一。《明史·文苑傳》附見《林鴻傳》中。是編乃其詩集。前有《王汝玉序》。
又有《解縉序》二篇,一題《虛舟集序》,一題《王孟揚文集序》。又有弘治六
年《桑懌序》,則為袁州守王世英翻刻《虛舟集》而作。不言其別有文集,蓋當
時已失傳矣。集末附書評及《自述》、《誄》各一首。偁與解縉友善,其才氣學
問,約略相似,卒同被讒譖以死。然縉詩頗傷剽直,偁詩恬和安雅,殆為勝之。
《自述》稱:“服群聖,獵百家,窮幽明,每遇登高弔古,慨然發其悲壯愉樂,
一寓於文若詩。”其命意亦殊不凡。故集中若《感遇》諸作,規橅拾遺;《詠
史》數篇,步趨記室;《將進酒》、《行路難》等亦頗出入於太白。雖未必盡合
古人,而意度波瀾,時復具體,固不比於優孟衣冠也。
△《王舍人詩集》·五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王紱撰。紱字孟端,無錫人,別號友石生,又曰九龍山人。洪武中,徵至
京師,尋坐累戍朔州。永樂初,用薦以善書供事文淵閣,久之除中書舍人,卒於
官。事跡具《明史·文苑傳》。集為其子默所編,又名《友石山房稿》。前有曾
棨、王進《序》,後附章昞如、胡廣等所作《行狀》、《墓表》。紱博學工書
畫,所作山水竹石,風韻瀟灑,妙絕一時,說者謂可繼其鄉倪瓚。其詩雖結體稍
弱,而清雅有餘,蓋其神思本清,故雖長篇短什,隨意濡染,不盡計其工拙,而
擺落塵氛,自然合度。都穆《南濠詩話》獨稱《寄別娶婦者》一絕,則傖父面目,
不足以見紱之長矣。
△《泊菴集》·十六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梁潛撰。潛字用之,泰和人。洪武丙子舉人,授蒼溪訓導,歷知四會、陽
江、陽春三縣。永樂初,召修《太祖實錄》,累遷右春坊右贊善。會修《永樂大
典》,代禮部尚書鄭賜為總裁,升侍讀。永樂十五年北征,仁宗監國,以釋陳千
戶事牽連坐死。事跡附見《明史·鄒濟傳》。是集前有王直、胡儼二《序》。
《儼序》稱為潛子楘所編。考蕭鎡《尚約居士集》有《陳循墓誌》,稱“梁公潛
以職務違錯,被逮且籍之。梁平日所作詩文,悉估書冊,賣錢入官。循遺人訪求,
倍價贖還。今鋟梓以傳者,循所贖也”云云。則其稿為潛所自編,因循而傳於世。
《儼序》不載其事,而但稱其文章遭際,蓋諱言其賜死耳。潛文格清雋,而兼有
縱橫浩瀚之氣,在明初可自成一隊。故鄭瑗《井觀瑣言》稱其“豐贍委曲,亦當
代一作家”。楊士奇《潛墓誌》稱“其為文章,馳騁司馬子長、韓退之、蘇子瞻,
亦間出莊、列為奇,務去陳言出新意。古詩高處逼晉、宋”。此本有文無詩。集
末有康熙辛酉潛裔孫天清《續刻家集小引》云:“泊菴公詩集已瘞文冢,不復存
人間。”則舊本久佚矣。
△《毅齋詩文集》·八卷、《附錄》·一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王洪撰。洪字希范,錢塘人。年十八,舉洪武丁丑進士,授行人,尋擢吏
科給事中。以薦入翰林,由檢討歷官修撰、侍講,為《永樂大典》副總裁官。
《明史·文苑傳》附載《林鴻傳》中,稱:“成祖嘗命洪為文,洪逡巡不應詔。
為同列所排,不復進用。”而是集有劉公潛所作《輓詩序》及莫琚《後跋》,
乃言洪預修國史,會大臣欲載其家瑞異入日曆中,洪持不可。至聞於成祖前,坐
謫禮部主事,卒於官。曾棨《輓洪詩》所謂“玉堂分職見孤忠”,亦指是事。
《明史》蓋偶遺也。此集即莫琚所編。雜文皆朴雅,駢體亦工,詩尤具有唐格,
而不為林鴻、高棅之鉤摹。其《序文》及《序書》二篇,立論具見根柢。其
《序胡儼詩集》,謂:“至元、天曆間,趙、虞、范、揭各鳴一時之盛。及其衰
也,學者以粗豪為壯,以尖新為奇,語言纖薄,音律怗懘。”論元末之弊,至為
切中。則洪之所見,高出當日遠矣。雖名位不昌,要為有明初年屹然一作者。
《明史·文苑傳》稱“王偁預修《永樂大典》,學博才雄,自負無輩行,獨推讓
同官王洪”,則洪之文章,概可見矣。
△《頤菴文選》·二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胡儼撰。儼字若思,南昌人。洪武末以舉人授華亭教諭。永樂初擢翰林院
檢討,與解縉等同直內閣,遷國子祭酒。洪熙元年加太子賓客,致仕,家居二十
年而卒。事跡具《明史》本傳。史稱儼少嗜學,於象緯、占候、律筭、醫卜之術
無不通曉。又稱是時海內混一垂五十年,公卿大夫彬彬多文學之士。儼館閣宿儒,
朝廷大著作多出其手。纂修《太祖實錄》、《永樂大典》皆為總裁官。而以議論
戇直,為同僚所不容。故久於國學,未能大用。其詩頗近江西一派,詞旨高邁。
寄託深遠。與“三楊”之和平安雅者氣象稍殊。文章則得法於熊釗,釗學於虞集,
授受淵源,相承有自。故其氣格高老,律度謹嚴,可以追蹤作者,卓然為明初之
一家。《明史·藝文志》載《頤菴集》本三十卷。此集詩文各止一卷,乃後人選
本,非其全帙。然嘗鼎一臠,亦足以知其概矣。
△《青城山人集》·八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王璲撰。璲字汝玉,長洲人。洪武中舉浙江鄉試,以薦攝府學教授,
改應天訓導。永樂初,擢翰林五經博士,官至左春坊左贊善。後坐解縉累,下詔
獄瘐死。洪熙初,贈太子賓客,諡文靖。事跡附見《明史·鄒濟傳》。史稱璲
