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十 史部六
○別史類
《漢藝文志》無史名,《戰國策》、《史記》均附見於《春秋》。厥後著作
漸繁,《隋志》乃分《正史》、《古史》、《霸史》諸目。然梁武帝、元帝《實
錄》列諸《雜史》,義未安也。陳振孫《書錄解題》創立《別史》一門,以處上
不至於正史,下不至於雜史者。義例獨善,今特從之。蓋編年不列於正史,故凡
屬編年,皆得類附。《史記》、《漢書》以下,已列為正史矣。其岐出旁分者,
《東觀漢記》、《東都事略》、《大金國志》、《契丹國志》之類,則先資草創。
《逸周書》、《路史》之類,則互取證明。《古史》、《續後漢書》之類,則檢
校異同。其書皆足相輔,而其名則不可以並列。命曰《別史》,猶大宗之有別子
云爾。包羅既廣,六體兼存。必以類分,轉形瑣屑。故今所編錄,通以年代先後
為敘。
△《逸周書》·十卷(內府藏本)
舊本題曰《汲冢周書》。考《隋經籍志》、《唐藝文志》,俱稱此書以晉太
康二年得於魏安釐王冢中。則汲冢之說,其來已久。然《晉書·武帝紀》及《荀
勖》、《束晳傳》,載汲郡人不準所得《竹書》七十五篇,具有篇名,無所謂
《周書》。杜預《春秋集解後序》,載汲冢諸書,亦不列《周書》之目。是《周
書》不出汲冢也。考《漢書·藝文志》先有《周書》七十一篇,今本比班固所紀
惟少一篇。陳振孫《書錄解題》,稱凡七十篇,《敘》一篇在其末。京口刊本,
始以《序》散入諸篇,則篇數仍七十有一,與《漢志》合。司馬遷紀武王克商事,
亦與此書相應。許慎作《說文》,引《周書》“大翰若翬雉”,又引《周書》
“豲有爪而不敢以撅”。馬融注《論語》,引《周書·月令》。鄭玄注《周
禮》,引《周書·王會》,注《儀禮》,引《周書·以唐以閭》。皆在汲冢前,
知為漢代相傳之舊。郭璞注《爾雅》,稱《逸周書》。李善《文選注》所引,亦
稱《逸周書》。知晉至唐初,舊本尚不題“汲冢”。其相沿稱汲冢者,殆以梁任
昉得《竹簡漆書》,不能辨識,以示劉顯。顯識為孔子刪書之餘。其時《南史》
未出,流傳不審,遂誤合《汲冢》、《竹簡》為一事,而修《隋志》者誤采之耶。
鄭元祐作《大戴禮後序》,稱《文王官人篇》與《汲冢周書官人解》相出人。
《汲冢書》出於晉太康中,未審何由相似云云。殊失之不考。《文獻通考》所引
《李燾跋》及劉克莊《後村詩話》,皆以為漢時本有此書,其後稍隱,賴汲冢竹
簡出,乃得復顯。是又心知其非而巧為調停之說。惟舊本載嘉定十五年《丁黼跋》,
反覆考證,確以為不出汲冢。斯定論矣。其書載有太子晉事,則當成於靈王以後。
所云文王受命稱王,武王、周公私計東伐,俘馘殷遺,暴殄原獸,輦括寶玉,動
至億萬,三發下車,懸紂首太白,又用之南郊,皆古人必無之事。陳振孫以為戰
國後人所為,似非無見。然《左轉》引《周志》“勇則害上,不登於明堂”。又
引《書》“慎始而敬終,終乃不困”。又引《書》“居安思危”。又稱“周作九
刑”。其文皆在今《書》中,則春秋時已有之。特戰國以後又輾轉附益,故其言
駁雜耳。究厥本始,終為三代之遺文,不可廢也。近代所行之本,皆闕《程寤》、
《秦陰》、《九政》、《九開》、《劉法》、《文開》、《保開》、《八繁》、
《箕子》、《耆德》、《月令》十一篇。餘亦文多佚脫。今考《史記·楚世家》
引《周書》“欲起無先”,《主父偃傳》引《周書》“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用”,
《貨殖傳》引《周書》“農不出則乏其食,工不出則乏其事,商不出則三寶絕,
虞不出則財匱少”;《漢書》引《周書》“無為創首,將受其咎”,又引《周書》
“天子不取,反受其咎”;《唐六典》引《周書》“湯放桀,大會諸侯,取天子
之璽,置天子之座”,今本皆無之。蓋皆所佚十一篇之文也。觀李燾所跋,已有
脫爛難讀之語,則宋本已然矣。
△《東觀漢記》·二十四卷(永樂大典本)
案《東觀漢記》,《隋書·經籍志》稱,長水校尉劉珍等撰。今考之范《書》,
珍未嘗為長水校尉。且此書創始在明帝時,不可題珍等居首。案:《范書·班固
傳》云:明帝始詔班固與睢陽令陳宗、長陵令尹敏、司隸從事孟異共成《世祖本
紀》。因又撰功臣、平林、新市、公孫述事作《列傳》、《載記》二十八篇。此
《漢記》之初創也。劉知幾《史通·古今正史篇》云:安帝詔史官謁者僕射劉珍、
諫議大夫李尤雜作《紀》、《表》、《名臣》、《節士》、《儒林》、《外戚》
諸傳,起建武,訖永初。《范書·劉珍傳》,亦稱鄧太后詔珍與劉騊駼作
《建武以來名臣傳》。此《漢記》之初續也。《史通》又云:珍、尤繼卒,復命
侍中伏無忌與諫議大夫黃景作《諸王》、《王子》、《功臣恩澤侯表》,與《單
於》、《西羌傳》、《地理志》。元嘉元年,復令大中大夫邊韶、大軍營司馬崔
寔、議郎朱穆、曹壽雜作《孝穆崇》二皇及《順烈皇后傳》。又增《外戚傳》入
安思等後。《儒林傳》入崔篆諸人。寔、壽又與議郎延篤雜作《百官表》、順帝
功臣《孫程》、《郭願》、《鄭眾》、《蔡倫》等傳凡百十有四篇,號曰《漢記》。
《范書·伏湛傳》亦云:元嘉中,桓帝詔伏無忌與黃景、崔寔等共撰《漢紀》。
《延篤傳》亦稱篤與朱穆、邊韶共著作《東觀》。此《漢記》之再續也。蓋至是
而史體粗備,乃肇有《漢記》之名。《史通》又云:熹平中,光祿大夫馬日磾、
議郎蔡邕、楊彪、盧植著作《東觀》,接續紀傳之可成者。而邕別有《朝會》、
《車服》二志。後坐事徙朔方,上書求還,續成十志。董卓作亂,舊文散逸。及
在許都,楊彪頗存注紀。案:《范書·蔡邕傳》,邕在東觀,與盧植、韓說等撰
補《後漢記》,所作《靈紀》及《十意》,又補諸《列傳》四十二篇。因李傕
之亂,多不存。《盧植傳》亦稱,熹平中,植與邕、說並在東觀,補續《漢記》。
又劉昭補註《司馬書》,引《袁崧書》云:劉洪與蔡邕共述《律曆紀》。又引
《謝承書》云:胡廣博綜舊儀,蔡邕因以為志。又引《謝沈書》云:蔡邕引中興
以來所修者為《祭祀志》。章懷太子《范書注》,稱邕上書云:臣科條諸志,所
欲刪定者一,所當接續者四,前志所無,臣欲著者五。此《漢記》之三續也。其
稱《東觀》者,《後漢書注》引雒陽宮殿名云:南宮有東觀。《范書·竇章傳》
云:永國中,學者稱東觀為老氏藏室,道家蓬萊山。蓋東漢初,著述在蘭台,至
章和以後,圖籍盛於東觀,修史者皆在是焉,故以名書。《隋志》稱書凡一百四
十三卷,而《新舊唐書志》則雲一百二十六卷,又錄一卷。蓋唐時已有闕佚。
《隋志》又稱是書起光武,訖靈帝。今考《列傳》之文,間紀及獻帝時事,蓋楊
彪所補也。晉時以此書與《史記》、《漢書》為三史,人多習之。故六朝及初唐
人隸事釋書,類多徵引。自唐章懷太子集諸儒注《范書》,盛行於代,此書遂微。
北宋時尚有殘本四十三卷。趙希弁《讀書附志》、邵博《聞見後錄》並稱其書乃
高麗所獻,蓋已罕得。南宋《中興書目》則止存《鄧禹》、《吳漢》、《賈復》、
《耿弇》、《寇恂》、《馮異》、《祭遵》、《景丹》、《蓋延》九傳,共八卷。
有蜀中刊本流傳,而錯誤不可讀。上蔡任始以秘閣本讎校,羅願為序行之,
刻版於江夏。又陳振孫《書錄解題》稱,其所見本,卷第凡十二,而闕第七、第
八二卷。卷數雖似稍多,而核其《列傳》之數,亦止九篇。則固無異於書目所載
也。自元以來,此書已佚。《永樂大典》於鄧、吳、賈、耿諸韻中,並無《漢記》
一語。則所謂九篇者,明初即已不存矣。本朝姚之駰撰《後漢書補逸》,曾蒐集
遺文,析為八卷。然所采只據劉昭《續漢書十志補註》、《後漢書注》、虞世南
《北堂書鈔》、歐陽詢《藝文類聚》、徐堅《初學記》五書。又往往掇拾不盡,
掛漏殊多。今謹據姚本舊文,以《永樂大典》各韻所載,參考諸書,補其闕逸,
所增者幾十之六。其書久無刻版,傳寫多訛。姚本隨文鈔錄,謬戾百出。且《漢
記·目錄》雖佚,而紀、表、志、傳、載記諸體例,《史通》及各書所載,梗概
尚一一可尋。姚本不加考證,隨意標題,割裂顛倒,不可殫數。今悉加釐正,分
為《帝紀》三卷、《年表》一卷、《志》一卷、《列傳》十七卷、《載記》一卷。
其篇第無可考者,別為《佚文》一卷,而以《漢紀》與《范書》異同附錄於末。
雖殘珪斷璧,零落不完,而古澤斑斕,罔非瑰寶。書中所載,如章帝之詔增修群
祀、杜林之議郊祀、東平王蒼之議廟舞,並一朝大典,而《范書》均不詳載其文。
他如張順預起義之謀、王常贊昆陽之策、楊政之嚴正、趙勤之潔清,亦復概從闕
如,殊為疏略。惟賴茲殘笈,讀史者尚有所稽。則其有資考證,良非淺鮮,尤不
可不亟為表章矣。
△《建康實錄》·二十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唐許嵩撰。嵩自署曰高陽,蓋其郡望。其始末則不可考。書中備記六朝事跡,
起吳大帝迄陳後主,凡四百年,而以後梁附之。六朝皆都建康,故以為名。其積
算年數,迄唐至德元年丙申而止,則肅宗時人也。前有《自序》,謂今質正傳,
旁采遺文,具君臣行事。事有詳簡,文有機要,不必備舉。若土地山川,城池宮
苑,各明處所,用存古蹟。其異事別聞,辭不相屬,則皆註記以益見知,使周覽
而不煩,約而無失云云。蓋其義例主於類敘興廢大端,編年紀事,而尤加意於古
跡。其間如晉以前諸臣事實,皆用實錄之體,附載於薨卒條下。而宋以後復沿本
史之例,各為立傳,為例未免不純。又往往一事而重複牴牾。至於名號稱謂,略
似《世說新語》,隨意標目,漫無一定。於史法尤乖。然引據廣博,多出正史之
外。唐以來考六朝遺事者,多援以為徵。如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引以證曹不
興、顧愷之、陸探微畫品。鄭文寶《南唐近事》,引以證玄武湖。劉羲仲《通鑑
問疑》載《宋書·高祖紀》景平二年書日食舛誤,劉恕修《長編》,定日食在是
年二月癸巳朔。皆取此書為據。又陳後主時覆舟山及蔣山松柏常出木醴,俗呼雀
餳之類,《陳書》遺漏不載。王鞏《甲申雜錄》亦取此書為據。謝尚謂蔡謨讀
《爾雅》不熟,幾為《勸學》死(案《勸學》,《荀子》第一篇,“蟹有六跪二
螯”即是篇之語),《晉書》誤作“勤學”。姚寬《西溪叢語》亦據此書駁正。
又裴子野《宋略》,當時所稱良史,沈約自以為不及者,今已不傳。《資治通鑑》
載有論贊數條,亦多首尾不具。而是書於劉宋一代,全據為藍本。並子野論贊之
詞,尚存什一。是亦好古者所宜參證矣。《新唐書志》載入《雜史類》,蓋以所
載非一代之事,又不立紀傳之名,尚為近理。《郡齋讀書志》載入《實錄類》,
已不免循名失實。馬端臨《經籍考》載入《起居注類》,則乖舛彌甚。至鄭樵
《藝文略》編年一類,本案代分編,乃以此書系諸劉宋之下,與《宋春秋》、
《宋紀》並列,尤為紕繆。今考所載,惟吳為僣國,然《三國志》已列《正史》,
故隸之於《別史類》焉。
△《隆平集》·二十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舊本題宋曾鞏撰。鞏,字子固,南豐人。嘉祐二年進士。調太平州司法參軍,
召為集賢校理,出知福、明諸州。神宗時官至中書舍人。事跡具《宋史》本傳。
是書紀太祖至英宗五朝之事,凡分目二十有六,體似會要。又立傳二百八十四,
各以其官為類。前有紹興十二年《趙伯衛序》。其記載簡略瑣碎,頗不合史法。
晁公武《讀書志》摘其記《太平御覽》與《總類》為兩書之誤,疑其非鞏所作。
今考鞏本傳,不載此集。曾肇作《鞏行狀》,及韓維撰《鞏神道碑》,臚述所著
書甚備,亦無此集。據《玉海》,元豐四年七月,鞏充史館修撰。十一月,鞏上
《太祖總論》,不稱上意,遂罷修五朝史。鞏在史館,首尾僅五月,不容遽撰此
本以進。其出於依託,殆無疑義。然自北宋之末已行於世。李燾作《續通鑑長編》,
如李至拜罷等事,間取其說,則當時固存而不廢。至元修《宋史》、袁桷作《搜
訪遺書條例》,亦列及此書,以為可資援證。蓋雖不出於鞏,要為宋人之舊笈。
故今亦過而存之,備一說焉。
△《古史》·六十卷(副都御史黃登賢家藏本)
宋蘇轍撰。轍有《詩傳》,已著錄。轍以司馬遷《史記》多不得聖人之意,
乃因遷之書,上自伏羲、神農,下訖秦始皇,為《本紀》七、《世家》十六、
《列傳》三十七。自謂追錄聖賢之遺意,以明示來世。至於得失成敗之際,亦備
論其故。以今考之,如於《三皇紀》增入道家者流。謂黃帝以無為為宗,其書與
老子相出入。於《老子傳》附以佛家之說,謂釋氏視老子體道愈遠,而立於世之
表。於《孟子傳》謂,孟子學於子思,得其說而漸失之,反稱譽田駢、慎到之徒。
又謂其為佛家所謂鈍根聲聞者。班固論遷之失,首在先黃老而後六經。轍所更定,
烏在其能正遷耶?《朱子語錄》曰:伯恭子約宗太史公之學,某嘗與之痛辨。子
由《古史》言馬遷淺陋而不學,疏略而輕信。此二句最中馬遷之失,伯恭極惡之。
《古史序》云:“古之帝王,其必為善,如火之必熱,水之必寒。其不為不善,
如騶虞之不殺,竊脂之不穀。”此語最好。某嘗問伯恭,此豈馬遷之所及。然子
由此語雖好,卻又有病處。如雲帝王之道以無為為宗之類,他只說得個頭勢大,
然下面工夫又皆空疏云云。蓋與呂祖謙議論相激,故平日作《雜學辨》以攻轍,
此時反為之左袒。然其混合儒、墨之失,亦終不能為之掩也。平心而論,史至於
司馬遷,猶詩至於李、杜,書至於鍾、王,畫至於顧、陸,非可以一支一節比擬
其長短者也。轍乃欲點定其書,殆不免於輕妄。至其糾正補綴,如《史記》載堯
典妻舜之後,瞽<目叟>尚欲殺舜,轍則本《尚書》謂妻舜在瞽瞍允若之後。《史記》
載伊尹以負鼎說湯,造父御周穆王見西王母事,轍則刪之。《史記》不載禱雨桑
林事,轍則增之。《宋世家》,《史記》贊宋襄公泓之戰為禮讓,轍則貶之。辨
《管子》之書為戰國諸子所附益。於《晏子傳》增入晏子處崔杼之變,知陳氏之
篡與諷諫數事。於宰我則辨其無從叛之事。於子貢則辨其無亂齊之事。又據《左
氏傳》為《柳下惠》、《曹子臧》、《吳季札》、《範文子》、《叔向》、《子
產》等傳,以補《史記》所未及。《魯連傳》附以《虞卿》,《刺客傳》不載
《曹沫》。其去取之間,亦頗為不荀。存與遷書相參考,固亦無不可矣。書中間
有附註,以葉大慶《考古質疑》考之,蓋其子遜之所作。舊本不載其名,今附著
焉。
△《通志》·二百卷(內府刊本)
宋鄭樵撰。樵有《爾雅注》,已著錄。通史之例,肇於司馬遷。故劉知幾
《史通》述二體,則以《史記》、《漢書》共為一體,述六家,則以《史記》、
《漢書》別為兩家,以一述一代之事,一總歷代之事也。其例綜括千古,歸一家
言。非學問足以該通,文章足以鎔鑄,則難以成書。梁武帝作《通史》六百二十
卷,不久即已散佚。故後有作者,率莫敢措意於斯。樵負其淹博,乃網羅舊籍,
參以新意,撰為是編。凡《帝紀》十八卷、《皇后列傳》二卷、《年譜》四卷、
《略》五十一卷、《列傳》一百二十五卷。其《紀傳》刪錄諸史,稍有移掇,大
抵因仍舊目,為例不純。其《年譜》仿《史記》諸表之例,惟間以大封拜、大政
事錯書其中,或繁或漏,亦復多岐,均非其注意所在。其平生之精力,全帙之精
華,惟在《二十略》而已。一曰《氏族》,二曰《六書》,三曰《七音》,四曰
《天文》,五曰《地理》,六曰《都邑》,七曰《禮》,八曰《謚》,九曰《器
服》,十曰《樂》,十一曰《職官》,十二曰《選舉》,十三曰《刑法》,十四
曰《食貨》,十五曰《藝文》,十六曰《校讎》,十七曰《圖譜》,十八曰《金
石》,十九曰《災祥》,二十曰《草木昆蟲》。其《氏族》、《六書》、《七音》、
《都邑》、《草木昆蟲》五略,為舊史之所無。案《史通·書志篇》曰:可以為
志者,其道有三:一曰都邑志,二曰氏族志,三曰方物志。樵增《氏族》、《都