少從楊維楨學。嘗應制撰《神龜賦》,璲第一,解縉次之。其文採為當世所重。
然所著詩稿散佚。正統十二年其孫釒堂始裒次為編,其姻家華靖刪定為八卷,即
此本也。《靜志居詩話》稱其詩不費冥索,斤斤唐人之調。吳人徐用理集永樂後
詩家三百三十人,以璲壓卷。今觀其詩,音節色澤,皆合古格,誠有擬議而不
能變化者。然當元季詩格靡麗之餘,能毅然以六代、三唐為楷模,亦卓然特立之
士,又不得以王、李流弊預繩明初人矣。
△《東里全集》·九十七卷、《別集》·四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楊士奇撰。士奇有《三朝聖諭錄》,已著錄。明初“三楊”並稱,而士奇
文章特優,制誥碑版,多出其手。仁宗雅好歐陽修文,士奇文亦平正紆餘,得其
仿佛。故鄭瑗《井觀瑣言》稱:“其文典則,無浮泛之病。雜錄敘事,極平穩不
費力。後來館閣著作,沿為流派,遂為七子之口實。”然李夢陽詩云“宣德文體
多渾淪,偉哉東里廊廟珍”,亦不盡沒其所長。蓋其文雖乏新裁,而不失古格。
前輩典型遂主持數十年之風氣,非偶然也。集分正、續二編。正集所載較少,續
集幾至倍之。其《別集》四種,一即《代言錄》,一為《聖諭錄》,一為《奏對
錄》,一為士奇傳志諸文,綴於末為《附錄》。李東陽《懷麓堂詩話》曰:“楊
文貞《東里集》,手自選擇,刻之廣東,為人竄入數首。後其子孫又刻為續集
非公意也。”然則《續集》乃士奇所自芟棄,非盡得意之作。以其搜羅較富,往
往有足備考核者,故仍其舊並錄之焉。
△《楊文敏集》·二十五卷(福建巡撫采進本)
明楊榮撰。榮有《後北征記》,已著錄。榮當明全盛之日,歷事四朝,恩禮
始終無間。儒生遭遇,可謂至榮。故發為文章,具有富貴福澤之氣。應制諸作,
渢渢雅音。其他詩文,亦皆雍容平易,肖其為人。雖無深湛幽渺之思,縱橫
馳驟之才,足以震耀一世。而逶迤有度,醇實無疵,台閣之文所由與山林枯槁者
異也。與楊士奇同主一代之文柄,亦有由矣。柄國既久,晚進者遞相摹擬,城中
高髻,四方一尺。餘波所衍,漸流為膚廓冗長,千篇一律。物窮則變,於是何、
李崛起,倡為復古之論,而士奇、榮等遂為藝林之口實。平心而論,凡文章之力,
足以轉移一世者,其始也必能自成一家,其久也亦無不生弊。微獨東里一派,即
前後七子亦孰不皆然。不可以前人之盛,並回護後來之衰;亦不可以後來之衰,
並掩沒前人之盛也。又何容以末流放失,遽病士奇與榮哉。
△《省愆集》·二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黃淮撰。淮字宗豫,永嘉人。洪武丁丑進士,除中書舍人。燕王篡位,命
入直文淵閣,升翰林院編修,累進右春坊、大學士,輔皇太子監國。為漢王高煦
所譖,坐系詔獄十年。洪熙初復官,授武英殿大學士,累加少保,卒諡文簡。事
跡具《明史》本傳。淮當革除之際,身事兩朝,不免為白圭之玷。史又言淮性頗
隘,同列有小過,輒以聞。解縉之死,淮有力焉。人品亦不甚醇。然通達治體,
多所獻替。其輔導仁宗,從容調護,尤為有功。雖以是被謗獲罪,而賜環以後,
復躋禁近。迨至引年歸里,受三朝寵遇者,又數十年。遭際之隆,幾與“三楊”
相埒。其文章舂容安雅,亦與“三楊”體格略同。此集乃其系獄時所作,故以
《省愆》為名。當患難幽憂之日,而和平溫厚,無所怨尤,可謂不失風人之旨。
故特存之,以見其著作之梗概。至其《退直》、《入覲》、《歸田》三稿同編為
《介庵集》者,門徑與“三楊”不異。《東里》諸集既已著錄,則是可姑置焉。
△《金文靖集》·十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金幼孜撰。幼孜有《北征錄》,已著錄。幼孜在洪武、建文之時,無所表
見。至永樂以迄宣德,皆掌文翰機密,與楊士奇諸人相亞。其文章邊幅稍狹,不
及士奇諸人之博大,而雍容雅步,頗亦肩隨。蓋其時明運方興,故廊廟賡颺,具
有氣象,操觚者亦不知也。《千頃堂書目》載《幼孜集》十卷,又《外集》一卷,
又《北徵集》一卷。今《外集》未見。朱彝尊《靜志居詩話》稱其《北徵集》,
大漠窮沙,靡不身歷,時露悲壯之音。則彝尊猶及見之,今亦未見。是編為其子
昭伯所輯,詩文多應制之作,蓋即黃虞稷所謂十卷之本。別冠以《三朝恩榮錄》
一卷,則其敕諭、誥命、祭文、像贊、神道碑之屬。幼孜事跡已詳《明史》。核
以本傳,多其子孫夸侈之詞,無關考證,今刪去不載,惟以本集著錄焉。
△《夏忠靖集》·六卷、《附錄》·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夏原吉撰。原吉字維喆,湘陰人。以鄉薦游太學,選授戶部主事。燕王篡
位,原吉降附。後官至戶部尚書。謚忠靖。事跡具《明史》本傳。原吉詩文集六
卷,載於《明史·藝文志》,與此集卷數相合,蓋即舊本。後附《遺事》一卷,
為其孫廷章所輯。刊版久佚。此本乃國朝康熙乙酉,潘宗洛提督湖廣學政時得其
裔孫之所藏,重為校刊。前有《楊溥序》,稱其詩文平實雅淡,不事華靡。考原
吉以政事著,不以文章著。洪、永之際,作者如林。以原吉位置其間,尚未能並
騖中原,齊驅方駕。然致用之言,疏通暢達,猶有淳實之遺風。以肩隨楊士奇、
黃淮諸人,固亦無愧也。
△《抑庵集》·十三卷、《後集》·三十七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王直撰。直字行儉,泰和人。永樂甲申進士。正統間拜吏部尚書。天順初
以老疾乞休。卒諡文端。事跡具《明史》本傳。直當景帝易儲之時,持之不堅,
為平生之遺憾。然于謙當國,亦不能爭,其中殆有難言者。至於初諫親征,繼力
爭遣使迎英宗,侃侃不撓,至以出使自任,大節究為不愧。其器識厚重,在銓曹
十六年,奉職公允,亦稱名臣。詩文典雅純正,有宋元之遺風。自永樂初為庶吉
士,即承命入閣,典司制誥。後在翰林二十餘年,朝廷著作多出其手。當時與王
英齊名,有“西王”、“東王”之目。而直尤為老壽,巋然負一代重望。蕭鎡作
是集《序》,稱其文汗漫演迤,若大河長川,沿洄曲折,輸寫萬狀。蓋明自中葉
以後,文士始好以矯激取名。直當宣德、正統間,去開國之初未遠,淳樸之習,
猶未全漓。文章不務勝人,惟求當理。故所作貌似平易,而溫厚和平,實非後來
所及。雖不能追古作者,亦可謂尚有典型者矣。集為其子檢討<禾資>所編。成化初,
其次子稙復加校訂,而以原集未錄及致仕後所作別為《後集》雲。
△《運甓漫稿》·七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李昌祺撰。昌祺名禎,以字行,廬陵人。永樂甲申進士,選庶吉士,授禮
部郎中。(案明初六科皆有庶吉士,不止翰林有之,故得以直授郎中。)歷官廣
西、河南左布政使。事跡具《明史》本傳。是編皆古近體詩並詩餘,乃天順三年
吉安教授鄭綱所編。史稱昌祺預修《永樂大典》,凡僻書疑事,人多就質。其詩
清新華贍,音節自然。《陳循序》稱其本之以理,充之以氣,故雅淡清麗,宏偉
新奇,無不該備。不必遠較於古,就今而論,千百之中不過數輩。曹安《讕言長
語》極推其《題文丞相研》一首。朱彝尊《靜志居詩話》亦謂李禎詩務謝朝華,
力啟夕秀。取材結體,頗與段柯古相似。蓋由其一變綺靡纖巧之習,而以流逸出
之。故別饒鮮潤,迥異庸蕪。鄭瑗《井觀瑣言》乃曰:“李布政昌祺,人多稱其
剛毅不撓。嘗觀其《運甓詩稿》,浮艷太逞,不類莊人雅士所為,所謂棖也欲,
焉得剛”云云。是《梅花》一賦,足累宋璟之生平矣。執文章正宗一編以進退古
今之作者,不亦隘乎。惟其中《騶虞歌》、《汴城閱武》諸篇,或稍傷俚俗。然
論一篇之詩,當字銖句兩而求之。論一家之詩,則當統觀其全局,不以一二章定
工拙也。
△《古廉集》·十一卷、《附錄》·一卷(浙江孫仰曾家藏本)
明李時勉撰。時勉本名懋,以字行,安福人。永樂甲申進士,官至國子監祭
酒。卒諡文敬,成化中改謚忠文。事跡具《明史》本傳。時勉學術剛正,初以三
殿災,條上時務忤成祖,繼以奏上六事忤仁宗,終以不附王振為所構陷。前後瀕
死者三,而勁直之節始終如一。其在國學,以道義砥礪諸生,人才蔚起,與南京
祭酒陳敬宗號“南陳北李”,而時勉尤為人望所歸,明以來,司成均者莫能先也。
至其為文,則平易通達,不露圭角,多藹然仁義之言,豈非以躬行實踐,所養者
醇,故與講學之家驕心盛氣以大言劫伏者異歟。其所著作,以當代重其為人,脫
稿多為人持去,故所存者無多。此集乃成化中其門人戴難所編,其孫長樂知縣容
所刊,並以墓誌、傳贊之類附錄於末焉。
△《梧岡集》·八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明唐文鳳撰。文鳳字子儀,號夢鶴,歙縣人。與祖元父桂芳俱以文學擅名。
永樂中薦授興國縣知縣,改趙府紀善,卒年八十有六。文鳳宰興國,著有政績。
泰和劉鴻嘗為作《賢令祠記》,見程敏政所編《唐氏三先生集·附錄》中。其詩
文亦豐縟深厚,刊落浮華,能不失其家法。其五世孫澤撰《墓表》云:“先生著
述在鄉校者曰《朝陽類稿》;在興國者曰《政餘類稿》,又曰《章貢文稿》;在
藩府者曰《進忠類稿》;在洛陽者曰《洛陽文稿》;歸田後曰《老學文稿》。”
今此編所存者止詩四卷、文四卷,蓋不逮十之三四,然亦足見其大凡矣。
△《曹月川集》·一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曹端撰。端有《太極圖說述解》,已著錄。明初理學,以端與薛瑄為最醇。
《瑄詩文集》、《讀書錄》等皆傳於世。而端之遺書散佚幾盡,其集亦不復存。
此本為國朝儀封張伯行裒輯而成。首以《夜行燭》,次《家規輯略》,次《語錄》,
次《錄粹》,次《序》七篇,次詩十五首。《夜行燭》、《家規》二序不冠本書,
而別載於後詩之中,間以《太極圖贊》一篇,皆非體例。蓋編次者誤也。末附諸
儒評語及張信民所纂《年譜》。端詩皆《擊壤集》派,殊不入格,文亦質直樸素,
不以章句為工。然人品既已醇正,學問又復篤實,直抒所見,皆根理要,固未可
繩以音律,求以藻采。況殘編斷帙,掇拾於放失之餘,固宜以其人存之矣。
△《薛文清集》·二十四卷(大學士于敏中家藏本)
明薛瑄撰。瑄有《讀書錄》,已著錄。是集為其門人關西張鼎所編。初,瑄
集未有刊本。瑄孫刑部員外郎禥以稿付常州同知謝庭桂,雕版未竟而罷。弘治
己酉,監察御史楊亨得其稿於毗陵朱氏,鼎又從亨得之。字句舛訛,多非其舊。
因重為校正,凡三易稿而成書。共得詩文一千七百篇,釐為二十四卷。鼎自為序,
引朱子贊程子“布帛之文,菽粟之味”二語為比,殆無愧詞。考自北宋以來,儒
者率不留意於文章。如邵子《擊壤集》之類,道學家謂之正宗,詩家究謂之別派。