邑》、《草木昆蟲》三略,蓋竊據是文。至於《六書》、《七音》乃國小之支流,
非史家之本義。矜奇炫博,泛濫及之,此於例為無所取矣。餘十五略雖皆舊史所
有,然《謚》與《器服》乃《禮》之子目,《校讎》、《圖譜》、《金石》乃
《藝文》之子目,析為別類,不亦冗且碎乎?且《氏族略》多掛漏,《六書略》
多穿鑿,《天文略》只載《丹元子步天歌》,《地理略》則全抄杜佑《通典·州
郡總序》一篇,前雖先列水道數行,僅雜取《漢書·地理志》及《水經注》數十
則,即《禹貢》山川亦未能一一詳載。《謚略》則別立數門,而沈約、扈琛諸家
之《諡法》悉刪不錄,即《唐會要》所載杲字諸謚,亦並漏之。《器服略》,器
則所載尊彝爵觶之制,制既不詳,又與《金石略》復出;服則全抄杜佑《通典》
之《嘉禮》。其《禮》、《樂》、《職官》、《食貨》、《選舉》、《刑法》六
略,亦但刪錄《通典》,無所辨證。至《職官略》中,以《通典注》所引之典故,
悉改為案語大書,更為草率矣。《藝文略》則分門太繁。又韓愈《論語解》、
《論語類》前後兩齣。張弧《素履子》儒家、道家兩齣。劉安《淮南子》道家、
雜家兩齣。荊浩《筆法記》,乃論畫之語,而列於《法書類》。《吳興人物誌》、
《河西人物誌》,乃傳記之流,而列於《名家類》。段成式之《玉格》,乃《酉
陽雜俎》之一篇,而列於《寶器類》,尤為荒謬。《金石略》則鐘鼎碑碣,核以
《博古》、《考古》二圖,《集古》、《金石》二錄,脫略至十之七八。《災祥
略》則悉抄諸史《五行志》。《草木昆蟲略》則並《詩經》、《爾雅》之註疏亦
未能詳核。蓋宋人以義理相高,於考證之學,罕能留意。樵恃其該洽,睥睨一世,
諒無人起而難之,故高視闊步,不復詳檢,遂不能一一精密,致後人多所譏彈也。
特其採摭既已浩博,議論亦多警辟。雖純駁互見,而瑕不掩瑜,究非游談無根者
可及。至今資為考鏡,與杜佑、馬端臨書並稱“三通”,亦有以焉。
△《東都事略》·一百三十卷(浙江孫仰曾家藏本)
宋王偁撰。偁,字季平,眉州人。父賞,紹興中為實錄修撰。偁承其家學,
旁搜九朝事跡,采輯成編。洪邁修四朝國史,奏進其書,以承議郎知龍州,特授
直秘閣。其書為《本紀》十二、《世家》五、《列傳》一百五、《附錄》八。敘
事約而該,議論亦皆持平。如康保裔不列於《忠義》,張方平、王拱辰不諱其瑕
疵,皆具史識。熙寧之啟釁、元符之紹述,尤三致意焉。《朱勔傳》後附載僧祖
秀《艮岳記》,蓋仿《三國志·諸葛亮傳》後附載《文集目錄》及陳壽《進表》
之例。雖非史法,亦足資考證。而南宋諸人,乃多不滿其書。蓋偁閉門著述,不
入講學之宗派。黨同伐異,勢所必然,未可據為定論也。近時汪琬,復謂元修
《宋史》,實據此書為稿本。以今考之,惟《文藝傳》為《宋史》所資取,故所
載北宋為多,南宋文人寥寥無幾。其餘事跡異同,如符彥卿二女為周室後,而
《宋史》闕其一。劉美本姓龔,冒附於《外戚》,事略直書其事,《宋史》采其
家傳,轉為之諱。趙普先閱章奏,田錫極論其非,而《宋史》誤以為群臣章奏,
必先白錫。楊守一以涓人補右班殿直,遷翰林副使,而《宋史》誤作翰林學士。
新法初行,坐倉糴米,吳申等言其不便,《宋史》誤以為司馬光之言。至地名、
諡法,《宋史》尤多舛謬。元人修史,蓋未嘗考證此書。琬之言未得其實也。其
中如張齊賢以雍熙三年忤旨出外,而誤作自請行邊。以副使王履《楚辭》誤屬之
李若水。又不載王履於《忠義傳》。雖不免間有牴牾,然宋人私史,卓然可傳者,
唯偁與李燾、李心傳之書而三。固宜為考宋史者所寶貴矣。
△《路史》·四十七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宋羅泌撰。泌,字長源,廬陵人。是書成於乾道庚寅。凡《前紀》九卷,述
初三皇至陰康無懷之事;《後紀》十四卷,述太昊至夏履癸之事;《國名紀》八
卷,述上古至三代諸國姓氏地理,下逮兩漢之末;《發揮》六卷、《餘論》十卷,
皆辨難考證之文。其《國名紀》第八卷,載《封建後論》一篇、《究言》一篇、
《必正劄子》一篇、《國姓衍慶紀原》一篇,蓋以類相附。惟歸愚子《大衍數》
一篇、《大衍說》一篇、《四象說》一篇,與《封建》渺無所涉。考《發揮》第
一卷之首,有《論太極》一篇、《明易彖象》一篇、《易之名》一篇,與《大衍》
等三篇為類。疑本《發揮》之文,校刊者以卷帙相連,誤竄入《國名紀》也。泌
《自序》謂:皇甫謐之《世紀》、譙周之《史考》、張愔之《系譜》、馬總之
《通曆》、諸葛耽之《帝錄》、姚恭年之《歷帝紀》、小司馬之《補史》、劉恕
之《通鑑外紀》,其學淺狹,不足取信。蘇轍《古史》,第發明索隱之舊,未為
全書。因著是編。《餘論》之首釋名書之義,引《爾雅》訓路為大,所謂《路史》,
蓋曰大史也。句xia6*注文,題其子苹所撰。核其詞義,與泌書詳略相補,似出一手,
殆自注而嫁名於子歟。皇古之事,本為茫昧。泌多采緯書,已不足據。至於《太
平經》、《洞神經》、《丹壺記》之類,皆道家依託之言,乃一一據為典要,殊
不免龐雜之譏。《發揮》、《餘論》皆深斥佛教。而說易數篇,乃義取道家。其
青陽遺珠一條,論大惑有九,以貪仙為材者之惑、諛物為不材之惑,尤為偏駁。
然引據浩博,文采瑰麗。劉勰《文心雕龍·正緯篇》曰:羲、農、軒、皞之源,
山、瀆、鍾律之要,白魚赤烏之符,黃金、紫玉之瑞,事豐奇偉,詞富膏腴。無
益經典,而有助文章。是以後來詞人,採摭英華。泌之是書,殆於此類。至其
《國名紀》、《發揮》、《餘論》,考證辨難,語多精核,亦頗有祛惑持正之論,
固未可盡以好異斥矣。
△《契丹國志》·二十七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宋葉隆禮撰。隆禮,號漁林,嘉興人。淳祐七年進士。由建康府通判,歷官
秘書丞。奉詔撰次遼事為此書。凡《帝紀》十二卷、《列傳》七卷、《晉降表宋
遼誓書議書》一卷、《南北朝及諸國饋貢禮物數》一卷、《雜載地理及典章制度》
二卷、《行程錄及諸雜記》四卷。錢曾《讀書敏求記》,稱其書法謹嚴,筆力詳
贍,有良史風。而蘇天爵《三史質疑》則謂隆禮不及見國史,其說多得於傳聞,
譏其失實甚多。今觀其書,大抵取前人紀載原文,分條採摘,排比成編。穆宗以
前紀傳,則本之《資治通鑑》。穆宗以後紀傳及諸雜紀,則本之李燾《長編》等
書。其《胡嶠陷北記》,則本之《歐史》。《四夷附錄》、《諸番記》及《達錫
伊都》等傳,則本之洪皓《松漠記聞》。雜記則本之武圭《燕北雜記》。(案圭
書今不傳,其言略見曾慥《類說》。)皆全襲其詞,無所更改。間有節錄,亦
多失當。如《通鑑》載太祖始立為王事,上雲恃強不受代,故下雲七部求如約,
今此書刪去不受代之文,則所謂如約者果何事乎?又《長編》載聖宗南侵事,雲
天雄軍聞契丹至,闔城惶遽。契丹潛師城南,設伏狄相廟,遂南攻德清。王欽若
遣將追擊,伏起,天雄兵不能進退,其情事甚明。今此書於闔城惶遽下即接伏起
云云,而盡刪其潛師設伏之文,則所伏者果誰之兵乎?又《松漠記聞》載黃頭女
真,金人每當出戰,皆令前驅。蓋洪皓所親見,其為金人,事甚明。今此書乃徑
改金人為契丹,采入《遼志》,則益為顛倒事實矣。又《帝紀》中凡日食星變諸
事,皆取《長編》所記,案年臚載。然遼、宋曆法不齊,朔閏往往互異。如聖宗
開泰九年,遼二月置閏,宋十二月置閏,宋之七月,在遼當為八月。而此書仍依
宋法書七月朔日食。此類亦俱失考。蓋隆禮生南渡後,距遼亡已久,北土載籍,
江左亦罕流傳,僅據宋人所修史傳及諸說部抄撮而成,故本末不能悉具。蘇天爵
所論,深中其失。錢曾蓋未之詳核也。特諸家目錄所載,若《遼庭須知》、《使
遼圖鈔》、《北遼遺事》、《契丹疆宇圖》、《契丹事跡》諸書,隆禮時尚未盡
佚,故所錄亦頗有可據。如道宗壽隆紀年,此書實作“壽昌”,與《遼史》所遺
碑刻之文併合,可以證《遼史》之誤。又《天祚紀》所載與金攻戰及兵馬漁獵諸
事,較《遼史》紀志為詳,存之亦可備參考。惟其體例參差,書法顛舛。忽而內
宋,則或稱遼帝,或稱國主;忽而內遼,則以宋帝年號分注遼帝年號之下。既自
相矛盾。至楊承勛劫父叛君,蔑倫傷教,而取胡安國之謬說,以為變不失正,尤
為無所別裁。又書為奉宋孝宗敕所撰,而所引安國說,乃稱安國之謚。於君前臣
名之義,亦復有乖。今並仰遵聖訓,改正其訛,用以昭千古之大公,垂史冊之定
論焉。
△《大金國志》·四十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舊本題宋宇文懋昭撰。前有端平元年《進書表》一通,自署淮西歸正人改授
承事郎工部架閣,而不詳其里貫。《表》中有“偷生淮浦,少讀父書”等語。亦
不知其父何人也。書中取金太祖至哀宗九主一百十七年事跡,裒集匯次。凡《紀》
二十六卷、《開國功臣傳》一卷、《文學翰苑傳》二卷、《雜錄》三卷、《雜載
制度》七卷、《許亢宗奉使行程錄》一卷。似是雜采諸書,排比而成。所稱義宗
即哀宗。《金史》謂息州行省所上謚,而此則雲金遺臣所上,與史頗不合。又懋
昭既降宋,即當以宋為內詞。乃書中分注宋年,又直書康王出質,及列北遷宗族
於獻俘,殊為失體。故錢曾《讀書敏求記》嘗稱為無禮於君之甚者。然其可疑之
處,尚不止此。詳悉檢勘,紕漏甚多。如《進書表》題端平元年正月十五日,而
金亡即在是月十日,相距僅五日,豈遽能成書進獻。又紀錄蔡州破事如是之詳,
於情理頗不可信。又端平正當理宗時,而此書大書宋寧宗太子不得立,立其侄為
理宗,於濟邸廢立,略無忌諱。又生而稱謚,舛謬顯然。又懋昭以金人歸宋,乃
於兩國俱直斥其號,而獨稱元兵為大軍。又稱元為大朝。轉似出自元人之辭,尤
不可解。又《開國功臣傳》僅寥寥數語,而《文學翰苑傳》多至三十二人。驗其
文,皆全錄元好問《中州集》中小傳,而略加刪削。考好問撰此書時,在金亡之
後,原序甚明。懋昭更不應預襲其文。凡此皆疑竇之極大者。其他如愛王作亂等
事,亦多輕信偽書,冗雜失次。恐已經後人竄亂,非復懋昭原本,故牴牾若此。
然其首尾完具,間有與《金史》異同之處,皆足資訂證。所列制度服色,亦能與
《金史》各志相參考。故舊本流傳不廢。今亦著其偽而仍錄其書焉。
△《古今紀要》·十九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宋黃震撰。震字東發,慈谿人,官至浙東提舉,事跡具《宋史·儒林傳》。
是書撮舉諸史,括其綱要。上自三皇,下迄哲宗元符。每載一帝之事,則以一帝
之臣附之。其僣竊割據,亦隨時附見。詞約事該,頗有條貫。非曾先之《十八史
略》之類粗具梗概,傷於疏陋者比。所敘前代諸臣,各分品目。惟北宋諸臣事跡
較歷代稍詳,而無忠佞標題,蓋不敢論定之意也。朱子作《通鑑綱目》,始遵習
鑿齒《漢晉春秋》之例,黜魏帝蜀。同時張栻作《經世紀年》,蕭常作《續後漢
書》,持論並同。震傳朱子之學,故是書亦用《綱目》之例。其謂論昭烈者每以
族屬疏遠為疑。使昭烈果非漢子孫,曹操蓋世奸豪,豈不能聲其罪而誅其偽。今
反去之千百載下,而創疑其譜牒耶。其所發明可謂簡而盡矣。
△《續後漢書》·四十七卷(編修莊承籛家藏本)
宋蕭常撰。常,廬陵人,鄉貢進士。初,常父壽朋,病陳壽《三國志》帝魏
黜蜀,欲為更定,未及成書而卒。常因述父志為此書。以昭烈帝為正統,作《帝
紀》二卷、《年表》二卷、《列傳》十八卷,以《吳》、《魏》為《載記》,凡
二十卷。又別為《音義》四卷、《義例》一卷。於《蜀志》增《傳》四十二,廢
《傳》四。移《魏志》傳入漢十。《吳志》廢《傳》二十。《魏志》廢《傳》八
十九。多援《裴注》以入傳。其增傳亦皆取材於注。間有注所未及者,建安以前
事則據范書,建安以後則不能復有所益。蓋其大旨在書法,不在事實也。然其義
例精審,實頗得史法。如魏、吳諸臣本附見二國《載記》之後,而中有一節可名,
如孟宗、陳表等,則別入《孝友傳》;杜德、張悌等,則別入《忠義傳》;管寧、
吳范等,則別入《隱逸方技傳》。其體實本之《晉書》。又曹操封魏公,加九錫
等事,《陳志》皆稱天子命公,而此乃書操自為云云。則本之范蔚宗《後漢書》
本紀。其他筆削,亦類多謹嚴。惟《陳志·先主傳》稱封涿縣陸城亭侯,而常於
《昭烈紀》但云封陸城侯。《陳志》建安十四年魏延為都督,而常則雲拔魏延為
鎮遠將軍。《裴注》概無此語,不知常何所本。然常之所長,不在考證。殆偶然
筆誤,非別有典據也。常成此書時,嘗以《表》自進於朝。所列但有《本紀》、
《表》、《傳》、《載記》,而無《音義》。至《周必大序》,始並《音義》言
之。或成書之後,又續輯補入歟。
△《續後漢書》·九十卷(永樂大典本)
元郝經撰。經,字伯常,陵川人,官至翰林侍讀學士,贈昭文館大學士、榮
祿大夫,追封冀國公,諡文忠,事跡具《元史》本傳。經以中統元年使宋,為賈
似道所拘,留居儀真者十六年。於使館著書七種,此即七種之一也。時蕭常《續
後漢書》尚未行於北方,故經未見其本,特著此書,正陳壽帝魏之謬。即《三國
志》舊文,重為改編,而以《裴注》之異同、《通鑑》之去取,參校刊定。原本
九十卷,中間各分子卷,實一百三十卷。升《昭烈》為《本紀》,黜吳、魏為
《列傳》。其諸臣則以漢、魏、吳別之。又別為《儒學》、《文藝》、《行人》、
《義士》、《高士》、《死國》、《死虐》、《技術》、《狂士》、《叛臣》、
《篡臣》、《取漢》、《平吳》、《列女》、《四夷》諸傳。復以壽書無《志》,
作《八錄》以補其闕。各冠以《序》,而終以《議贊》。別有義例,以申明大旨。
持論頗為不苟,而亦不能無所出入。如士燮、太史慈皆委質吳廷,而入之漢臣;
李密初仕漢,終仕晉,《晉書》以《陳情》一表列之《孝友》,而入之《高士》,
則於名實為乖。又黃憲卒於漢安之世,葛洪顯於晉元之朝,而皆入此書,則時代
並爽。其他漢、晉諸臣以行事間涉三國而收入《列傳》者不一而足。又《八錄》
之中,往往雜采《史記》、《前後漢書》、《晉書》之文。紀載冗沓,亦皆失於
限斷。揆諸義例,均屬未安。然經敦尚氣節,學有本原,故所論說,多有裨於世
教。且經以行人被執,困苦艱辛,不肯少屈其志。故於氣節之士,低徊往復,致
意尤深。讀其書者,可以想見其為人。又非蕭常、謝陛諸家徒推衍《紫陽緒論》
者比也。是書與經所撰《陵川集》,皆延祐戊午,官為刊行。然明以來絕少傳本。
惟《永樂大典》所載尚多。核以原目,惟《年表》一卷、《刑法錄》一卷,全佚
不傳。其全篇完好者猶十之六七。其《序文》、《議贊》,存者亦十之ba6*九。今
各據原目,編輯校正。所分子卷,悉仍其舊。間有殘闕,其文皆已具於《陳志》,
均不復採補,以省繁複。又經所見乃《陳志》舊本,其中字句,與今本往往異同,
謹各加案語標明,以資考證。書中原注,乃書狀官河陽苟宗道所作。經集載《壽
正甫詩》,有“新書總付徐無黨,半臂誰添宋子京”句。正甫即宗道之字,《元
史》所謂經留宋久,書佐皆通於學,苟宗道後至國子祭酒者是也。宗道《序》中
有“繾綣患難十有三年”之語。考經以庚申使宋,則是《序》當作於壬申歲,而
書中不書至元九年。蓋時南北隔絕,尚不知中統之改為至元也。其注於去取義例,
頗有發明,而《列傳》中或有全篇無注者,殆傳寫有所佚脫歟。
△《春秋別典》·十五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薛虞畿撰。前有虞畿《自序》,不署年月。稱嘗閱注牒,見春秋君臣往跡,
不下千事,散見百家,皆三氏所未錄,間或微掇其端,而未究其緒,存其半而不
采其全。因不自度,略仿左例,分十二公,以統其世。稽《三傳》人名,以系其
事。凡十五卷。末又有其弟虞賓《跋》,稱先仲氏輯《春秋別典》,未脫稿而不
幸下世。不無掛甲漏乙、年代倒置之病。故特廣閱博搜,參互考訂。世懸者更,
數殊者析,刪其繁複者十一,苴其闕略者十三云云。則此書乃虞畿兄弟二人相續
而成也。舊無刊版。此本為朱彝尊家所藏,有康熙辛巳十月彝尊題字,惜其抄撮
具有苦心,惟各條之末不疏明出何書。明人之習,大都若是,所譏誠中其病。然
網羅繁富,頗足以廣見聞,要亦博洽之一助也。《虞畿序》自署曰“粵瀛”,
《彝尊跋》稱其字里通志不載,莫得其詳。《虞賓跋》中稱仲氏列章縫,治博士
家言,蓋廣東諸生也。考胡恂《潮州府志》曰:薛虞畿字舜祥,海陽人。初為諸
生。後棄去,隱韓山之麓,以農圃自娛。郡長吏欲致之,鑿垣而遁。著有《聽雨
篷稿》云云。當即其人。又考潮州在梁為東陽州,後改曰瀛州,與“粵瀛”之稱
亦合。惟《志》不言其有此書,疑偶未見耳。《虞畿序》又稱《書目》、《凡例》
列在左方。今卷首有《凡例》七條,而無《書目》,則傳寫者佚之矣。
△《欽定歷代紀事年表》·一百卷
康熙五十一年聖祖仁皇帝御定。初,康熙四十六年聖駕南巡,布衣龔士炯獻
《歷代年表》,所載至隋而止。乃詔工部侍郎周清源重修,未蕆事而清源歿。復
詔內閣學士王之樞踵修,而以清源子嘉禎佐之,乃相續成編。所載事跡,上起帝
堯元載甲辰,下迄元順帝至正二十八年戊申,首末凡三千七百二十五年。其表以
年為經,以國為緯,惟以正統居第一格,為全書之通例。其餘時殊世異,不可限
以一法,則每代變例,而各以例說系表首。大抵準《史記》《年表》、《月表》,
司馬光《資治通鑑目錄》。惟每條多附史評,又每代各冠以《地理圖》、《世系
圖》而總冠以《三元甲子紀年圖》,為小變舊式耳。考《南史·王僧孺傳》,稱
太史公《年表》旁行斜上,體仿《周譜》,則史表實三代之舊法。然《史記》以
下,率以一類自為一表,未能貫通。《資治通鑑目錄》亦粗舉大綱,未能詳備。
近時萬斯同作《歷代史表》,頗稱賅洽,而其大旨惟考核於封爵世系之間,亦未
能上下數千年,使條目分明,脈絡連屬也。是書網羅歷代,總括始終;記錄無遺,
而義例至密;剪裁得體,而書法至明,誠韓愈所稱“紀事必提其要”,歐陽修所
稱“《春秋》之文簡而有法”者也。讀史者奉此一書,亦可以知所津逮矣。
△《欽定續通志》·五百二十七卷
乾隆三十二年奉敕撰,紀傳譜略,一仍鄭氏之舊。惟鄭氏《列傳》因諸史舊
文,標題錯互,而又稍有所改竄。如《史記》無《隱逸傳》,則析伯夷、四皓諸
人以當之。《史記》無《方術傳》,則析司馬季主、扁鵲諸人以當之。《後漢書》
無《孝友傳》,則析毛義、江革諸人以當之。《三國志》無《忠義傳》,則析典
韋諸人以當之。體例自相矛盾。不因不創,乃至於非馬非騾。今參考異同,折衷
沿革,定為二例。一曰異名者歸一。如《五代史·家人傳》析入后妃宗室,《一
行傳》析入《隱逸》、《孝友》。《元史·儒學傳》析入《儒林》、《文苑》。
《宋史·道學傳》併入《儒林》。《元史·釋老傳》併入《方技》。《唐書》、
《明史》《公主傳》附綴宗室。庶各核其實,無致多岐。一曰未備者增修。如
《唐書》之《奸臣》、《叛臣》、《逆臣傳》,《明史》之《閹黨》、《流賊》、
《土司傳》,皆諸史所無,而其目實不可易。今考核事體,亦分立此門。又孔氏
世系封爵《明史》附入《儒林傳》。今則從鄭氏原書《孔子列傳》例,補立《孔
氏後傳》。至於五朝國史,以貳臣別為《列傳》,新出聖裁。於旌別淑慝之中,
寓扶植綱常之意。允昭褒貶之至公,實為古今之通義。今亦格遵彝訓,於前代別
立此門,以昭彰癉。較諸原書體例,實詳且核焉。《二十略》中,變其例者亦有
三。一為《藝文略》。鄭氏但列卷數書名。今各補撰人名氏爵里。一為《圖譜略》。
鄭氏原以《索象》、《原學》、《明用》三篇辨其源流。又以《記有》、《記無》
二篇考其存佚。今刪除諸名,別以《經學》、《天文》、《地理》、《世系》、
《兵刑》、《食貨》、《算術》、《儒學》、《醫藥》為子目。一為《昆蟲草木
略》。所記動植之類,不比文章典制,有時代可分。考鄭氏原書,惟以所撰《詩
名物志》、《爾雅補註》、《本草外類》約而成編。如百蔬未列瓠匏,九穀不收
麰麥,釋魚則存鱣遺鮪,釋獸則有虎無貔,混葍々於瓊茅之葍,合芸薹
於夫須之台,舛漏不一而足。今惟於未載者補其闕遺,已載者正其訛誤。至其煉
石煮丹之類,事涉迂怪,則概不續增。蓋雖同一傳而條理倍為分明,雖同一略而
考證益為精核。斯由於仰承睿鑒,得所折衷,與鄭氏之徒為大言,固迥然異矣。
△《歷代史表》·五十三卷(副都御史黃登賢家藏本)
國朝萬斯同撰。斯同有《廟製圖考》,已著錄。是編以十七史自《後漢書》
以下惟《新唐書》有表,餘皆闕如,故各為補撰。宗《史記》、《前漢書》之例,
作《諸王世表》、《外戚侯表》、《外戚諸王世表》、《異姓諸王世表》、《將
相大臣及九卿年表》。宗《新唐書》之例,作《方鎮年表》、《諸鎮年表》。其
《宦者侯表》、《大事年表》,則斯同自創之例也。其書自正史本紀、志、傳以
外,參考《唐六典》、《通典》、《通志》、《通鑑》、《冊府元龜》諸書,及
各家雜史。次第匯載,使列朝掌故,端緒厘然,於史學殊為有助。考自宋以前,
唯《後漢書》有熊方所補《年表》。他如鄭樵《通志》,《年譜》僅記一朝大事
及正閏始末,其於諸王將相公卿大臣興廢拜罷之由,率略而不書。近人作《十六
國年表》,亦多舛漏。其網羅繁富,類聚區分,均不及斯同此書之賅備。惟《晉
書》既補《功臣世表》,則歷代皆所當補。十六國如成、趙、燕、秦既有《將相
大臣年表》,則十國如南唐、南漢、北漢、閩、蜀不當獨闕。又魏將相大臣中,
不載上大將軍。五代《諸王世表》獨闕後漢,注謂後漢子弟未嘗封王。然考承訓
追封魏王、承勛追封陳王,與後周郯、杞、越、吳諸王事同一例,何以獨削而不
登。是皆其偶有脫略者。然核其大體,則精密者居多,亦所謂過一而功十者矣。
△《後漢書補逸》·二十一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國朝姚之駰撰。之駰,字魯斯,錢塘人,康熙辛丑進士,官至監察御史。是
編搜輯《後漢書》之不傳於今者八家。凡《東觀漢記》八卷,謝承《後漢書》四
卷,薛瑩《後漢書》、張璠《後漢記》、華嶠《後漢書》、謝沈《後漢書》、袁
山松《後漢書》各一卷,司馬彪《續漢書》四卷。劉知幾《史通》稱范蔚宗所采,
凡編年四族、紀傳五家。今袁宏《書》尚有傳本,故止於八也。其捃拾細瑣,用
力頗勤,惟不著所出之書,使讀者無從考證,是其所短。至司馬彪《書》雖佚,
而章懷太子嘗取其十《志》以補范《書》之遺,今《後漢書》內劉昭所著即彪之
《書》,而之駰不究源流,謂之范《志》,乃別采他書之引司馬《志》者錄之。
字句相同,曾莫之悟,其謬實為最甚。然洪邁博極群書,而所作《容齋隨筆》,
亦以司馬《志》為范《志》,則其誤有所承矣。至《東觀漢記》,核以《永樂大
典》所載,較之駰所錄,十尚多其五六。蓋秘府珍藏,非草茅之士所能睹,亦不
能以疏漏咎之駰也。
△《春秋戰國異辭》·五十四卷、《通表》·二卷、《摭遺》·一卷(兩江
總督采進本)
國朝陳厚耀撰。厚耀有《春秋長曆》,已著錄。是編採群書所載與《春秋三
傳》、《國語》、《戰國策》有異同者,分國編次,以備考證,亦間為辨定。又
取《史記》《十二諸侯表》、《六國年表》合而聯之,為《通表》二卷。其諧談
瑣記、神仙藝術,無關體要,難以年次者,別為《摭遺》一卷,以附於後。其
《通表》排比詳明,頗有條理。《異辭》以切實可據者為正文,而百家小說悠謬
荒唐之論皆降一格,附於下。亦頗有體例。雖其間真贗雜糅,如《莊》、《列》
之寓言,《亢倉子》之偽書,皆見採錄,未免稍失裁斷。而採摭浩繁,用力可稱
勤至。又所引諸書,多著明某篇某卷,蓋仿李涪《刊誤》、程大昌《演繁露》之
例。令觀者易於檢核,亦無明人杜撰炫博之弊。蓋馬驌《繹史》用袁樞紀事本末
體,厚耀是書則用齊履謙《諸國統記》體。而驌書兼采《三傳》、《國語》、
《戰國策》,厚耀則皆摭於“五書”之外,尤獨為其難。雖涉蕪雜,未可斥也。
厚耀所著《春秋長曆》及《春秋世族譜》,皆與是編相表里。而自言平生精力,
用於是書者多雲。
△《尚史》·一百七卷(兵部侍郎紀昀家藏本)
國朝李鍇撰。鍇,字鐵君,鑲白旗漢軍。卷首自署曰襄平。考襄平為漢遼東
郡治,今為盛京遼陽州地,蓋其祖籍也。康熙中,鄒平馬驌作《繹史》,採摭百
家雜說,上起鴻荒,下迄秦代,仿袁樞紀事本末之體,各立標題,以類編次,凡
所徵引,悉錄原文。雖若不相屬,而實有端緒。鍇是編以驌書為稿本,而離析其
文,為之翦裁連絡,改為紀傳之體。作《世系圖》一卷、《本紀》六卷、《世家》
十五卷、《列傳》五十八卷、《系》六卷、《表》六卷、《志》十四卷、《序傳》
一卷。仍於每段之下,各注所出書名。其遺文瑣事不入正文者,則以類附註於句
下。蓋體例準諸《史記》,而排纂之法則仿《路史》而小變之。《自序》謂始事
於雍正庚戌,卒業於乾隆乙丑,閱十六載而後就。其用力頗勤。考古來漁獵百家,
勒為一史,實始於司馬遷。今觀《史記》諸篇,其出遷自撰者,率經緯分明,疏
密得當,操縱變化,惟意所如。而其雜采諸書以成文者,非惟事跡異同,時相牴
牾,亦往往點竄補綴,不能隱斧鑿之痕,知鎔鑄眾說之難也。此書一用舊文,翦
裁排比,使事跡聯屬,語意貫通。體如詩家之集句,於歷代史家特為創格,較熔
鑄眾說為尤難。雖運掉或不自如,組織或不盡密,亦可雲有條不紊矣。至於《晉
逸民傳》中列杜蕢、狼瞫、鉏麑、提彌明、靈輒,《逆臣傳》中列趙穿而不列
趙盾,《亂臣傳》中列郤芮、瑕呂飴甥,《嬖臣傳》中列頭須,《魯列女傳》中
列施氏婦,予奪多所未允。又諸國公子皆別立傳,而魯、宋、蔡、曹、莒、邾六
國則雜列諸臣中。《叛臣傳》中如巫狐庸叛楚入吳,吳、楚兩見;公山不狃叛魯
入吳,吳、魯兩見;已為重出,而屈巫見於楚,不見於晉。苗賁皇見於晉,不見
於楚。又復自亂其例。如斯之類,不一而足。亦未能一一精核,固不必為之曲諱
焉。
──右“別史類”二十部、一千六百十四卷,皆文淵閣著錄。
(案:《東觀漢記》、《後漢書補逸》之類,本皆正史也。然書已不完,今又
不列於《正史》,故概入此門。其先後從作者時代,亦與《編年類》例同,均稍
示區別於《正史》爾。)
○別史類存目
△《歷代帝王纂要譜括》·一卷(永樂大典本)
不著撰人名氏。其書敘歷代帝王世系、年號、歲數,亦略及賢否。各以數語
括之,簡陋殊甚。蓋村塾俗書也。《永樂大典》載之,亦可雲漫無採擇矣。以其
為宋人舊帙,姑附存其目焉。
△《蜀漢本末》·三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元趙居信撰。居信,字季明,許州人,至治中官至翰林學士承旨。是書宗
《資治通鑑綱目》之說,以蜀為正統。起桓帝延熹四年昭烈之生,終晉泰始七年
後主之亡。末有《總論》一篇,稱至元九年戊子所作。其成書則至元十二年辛卯
也。《前序》一篇,不知誰作,稱朱子出而筆削《綱目》,有以合乎天道,而當
乎人心,信都趙氏復因之,廣其未備之文,參其至當之論。然是書所取議論,不
出胡寅、尹起莘諸人之內。所取事跡則載於《三國志》者尚十不及五。特於《資
治通鑑綱目》中斷取數卷,略為點竄字句耳。不足當著書之目也。
△《十八史略》·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元曾先之撰。先之,字從野,廬陵人。自稱曰前進士,而《江西通志·選舉》
中不載其名。蓋前明之制,會試中式稱進士,鄉試中式者稱舉人,皆得銓注授官。
自唐、宋至元,則貢於鄉者皆稱進士。試禮部中選,始謂之登第。不中選者,次
舉仍由本貫取解。南宋之季,始以三舉不中選者一體徑試於禮部,謂之免解進士。
先之所謂進士,蓋鄉舉而試不入選者,故志乘無名也。然李肇《國史補》,稱唐
時進士登第者,遇舊題名處增“前”字。今先之自稱“前進士”,則又相沿失考
矣。其書抄節史文,簡略殊甚。卷首冠以《歌括》,尤為弇陋。蓋鄉塾課蒙之本,
視同時胡一桂《古今通略》,遜之遠矣。
△《讀史備忘》·八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範理撰。理,字道濟,天台人,宣德庚戌進士,官至南京吏部右侍郎。其
書自西漢迄唐代,先列諸帝於前,而以諸臣事實摘敘於後。大略皆因正史而參以
《綱目》。其所分《謀臣》、《丞相》、《名將》、《名臣》等目,割裂煩碎,
殊無體要。如季布入《名臣》,而曹參入《名將》之類,義例尤不可解。蓋隨筆
記錄,而於史學殊無當也。
△《天漢玉牒》·一卷(戶部尚書王際華家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載明太祖歷代世系,及其自微時以至即位後事,略以編年為
次。凡皇后、太子、諸王諡號封爵,皆詳列之。書中稱成祖為今上,則永樂時編
也。其紀懿文太子為諸妃所生,而高皇后所生者只成祖及周王二人,與史不合。
蓋當時諛妄之詞,不足據為實錄者矣。
(案:此書述明代世系,於例當入《譜牒》。然譜牒傳本寥寥,不能自為門
目,故附著《別史類》中。蓋其文與本紀、世表相出入也。)
△《宋史質》·一百卷(衍聖公孔昭煥家藏本)
明王洙撰。洙,字一江,臨海人,正德辛巳進士,其仕履未詳。是編因《宋
史》而重修之,自以臆見,別創義例。大旨欲以明繼宋,非惟遼、金兩朝皆列於
外國,即元一代年號亦盡削之。而於宋益王之末即以明太祖之高祖追稱德祖元皇
帝者承宋統大德三年,以太祖之曾祖追稱懿祖恆皇帝者繼之延祐四年,以太祖之
祖追稱熙祖裕皇帝者繼之後至元五年,以太祖之父追稱仁祖淳皇帝者繼之至正十
一年,即以為明之元年。且於瀛國公降元以後,歲歲書帝在某地云云,仿《春秋》
書公在乾侯,《綱自》書帝在房州之例。荒唐悖謬,縷指難窮。自有史籍以來,
未有病狂喪心如此人者。其書可焚,其版可斧,其目本不宜存。然自明以來,印
本已多,恐其或存於世,熒無識者之聽,為世道人心之害,故辭而辟之,俾人人
知此書為狂吠,庶邪說不至於誣民焉。
△《宋史新編》·二百卷(浙江孫仰曾家藏本)
明柯維騏撰。維騏,字奇純,莆田人,嘉靖癸未進士,授南京戶部主事,未
任事而歸,事跡具《明史·文苑傳》。史稱其家居三十載,乃成是書。沈德符
《敝帚軒剩語》稱其作是書時,至於發憤自宮,以專思慮,可謂精勤之至。凡成
《本紀》十四卷、《志》四十卷、《表》四卷、《列傳》一百四十二卷。糾謬補
遺,亦頗有所考訂。然托克托等作《宋史》,其最無理者莫過於《道學》、《儒
林》之分傳,其最有理者莫過於《本紀》終瀛國公而不錄二王,及遼、金兩朝各
自為史而不用《島夷》、《索虜》互相附錄之例。蓋古之聖賢,亦不過儒者而已,
無所謂道學者也。如以為儒者有悖於道,則悖道之人何必為之立傳。如以為儒者
雖不悖道而儒之名不足以盡道,則孔子之詔子夏,其誤示以取法乎下耶。妄生分
別,徒滋門戶。且《太平御覽》五百十卷中嘗引《道學傳》二條,一為《樂鉅》,
一為《孔總》,乃清淨棲逸之士。襲其舊目,亦屬未安。此必宜改者也,而維騏
仍之。至於元破臨安,宋統已絕,二王崎嶇海島,建號於斷檣壞<木魯>之間,偷息
於魚鱉黿鼉之窟。此而以帝統歸之,則淳維遠遁以後,武庚構亂之初,彼獨非夏、
商嫡冢,神明之胄乎?何以三代以來,序正統者不及也?他如遼起滑鹽,金興肅
慎,並受天明命,跨有中原。必似《元經》帝魏,盡黜南朝,固屬一偏。若夫南
北分史,則李延壽之例。雖朱子生於南宋,其作《通鑑綱目》,亦沿其舊軌,未
以為非。元人三史並修,誠定論也。而維騏強援蜀漢,增以《景炎》、《祥興》。
又以遼、金二朝置之《外國》,與西夏、高麗同列。又豈公論乎?大綱之謬如是,
則區區補苴之功,其亦不足道也已。