相沿至莊卷一百七十  集部二十三_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原文_國學 其它之流,遂以“太極圈兒大,先生帽子高,送我兩包陳福建,還他一疋
好南京”等句,命為風雅嫡派。雖高自位置,遞相提唱,究不足以厭服人心。
《劉克莊集》有《吳恕齋文集序》曰:“近世貴理學而賤詩賦。間有篇詠,率是
語錄講義之押韻者耳。”則宋人已自厭之矣。明代醇儒,瑄為第一。而其文章雅
正,具有典型,絕不以俚詞破格。其詩如《玩一齋》之類,亦間涉理路。而大致
沖澹高秀,吐言天拔,往往有陶、韋之風。蓋有德有言,瑄足當之。然後知徒以
明理載道為詞,常談鄙語,無不可以入文者,究為以大言文固陋,非篤論也。
△《兩溪文集》·二十四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劉球撰。球字求樂,更字廷振,安福人。永樂辛丑進士,授禮部主事,以
楊士奇薦,入侍經筵,改侍講。後忤王振,下詔獄,為振黨馬順就獄中支解死。
景泰初,贈翰林學士,謚忠愍。事跡具《明史》本傳。是編皆所作雜文。球歿後
二十八年,其子廣東布政司參政鉞所編,彭時、劉定之皆為之序。當王振盛時,
侯伯公卿,惴惴趨風恐後。而球以一文弱詞臣,仗大義以與之抗,至死屹不少撓。
沈德符《野獲篇》記其見害之後,猶為厲於馬順家。《明史》亦載其事於本傳。
是其剛毅之氣,亘生死而不可磨滅。今觀其文,乃多和平溫雅,殊不類其為人。
其殆義理之勇,非氣質用事者歟。然味其詞旨,大都光明磊落,無依阿淟涊
之態,所謂君子之文也。雖殘章斷簡,猶當寶貴。況全集裒然具存,固宜亟為采
錄,以風厲名教者矣。
△《于忠肅集》·十三卷(直隸總督采進本)
明于謙撰。謙字廷益,錢塘人。永樂辛丑進士,授御史,歷官兵部尚書。英
宗復辟,為徐有貞、石亨等誣陷,棄市。成化初,追復原官。弘治初,贈特進光
祿大夫、柱國、太傅,謚肅愍。萬曆中,改謚忠肅。事跡具《明史》本傳。倪岳
作謙神道碑,稱“謙平生著述甚多,僅存《節菴詩文稿》、《奏議》各若干卷。
禍變之餘,蓋千百之什一”云云。是其歿後遺稿已多散佚。世所刊行者,乃出後
人掇拾而成,故其本往往互有同異。《明史·藝文志》載謙《奏議》十卷、《文
集》二十卷。又嘉靖中河南刊本詩文共八卷,而無疏議。此本前為《奏議》十卷,
分《北伐》、《南征》、《雜行》三類,與《藝文志》合。後次以《詩》一卷、
《雜文》一卷、《附錄》一卷,與《藝文志》迥異,與嘉靖刊本亦迥異。蓋又重
經編次,非其舊本也。謙遭逢厄運,獨抱孤忠,憂國忘家,計安宗社。其大節炳
垂竹帛,本不藉文字以傳。然集所載奏疏,明白洞達,切中事機,較史傳首尾完
整,尤足覘其經世之略。至其詩風格遒上,興象深遠,雖志存開濟,未嘗於吟詠
求工,而品格乃轉出文士上,亦足見其才之無施不可矣。又案王世貞《名卿績記》
及李之藻序謙集,皆謂謙嘗再疏請復儲。今集中實無此疏,《明史》亦不著其事。
惟倪岳《神道碑》稱:“景帝不豫,謙同廷臣上章乞復皇儲。”是當時所上乃廷
臣公疏,非謙一人,故集中不載其稿。世貞等專屬之謙,殆亦考之未審歟。
△《蘭庭集》·二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謝晉撰。晉字孔昭,吳縣人。工畫山水,嘗自戲為謝疊山。其名《明詩綜》
作晉,而集末《贈盛啟東》一首,乃自題“葵邱謝縉”。又附見《沈大本詩》一
首,題作“寄謝縉”。案《易象傳》稱“明出地上晉”。《雜卦傳》稱“晉,晝
也”。以其字孔昭推之,作“晉”有理,作“縉”無義,本集或傳寫之誤耶。其
始末不甚可考。集中有《承天門謝恩值雨詩》,則嘗以布衣應徵者也。卷首有汝
南周傳、浚儀張肯二《序》。《肯序》稱晉詩二百餘篇,而此集所存乃不下四五
百篇。考《張序》作於永樂甲申,而集末有永樂丁酉十月既望之作。丁酉上距甲
申凡十四載,積詩之多,宜過於《肯序》所云。《傳序》謂姑蘇之詩,莫盛於楊
孟載、高季迪,而孔昭得二君之旨趣。《肯序》亦謂其得性情之正,而深於學問,
然則晉不特以繪事傳矣。
△《古穰集》·三十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李賢撰。賢有《天順日錄》,已著錄。賢為英宗所倚任,自“三楊”以來,
得君未有其比。雖亦頗有所輔助,而抑葉盛,排岳正,擯張寧,不救羅倫諸事,
頗為史所譏議。其相業蓋在醇疵之間。文章非所注意,談藝者亦復罕稱。然其時
去明初未遠,流風餘韻,尚有典型。故詩文亦皆質實嫻雅,無矯揉造作之習。此
集為其婿程敏政所編。凡《奏疏》二卷,《書》一卷,《記》二卷,《序》三卷,
《說》、《題跋》一卷,《神道碑》四卷,《墓碑》、《碣》一卷,《墓表》二
卷,《墓誌》二卷,《行狀》、《傳》一卷,《祭文》、《銘箴》、《贊賦》、
《哀辭》一卷,《古今體詩》二卷,《和陶詩》二卷,《天順日錄》三卷,《雜
錄奏疏雜文》三卷。中多記載時事,亦有足備史乘參核者,未可棄也。其《天順
日錄》有本別行,茲以原本編入集中,仍並錄之焉。
△《武功集》·五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明徐有貞撰。有貞初名珵,字元玉,吳縣人。宣德癸丑進士,官至兵部尚
書,兼華蓋殿大學士,封武功伯。尋下獄戍金齒,放歸,久之乃卒。事跡具《明