△《徵吾錄》·二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明鄭曉撰。曉有《禹貢圖說》,已著錄。曉初撰《吾學編》,記當時之事。
又縷分條析,為《今言》三百四十餘條。復刊汰二書,撮其指要,以成是編。體
例略與紀事本末相近。凡三十一篇。然事跡本繁,而篇帙太簡。荀悅刪班固之書
尚不能不至三十卷。而欲以寥寥兩卷包括一朝。此雖左氏、司馬之史才,恐亦不
能綜括也。
△《史略詳註補遺大成》·十卷(內府藏本)
明李紀撰。紀,字大正,金谿人。初,元廬陵曾先之撰《十八史略》,至宋
而止。明初臨川梁孟寅益以元事,名《十九史略》。嘉靖戊戌,紀復以舊注未備,
為增補以成是編,然弇陋亦甚。據所列引用書目十餘種,曰萬氏《史略筌蹄》,
曰郭氏《帝王世紀》,曰朱子《四書》,曰倪氏《四書輯釋》,曰蔡氏《書傳》,
曰鄒氏《音釋》,曰陳氏《禮記集說》,曰朱子《詩傳》,曰《資治通鑑》,曰
《呂氏集注》,曰劉氏《翰墨全書》,曰《左氏春秋傳》,曰《林朱音訓》,曰
李氏、劉氏《宋鑒》。是惡足以談史乎。
△《荒史》·六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陳士元撰。士元有《易象鉤解》,已著錄。是書述洪荒開闢之事。《九頭》
等十紀之前,增以《元始本紀》,言盤古;《二靈本紀》,言tian6*皇、地皇,共為
十二紀。《疏仡紀》則至帝摯止焉,共為三卷。《帝師》、《帝臣》、《叛臣》
三傳各一卷。大抵以羅泌《路史》為藍本,而稍附益之,皆恍惚無稽之說。胡宏
《皇王da6*紀》未至侈談神異,陳振孫《書錄解題》已有無徵不信之疑,況動引
《道藏》以為史乎。
△《藏書》·六十八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李贄撰。贄有《九正易因》,已著錄。是編上起戰國,下迄於元,各採摭
事跡,編為紀傳。紀傳之中,又各立名目。前有《自序》曰:“前三代吾無論矣。
後三代漢、唐、宋是也。中間千百餘年,而獨無是非者,豈其人無是非哉?鹹以
孔子之是非為是非,固未嘗有是非耳。然則予之是非人也,又安能已。”又曰:
“《藏書》者何?言此書但可自怡,不可示人,故名曰《藏書》也。而無奈一二
好事朋友,索覽不已,予又安能以已耶。但戒曰:覽則一任諸君覽,但無以孔夫
子之定本行賞罰也則善矣”云云。贄書皆狂悖乖謬,非聖無法。惟此書排擊孔子,
別立褒貶,凡千古相傳之善惡,無不顛倒易位,尤為罪不容誅。其書可毀,其名
亦不足以污簡牘。特以贄大言欺世,同時若焦竑諸人,幾推之以為聖人。至今鄉
曲陋儒,震其虛名,猶有尊信不疑者。如置之不論,恐好異者轉矜創穫,貽害人
心。故特存其目,以深暴其罪焉。
△《續藏書》·二十七卷(浙江總督采進本)
明李贄撰。贄所著《藏書》,為小人無忌憚之尤。是編又輯明初以來事業較
著者若干人,以續前書之未備。其書分《開國名臣》、《開國功臣》、《遜國名
臣》、《靖難功臣》、《內閣輔臣》、《勛封名臣》、《經濟名臣》、《理學名
臣》、《忠節名臣》、《孝義名臣》、《文學名臣》、《郡縣名臣》諸目。因自
記其本朝之事,故議論背誕之處比《藏書》為略少。然冗雜顛倒,不可勝舉。如
一劉基也,既列之《開國名臣》,又列之《開國功臣》。一方孝孺也,既列之
《遜國名臣》,又列之《文學名臣》。經濟本無大小,安見守令設施不足以當經
濟,乃於《經濟名臣》外別立《郡縣名臣》。又王禕殉節滇南,不入之《忠節傳》
中,而列之《開國名臣》內。種種踳駁,毫無義例,總無一長之可取也。
△《函史上編》·八十一卷、《下編》·二十一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鄧元錫撰。元錫有《三禮繹》,已著錄。是編蓋仿鄭樵《通志》而作,上
編即其《紀傳》,下編即其《二十略》也。然樵之《紀傳》病於因,故體例各隨
舊史,不能畫一。其《二十略》病於創,故多誇大不根之論。元錫是編則又《紀
傳》病於太創,諸《志》病於太因。如《紀傳》分立多名,以古初至商為《表》;
自周以下,正統謂之《紀》,偏霸列國謂之《志》,后妃謂之《內紀》,宰相謂
之《謨》,儒者謂之《述》,大儒謂之《訓》;尊如孔子,則別名曰《表》;次
則西漢經學及王通則並稱《訓》,餘則總名曰《列傳》。《列傳》之中,又分
《大臣》、《貞臣》、《良臣》、《爭臣》、《忠節》、《名將》、《循吏》、
《獨行》諸子目。又以《經學》、《行義》、《文學》、《篤行》、《道學》、
《儒學》、《循良》各別立一傳,分附歷代之末。以《隱逸》、《方技》、《貨
殖》、《列女》各合立一傳,總附全編之末。已為糅雜。至《物性》一志,或歸
之《下編》之中,尚為有例。而綴於《上編》,與人並列,更屬不倫。其尤誕者,
南北史中南朝全載吳、晉、宋、齊、梁、陳,而北朝但有北魏,其北齊、周、隋
俱削其君臣不錄,惟隋錄王通一人;宋、金、遼、元四史中惟錄宋、元,亦不涉
遼、金一字;而十六國乃得立志。舛謬顛倒,殆難仆數。《下編》凡《天官》、
《方域》、《人官》、《時令》、《歷數》、《災祥》、《土田》、《賦役》、
《漕河》、《封建》、《任官》、《學校》、《經籍》、《禮儀》、《樂律》、
《財賄》、《刑法》、《兵制》、《邊防》、《戎狄》、《異教》二十一門。而
名書者三,名考者八,名志者八,名記者二。亦蕪雜可厭。其所敘述,亦僅類書
策略之陳言,毫無所發明考訂。與所作《五經繹》,均無可取也。
△《明書》·四十五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明鄧元錫撰。是書所紀,起於太祖,終於世宗。凡《帝典》十卷、《后妃內
紀》一卷、《外戚傳》一卷、《宦官傳》一卷、《臣謨》五卷、《名臣》九卷、
《循吏》三卷、《能吏》一卷、《忠節》一卷、《將謨》二卷、《名將》一卷、
《理學》三卷、《文學》二卷、《篤行》一卷、《孝行》《義行》《貨殖》《方
技》共一卷、《心學》三卷、《列女》一卷。按:二十二史皆列后妃於《傳》,
惟《後漢書》以後為《紀》,為後儒所譏。元錫獨尊用之,殊為乖剌。他如分
《臣謨》、《名臣》、《將謨》、《名將》,又別《篤行》、《義行》於《孝行》
之外,則皆元錫之創例,繁碎亦甚。至於《道學》之外別立《心學》一門。考元
錫之學淵源於王守仁,而不盡宗其說。當心學盛行之時,皆謂學惟求覺,不必致
力群書,元錫力排其說,別《心學》於《道學》之外,其說固是。然史者紀一代
之政事,其他皆在所輕。《宋史》別《道學》於《儒林》,已為門戶。此更別
《心學》於《道學》,是學案而非國史矣。若夫史家之例,必列《外戚》、《宦
官》於各傳之後。茲先《外戚》,次《宦者》,而《臣謨》諸傳又次之。次序顛
倒,尤不可解。至以張璁、桂萼列於《臣謨》,則曲筆更不免矣。
△《彩線貫明珠秋檠錄》·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不著撰人名氏。所紀曆代帝王,自伏羲至明武宗止,則是嘉靖以後書也。亦
史略蒙求之類,而言不雅馴,觀其立名可知矣。
△《明帝後紀略》·一卷(內府藏本)
明鄭汝璧撰。汝璧,縉雲人,隆慶戊辰進士,官至兵部侍郎,兼僉都御史,
總督宣大。是編專紀明代帝後即位、冊立年月,及生辰、壽數、諡號、山陵之類,
而不載其事跡,故云《紀略》。上自德祖、懿祖、熙祖、仁祖四代,下迄穆宗而
止。首冠以《帝系圖》,末以藩封附焉。諸王惟錄其有國者,餘則一見其名於
《帝系》而已。
△《邃古記》·八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明朱謀<土韋>撰。謀<土韋>有《周易通》,已著錄。是書所記,始於盤古,迄於
有虞。提綱紀事,而雜引諸書以為目。大抵出入於劉恕《外紀》、胡宏《皇王大
紀》、羅泌《路史前紀》、金履祥《通鑑前編》之間。所引多緯書荒誕之說,既
非信史,又鮮異聞。謀<土韋>號為博洽,平生著述一百餘種,今不盡傳。其傳者,
此為最劣矣。
△《季漢書》·五十六卷(內廷藏本)
明謝陛撰。陛,字少連,歙縣人。其書遵朱子《綱目》義例,尊漢昭烈為正
統。自獻帝迄少帝,為《本紀》三卷,附以諸臣為《內傳》。吳、魏之君則別為
《世家》,而以其臣為《外傳》。復以董卓、袁紹、袁術、公孫瓚、公孫度及呂
布、張邈、陶謙諸人為《載記》。凡更事數姓與依附董、袁諸人者則為《雜傳》。
又別作《兵戎始末》、《人物生歿》二表,以括一書之經緯。卷首冠《正論》五
條、《答問》二十二條、《凡例》四十四條,以揭一書之宗旨。中間義例既繁,
創立名目,往往失當。如晉之劉、石、苻、姚擅號稱尊,各為雄長,自當列之
《載記》。董、袁之屬,既非其倫。五季更五姓十主,為之臣者不能定以時代,
自當編為《雜傳》。董、袁之賓客僚屬,亦殊是例。陛乃沿襲舊名,實不免於貌
同心異。又西京之祚,迄於建安,續漢之基,開於章武,雖緒延一線,實事判兩
朝。陛乃於《帝紀》中兼及山陽。其《後漢書》、《晉書》已有專傳者,陛亦概
取而附入之。尤為駢拇枝指,傷於繁複。薛岡《天爵堂筆餘》,稱其改蜀為季漢,
為今人作事偶勝古人。然陳壽《季漢輔臣贊》已在其前,未為創例。沈德符《敝
帚軒剩語》,稱世之議陛者謂吳中吳尚儉已曾為此書。不知元時郝經、宋時蕭常,
俱先編輯。(案:《宋史·藝文志》又有李杞改修《三國志》六十七卷,不止蕭
常,此未詐考。)不特謝書非出創見,即吳之舊本亦徒自苦。其言誠當矣。
△《晉史刪》·四十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茅國縉撰。國縉,字薦卿,歸安人,萬曆癸未進士,官至監察御史,謫淅
川縣知縣,終於南京工部主事。是書之名,載《浙江通志》中,卷數與此本相合。
大旨以《晉書》原本繁冗,故刪存其要。然不深知史例,刊削者多不甚當。如諸
《志》概行刪去,使一朝制度典章,無可考證。是以《新五代史》繩諸史,而不
知《新五代史》先非古法也。至所並紀傳,尤往往乖於體例。如羊祜、杜預同傳,
以其同鎮荊州,涉吳事也;郭璞、葛洪同傳,以同為方技之流也;陸機、陸雲同
傳,以同為文士也;阮籍、嵇康諸人同傳,以同為放達也;陳壽、王隱諸人同傳,
以同有記述也。此斷不可移易者,而國縉隨意改並。甚至以庾亮入於《葛洪傳》
後,以謝安入於《陶回傳》後。其尤疏舛者,如《阮嵇諸人傳》後《史臣論詞》,
專為放達之流而言。國縉以傅玄諸人俱合於《阮嵇傳》,而其卷末仍載《史臣論
曰》云云。矛盾殊甚。且《晉書》所以猥雜者,正為喜采小說耳。而國縉乃多取
瑣碎故實及清談謔語,與房喬等所見正同,是如塗塗附矣。至於以一傳原文而前
後移置,又有節錄傳中數語,移為他傳之分注,大都徒見紛更,而毫無義例。以
是而改《晉書》,恐無以服修《晉書》者之心也。
△《南宋書》·六十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明錢士升撰。士升有《周易揆》,已著錄。是編以《宋史》繁冗,故為刪薙。
然所刊削者不過奏疏及所歷官階而已,別無事增文省之處,亦不見翦裁鎔鑄之功。
又去《奸臣》、《叛臣》之例,仍列於眾人之中。案:《隋書》以前,奸臣、叛
臣本不別傳,《新唐書》始另列之。後來作者,多仍其例,亦足見彰癉之公。今
並而一之,殊失示戒之意,未足以言復古。至所增鄭思肖數人列傳,亦疏略不詳。
惟遵循古例,不以《道學》、《儒林》分傳,能掃除門戶之見,為短中之一長耳。
△《晉書別本》·一百三十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蔣之翹撰。之翹,字楚穉,秀水人。朱彝尊《靜志居詩話》稱其嘗詳對
《晉書》,鏤版以行。而《嘉禾獻徵錄》則又稱其有《晉書注》一百三十卷。此
本又題作《刪補晉書》,標目不同。今考之翹所作《釋例》,謂既刪定此書數十
卷,質之陳繼儒。繼儒曰:此可為《晉書別本》矣,曷以是顏之。且引孫盛作
《晉陽秋》先寫別本之語為證。是《晉書別本》乃其定名也。唐修《晉書》,本
據臧榮緒等舊史,而益以諸家小說,煩碎猥雜及牴牾錯互之處,皆所不免。劉知
幾《史通·古今正史篇》,已極言其病。之翹因芟其冗復,正其遺闕,別為此本。
凡節原文者十之四,全刪者十之二,正其舛誤者十之三。其文義漏略者則據《元
經》、《十六國春秋》、《世說注》、《華陽國志》等書,各加潤色,而稍細書
以別之。其事有異同,亦仿《通鑑考異》之例,詮注於下。雖體例不盡精核,然
亦犁然有序。其間失之過簡者,如《職官志》、《藝術傳》則全刪之,《武十三
王傳》刪其七,《簡文四王傳》刪其二,《四夷諸國》刪其十,甚至《明穆皇后》、
《孫惠》等傳有關國是者亦多所刊削,未免矯枉過直。又踵宋祁之說,汰去駢體
詔令,而於他文亦多評騭優劣。凡《文選》所已載者,即不具錄,殊非史體。又
首載《列籍志》,全用焦竑《經籍志》,《年表》全用鄭樵《通志·年譜》,尤
無謂也。
△《閱史約書》·五卷(副都御史黃登賢家藏本)
明王光魯撰。光魯,字漢恭,淮安人。是書專為讀史者考訂之用。《地圖》
一卷,皆朱書今地名,而墨書古地名,以著古今沿革之異。《地理直音》二卷,
圖所不能具者,又詳於此。《歷代事變官製圖譜》一卷,則世表、年表、百官表
之類。《古語訓略》一卷。《元史備忘錄》一卷,以元代同名人最多,易相混淆,
故紀錄重名,以便區別。《自敘》稱商評人物者易,語名物制度者難。頗自矜其
用力之勤。然其書只自便於初學尋檢,未為精深,又不無舛誤。至《訓略》一篇,
用釋名《廣雅》體以訓釋史文,既不能賅備,則徒然支贅而已。
△《讀史圖纂》·一卷(編修查瑩家藏本)
明俞煥章撰,管一驂刪正。煥章,字文伯;一驂,字左仲,並宣城人。是書
成於萬曆辛亥。凡列圖五十有七。上起三皇,下迄明之神宗,各以世系、地域列
而為圖。其割據僣偽之國,亦依名代附見,而歷年甲子附焉。金、元二代無地圖,
疑長城以外考之未詳。然遼代則有地圖,其義例殊不可解。明代帝系之外,又增
一《世系圖》,敘所自出,亦《春秋》詳內之意。惟自明太祖以下廟諱及神宗御
名,一一明注於下,非惟不避,亦並不闕筆,則於禮殊為悖謬矣。
△《唐紀》(無卷數,編修勵守謙家藏本)
明孫愨撰。愨字士先,華容人。作《古微書》之孫瑴,即其弟也。是書以新、
舊《唐書》皆為踳駁。其所指摘,如《舊書》楊朝晟一人兩傳。《新書》既立
《武后本紀》,又復立傳。《舊書》列薛懷義於《外戚》。《新書》附張易之、
昌宗兄弟於《張行成傳》。《舊書》於元和四年、麟德元年皆闕不書。穆宗即位
之年,桂仲武誅楊清收安南事,六月、八月再見。《李光弼傳》擒周贄事,亦再
見。李光顏弟光進,從郭子儀收西京事,誤入李光弼弟光進《傳》中。代宗生時,
李林甫尚未仕,而《新書》語涉林甫,安祿山至洛陽即不能睹物,而《新書》紀
其至長安。祖孝孫之樂律、僧一行之算術,《新書》皆不入《方技傳》。又譚忠
之效忠王室,沈既濟之議立中宗紀,申《春秋》之義,《新書》皆不立傳。其說
大抵皆當。其體例參取於編年、紀傳之間,以諸臣《列傳》分附於《本紀》之後。
蓋仿前代《實錄》附載諸臣《列傳》之例,亦未為特創。至刪《宰相世系表》,
惟存《宰相》、《方鎮》、《公主》三表,義例亦允。然《宰相》、《方鎮》皆
甚略。《公主》仍是刪節《新書》之文,殊非《表》體。蓋散附《本紀》則不能
各成一傳,總為一傳又自亂其例。改題曰《表》,亦不得已之變例也。至刪除諸
《志》,而雲欲通漢、唐、宋合為一《志》。其意蓋仿《宋書》、《隋書》。然
宋去漢、晉不遠,事多相因,不得不原其沿革。唐享國三百餘載,自有一代之典
制,其事迥殊。《隋志》則本名《五代史志》,不過附編於《隋書》,益不可為