史》本傳。有貞究心經濟,於天官、地理、兵法、水利、陰陽、方術之書無不博
覽,惟傾險躁進,每欲以智數立功名。與石亨等倡議奪門,僥倖孤注之一擲,
幸而得濟,又怙權植黨,威福自專,卒亦為人構陷。所謂君以此始,必以此終,
實深為君子所詬病。祝允明為有貞外孫,所作《蘇談》,往往回護,其詞究不足
以奪公論也。然其幹略本長,見聞亦博。故其文奇氣坌涌,而學問復足以濟其辨。
集中如《文武論》、《制縱論》及《題武侯像、出師表》諸篇,多雜縱橫之說。
學術之不醇,於是可見;才氣之不可及,亦於是可見。擬諸古人,蓋夏竦《文莊
集》之流。遺編具存,固不必盡以人廢也。至其詩,則多在史館酬應之作,非所
擅長。集中《羽林子》二首,《靜志居詩話》謂源出右丞,然語亦平平,僅具唐
人之貌。人各有能有不能,存而不論可也。
△《倪文僖集》·三十二卷(副都御史黃登賢家藏本)
明倪謙撰。謙有《朝鮮紀事》,已著錄。據《李東陽序》,謙所著有《玉堂
稿》一百卷、《上谷稿》八卷、《歸田稿》四十二卷、《南宮稿》二十卷,又有
奉使朝鮮之作為《遼海編》,別行於世,今皆未見。此本凡賦辭、琴操、古今體
詩、詩餘十一卷,頌、贊、表、箋、箴、銘一卷,文二十卷。蓋謙所自編,於生
平著作,汰存六之一者也。三楊台閣之體,至弘、正之間而極弊,冗闒膚廓,幾
於萬喙一音。謙當有明盛時,去前輩典型未遠,故其文步驟謹嚴,朴而不俚,簡
而不陋,體近“三楊”而無其末流之失。雖不及李東陽之籠罩一時,然有質有文,
亦彬彬然自成一家矣,固未可以聲價之重輕為文章之優劣也。
△《襄毅文集》·十五卷(副都御史黃登賢家藏本)
明韓雍撰。雍字永熙,吳縣人。正統壬戌進士,官至右僉都御史,總督兩廣。
正德間謚襄毅。事跡具《明史》本傳。明自正統以後,正德以前,金華、青田流
風漸遠,而茶陵、震澤猶未奮興。數十年間,惟相沿台閣之體,漸就庸膚。雍當
其時,雖威行兩廣,以武略雄一世,不屑屑以雕章繪句為工。而英多磊落之氣,
時時發見於文章。故雖未變體裁,而時饒風骨。其雜文亦高視闊步,氣象迥殊。
韓愈所謂獨得雄直氣者,殆於近之。朱彝尊《明詩綜》但稱雍有集而不著集名,
所錄雍詩一篇,又非佳作。其《賜游西苑記》,《日下舊聞》亦不載。《靜志居
詩話》絕無一字及雍,殆偶未見斯集歟。
△《白沙集》·九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陳獻章撰。獻章字公甫,新會人。正統丁卯舉人,以薦授翰林院檢討,追
諡文恭。事跡具《明史·儒林傳》。是集為其門人湛若水校定,萬曆間何熊祥重
刊之。凡文四卷,詩五卷,行狀、志、表附於後。史稱獻章之學以靜為主。其教
學者但令端坐澄心,於靜中養出端倪,頗近於禪,至今毀譽參半。其詩文偶然有
合,或高妙不可思議;偶然率意,或粗野不可響邇,至今毀譽亦參半。《王世貞
集》中有《書白沙集後》曰:“公甫詩不入法,文不入體,又皆不入題,而其妙
處有超出法與體與題之外者。”可謂兼盡其短長。蓋以高明絕異之姿,而又加以
靜悟之力,如宗門老衲,空諸障翳,心境虛明,隨處圓通。辨才無礙,有時俚詞
鄙語,衝口而談;有時妙義微言,應機而發。其見於文章者亦仍如其學問而已,
雖未可謂之正宗,要未可謂非豪傑之士也。
△《類博稿》·十卷、《附錄》·二卷(浙江汪汝瑮家藏本)
明岳正撰。正有《類博雜言》,已著錄。天順復辟以後,奪門諸臣,挾功驕
恣。帝心畏之,而不敢遽圖。正以書生支撐其間,欲設計以離曹吉祥、石亨之交。
事不能成,反為所中,至於竄謫瀕死。其策雖疏,其志要為忠藎。及qun6*奸繼敗,
又厄於李賢之媢嫉,淪落以終,薑桂之性,始終不改。嘉靖初,追贈太常寺卿。
制詞有云:“嫉邪已甚,受謗浸深。左謫南荒,再編西戍。既而逆臣伏鑕,正士
賜環。擬陟卿曹,庶僉言之允協。出分符守,竟直道之難容。”紀其實也。其文
章亦天真爛漫,落落自將。史稱所草《承天門災諭廷臣詔》,剴切感人,舉朝傳
誦,足以見其一斑矣。是集為其門人李東陽蒐輯遺稿而成。凡詩二卷、雜文八卷。
又《附錄》二卷,前一卷載諸人志銘、傳贊等作,後一卷則東陽以葉盛所作志銘
多所隱諱,為正《補傳》也。《傳》稱:“正晚好《皇極書》,故所作《雜言》
二篇,皆闡邵子之學。而詩亦純為邵子《擊壤集》體。”東陽《懷麓堂詩話》稱
“蒙翁才甚高,俯視一切,獨不屑為詩。雲既要平仄,又要對偶,安得許多工夫”
云云,蓋得其實。而《傳》乃稱以雅健脫俗,未免阿其所好。至稱其文高簡峻拔,
追古作者,則不失為公評。正統、成化以後,台閣之體,漸成嘽緩之音,惟正
文風格峭勁,如其為人。東陽受學於正,又娶正女,其《懷麓堂集》亦稱一代詞
宗,然雍容有餘,氣骨終不逮正也。所謂言者心之聲歟。
△《平橋稿》·十八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鄭文康撰。文康字時又,號介菴,崑山人。平橋其所居地也。集中或自署
曰開封,其祖貫耳。《江南通志·文苑傳》稱文康登正統戊辰進士。以父母繼亡,
遂絕意仕進,居家枕藉經史,操觚頃刻千言。稿成輒為人持去。其存者有《平橋
稿》十八卷,即此本也。初刊於天順辛巳,葉盛為之序。舊版久佚。康熙癸酉,
其裔孫起泓又為重刊。凡詩五卷、文十三卷。其詩意主勸懲,詞旨質直,頗近
《擊壤集》體,而溫柔敦厚,藹然可挹,要不失為風人之遺。文章亦不屑以修詞