例矣。前列引用書目,下至明人文集,一一備載。而吳縝《新唐書糾謬》、《五
代史纂誤》至為切要,獨不見引。王銍偽《龍城錄》乃屢據以考異同,宜其龐
雜冗漫也。簡端及字旁多有批評,乃其侄禔瞿之筆,頗多失考。如徐勣賜姓一
條,上批曰:賜姓一事,唐為尤甚,其弊至明代始革。是並江彬、錢寧不知矣。
△《書系》·十六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唐大章撰。大章字士一,仙遊人,天啟中貢生。此書摘漢以來詔令疏奏及
前人事略,迄元而止。以為史家善惡並傳,法戒胥備。此錄善而不及惡,所以養
其善心而惡自消。蓋《春秋》之義,褒貶並存。《尚書》所錄,則多以垂法。此
編名曰《書系》,實欲續《尚書》,故其例如是也。昔劉知幾序列六體,《尚書》
原列一家,然王通擬經,儒者猶議其僣。此書去取踳駁,而自命續書,亦太高
自位置矣。
△《稽古編》·五十五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郭之奇撰。之奇,揭揚人,崇禎戊辰進士。《類姓登科考》載之奇官副使,
擢授詹事府詹事,而此書結銜則稱武英殿大學士。考《明莊烈帝五十相傳》無之
奇名。而集中所載年月上有闕文,第雲著雍閹茂。乃戊戌歲,當為順治十五年。
案:《梧獄紀略》載桂王諸臣有詹事府禮部右侍郎郭之奇。則所云大學士者,亦
桂王所授之官。蓋是時雲南未入版圖,故猶題其私署也。所載自上古至秦而止。
以各代君臣分為表、傳。夏以前則全抄《路史》、《禪通》諸紀。三代至秦則多
用《史記》、《漢書》。其所敘君臣各表,有《聖賢》、《大賢》、《希賢》諸
名,龐雜殊甚。《漢書》立《古今人表》,後儒多訾其失倫。是書義例多乖,更
沿流而失之者矣。
△《識大錄》(無卷數,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明劉振撰。振字自成,宣城人。其書紀明君臣事跡,仿各史例。惟改《本紀》
為《帝典》,自太祖至穆宗凡二十四卷。《列傳》則不分卷,自母后、儲宮、宗
室、宰輔以至四裔,皆以類分編。大抵以實錄為本,而旁采諸家文集銘志之類,
然敘述疏舛,義例雜糅,不足自名一史也。
△《從龍譜》(無卷數,兩江總督采進本)
原本題錫山莘公李澤長編集。澤長不知何時人。書中多引邱濬語。又元《陸
正傳》末稱正曾孫宗秀編入《大明臣譜》。知其為明人也。其書諸家書目皆不著
錄。前無序例。大概抄撮《宋元通鑑綱目續編》而為之。從龍之名,不知義何所
取。宋譜則題《歷朝從龍譜》。首載《譜系圖》,而名之曰《南北宋趙氏譜系》,
稱名已誤。而以夏元昊竊據譜系與宋並列。次《太祖紀》。次為《家譜》,載宣
祖及太后、皇后、太子、皇弟。次《前朝附譜》,專載周恭帝及諸臣事。次《藩
國譜》,載南漢劉鋹、蜀孟昶、北漢劉鈞、南唐李煜、吳越錢俶及周行逢、符
彥卿二人。次《文武人才譜》,則載太祖時諸臣事。太宗以下至宋末,則皆先
《帝紀》,次《藩國》,或曰《藩寇》,或曰《鎮國叛寇譜》。《文武人才譜》,
或曰《文武臣譜》,或曰《文武大臣譜》,或曰《諸臣士行譜》,或曰《文武官
士民譜》。皆隨筆起例,茫無定法。《金元譜系圖》則列於徽宗之前。金、遼兩
朝事實散附於徽、欽以後及南渡各帝之末,元憲宗以上亦散附焉。又有《南宋黑
白譜》,則又專ji6*元太祖以至憲宗及諸臣事,以黑●白○黑丶白為標識。
元世祖則獨立一部,止名曰《從龍黑白譜》,亦不標元國號。而諸臣之譜則又稱
《元朝從龍黑白譜》。成宗以下九帝則並不列譜。進退顛倒,體例淆雜,全無倫
理。而驗其細字密行,朱墨甲乙,尚是當年手抄之稿,亦可謂勞而罔功矣。
△《明書》·一百七十一卷(浙江孫仰曾家藏本)
國朝傅維鱗撰。維鱗初名維楨,靈壽人,順治丙戌進士,官至工部尚書。是
書為其子汀州府知府燮詷所鐫。冠以移取咨送諸案牘。蓋康熙十八年詔修《明
史》,徵其書入史館。凡《本紀》十九卷、《世家》三十三卷、《宮闈紀》二卷、
《表》十二卷、《志》二十二卷、《記》五卷、《世家列傳》七十六卷、《敘傳》
二卷。自謂搜求明代行藏印抄諸書,與家乘文集碑誌,聚書三百餘種、九千餘卷。
參互實錄,考訂異同,可謂博矣。然體例舛雜,不可縷數。《學士祭酒表》已病
其繁矣,乃又有《制科取士年表》,上列考官,下列會試第一人、殿試一甲三人。
此以志乘之例施之國史也。《司天》、《曆法》分二志,以一主占候、一主推步
也。而象緯之變,既已載於《司天》,又別立一《禨祥志》,不治絲而棼乎。
嘉靖時更定祀典,最為紛呶,仿《漢書》別志郊祀可也。《綸渙》一志,惟載詔
令,此劉知幾之創說,史家未有用之者。循是而往,不用其載文之例不止矣。
《土田》、《賦役》、《食貨》分三志,《服璽》、《輿衛》分二志。此《通典》、
《文獻通考》類書之體,非史法也。所謂《記》者,蓋沿《東觀漢記》載記之名,
而皇子諸王與元末群雄合為一類,未免不倫。《世家》止列王公,其侯伯以下則
別入《勛臣傳》,不知《史記》《蕭相國世家》、《曹相國世家》皆侯爵也。豈
王公世及,侯以下不世及歟?《列傳》分《勛臣》、《忠節》、《儒林》、《名
臣》、《孝義》、《循良》、《武臣》、《隱逸》、《雜傳》、《文學》、《權
臣》、《藝術》、《列女》、《外戚》、《殘酷》、《奸回》,《宦官》、《異
教》、《亂賊》、《四國》、《元臣》二十一門。無一專立之傳,已與古體全乖。
其分隸尤為不允。《忠節傳》列遜國諸臣至盈四卷,而梁良玉、雪菴和尚、補鍋
匠乃別入《隱逸傳》中。如曰以死不死為別,則《忠節傳》中之程濟、葉希賢、
楊應能固未嘗死,《隱逸傳》中之東湖樵夫又未嘗不死,是何例也?劉基不入
《勛臣》,宋濂不入《文學》,以嘗仕元,均與危素等入之《雜傳》是也。納哈
出元色目人,何以又入《勛臣傳》乎?張玉、譚淵以其為靖難佐命,入之《亂賊
傳》,與唐賽兒聯名,已不倫矣。朱能、邱福,事同一例,何以又入《武臣傳》
中。姚廣孝首倡逆謀,尤為亂首,何以又入《異教傳》中乎。《儒林傳》中列邱
濬,《名臣傳》中列嚴震直、胡廣、徐有貞、李東陽、呂本、成基命,其於儒林
名臣居何等也。嚴嵩入《權臣傳》,與張居正並列。溫體仁、周延儒、薛國觀並
泯其姓名。而劉吉、萬安、尹旻、焦芳則入《奸回傳》。嵩等罪乃減於四人耶。
石亨、石彪,實有戰功,但跋扈耳。仇鸞交結嚴嵩,冒功縱惡,亦未嘗得幸世宗,
與馬昂、錢寧同入佞倖則非其罪。陸炳有保全善類之事,乃入之《殘酷》,而
許顯純、田爾耕竟不著名。此亦未足服炳也。蓋一代之史,記載浩繁,非綜括始
終,不能得其條理。而維鱗節節葉葉,湊合成編,動輒矛盾,固亦勢使之然矣。
△《廿二史紀事提要》·八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國朝吳綏撰。綏字韓章,無錫人。是書成於順治中。於諸史中擇其大事為綱,
而隱括原文以為之目。起自太古,迄於明末,故以《廿二史》為名。然實取之坊
刻《綱鑑》,非采諸全史也。
△《春秋紀傳》·五十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李鳳雛撰。鳳雛字梧岡,東陽人,康熙中由拔貢生官曲江縣知縣。是書
變編年之體,從史遷之例。以周為《本紀》,列國及孔子為《世家》,卿大夫為
《列傳》。又為周、魯《列國世系圖》。其徵引以《左傳》、《國語》為主,輔
之以《公》、《穀》、《檀弓》、《國策》、《家語》等書。搜羅考核,頗為詳
備。惟採摭繁富,而皆不著其出典,是其所短。其《列國世系圖》全取馬驌《繹
史》,亦嫌諱所自來也。
△《讀史津逮》·四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國朝潘永圜撰。永圜字大生,金壇人。是書成於康熙丙午。自三皇五帝迄於
有明。屬正統者標曰《世紀》,屬偏霸者標曰《世次》,僣偽叛亂及藩鎮標曰
《本末》。皆詳其世系,略標事實。冠以甲子編年及年號考同。末附《傳國璽考》、
《古今都會考》。
△《季漢五志》·十二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國朝王復禮撰。復禮有《家禮辨定》,已著錄。是編以陳壽《三國志》昭烈
止於作傳,諸葛、關、張、趙雲等傳亦失之簡略。他如王隱《蜀記》諸書,荒謬
尤多。乃參考群籍,重為纂述。首《昭烈本紀》,次《諸葛》以下四《傳》,前
冠以《總記》,中附雜事雜文。將以補《陳志》之闕。獨是陳壽之失,儒者類能
言之,無煩辨駁。昭烈君臣,名懸日月,亦不待表章。至於《三國演義》乃坊肆
不經之書,何煩置辨。而諄復不休,適傷大雅,亦可已而不已矣。
△《半窗史略》·四十二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國朝龍體剛撰。體剛號鐵芝,永新人。是編輯歷朝史事,各撰為歌,每歌綴
以略言。其三十八卷以前,則起上古以訖於明。其三十九卷至四十二卷,則分
《乾象》、《坤輿》、《官制》、《經史》等七類,而撮其要以隸之。亦課蒙之
本,無關考據也。
△《晉記》·六十八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郭倫撰。倫字凝初,號酉山,蕭山人,乾隆丙子舉人。是書前有倫《自
序》,稱讀《晉書·荀勖傳》,至“高貴鄉公欲為變”一語,以為大悖於理。又
如宣、景、文,及身不帝,而列諸《本紀》。孫旂、牽秀,助亂之徒,乃與繆播、
閻鼎同列。《賈充姚萇傳》述鬼神事,竟如優俳。諸國《載記》,不年不月,復
雜而無章。譙登、許肅之忠義,闕而不載。潘岳諸人之文,無關治亂,乃皆臚之
本傳。其間謀臣碩士,如張華、羊祐、杜預、王濬、劉琨、祖逖、陶侃、王導、
溫嶠、謝安之謨猷,以及劉、石諸人之雄武,而本傳蕪冗,曾不足發其不可磨滅
之概。至清言娓娓,乃司馬氏所以亂亡,而縷述不衰。皆取捨失衷,是非瞀亂。
因重為刊定,勒成此編。其中唯諸《志》稍有可觀,悉仍舊貫,其餘皆刪其冗瑣,
更易舊文。為《世系》一、《本紀》三、《內紀》一、《志》八、《列傳》四十
一、《十六國錄》十四,積十五年乃成。較原本頗明簡。然亦有體例未善者。如
司馬懿父子改為《世系》是已。至於《呂后本紀》見於《史記》,實以臨朝。范
史沿流,已失編年之本義。倫改《傳》為《紀》,於例殊乖。《平吳功臣》,別
立名目,史家亦無此法。推其根據,蓋襲《史記·高祖功臣》。然彼自《表》例,
非《傳》例也。《五行志》散入《本紀》,固足破附會之論。若刪除《列女》,
使因事附見於諸傳。設如陶嬰之類,黃鵠不雙,既與時事無關,又無族屬可系者,
將竟遺之乎。阮籍雖未仕晉,然勸進一箋,本集具載。此其意存黨篡,百喙無詞。
自當以徐昂發《畏壘筆記》所論為是,載之《晉史》,所以誅心。乃附之《阮鹹
傳》中,俾與陶潛稱晉為一例,非至公也。桓溫雖未親篡,而跋扈不臣,至擅廢
立。其先導桓玄,何啻曹操之開曹丕。律以無將之義,書叛何詞。倫故未減之,
亦為好持異論。他如史家之難,莫過《表》、《志》。《晉書》既不立《表》,
自宜補作。諸《志》漏略頗多,《地理》尤無端緒,亦急宜掇拾放逸,為之葺完,
乃憚於改作,竟仍其舊,是亦未免因陋就簡者矣。
△《遼大臣年表》·一卷、《金大臣年表》·一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前列諸帝統系圖,後為遼、金二表。俱系年於上,而以諸臣
名爵緯列其下。大抵據二史《本紀》所載命官年月,編次成書。但取便檢尋,無
所考訂。
──右“別史類”三十六部、一千三百六卷,內三部無卷數,皆附《存目》。
(案:晉、宋及明,皆帝王之正傳。其郭倫《晉記》,柯維騏《宋史新編》,
鄧元錫、傅維鱗《明書》,亦均一代之紀傳。今並存目於《別史》者,或私撰之
本,或斥汰不用之書也。《舊唐書》、《舊五代史》之類,雖本列正史者,已廢
之後,有朝廷之功令乃得復之。則其餘可知矣。)
《漢藝文志》無史名,《戰國策》、《史記》均附見於《春秋》。厥後著作
漸繁,《隋志》乃分《正史》、《古史》、《霸史》諸目。然梁武帝、元帝《實
錄》列諸《雜史》,義未安也。陳振孫《書錄解題》創立《別史》一門,以處上
不至於正史,下不至於雜史者。義例獨善,今特從之。蓋編年不列於正史,故凡
屬編年,皆得類附。《史記》、《漢書》以下,已列為正史矣。其岐出旁分者,
《東觀漢記》、《東都事略》、《大金國志》、《契丹國志》之類,則先資草創。
《逸周書》、《路史》之類,則互取證明。《古史》、《續後漢書》之類,則檢
校異同。其書皆足相輔,而其名則不可以並列。命曰《別史》,猶大宗之有別子
云爾。包羅既廣,六體兼存。必以類分,轉形瑣屑。故今所編錄,通以年代先後
為敘。
△《逸周書》·十卷(內府藏本)
舊本題曰《汲冢周書》。考《隋經籍志》、《唐藝文志》,俱稱此書以晉太
康二年得於魏安釐王冢中。則汲冢之說,其來已久。然《晉書·武帝紀》及《荀
勖》、《束晳傳》,載汲郡人不準所得《竹書》七十五篇,具有篇名,無所謂
《周書》。杜預《春秋集解後序》,載汲冢諸書,亦不列《周書》之目。是《周
書》不出汲冢也。考《漢書·藝文志》先有《周書》七十一篇,今本比班固所紀
惟少一篇。陳振孫《書錄解題》,稱凡七十篇,《敘》一篇在其末。京口刊本,
始以《序》散入諸篇,則篇數仍七十有一,與《漢志》合。司馬遷紀武王克商事,
亦與此書相應。許慎作《說文》,引《周書》“大翰若翬雉”,又引《周書》
“豲有爪而不敢以撅”。馬融注《論語》,引《周書·月令》。鄭玄注《周
禮》,引《周書·王會》,注《儀禮》,引《周書·以唐以閭》。皆在汲冢前,
知為漢代相傳之舊。郭璞注《爾雅》,稱《逸周書》。李善《文選注》所引,亦
稱《逸周書》。知晉至唐初,舊本尚不題“汲冢”。其相沿稱汲冢者,殆以梁任
昉得《竹簡漆書》,不能辨識,以示劉顯。顯識為孔子刪書之餘。其時《南史》
未出,流傳不審,遂誤合《汲冢》、《竹簡》為一事,而修《隋志》者誤采之耶。
鄭元祐作《大戴禮後序》,稱《文王官人篇》與《汲冢周書官人解》相出人。
《汲冢書》出於晉太康中,未審何由相似云云。殊失之不考。《文獻通考》所引
《李燾跋》及劉克莊《後村詩話》,皆以為漢時本有此書,其後稍隱,賴汲冢竹
簡出,乃得復顯。是又心知其非而巧為調停之說。惟舊本載嘉定十五年《丁黼跋》,
反覆考證,確以為不出汲冢。斯定論矣。其書載有太子晉事,則當成於靈王以後。
所云文王受命稱王,武王、周公私計東伐,俘馘殷遺,暴殄原獸,輦括寶玉,動
至億萬,三發下車,懸紂首太白,又用之南郊,皆古人必無之事。陳振孫以為戰
國後人所為,似非無見。然《左轉》引《周志》“勇則害上,不登於明堂”。又
引《書》“慎始而敬終,終乃不困”。又引《書》“居安思危”。又稱“周作九
刑”。其文皆在今《書》中,則春秋時已有之。特戰國以後又輾轉附益,故其言
駁雜耳。究厥本始,終為三代之遺文,不可廢也。近代所行之本,皆闕《程寤》、
《秦陰》、《九政》、《九開》、《劉法》、《文開》、《保開》、《八繁》、
《箕子》、《耆德》、《月令》十一篇。餘亦文多佚脫。今考《史記·楚世家》
引《周書》“欲起無先”,《主父偃傳》引《周書》“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用”,
《貨殖傳》引《周書》“農不出則乏其食,工不出則乏其事,商不出則三寶絕,
虞不出則財匱少”;《漢書》引《周書》“無為創首,將受其咎”,又引《周書》
“天子不取,反受其咎”;《唐六典》引《周書》“湯放桀,大會諸侯,取天子