為工,而質樸之中,自中繩墨,較其詩為尤勝。《江南通志》稱所作多記載時事,
有益勸懲。文尤簡質有法度,殆非虛美。《靜志居詩話》以文康比石介、尹洙,
雖所造深淺不同,而意度波瀾,亦庶幾近之矣。
△《竹岩詩集》·一卷、《文集》·一卷、《補遺》·一卷(福建巡撫采進
本)
明柯潛撰。潛字孟時,號竹岩,莆田人,景泰辛未進士第一,官至詹事府少
詹事,事跡具《明史》本傳。潛在當時,負詞林宿望,流風餘韻,蔭映玉堂,嘗
就後圃結清風亭一區,手植雙柏,數百年傳為古蹟,即所謂柯亭學士柏者也。柏
已不存,而“柯亭”之號,得入《御製臨幸翰林院詩》,其名益著。惟《文集》
乃傳本甚稀。據集首《董士宏序》,則原集在嘉靖中曾經刊版。然今福建所采進
者,僅屬抄本。又據《康太和序》,知當時已多闕佚。今則並《康序》中所稱
《記盆魚》、《序愚樂》等作,亦俱未見,殆更為後人妄有刊削,彌致散亡。鈔
錄亦多舛誤,彌失其真。今就是集所存詩文各一卷,重為訂正。並從鄭岳《莆陽
文獻》、鄭王臣《莆風清籟集》中錄詩十首、文二首,為《補遺》一卷,附綴於
末,以存梗概。其詩沖澹清婉,不落蹊徑;文亦峻整有法度。蓋其時何、李未出,
文格未變,故循循軌度,猶不失明初先正之風焉。
△《彭惠安集》·十卷、《附錄》·一卷(福建巡撫采進本)
明彭韶撰。韶有《政訓》,已著錄。韶正色立朝,巋然耆舊。其文雖沿台閣
之體,而醇深雅正,具有根柢,不同於神瘠而貌腴。初名《從吾滯稿》。嘉靖中
重刊,乃改題此名。然據鄭岳原《序》,已有遺稿散佚之語,則似已非其舊本,
故所收詩僅十餘首。如《明詩綜》載其《臨江詞》一篇,指斥東里,慷慨激烈,
足起頑懦,而此集不載。又《莆風清籟集》載其詩十五首,亦半從他書錄入。是
掇拾散亡,尚多未盡。特賴此一編,幸不至於全佚,是則校刊者之功耳。韶之風
節雖不藉文章以傳,然文章亦足以不朽。至其巡視浙江,兼理鹽法,憐灶戶之苦,
繪八圖上進,各系以詩,具有元結《舂陵行》、鄭俠《流民圖》之意,又不僅以
詞采工拙論矣。
△《清風亭稿》·七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童軒撰。軒有《紀夢要覽》,已著錄。《千頃堂書目》載《清風亭稿》十
卷。此本第一卷為騷賦,自二卷至七卷皆詩。其門人李澄所編。而劉珝、張弼評
之。後有魏驥、楊守陳、沈周諸人題詞。較《千頃堂書目》少三卷,未知為原本
佚脫,為黃虞稷誤記也。戴冠《濯纓亭筆記》稱軒性寡合,不妄取予。居南京日,
家人衣食或不給。惟王恕饋以米及白金,或不受。毗陵王亻與知其介,不敢致饋。
有以禮幣求文者,導使詣軒,軒亦不納。其人品本為高潔,其詩亦雅淡絕俗,然
在明代不以詩名。殆正德以後北地、信陽之說盛行,寥寥清音,不諧俗尚故耶。
朱彝尊《明詩綜》僅錄其《憶金陵》五言律詩一首,未盡所長。又引周吉父之言,
稱其《九日詩》“huang6*菊酒香人病後,白蘋風冷雁來初”、《草堂詩》“草堂夜雨
生科斗,花徑春風叫栗留”兩聯,亦非其至。或彝尊偶未見其全集,亦未可知也。
軒別有《枕肱集》二十卷,又有《海岳涓談》、《諭蜀稿》,《千頃堂書目》尚
著錄,今未之見,其存佚蓋莫之詳矣。
△《方洲集》·二十六卷、附《讀史錄》·四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張寧撰。寧有《方洲雜言》,已著錄。是集首有弘治四年仁和夏時正《序》,
稱《方洲集》四十卷。又有餘姚謝丕《續集序》,稱“夏復拾林下之作為四卷”。
又有錢升募刻疏,稱“僣作《補遺》”,是又在四卷外矣。而今本乃止二十六卷,
合以所附《讀史錄》僅三十卷,或錢升重刊改並歟。寧官給事中,謇諤自持,六
科章奏,多出其手,每有大議,必問張給事云何。石亨、曹吉祥惡之。會有邊釁,
奏使宣撫,竟諭定而還,其才略為一時所稱。後以建言忤李賢,與岳正同調外,
其氣節尤為天下所重。雖一麾出守,蹶不復振,而屹然宿望,不在廊廟鉅公下。
今觀其奏疏諸篇,偉言正論,通達國體,不愧其名。他文亦磊落有氣,詩則頗雜
浮聲,然亦無齷齪萎弱之態。觀其使朝鮮日,與館伴朴元亨登太平館樓,頃刻成
七言長律六十韻,殆由才調縱橫,不耐沉思之故矣。
△《重編瓊台會稿》·二十四卷(副都御史黃登賢家藏本)
明邱濬撰。濬有《家禮儀節》,已著錄。其文集世不一本。初其門人蔣冕等
刻其詩曰《吟稿》,續又裒其記序表奏曰《類稿》。嘉靖中,鄭廷鵠合二稿所載,
益以所得寫本,釐為十二卷,名曰《會稿》。天啟初,其裔孫爾穀遴《類稿》十
之二,增《會稿》十之三,並《吟稿》合刻,曰《重編會稿》,即此本也。雖不
及《類稿》、《會稿》之完備,而簡汰頗嚴,菁華具在,足以括濬之著作矣。濬
相業無可稱,其立朝與葉盛不相能,又與莊卷一百七十  集部二十三_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原文_國學 其它相惡,具載《明史》盛、卷一百七十  集部二十三_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原文_國學 其它二人
《傳》中。其嗾御醫劉文泰陷王恕一事,雖其妻亦知其非,具載《明史·恕傳》。
講學家以其力崇朱子,曲相回護,迄不能與公論爭也。其兩廣平賊之策,言之鑿
鑿,然韓雍力駁其說,竟奏蕩平,具載《明史·雍傳》中。則其好論天下事,亦