之璽,置天子之座”,今本皆無之。蓋皆所佚十一篇之文也。觀李燾所跋,已有
脫爛難讀之語,則宋本已然矣。
△《東觀漢記》·二十四卷(永樂大典本)
案《東觀漢記》,《隋書·經籍志》稱,長水校尉劉珍等撰。今考之范《書》,
珍未嘗為長水校尉。且此書創始在明帝時,不可題珍等居首。案:《范書·班固
傳》云:明帝始詔班固與睢陽令陳宗、長陵令尹敏、司隸從事孟異共成《世祖本
紀》。因又撰功臣、平林、新市、公孫述事作《列傳》、《載記》二十八篇。此
《漢記》之初創也。劉知幾《史通·古今正史篇》云:安帝詔史官謁者僕射劉珍、
諫議大夫李尤雜作《紀》、《表》、《名臣》、《節士》、《儒林》、《外戚》
諸傳,起建武,訖永初。《范書·劉珍傳》,亦稱鄧太后詔珍與劉騊駼作
《建武以來名臣傳》。此《漢記》之初續也。《史通》又云:珍、尤繼卒,復命
侍中伏無忌與諫議大夫黃景作《諸王》、《王子》、《功臣恩澤侯表》,與《單
於》、《西羌傳》、《地理志》。元嘉元年,復令大中大夫邊韶、大軍營司馬崔
寔、議郎朱穆、曹壽雜作《孝穆崇》二皇及《順烈皇后傳》。又增《外戚傳》入
安思等後。《儒林傳》入崔篆諸人。寔、壽又與議郎延篤雜作《百官表》、順帝
功臣《孫程》、《郭願》、《鄭眾》、《蔡倫》等傳凡百十有四篇,號曰《漢記》。
《范書·伏湛傳》亦云:元嘉中,桓帝詔伏無忌與黃景、崔寔等共撰《漢紀》。
《延篤傳》亦稱篤與朱穆、邊韶共著作《東觀》。此《漢記》之再續也。蓋至是
而史體粗備,乃肇有《漢記》之名。《史通》又云:熹平中,光祿大夫馬日磾、
議郎蔡邕、楊彪、盧植著作《東觀》,接續紀傳之可成者。而邕別有《朝會》、
《車服》二志。後坐事徙朔方,上書求還,續成十志。董卓作亂,舊文散逸。及
在許都,楊彪頗存注紀。案:《范書·蔡邕傳》,邕在東觀,與盧植、韓說等撰
補《後漢記》,所作《靈紀》及《十意》,又補諸《列傳》四十二篇。因李傕
之亂,多不存。《盧植傳》亦稱,熹平中,植與邕、說並在東觀,補續《漢記》。
又劉昭補註《司馬書》,引《袁崧書》云:劉洪與蔡邕共述《律曆紀》。又引
《謝承書》云:胡廣博綜舊儀,蔡邕因以為志。又引《謝沈書》云:蔡邕引中興
以來所修者為《祭祀志》。章懷太子《范書注》,稱邕上書云:臣科條諸志,所
欲刪定者一,所當接續者四,前志所無,臣欲著者五。此《漢記》之三續也。其
稱《東觀》者,《後漢書注》引雒陽宮殿名云:南宮有東觀。《范書·竇章傳》
云:永國中,學者稱東觀為老氏藏室,道家蓬萊山。蓋東漢初,著述在蘭台,至
章和以後,圖籍盛於東觀,修史者皆在是焉,故以名書。《隋志》稱書凡一百四
十三卷,而《新舊唐書志》則雲一百二十六卷,又錄一卷。蓋唐時已有闕佚。
《隋志》又稱是書起光武,訖靈帝。今考《列傳》之文,間紀及獻帝時事,蓋楊
彪所補也。晉時以此書與《史記》、《漢書》為三史,人多習之。故六朝及初唐
人隸事釋書,類多徵引。自唐章懷太子集諸儒注《范書》,盛行於代,此書遂微。
北宋時尚有殘本四十三卷。趙希弁《讀書附志》、邵博《聞見後錄》並稱其書乃
高麗所獻,蓋已罕得。南宋《中興書目》則止存《鄧禹》、《吳漢》、《賈復》、
《耿弇》、《寇恂》、《馮異》、《祭遵》、《景丹》、《蓋延》九傳,共八卷。
有蜀中刊本流傳,而錯誤不可讀。上蔡任始以秘閣本讎校,羅願為序行之,
刻版於江夏。又陳振孫《書錄解題》稱,其所見本,卷第凡十二,而闕第七、第
八二卷。卷數雖似稍多,而核其《列傳》之數,亦止九篇。則固無異於書目所載
也。自元以來,此書已佚。《永樂大典》於鄧、吳、賈、耿諸韻中,並無《漢記》
一語。則所謂九篇者,明初即已不存矣。本朝姚之駰撰《後漢書補逸》,曾蒐集
遺文,析為八卷。然所采只據劉昭《續漢書十志補註》、《後漢書注》、虞世南
《北堂書鈔》、歐陽詢《藝文類聚》、徐堅《初學記》五書。又往往掇拾不盡,
掛漏殊多。今謹據姚本舊文,以《永樂大典》各韻所載,參考諸書,補其闕逸,
所增者幾十之六。其書久無刻版,傳寫多訛。姚本隨文鈔錄,謬戾百出。且《漢
記·目錄》雖佚,而紀、表、志、傳、載記諸體例,《史通》及各書所載,梗概
尚一一可尋。姚本不加考證,隨意標題,割裂顛倒,不可殫數。今悉加釐正,分
為《帝紀》三卷、《年表》一卷、《志》一卷、《列傳》十七卷、《載記》一卷。
其篇第無可考者,別為《佚文》一卷,而以《漢紀》與《范書》異同附錄於末。
雖殘珪斷璧,零落不完,而古澤斑斕,罔非瑰寶。書中所載,如章帝之詔增修群
祀、杜林之議郊祀、東平王蒼之議廟舞,並一朝大典,而《范書》均不詳載其文。
他如張順預起義之謀、王常贊昆陽之策、楊政之嚴正、趙勤之潔清,亦復概從闕
如,殊為疏略。惟賴茲殘笈,讀史者尚有所稽。則其有資考證,良非淺鮮,尤不
可不亟為表章矣。
△《建康實錄》·二十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唐許嵩撰。嵩自署曰高陽,蓋其郡望。其始末則不可考。書中備記六朝事跡,
起吳大帝迄陳後主,凡四百年,而以後梁附之。六朝皆都建康,故以為名。其積
算年數,迄唐至德元年丙申而止,則肅宗時人也。前有《自序》,謂今質正傳,
旁采遺文,具君臣行事。事有詳簡,文有機要,不必備舉。若土地山川,城池宮
苑,各明處所,用存古蹟。其異事別聞,辭不相屬,則皆註記以益見知,使周覽
而不煩,約而無失云云。蓋其義例主於類敘興廢大端,編年紀事,而尤加意於古
跡。其間如晉以前諸臣事實,皆用實錄之體,附載於薨卒條下。而宋以後復沿本
史之例,各為立傳,為例未免不純。又往往一事而重複牴牾。至於名號稱謂,略
似《世說新語》,隨意標目,漫無一定。於史法尤乖。然引據廣博,多出正史之
外。唐以來考六朝遺事者,多援以為徵。如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引以證曹不
興、顧愷之、陸探微畫品。鄭文寶《南唐近事》,引以證玄武湖。劉羲仲《通鑑
問疑》載《宋書·高祖紀》景平二年書日食舛誤,劉恕修《長編》,定日食在是
年二月癸巳朔。皆取此書為據。又陳後主時覆舟山及蔣山松柏常出木醴,俗呼雀
餳之類,《陳書》遺漏不載。王鞏《甲申雜錄》亦取此書為據。謝尚謂蔡謨讀
《爾雅》不熟,幾為《勸學》死(案《勸學》,《荀子》第一篇,“蟹有六跪二
螯”即是篇之語),《晉書》誤作“勤學”。姚寬《西溪叢語》亦據此書駁正。
又裴子野《宋略》,當時所稱良史,沈約自以為不及者,今已不傳。《資治通鑑》
載有論贊數條,亦多首尾不具。而是書於劉宋一代,全據為藍本。並子野論贊之
詞,尚存什一。是亦好古者所宜參證矣。《新唐書志》載入《雜史類》,蓋以所
載非一代之事,又不立紀傳之名,尚為近理。《郡齋讀書志》載入《實錄類》,
已不免循名失實。馬端臨《經籍考》載入《起居注類》,則乖舛彌甚。至鄭樵
《藝文略》編年一類,本案代分編,乃以此書系諸劉宋之下,與《宋春秋》、
《宋紀》並列,尤為紕繆。今考所載,惟吳為僣國,然《三國志》已列《正史》,
故隸之於《別史類》焉。
△《隆平集》·二十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舊本題宋曾鞏撰。鞏,字子固,南豐人。嘉祐二年進士。調太平州司法參軍,
召為集賢校理,出知福、明諸州。神宗時官至中書舍人。事跡具《宋史》本傳。
是書紀太祖至英宗五朝之事,凡分目二十有六,體似會要。又立傳二百八十四,
各以其官為類。前有紹興十二年《趙伯衛序》。其記載簡略瑣碎,頗不合史法。
晁公武《讀書志》摘其記《太平御覽》與《總類》為兩書之誤,疑其非鞏所作。
今考鞏本傳,不載此集。曾肇作《鞏行狀》,及韓維撰《鞏神道碑》,臚述所著
書甚備,亦無此集。據《玉海》,元豐四年七月,鞏充史館修撰。十一月,鞏上
《太祖總論》,不稱上意,遂罷修五朝史。鞏在史館,首尾僅五月,不容遽撰此
本以進。其出於依託,殆無疑義。然自北宋之末已行於世。李燾作《續通鑑長編》,
如李至拜罷等事,間取其說,則當時固存而不廢。至元修《宋史》、袁桷作《搜
訪遺書條例》,亦列及此書,以為可資援證。蓋雖不出於鞏,要為宋人之舊笈。
故今亦過而存之,備一說焉。
△《古史》·六十卷(副都御史黃登賢家藏本)
宋蘇轍撰。轍有《詩傳》,已著錄。轍以司馬遷《史記》多不得聖人之意,
乃因遷之書,上自伏羲、神農,下訖秦始皇,為《本紀》七、《世家》十六、
《列傳》三十七。自謂追錄聖賢之遺意,以明示來世。至於得失成敗之際,亦備
論其故。以今考之,如於《三皇紀》增入道家者流。謂黃帝以無為為宗,其書與
老子相出入。於《老子傳》附以佛家之說,謂釋氏視老子體道愈遠,而立於世之
表。於《孟子傳》謂,孟子學於子思,得其說而漸失之,反稱譽田駢、慎到之徒。
又謂其為佛家所謂鈍根聲聞者。班固論遷之失,首在先黃老而後六經。轍所更定,
烏在其能正遷耶?《朱子語錄》曰:伯恭子約宗太史公之學,某嘗與之痛辨。子
由《古史》言馬遷淺陋而不學,疏略而輕信。此二句最中馬遷之失,伯恭極惡之。
《古史序》云:“古之帝王,其必為善,如火之必熱,水之必寒。其不為不善,
如騶虞之不殺,竊脂之不穀。”此語最好。某嘗問伯恭,此豈馬遷之所及。然子
由此語雖好,卻又有病處。如雲帝王之道以無為為宗之類,他只說得個頭勢大,
然下面工夫又皆空疏云云。蓋與呂祖謙議論相激,故平日作《雜學辨》以攻轍,
此時反為之左袒。然其混合儒、墨之失,亦終不能為之掩也。平心而論,史至於
司馬遷,猶詩至於李、杜,書至於鍾、王,畫至於顧、陸,非可以一支一節比擬
其長短者也。轍乃欲點定其書,殆不免於輕妄。至其糾正補綴,如《史記》載堯
典妻舜之後,瞽<目叟>尚欲殺舜,轍則本《尚書》謂妻舜在瞽瞍允若之後。《史記》
載伊尹以負鼎說湯,造父御周穆王見西王母事,轍則刪之。《史記》不載禱雨桑
林事,轍則增之。《宋世家》,《史記》贊宋襄公泓之戰為禮讓,轍則貶之。辨
《管子》之書為戰國諸子所附益。於《晏子傳》增入晏子處崔杼之變,知陳氏之
篡與諷諫數事。於宰我則辨其無從叛之事。於子貢則辨其無亂齊之事。又據《左
氏傳》為《柳下惠》、《曹子臧》、《吳季札》、《範文子》、《叔向》、《子
產》等傳,以補《史記》所未及。《魯連傳》附以《虞卿》,《刺客傳》不載
《曹沫》。其去取之間,亦頗為不荀。存與遷書相參考,固亦無不可矣。書中間
有附註,以葉大慶《考古質疑》考之,蓋其子遜之所作。舊本不載其名,今附著
焉。
△《通志》·二百卷(內府刊本)
宋鄭樵撰。樵有《爾雅注》,已著錄。通史之例,肇於司馬遷。故劉知幾
《史通》述二體,則以《史記》、《漢書》共為一體,述六家,則以《史記》、
《漢書》別為兩家,以一述一代之事,一總歷代之事也。其例綜括千古,歸一家
言。非學問足以該通,文章足以鎔鑄,則難以成書。梁武帝作《通史》六百二十
卷,不久即已散佚。故後有作者,率莫敢措意於斯。樵負其淹博,乃網羅舊籍,
參以新意,撰為是編。凡《帝紀》十八卷、《皇后列傳》二卷、《年譜》四卷、
《略》五十一卷、《列傳》一百二十五卷。其《紀傳》刪錄諸史,稍有移掇,大
抵因仍舊目,為例不純。其《年譜》仿《史記》諸表之例,惟間以大封拜、大政
事錯書其中,或繁或漏,亦復多岐,均非其注意所在。其平生之精力,全帙之精
華,惟在《二十略》而已。一曰《氏族》,二曰《六書》,三曰《七音》,四曰
《天文》,五曰《地理》,六曰《都邑》,七曰《禮》,八曰《謚》,九曰《器
服》,十曰《樂》,十一曰《職官》,十二曰《選舉》,十三曰《刑法》,十四
曰《食貨》,十五曰《藝文》,十六曰《校讎》,十七曰《圖譜》,十八曰《金
石》,十九曰《災祥》,二十曰《草木昆蟲》。其《氏族》、《六書》、《七音》、
《都邑》、《草木昆蟲》五略,為舊史之所無。案《史通·書志篇》曰:可以為
志者,其道有三:一曰都邑志,二曰氏族志,三曰方物志。樵增《氏族》、《都
邑》、《草木昆蟲》三略,蓋竊據是文。至於《六書》、《七音》乃國小之支流,
非史家之本義。矜奇炫博,泛濫及之,此於例為無所取矣。餘十五略雖皆舊史所
有,然《謚》與《器服》乃《禮》之子目,《校讎》、《圖譜》、《金石》乃
《藝文》之子目,析為別類,不亦冗且碎乎?且《氏族略》多掛漏,《六書略》
多穿鑿,《天文略》只載《丹元子步天歌》,《地理略》則全抄杜佑《通典·州
郡總序》一篇,前雖先列水道數行,僅雜取《漢書·地理志》及《水經注》數十
則,即《禹貢》山川亦未能一一詳載。《謚略》則別立數門,而沈約、扈琛諸家
之《諡法》悉刪不錄,即《唐會要》所載杲字諸謚,亦並漏之。《器服略》,器
則所載尊彝爵觶之制,制既不詳,又與《金石略》復出;服則全抄杜佑《通典》
之《嘉禮》。其《禮》、《樂》、《職官》、《食貨》、《選舉》、《刑法》六
略,亦但刪錄《通典》,無所辨證。至《職官略》中,以《通典注》所引之典故,
悉改為案語大書,更為草率矣。《藝文略》則分門太繁。又韓愈《論語解》、
《論語類》前後兩齣。張弧《素履子》儒家、道家兩齣。劉安《淮南子》道家、
雜家兩齣。荊浩《筆法記》,乃論畫之語,而列於《法書類》。《吳興人物誌》、
《河西人物誌》,乃傳記之流,而列於《名家類》。段成式之《玉格》,乃《酉
陽雜俎》之一篇,而列於《寶器類》,尤為荒謬。《金石略》則鐘鼎碑碣,核以
《博古》、《考古》二圖,《集古》、《金石》二錄,脫略至十之七八。《災祥
略》則悉抄諸史《五行志》。《草木昆蟲略》則並《詩經》、《爾雅》之註疏亦
未能詳核。蓋宋人以義理相高,於考證之學,罕能留意。樵恃其該洽,睥睨一世,
諒無人起而難之,故高視闊步,不復詳檢,遂不能一一精密,致後人多所譏彈也。
特其採摭既已浩博,議論亦多警辟。雖純駁互見,而瑕不掩瑜,究非游談無根者
可及。至今資為考鏡,與杜佑、馬端臨書並稱“三通”,亦有以焉。
△《東都事略》·一百三十卷(浙江孫仰曾家藏本)
宋王偁撰。偁,字季平,眉州人。父賞,紹興中為實錄修撰。偁承其家學,
旁搜九朝事跡,采輯成編。洪邁修四朝國史,奏進其書,以承議郎知龍州,特授
直秘閣。其書為《本紀》十二、《世家》五、《列傳》一百五、《附錄》八。敘
事約而該,議論亦皆持平。如康保裔不列於《忠義》,張方平、王拱辰不諱其瑕
疵,皆具史識。熙寧之啟釁、元符之紹述,尤三致意焉。《朱勔傳》後附載僧祖
秀《艮岳記》,蓋仿《三國志·諸葛亮傳》後附載《文集目錄》及陳壽《進表》
之例。雖非史法,亦足資考證。而南宋諸人,乃多不滿其書。蓋偁閉門著述,不
入講學之宗派。黨同伐異,勢所必然,未可據為定論也。近時汪琬,復謂元修
《宋史》,實據此書為稿本。以今考之,惟《文藝傳》為《宋史》所資取,故所
載北宋為多,南宋文人寥寥無幾。其餘事跡異同,如符彥卿二女為周室後,而
《宋史》闕其一。劉美本姓龔,冒附於《外戚》,事略直書其事,《宋史》采其
家傳,轉為之諱。趙普先閱章奏,田錫極論其非,而《宋史》誤以為群臣章奏,
必先白錫。楊守一以涓人補右班殿直,遷翰林副使,而《宋史》誤作翰林學士。
新法初行,坐倉糴米,吳申等言其不便,《宋史》誤以為司馬光之言。至地名、
諡法,《宋史》尤多舛謬。元人修史,蓋未嘗考證此書。琬之言未得其實也。其
中如張齊賢以雍熙三年忤旨出外,而誤作自請行邊。以副使王履《楚辭》誤屬之
李若水。又不載王履於《忠義傳》。雖不免間有牴牾,然宋人私史,卓然可傳者,
唯偁與李燾、李心傳之書而三。固宜為考宋史者所寶貴矣。
△《路史》·四十七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宋羅泌撰。泌,字長源,廬陵人。是書成於乾道庚寅。凡《前紀》九卷,述
初三皇至陰康無懷之事;《後紀》十四卷,述太昊至夏履癸之事;《國名紀》八
卷,述上古至三代諸國姓氏地理,下逮兩漢之末;《發揮》六卷、《餘論》十卷,
皆辨難考證之文。其《國名紀》第八卷,載《封建後論》一篇、《究言》一篇、
《必正劄子》一篇、《國姓衍慶紀原》一篇,蓋以類相附。惟歸愚子《大衍數》
一篇、《大衍說》一篇、《四象說》一篇,與《封建》渺無所涉。考《發揮》第
一卷之首,有《論太極》一篇、《明易彖象》一篇、《易之名》一篇,與《大衍》
等三篇為類。疑本《發揮》之文,校刊者以卷帙相連,誤竄入《國名紀》也。泌
《自序》謂:皇甫謐之《世紀》、譙周之《史考》、張愔之《系譜》、馬總之
《通曆》、諸葛耽之《帝錄》、姚恭年之《歷帝紀》、小司馬之《補史》、劉恕
之《通鑑外紀》,其學淺狹,不足取信。蘇轍《古史》,第發明索隱之舊,未為
全書。因著是編。《餘論》之首釋名書之義,引《爾雅》訓路為大,所謂《路史》,
蓋曰大史也。句xia6*注文,題其子苹所撰。核其詞義,與泌書詳略相補,似出一手,
殆自注而嫁名於子歟。皇古之事,本為茫昧。泌多采緯書,已不足據。至於《太
平經》、《洞神經》、《丹壺記》之類,皆道家依託之言,乃一一據為典要,殊
不免龐雜之譏。《發揮》、《餘論》皆深斥佛教。而說易數篇,乃義取道家。其
青陽遺珠一條,論大惑有九,以貪仙為材者之惑、諛物為不材之惑,尤為偏駁。
然引據浩博,文采瑰麗。劉勰《文心雕龍·正緯篇》曰:羲、農、軒、皞之源,
山、瀆、鍾律之要,白魚赤烏之符,黃金、紫玉之瑞,事豐奇偉,詞富膏腴。無
益經典,而有助文章。是以後來詞人,採摭英華。泌之是書,殆於此類。至其
《國名紀》、《發揮》、《餘論》,考證辨難,語多精核,亦頗有祛惑持正之論,
固未可盡以好異斥矣。
△《契丹國志》·二十七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宋葉隆禮撰。隆禮,號漁林,嘉興人。淳祐七年進士。由建康府通判,歷官
秘書丞。奉詔撰次遼事為此書。凡《帝紀》十二卷、《列傳》七卷、《晉降表宋
遼誓書議書》一卷、《南北朝及諸國饋貢禮物數》一卷、《雜載地理及典章制度》
二卷、《行程錄及諸雜記》四卷。錢曾《讀書敏求記》,稱其書法謹嚴,筆力詳
贍,有良史風。而蘇天爵《三史質疑》則謂隆禮不及見國史,其說多得於傳聞,
譏其失實甚多。今觀其書,大抵取前人紀載原文,分條採摘,排比成編。穆宗以
前紀傳,則本之《資治通鑑》。穆宗以後紀傳及諸雜紀,則本之李燾《長編》等
書。其《胡嶠陷北記》,則本之《歐史》。《四夷附錄》、《諸番記》及《達錫
伊都》等傳,則本之洪皓《松漠記聞》。雜記則本之武圭《燕北雜記》。(案圭
書今不傳,其言略見曾慥《類說》。)皆全襲其詞,無所更改。間有節錄,亦
多失當。如《通鑑》載太祖始立為王事,上雲恃強不受代,故下雲七部求如約,
今此書刪去不受代之文,則所謂如約者果何事乎?又《長編》載聖宗南侵事,雲
天雄軍聞契丹至,闔城惶遽。契丹潛師城南,設伏狄相廟,遂南攻德清。王欽若
遣將追擊,伏起,天雄兵不能進退,其情事甚明。今此書於闔城惶遽下即接伏起
云云,而盡刪其潛師設伏之文,則所伏者果誰之兵乎?又《松漠記聞》載黃頭女
真,金人每當出戰,皆令前驅。蓋洪皓所親見,其為金人,事甚明。今此書乃徑
改金人為契丹,采入《遼志》,則益為顛倒事實矣。又《帝紀》中凡日食星變諸
事,皆取《長編》所記,案年臚載。然遼、宋曆法不齊,朔閏往往互異。如聖宗
開泰九年,遼二月置閏,宋十二月置閏,宋之七月,在遼當為八月。而此書仍依
宋法書七月朔日食。此類亦俱失考。蓋隆禮生南渡後,距遼亡已久,北土載籍,
江左亦罕流傳,僅據宋人所修史傳及諸說部抄撮而成,故本末不能悉具。蘇天爵
所論,深中其失。錢曾蓋未之詳核也。特諸家目錄所載,若《遼庭須知》、《使
遼圖鈔》、《北遼遺事》、《契丹疆宇圖》、《契丹事跡》諸書,隆禮時尚未盡
佚,故所錄亦頗有可據。如道宗壽隆紀年,此書實作“壽昌”,與《遼史》所遺
碑刻之文併合,可以證《遼史》之誤。又《天祚紀》所載與金攻戰及兵馬漁獵諸
事,較《遼史》紀志為詳,存之亦可備參考。惟其體例參差,書法顛舛。忽而內
宋,則或稱遼帝,或稱國主;忽而內遼,則以宋帝年號分注遼帝年號之下。既自
相矛盾。至楊承勛劫父叛君,蔑倫傷教,而取胡安國之謬說,以為變不失正,尤
為無所別裁。又書為奉宋孝宗敕所撰,而所引安國說,乃稱安國之謚。於君前臣
名之義,亦復有乖。今並仰遵聖訓,改正其訛,用以昭千古之大公,垂史冊之定
論焉。
△《大金國志》·四十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舊本題宋宇文懋昭撰。前有端平元年《進書表》一通,自署淮西歸正人改授
承事郎工部架閣,而不詳其里貫。《表》中有“偷生淮浦,少讀父書”等語。亦
不知其父何人也。書中取金太祖至哀宗九主一百十七年事跡,裒集匯次。凡《紀》
二十六卷、《開國功臣傳》一卷、《文學翰苑傳》二卷、《雜錄》三卷、《雜載
制度》七卷、《許亢宗奉使行程錄》一卷。似是雜采諸書,排比而成。所稱義宗
即哀宗。《金史》謂息州行省所上謚,而此則雲金遺臣所上,與史頗不合。又懋
昭既降宋,即當以宋為內詞。乃書中分注宋年,又直書康王出質,及列北遷宗族
於獻俘,殊為失體。故錢曾《讀書敏求記》嘗稱為無禮於君之甚者。然其可疑之
處,尚不止此。詳悉檢勘,紕漏甚多。如《進書表》題端平元年正月十五日,而
金亡即在是月十日,相距僅五日,豈遽能成書進獻。又紀錄蔡州破事如是之詳,
於情理頗不可信。又端平正當理宗時,而此書大書宋寧宗太子不得立,立其侄為
理宗,於濟邸廢立,略無忌諱。又生而稱謚,舛謬顯然。又懋昭以金人歸宋,乃
於兩國俱直斥其號,而獨稱元兵為大軍。又稱元為大朝。轉似出自元人之辭,尤
不可解。又《開國功臣傳》僅寥寥數語,而《文學翰苑傳》多至三十二人。驗其
文,皆全錄元好問《中州集》中小傳,而略加刪削。考好問撰此書時,在金亡之
後,原序甚明。懋昭更不應預襲其文。凡此皆疑竇之極大者。其他如愛王作亂等
事,亦多輕信偽書,冗雜失次。恐已經後人竄亂,非復懋昭原本,故牴牾若此。
然其首尾完具,間有與《金史》異同之處,皆足資訂證。所列制度服色,亦能與
《金史》各志相參考。故舊本流傳不廢。今亦著其偽而仍錄其書焉。
△《古今紀要》·十九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宋黃震撰。震字東發,慈谿人,官至浙東提舉,事跡具《宋史·儒林傳》。
是書撮舉諸史,括其綱要。上自三皇,下迄哲宗元符。每載一帝之事,則以一帝
之臣附之。其僣竊割據,亦隨時附見。詞約事該,頗有條貫。非曾先之《十八史
略》之類粗具梗概,傷於疏陋者比。所敘前代諸臣,各分品目。惟北宋諸臣事跡
較歷代稍詳,而無忠佞標題,蓋不敢論定之意也。朱子作《通鑑綱目》,始遵習
鑿齒《漢晉春秋》之例,黜魏帝蜀。同時張栻作《經世紀年》,蕭常作《續後漢
書》,持論並同。震傳朱子之學,故是書亦用《綱目》之例。其謂論昭烈者每以
族屬疏遠為疑。使昭烈果非漢子孫,曹操蓋世奸豪,豈不能聲其罪而誅其偽。今
反去之千百載下,而創疑其譜牒耶。其所發明可謂簡而盡矣。
△《續後漢書》·四十七卷(編修莊承籛家藏本)
宋蕭常撰。常,廬陵人,鄉貢進士。初,常父壽朋,病陳壽《三國志》帝魏
黜蜀,欲為更定,未及成書而卒。常因述父志為此書。以昭烈帝為正統,作《帝
紀》二卷、《年表》二卷、《列傳》十八卷,以《吳》、《魏》為《載記》,凡
二十卷。又別為《音義》四卷、《義例》一卷。於《蜀志》增《傳》四十二,廢
《傳》四。移《魏志》傳入漢十。《吳志》廢《傳》二十。《魏志》廢《傳》八
十九。多援《裴注》以入傳。其增傳亦皆取材於注。間有注所未及者,建安以前
事則據范書,建安以後則不能復有所益。蓋其大旨在書法,不在事實也。然其義
例精審,實頗得史法。如魏、吳諸臣本附見二國《載記》之後,而中有一節可名,
如孟宗、陳表等,則別入《孝友傳》;杜德、張悌等,則別入《忠義傳》;管寧、
吳范等,則別入《隱逸方技傳》。其體實本之《晉書》。又曹操封魏公,加九錫
等事,《陳志》皆稱天子命公,而此乃書操自為云云。則本之范蔚宗《後漢書》
本紀。其他筆削,亦類多謹嚴。惟《陳志·先主傳》稱封涿縣陸城亭侯,而常於
《昭烈紀》但云封陸城侯。《陳志》建安十四年魏延為都督,而常則雲拔魏延為
鎮遠將軍。《裴注》概無此語,不知常何所本。然常之所長,不在考證。殆偶然
筆誤,非別有典據也。常成此書時,嘗以《表》自進於朝。所列但有《本紀》、
《表》、《傳》、《載記》,而無《音義》。至《周必大序》,始並《音義》言
之。或成書之後,又續輯補入歟。
△《續後漢書》·九十卷(永樂大典本)
元郝經撰。經,字伯常,陵川人,官至翰林侍讀學士,贈昭文館大學士、榮
祿大夫,追封冀國公,諡文忠,事跡具《元史》本傳。經以中統元年使宋,為賈
似道所拘,留居儀真者十六年。於使館著書七種,此即七種之一也。時蕭常《續
後漢書》尚未行於北方,故經未見其本,特著此書,正陳壽帝魏之謬。即《三國
志》舊文,重為改編,而以《裴注》之異同、《通鑑》之去取,參校刊定。原本
九十卷,中間各分子卷,實一百三十卷。升《昭烈》為《本紀》,黜吳、魏為
《列傳》。其諸臣則以漢、魏、吳別之。又別為《儒學》、《文藝》、《行人》、
《義士》、《高士》、《死國》、《死虐》、《技術》、《狂士》、《叛臣》、
《篡臣》、《取漢》、《平吳》、《列女》、《四夷》諸傳。復以壽書無《志》,
作《八錄》以補其闕。各冠以《序》,而終以《議贊》。別有義例,以申明大旨。
持論頗為不苟,而亦不能無所出入。如士燮、太史慈皆委質吳廷,而入之漢臣;
李密初仕漢,終仕晉,《晉書》以《陳情》一表列之《孝友》,而入之《高士》,
則於名實為乖。又黃憲卒於漢安之世,葛洪顯於晉元之朝,而皆入此書,則時代
並爽。其他漢、晉諸臣以行事間涉三國而收入《列傳》者不一而足。又《八錄》
之中,往往雜采《史記》、《前後漢書》、《晉書》之文。紀載冗沓,亦皆失於
限斷。揆諸義例,均屬未安。然經敦尚氣節,學有本原,故所論說,多有裨於世
教。且經以行人被執,困苦艱辛,不肯少屈其志。故於氣節之士,低徊往復,致
意尤深。讀其書者,可以想見其為人。又非蕭常、謝陛諸家徒推衍《紫陽緒論》
者比也。是書與經所撰《陵川集》,皆延祐戊午,官為刊行。然明以來絕少傳本。
惟《永樂大典》所載尚多。核以原目,惟《年表》一卷、《刑法錄》一卷,全佚
不傳。其全篇完好者猶十之六七。其《序文》、《議贊》,存者亦十之ba6*九。今
各據原目,編輯校正。所分子卷,悉仍其舊。間有殘闕,其文皆已具於《陳志》,
均不復採補,以省繁複。又經所見乃《陳志》舊本,其中字句,與今本往往異同,
謹各加案語標明,以資考證。書中原注,乃書狀官河陽苟宗道所作。經集載《壽
正甫詩》,有“新書總付徐無黨,半臂誰添宋子京”句。正甫即宗道之字,《元
史》所謂經留宋久,書佐皆通於學,苟宗道後至國子祭酒者是也。宗道《序》中
有“繾綣患難十有三年”之語。考經以庚申使宋,則是《序》當作於壬申歲,而
書中不書至元九年。蓋時南北隔絕,尚不知中統之改為至元也。其注於去取義例,
頗有發明,而《列傳》中或有全篇無注者,殆傳寫有所佚脫歟。
△《春秋別典》·十五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薛虞畿撰。前有虞畿《自序》,不署年月。稱嘗閱注牒,見春秋君臣往跡,
不下千事,散見百家,皆三氏所未錄,間或微掇其端,而未究其緒,存其半而不
采其全。因不自度,略仿左例,分十二公,以統其世。稽《三傳》人名,以系其
事。凡十五卷。末又有其弟虞賓《跋》,稱先仲氏輯《春秋別典》,未脫稿而不
幸下世。不無掛甲漏乙、年代倒置之病。故特廣閱博搜,參互考訂。世懸者更,
數殊者析,刪其繁複者十一,苴其闕略者十三云云。則此書乃虞畿兄弟二人相續
而成也。舊無刊版。此本為朱彝尊家所藏,有康熙辛巳十月彝尊題字,惜其抄撮
具有苦心,惟各條之末不疏明出何書。明人之習,大都若是,所譏誠中其病。然
網羅繁富,頗足以廣見聞,要亦博洽之一助也。《虞畿序》自署曰“粵瀛”,
《彝尊跋》稱其字里通志不載,莫得其詳。《虞賓跋》中稱仲氏列章縫,治博士
家言,蓋廣東諸生也。考胡恂《潮州府志》曰:薛虞畿字舜祥,海陽人。初為諸
生。後棄去,隱韓山之麓,以農圃自娛。郡長吏欲致之,鑿垣而遁。著有《聽雨
篷稿》云云。當即其人。又考潮州在梁為東陽州,後改曰瀛州,與“粵瀛”之稱
亦合。惟《志》不言其有此書,疑偶未見耳。《虞畿序》又稱《書目》、《凡例》
列在左方。今卷首有《凡例》七條,而無《書目》,則傳寫者佚之矣。
△《欽定歷代紀事年表》·一百卷
康熙五十一年聖祖仁皇帝御定。初,康熙四十六年聖駕南巡,布衣龔士炯獻
《歷代年表》,所載至隋而止。乃詔工部侍郎周清源重修,未蕆事而清源歿。復
詔內閣學士王之樞踵修,而以清源子嘉禎佐之,乃相續成編。所載事跡,上起帝
堯元載甲辰,下迄元順帝至正二十八年戊申,首末凡三千七百二十五年。其表以
年為經,以國為緯,惟以正統居第一格,為全書之通例。其餘時殊世異,不可限
以一法,則每代變例,而各以例說系表首。大抵準《史記》《年表》、《月表》,
司馬光《資治通鑑目錄》。惟每條多附史評,又每代各冠以《地理圖》、《世系
圖》而總冠以《三元甲子紀年圖》,為小變舊式耳。考《南史·王僧孺傳》,稱
太史公《年表》旁行斜上,體仿《周譜》,則史表實三代之舊法。然《史記》以
下,率以一類自為一表,未能貫通。《資治通鑑目錄》亦粗舉大綱,未能詳備。
近時萬斯同作《歷代史表》,頗稱賅洽,而其大旨惟考核於封爵世系之間,亦未
能上下數千年,使條目分明,脈絡連屬也。是書網羅歷代,總括始終;記錄無遺,
而義例至密;剪裁得體,而書法至明,誠韓愈所稱“紀事必提其要”,歐陽修所
稱“《春秋》之文簡而有法”者也。讀史者奉此一書,亦可以知所津逮矣。
△《欽定續通志》·五百二十七卷
乾隆三十二年奉敕撰,紀傳譜略,一仍鄭氏之舊。惟鄭氏《列傳》因諸史舊
文,標題錯互,而又稍有所改竄。如《史記》無《隱逸傳》,則析伯夷、四皓諸
人以當之。《史記》無《方術傳》,則析司馬季主、扁鵲諸人以當之。《後漢書》
無《孝友傳》,則析毛義、江革諸人以當之。《三國志》無《忠義傳》,則析典
韋諸人以當之。體例自相矛盾。不因不創,乃至於非馬非騾。今參考異同,折衷
沿革,定為二例。一曰異名者歸一。如《五代史·家人傳》析入后妃宗室,《一
行傳》析入《隱逸》、《孝友》。《元史·儒學傳》析入《儒林》、《文苑》。
《宋史·道學傳》併入《儒林》。《元史·釋老傳》併入《方技》。《唐書》、
《明史》《公主傳》附綴宗室。庶各核其實,無致多岐。一曰未備者增修。如
《唐書》之《奸臣》、《叛臣》、《逆臣傳》,《明史》之《閹黨》、《流賊》、
《土司傳》,皆諸史所無,而其目實不可易。今考核事體,亦分立此門。又孔氏
世系封爵《明史》附入《儒林傳》。今則從鄭氏原書《孔子列傳》例,補立《孔
氏後傳》。至於五朝國史,以貳臣別為《列傳》,新出聖裁。於旌別淑慝之中,
寓扶植綱常之意。允昭褒貶之至公,實為古今之通義。今亦格遵彝訓,於前代別
立此門,以昭彰癉。較諸原書體例,實詳且核焉。《二十略》中,變其例者亦有
三。一為《藝文略》。鄭氏但列卷數書名。今各補撰人名氏爵里。一為《圖譜略》。
鄭氏原以《索象》、《原學》、《明用》三篇辨其源流。又以《記有》、《記無》
二篇考其存佚。今刪除諸名,別以《經學》、《天文》、《地理》、《世系》、