不過恃其博辨,非有實濟。然記誦淹洽,冠絕一時。故其文章爾雅,終勝於游談
無根者流。在有明一代,亦不得不置諸作者之列焉。
△《謙齋文錄》·四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徐溥撰。溥字時用,宜興人,景泰甲戌進士,官至華蓋殿大學士,諡文靖,
事跡具《明史》本傳。溥於孝宗時在內閣十二年,與劉健、謝遷等協心輔治,不
立異同。然於事有不可者,侃侃力爭,多所匡正。如諫止李華復官,執奏不撰
《三清樂章》,因視朝漸晏,上疏抗論,並著讜直之節。孝宗時朝廷清暇,海內
小康,論者謂溥等襄贊之力為多。今集中奏議尚存,其指事陳言,委曲懇至,具
見老成憂國之忱,與隆、萬後以訐激取名,囂爭立黨者,詞氣迥殊。蓋有明盛時,
士大夫風氣如是也。至其他作,則頗多應俗之文,結體亦嫌平衍。蓋當時台閣一
派,皆以舂容和雅相高,流波漸染,有莫知其然而然者。王鏊《震澤紀聞》曰:
“徐溥在翰林,不以文學名。及在內閣,承劉吉恣威福、報私怨之後,一以安靖
調和中外,海內寧平。行政不必出於己,惟其是;用人不必出於己,惟其賢。時
稱休休有大臣之度”云云。是文章不如器量,當時已有公評。然有德之言,終與
塗飾字句者異,是又不能不以其器量重其文章矣。
△《椒邱文集》·四十四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何喬新撰。喬新有《周禮集注》,已著錄。《明史》喬新本傳載其歷仕中
外,多著政績,又以氣節剛方為萬安劉吉所排,故迄不得大用。又載江西巡撫林
俊為喬新請謚時,中旨詰喬新致仕之由。給事中吳世忠為訟冤,以鄒魯之劾喬新,
比於蔣之奇劾歐陽修、胡紘劾朱子。是誠太過。然核其立朝始末,嶽嶽懷方,在
成化、弘治之間,不能不謂之名臣也。是集前三卷為策略,蓋科舉之學;次五卷
為史論;次十二卷為雜文;次十四卷為詩;次六卷為碑、誄;次三卷為奏議。
《外集》一卷,則往來贈答之文,為婺源余瑩所編輯。喬新不以文章名,而所作
詳明剴切,直抒胸臆。學問經濟,實具見於斯。史稱其博綜群籍,聞異書輒借鈔,
積三萬餘帙,皆手自校讎,著述甚富。則有本之言,固宜與枵腹高談者異矣。
△《石田詩選》·十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沈周撰。周有《石田雜記》,已著錄。此集不標體制,不譜年月,但分
《天文》、《時令》等三十一類,蓋仿宋人分類杜詩之例。據慈谿《張鈇跋》,
蓋其友光祿寺署丞華汝德所編也。顧元慶《夷白齋詩話》載,都穆學詩於周,嘗
作《節婦詩》,有“青燈淚眼枯”句。周以禮寡婦不夜哭,議“燈”字未穩,是
周於詩律不為不細。然周以畫名一代,詩非其所留意。又晚年畫境彌高,頹然天
放,方圓自造,惟意所如。詩亦揮灑淋漓,自寫天趣,蓋不以字句取工。徒以
<木妻>心邱壑,名利兩忘。風月往還,煙雲供養,其胸次本無塵累。故所作亦不
琱不琢,自然拔俗,寄興於町畦之外,可以意會而不可加之以繩削。其於詩也,
亦可謂教外別傳矣。都穆《南濠詩話》稱其《詠錢》、《詠鬥神》、《詠簾》、
《詠混堂》、《詠楊花》、《詠落花》諸聯,皆未免索之於句下。蓋穆於詩所得
不深,故所見止是也。集前有《吳寬序》,稱其詩餘發為圖繪,妙逼古人。核實
而論,周固以畫之餘事溢而為詩,非以詩之餘事溢而為畫。寬序其詩,故主詩而
賓畫耳。又有李東陽《後序》。東陽與周不相識,時已為大學士,與周勢分懸隔,
以吳寬嘗以寫本示之,重其為人,故越三十年後又補為作之。然二《序》皆為全
集而作,華汝德刊此選本時,仍而錄之,非序此本者也。
△《東園文集》·十三卷、《續編》·一卷(福建巡撫采進本)
明鄭紀撰。紀字廷綱,別號東園,仙遊人。天順庚辰進士,官至南京戶部尚
書。是集前四卷為經筵講章及奏議,後九卷為雜文。《續編》一卷,凡文二十一
篇,則國朝康熙初其九世孫梁英等所續輯也。紀入翰林後,歸臥屏山,讀書二十
餘年。生平為文,無構思,無易稿。為人取去,亦不復問。門人吳濂稱其文甚類
老泉。其氣昌,其思深,其辭正而不阿,其辨博而不雜。今觀集內所載諸奏疏,
皆愷摯詳明,切中時政,諸體文亦多屬有關世教之言。《續編》內有《歸田咨目》
十條,皆兢兢以禮法自持。蓋其人品端謹,亦有足重者焉。
△《懷麓堂集》·一百卷(兵部侍郎紀昀家藏本)
明李東陽撰。東陽有《東祀錄》,已著錄。東陽依阿劉瑾,人品事業,均無
足深論,其文章則究為明代一大宗。自李夢陽、何景明崛起弘、正之間,倡復古
學,於是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其才學足以籠罩一世,天下亦響然從之,茶陵之
光焰幾燼。逮北地、信陽之派轉相摹擬,流弊漸深,論者乃稍稍復理東陽之傳,
以相撐拄。蓋明洪、永以後,文以平正典雅為宗,其究漸流於庸膚。庸膚之極,
不得不變而求新。正、嘉以後,文以沉博偉麗為宗,其究漸流於虛憍。虛憍之極,
不得不返而務實。二百餘年,兩派互相勝負,蓋皆理勢之必然。平心而論,何、
李如齊桓、晉文,功烈震天下,而霸氣終存。東陽如衰周、弱魯,力不足御強橫,
而典章文物尚有先王之遺風。殫後來雄偉奇傑之才,終不能擠而廢之,亦有由矣。
其集舊版已毀。此本為國朝康熙壬戌茶陵州學正廖方達所校刻。凡《詩稿》二十
卷,《文稿》三十卷,《詩後稿》十卷,《文後稿》三十卷。又《雜稿》十卷,
曰《南行稿》,曰《北上錄》,曰《經筵講讀》,曰《東祀錄》,曰《集句錄》,
曰《哭子錄》,曰《求退錄》,凡七種。其《詩後稿》本十卷,《張鴻烈跋》作
二十卷,筆誤也。前有正德丙子《楊一清序》,及東陽《自序》。然《自序》為
擬古樂府作,不為全集作,後人移弁全集耳。
△《清谿漫稿》·二十四卷(浙江汪汝瑮家藏本)
明倪岳撰。岳字舜咨,錢塘人,徙居上元,南京禮部尚書謙之子也。登天順
甲申進士,官至吏部尚書,諡文毅。事跡具《明史》本傳。岳承其家學,研精典
籍。明代父子俱入翰林,官九列,俱有文集傳世者,以倪氏為首。其居官不徇名
譽,銓政平允,與王恕、彭韶等俱為孝宗時名臣。史稱其為禮部長貳時,禮文制
度,率待岳而決,論事未嘗苟同。前後陳請百餘事,軍國弊政,剔抉無遺。疏出,
人多傳錄之。今集中疏議共五十九篇,與所謂百餘事者不合,疑刊集時已有所刪
擇。然如《正祀典》、《陳災異》及《論西北用兵》諸奏,皆建白之最大者,已
具在其中,所言簡切明達,得告君之體,頗有北宋諸賢奏議遺風。他文亦浩翰流
轉,不屑為追章琢句之習。蓋當時正人在位,為明治全盛之時。故岳雖不以文名,
而乘時發抒,類皆經世有本之言,如布帛菽粟之切於日用,亦可知文章之關乎氣
運矣。
△《康齋文集》·十二卷(江蘇周厚堉家藏本)
明吳與弼撰。弼字子傅,臨川人,天順元年以忠國公石亨薦,徵至京師,授
左春坊左諭德,辭不就職,詔行人護送歸,事跡具《明史·儒林傳》。其集初刻
於撫州,凡四卷,歲久漫漶。此本乃崇禎壬申江南提學副使陳維新所刻。分為詩
七卷,奏疏、書、雜著一卷,序一卷,記一卷,目錄一卷,跋、贊、銘、啟、墓
志、墓表、祭文一卷。其詩自永樂庚寅至正統辛酉,皆編年。以下則有《洪都稿》、
《游金陵稿》、《適上饒稿》、《金台往復稿》、《西遊稿》、《適閩稿》、
《東遊稿》、《東遊饒州稿》諸名,而所注某稿止此之後,又有附贅之詩,蓋亦
以編年續入者也。與弼出處之間,物論頗有異同。尹直作《瑣綴錄》,詆之尤力。
雖不免恩怨之口,然為石亨作族譜跋,稱“天順戊寅七月二十一日門下士崇仁吳
與弼拜觀”。其文今載十二卷中,決非尹直所竄入。《陳維新序》引薛瑄受知王
振為解,《劉世節序》又引孔子欲見佛肸為解,究不能厭天下之心也。其講學之
功,備見於日錄。第一條即稱乙巳夢見孔子、文王。第二條又稱夢見朱子。後又
稱丙子三月初一日夢訪朱子。五月二十五夜夢孔子之孫奉孔子之命來訪。辛巳食
後倦寢,夢朱子父子來枉顧。此猶可雲嚮慕之極,因心生象,於理亦或有之。至
稱新居栽竹夜歸,其妻亦夢一老人,攜二從者,雲孔夫子到此相訪,則無乃其妻
戲侮弄之,而與弼不覺歟。觀其稱隨處惟嘆聖人難學,又稱一味學聖人,克其不
似聖人者。其高自位置,真可謂久假而不歸,烏知其非有也。然與弼之學,實能
兼采朱、陸之長,而刻苦自立。其及門弟子陳獻章得其靜觀涵養,遂開白沙之宗。
胡居仁得其篤志力行,遂啟餘乾之學。有明一代,兩派遞傳,皆自與弼倡之,其
功未可以盡沒。其詩文亦皆淳實近理,無後來滉漾恣肆之談。又不得以其急於行
道,躁於求名,遂並其書而詆之也。
△《樓居雜著》·一卷、《野航詩稿》·一卷、《野航文稿》·一卷、《附
錄》·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朱存理撰。存理有《旌孝錄》,已著錄。據文徵明作《存理墓誌》,稱所
著有《野航集》,不言卷數。存理自作募刻詩疏,稱選得一百首之外。沈周題其
《詩稿》,亦有“雖止百篇諸體備,不拘一律大方諧”句,知其集不過一卷。
《千頃堂書目》載其《野航漁歌》、《鶴岑集》二種,亦不言卷數,蓋已久佚。
是編為其族孫觀潛所輯。惟《樓居雜著》一卷為當時原帙。凡題跋二十二篇,引
一篇,逸事一篇,記二篇,尺牘二篇,募疏二篇,然雜亂無次第。又以王鏊《募
造野航疏》一篇竄入其中,殊不可解。《詩稿》、《文稿》各一卷,則觀潛采掇
諸書而成。《詩稿》僅十四首,其中一為佚句,一為聯句,實止十二首,仍冠以
楊循吉、祝允明二《序》。《文稿》亦僅十篇,而見於《吳都文粹續集》者八,
益以欣賞編所載一跋及顧氏憩賢堂所藏一帖而已。《附錄》一卷,雜錄存理逸事
及諸家詩文為存理而作者,而以觀潛跋語終焉。存理嗜古,精賞鑒。雜著中如
《題雲林子詩後》、《跋席上腐談》、《跋夷白齋稿》、《跋夷白齋拾遺》、
《書楊鐵崖遺文》、《書吾氏類集》、《跋鳴鶴餘音後》諸篇,皆足以考證諸書
之始末。詩文則皆散佚之餘,不足以盡所長,姑附存以備一家耳。何良俊《四友
齋叢說》記當時盛推其“萬事不如杯在手,一年幾見月當頭”句,其事今載《附
錄》中。然二語格意殊卑,不審何以傳誦。折楊皇荂,嗑然而笑,殊不足為存理
重。蓋成、弘之際,大抵沿台閣舊體。故見一本色之語,遽覺耳目一新,而不知
實非其至也。
卷一百七十  集部二十三_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原文_國學 其它0

猜你喜歡

卷一百七十  集部二十三_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原文_國學 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