《兵刑》、《食貨》、《算術》、《儒學》、《醫藥》為子目。一為《昆蟲草木
略》。所記動植之類,不比文章典制,有時代可分。考鄭氏原書,惟以所撰《詩
名物志》、《爾雅補註》、《本草外類》約而成編。如百蔬未列瓠匏,九穀不收
麰麥,釋魚則存鱣遺鮪,釋獸則有虎無貔,混葍々於瓊茅之葍,合芸薹
於夫須之台,舛漏不一而足。今惟於未載者補其闕遺,已載者正其訛誤。至其煉
石煮丹之類,事涉迂怪,則概不續增。蓋雖同一傳而條理倍為分明,雖同一略而
考證益為精核。斯由於仰承睿鑒,得所折衷,與鄭氏之徒為大言,固迥然異矣。
△《歷代史表》·五十三卷(副都御史黃登賢家藏本)
國朝萬斯同撰。斯同有《廟製圖考》,已著錄。是編以十七史自《後漢書》
以下惟《新唐書》有表,餘皆闕如,故各為補撰。宗《史記》、《前漢書》之例,
作《諸王世表》、《外戚侯表》、《外戚諸王世表》、《異姓諸王世表》、《將
相大臣及九卿年表》。宗《新唐書》之例,作《方鎮年表》、《諸鎮年表》。其
《宦者侯表》、《大事年表》,則斯同自創之例也。其書自正史本紀、志、傳以
外,參考《唐六典》、《通典》、《通志》、《通鑑》、《冊府元龜》諸書,及
各家雜史。次第匯載,使列朝掌故,端緒厘然,於史學殊為有助。考自宋以前,
唯《後漢書》有熊方所補《年表》。他如鄭樵《通志》,《年譜》僅記一朝大事
及正閏始末,其於諸王將相公卿大臣興廢拜罷之由,率略而不書。近人作《十六
國年表》,亦多舛漏。其網羅繁富,類聚區分,均不及斯同此書之賅備。惟《晉
書》既補《功臣世表》,則歷代皆所當補。十六國如成、趙、燕、秦既有《將相
大臣年表》,則十國如南唐、南漢、北漢、閩、蜀不當獨闕。又魏將相大臣中,
不載上大將軍。五代《諸王世表》獨闕後漢,注謂後漢子弟未嘗封王。然考承訓
追封魏王、承勛追封陳王,與後周郯、杞、越、吳諸王事同一例,何以獨削而不
登。是皆其偶有脫略者。然核其大體,則精密者居多,亦所謂過一而功十者矣。
△《後漢書補逸》·二十一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國朝姚之駰撰。之駰,字魯斯,錢塘人,康熙辛丑進士,官至監察御史。是
編搜輯《後漢書》之不傳於今者八家。凡《東觀漢記》八卷,謝承《後漢書》四
卷,薛瑩《後漢書》、張璠《後漢記》、華嶠《後漢書》、謝沈《後漢書》、袁
山松《後漢書》各一卷,司馬彪《續漢書》四卷。劉知幾《史通》稱范蔚宗所采,
凡編年四族、紀傳五家。今袁宏《書》尚有傳本,故止於八也。其捃拾細瑣,用
力頗勤,惟不著所出之書,使讀者無從考證,是其所短。至司馬彪《書》雖佚,
而章懷太子嘗取其十《志》以補范《書》之遺,今《後漢書》內劉昭所著即彪之
《書》,而之駰不究源流,謂之范《志》,乃別采他書之引司馬《志》者錄之。
字句相同,曾莫之悟,其謬實為最甚。然洪邁博極群書,而所作《容齋隨筆》,
亦以司馬《志》為范《志》,則其誤有所承矣。至《東觀漢記》,核以《永樂大
典》所載,較之駰所錄,十尚多其五六。蓋秘府珍藏,非草茅之士所能睹,亦不
能以疏漏咎之駰也。
△《春秋戰國異辭》·五十四卷、《通表》·二卷、《摭遺》·一卷(兩江
總督采進本)
國朝陳厚耀撰。厚耀有《春秋長曆》,已著錄。是編採群書所載與《春秋三
傳》、《國語》、《戰國策》有異同者,分國編次,以備考證,亦間為辨定。又
取《史記》《十二諸侯表》、《六國年表》合而聯之,為《通表》二卷。其諧談
瑣記、神仙藝術,無關體要,難以年次者,別為《摭遺》一卷,以附於後。其
《通表》排比詳明,頗有條理。《異辭》以切實可據者為正文,而百家小說悠謬
荒唐之論皆降一格,附於下。亦頗有體例。雖其間真贗雜糅,如《莊》、《列》
之寓言,《亢倉子》之偽書,皆見採錄,未免稍失裁斷。而採摭浩繁,用力可稱
勤至。又所引諸書,多著明某篇某卷,蓋仿李涪《刊誤》、程大昌《演繁露》之
例。令觀者易於檢核,亦無明人杜撰炫博之弊。蓋馬驌《繹史》用袁樞紀事本末
體,厚耀是書則用齊履謙《諸國統記》體。而驌書兼采《三傳》、《國語》、
《戰國策》,厚耀則皆摭於“五書”之外,尤獨為其難。雖涉蕪雜,未可斥也。
厚耀所著《春秋長曆》及《春秋世族譜》,皆與是編相表里。而自言平生精力,
用於是書者多雲。
△《尚史》·一百七卷(兵部侍郎紀昀家藏本)
國朝李鍇撰。鍇,字鐵君,鑲白旗漢軍。卷首自署曰襄平。考襄平為漢遼東
郡治,今為盛京遼陽州地,蓋其祖籍也。康熙中,鄒平馬驌作《繹史》,採摭百
家雜說,上起鴻荒,下迄秦代,仿袁樞紀事本末之體,各立標題,以類編次,凡
所徵引,悉錄原文。雖若不相屬,而實有端緒。鍇是編以驌書為稿本,而離析其
文,為之翦裁連絡,改為紀傳之體。作《世系圖》一卷、《本紀》六卷、《世家》
十五卷、《列傳》五十八卷、《系》六卷、《表》六卷、《志》十四卷、《序傳》
一卷。仍於每段之下,各注所出書名。其遺文瑣事不入正文者,則以類附註於句
下。蓋體例準諸《史記》,而排纂之法則仿《路史》而小變之。《自序》謂始事
於雍正庚戌,卒業於乾隆乙丑,閱十六載而後就。其用力頗勤。考古來漁獵百家,
勒為一史,實始於司馬遷。今觀《史記》諸篇,其出遷自撰者,率經緯分明,疏
密得當,操縱變化,惟意所如。而其雜采諸書以成文者,非惟事跡異同,時相牴
牾,亦往往點竄補綴,不能隱斧鑿之痕,知鎔鑄眾說之難也。此書一用舊文,翦
裁排比,使事跡聯屬,語意貫通。體如詩家之集句,於歷代史家特為創格,較熔
鑄眾說為尤難。雖運掉或不自如,組織或不盡密,亦可雲有條不紊矣。至於《晉
逸民傳》中列杜蕢、狼瞫、鉏麑、提彌明、靈輒,《逆臣傳》中列趙穿而不列
趙盾,《亂臣傳》中列郤芮、瑕呂飴甥,《嬖臣傳》中列頭須,《魯列女傳》中
列施氏婦,予奪多所未允。又諸國公子皆別立傳,而魯、宋、蔡、曹、莒、邾六
國則雜列諸臣中。《叛臣傳》中如巫狐庸叛楚入吳,吳、楚兩見;公山不狃叛魯
入吳,吳、魯兩見;已為重出,而屈巫見於楚,不見於晉。苗賁皇見於晉,不見
於楚。又復自亂其例。如斯之類,不一而足。亦未能一一精核,固不必為之曲諱
焉。
──右“別史類”二十部、一千六百十四卷,皆文淵閣著錄。
(案:《東觀漢記》、《後漢書補逸》之類,本皆正史也。然書已不完,今又
不列於《正史》,故概入此門。其先後從作者時代,亦與《編年類》例同,均稍
示區別於《正史》爾。)
○別史類存目
△《歷代帝王纂要譜括》·一卷(永樂大典本)
不著撰人名氏。其書敘歷代帝王世系、年號、歲數,亦略及賢否。各以數語
括之,簡陋殊甚。蓋村塾俗書也。《永樂大典》載之,亦可雲漫無採擇矣。以其
為宋人舊帙,姑附存其目焉。
△《蜀漢本末》·三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元趙居信撰。居信,字季明,許州人,至治中官至翰林學士承旨。是書宗
《資治通鑑綱目》之說,以蜀為正統。起桓帝延熹四年昭烈之生,終晉泰始七年
後主之亡。末有《總論》一篇,稱至元九年戊子所作。其成書則至元十二年辛卯
也。《前序》一篇,不知誰作,稱朱子出而筆削《綱目》,有以合乎天道,而當
乎人心,信都趙氏復因之,廣其未備之文,參其至當之論。然是書所取議論,不
出胡寅、尹起莘諸人之內。所取事跡則載於《三國志》者尚十不及五。特於《資
治通鑑綱目》中斷取數卷,略為點竄字句耳。不足當著書之目也。
△《十八史略》·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元曾先之撰。先之,字從野,廬陵人。自稱曰前進士,而《江西通志·選舉》
中不載其名。蓋前明之制,會試中式稱進士,鄉試中式者稱舉人,皆得銓注授官。
自唐、宋至元,則貢於鄉者皆稱進士。試禮部中選,始謂之登第。不中選者,次
舉仍由本貫取解。南宋之季,始以三舉不中選者一體徑試於禮部,謂之免解進士。
先之所謂進士,蓋鄉舉而試不入選者,故志乘無名也。然李肇《國史補》,稱唐
時進士登第者,遇舊題名處增“前”字。今先之自稱“前進士”,則又相沿失考
矣。其書抄節史文,簡略殊甚。卷首冠以《歌括》,尤為弇陋。蓋鄉塾課蒙之本,
視同時胡一桂《古今通略》,遜之遠矣。
△《讀史備忘》·八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範理撰。理,字道濟,天台人,宣德庚戌進士,官至南京吏部右侍郎。其
書自西漢迄唐代,先列諸帝於前,而以諸臣事實摘敘於後。大略皆因正史而參以
《綱目》。其所分《謀臣》、《丞相》、《名將》、《名臣》等目,割裂煩碎,
殊無體要。如季布入《名臣》,而曹參入《名將》之類,義例尤不可解。蓋隨筆
記錄,而於史學殊無當也。
△《天漢玉牒》·一卷(戶部尚書王際華家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載明太祖歷代世系,及其自微時以至即位後事,略以編年為
次。凡皇后、太子、諸王諡號封爵,皆詳列之。書中稱成祖為今上,則永樂時編
也。其紀懿文太子為諸妃所生,而高皇后所生者只成祖及周王二人,與史不合。
蓋當時諛妄之詞,不足據為實錄者矣。
(案:此書述明代世系,於例當入《譜牒》。然譜牒傳本寥寥,不能自為門
目,故附著《別史類》中。蓋其文與本紀、世表相出入也。)
△《宋史質》·一百卷(衍聖公孔昭煥家藏本)
明王洙撰。洙,字一江,臨海人,正德辛巳進士,其仕履未詳。是編因《宋
史》而重修之,自以臆見,別創義例。大旨欲以明繼宋,非惟遼、金兩朝皆列於
外國,即元一代年號亦盡削之。而於宋益王之末即以明太祖之高祖追稱德祖元皇
帝者承宋統大德三年,以太祖之曾祖追稱懿祖恆皇帝者繼之延祐四年,以太祖之
祖追稱熙祖裕皇帝者繼之後至元五年,以太祖之父追稱仁祖淳皇帝者繼之至正十
一年,即以為明之元年。且於瀛國公降元以後,歲歲書帝在某地云云,仿《春秋》
書公在乾侯,《綱自》書帝在房州之例。荒唐悖謬,縷指難窮。自有史籍以來,
未有病狂喪心如此人者。其書可焚,其版可斧,其目本不宜存。然自明以來,印
本已多,恐其或存於世,熒無識者之聽,為世道人心之害,故辭而辟之,俾人人
知此書為狂吠,庶邪說不至於誣民焉。
△《宋史新編》·二百卷(浙江孫仰曾家藏本)
明柯維騏撰。維騏,字奇純,莆田人,嘉靖癸未進士,授南京戶部主事,未
任事而歸,事跡具《明史·文苑傳》。史稱其家居三十載,乃成是書。沈德符
《敝帚軒剩語》稱其作是書時,至於發憤自宮,以專思慮,可謂精勤之至。凡成
《本紀》十四卷、《志》四十卷、《表》四卷、《列傳》一百四十二卷。糾謬補
遺,亦頗有所考訂。然托克托等作《宋史》,其最無理者莫過於《道學》、《儒
林》之分傳,其最有理者莫過於《本紀》終瀛國公而不錄二王,及遼、金兩朝各
自為史而不用《島夷》、《索虜》互相附錄之例。蓋古之聖賢,亦不過儒者而已,
無所謂道學者也。如以為儒者有悖於道,則悖道之人何必為之立傳。如以為儒者
雖不悖道而儒之名不足以盡道,則孔子之詔子夏,其誤示以取法乎下耶。妄生分
別,徒滋門戶。且《太平御覽》五百十卷中嘗引《道學傳》二條,一為《樂鉅》,
一為《孔總》,乃清淨棲逸之士。襲其舊目,亦屬未安。此必宜改者也,而維騏
仍之。至於元破臨安,宋統已絕,二王崎嶇海島,建號於斷檣壞<木魯>之間,偷息
於魚鱉黿鼉之窟。此而以帝統歸之,則淳維遠遁以後,武庚構亂之初,彼獨非夏、
商嫡冢,神明之胄乎?何以三代以來,序正統者不及也?他如遼起滑鹽,金興肅
慎,並受天明命,跨有中原。必似《元經》帝魏,盡黜南朝,固屬一偏。若夫南
北分史,則李延壽之例。雖朱子生於南宋,其作《通鑑綱目》,亦沿其舊軌,未
以為非。元人三史並修,誠定論也。而維騏強援蜀漢,增以《景炎》、《祥興》。
又以遼、金二朝置之《外國》,與西夏、高麗同列。又豈公論乎?大綱之謬如是,
則區區補苴之功,其亦不足道也已。
△《徵吾錄》·二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明鄭曉撰。曉有《禹貢圖說》,已著錄。曉初撰《吾學編》,記當時之事。
又縷分條析,為《今言》三百四十餘條。復刊汰二書,撮其指要,以成是編。體
例略與紀事本末相近。凡三十一篇。然事跡本繁,而篇帙太簡。荀悅刪班固之書
尚不能不至三十卷。而欲以寥寥兩卷包括一朝。此雖左氏、司馬之史才,恐亦不
能綜括也。
△《史略詳註補遺大成》·十卷(內府藏本)
明李紀撰。紀,字大正,金谿人。初,元廬陵曾先之撰《十八史略》,至宋
而止。明初臨川梁孟寅益以元事,名《十九史略》。嘉靖戊戌,紀復以舊注未備,
為增補以成是編,然弇陋亦甚。據所列引用書目十餘種,曰萬氏《史略筌蹄》,
曰郭氏《帝王世紀》,曰朱子《四書》,曰倪氏《四書輯釋》,曰蔡氏《書傳》,
曰鄒氏《音釋》,曰陳氏《禮記集說》,曰朱子《詩傳》,曰《資治通鑑》,曰
《呂氏集注》,曰劉氏《翰墨全書》,曰《左氏春秋傳》,曰《林朱音訓》,曰
李氏、劉氏《宋鑒》。是惡足以談史乎。
△《荒史》·六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陳士元撰。士元有《易象鉤解》,已著錄。是書述洪荒開闢之事。《九頭》
等十紀之前,增以《元始本紀》,言盤古;《二靈本紀》,言tian6*皇、地皇,共為
十二紀。《疏仡紀》則至帝摯止焉,共為三卷。《帝師》、《帝臣》、《叛臣》
三傳各一卷。大抵以羅泌《路史》為藍本,而稍附益之,皆恍惚無稽之說。胡宏
《皇王da6*紀》未至侈談神異,陳振孫《書錄解題》已有無徵不信之疑,況動引
《道藏》以為史乎。
△《藏書》·六十八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李贄撰。贄有《九正易因》,已著錄。是編上起戰國,下迄於元,各採摭
事跡,編為紀傳。紀傳之中,又各立名目。前有《自序》曰:“前三代吾無論矣。
後三代漢、唐、宋是也。中間千百餘年,而獨無是非者,豈其人無是非哉?鹹以
孔子之是非為是非,固未嘗有是非耳。然則予之是非人也,又安能已。”又曰:
“《藏書》者何?言此書但可自怡,不可示人,故名曰《藏書》也。而無奈一二
好事朋友,索覽不已,予又安能以已耶。但戒曰:覽則一任諸君覽,但無以孔夫
子之定本行賞罰也則善矣”云云。贄書皆狂悖乖謬,非聖無法。惟此書排擊孔子,
別立褒貶,凡千古相傳之善惡,無不顛倒易位,尤為罪不容誅。其書可毀,其名
亦不足以污簡牘。特以贄大言欺世,同時若焦竑諸人,幾推之以為聖人。至今鄉
曲陋儒,震其虛名,猶有尊信不疑者。如置之不論,恐好異者轉矜創穫,貽害人
心。故特存其目,以深暴其罪焉。
△《續藏書》·二十七卷(浙江總督采進本)
明李贄撰。贄所著《藏書》,為小人無忌憚之尤。是編又輯明初以來事業較
著者若干人,以續前書之未備。其書分《開國名臣》、《開國功臣》、《遜國名
臣》、《靖難功臣》、《內閣輔臣》、《勛封名臣》、《經濟名臣》、《理學名
臣》、《忠節名臣》、《孝義名臣》、《文學名臣》、《郡縣名臣》諸目。因自
記其本朝之事,故議論背誕之處比《藏書》為略少。然冗雜顛倒,不可勝舉。如
一劉基也,既列之《開國名臣》,又列之《開國功臣》。一方孝孺也,既列之
《遜國名臣》,又列之《文學名臣》。經濟本無大小,安見守令設施不足以當經
濟,乃於《經濟名臣》外別立《郡縣名臣》。又王禕殉節滇南,不入之《忠節傳》
中,而列之《開國名臣》內。種種踳駁,毫無義例,總無一長之可取也。
△《函史上編》·八十一卷、《下編》·二十一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鄧元錫撰。元錫有《三禮繹》,已著錄。是編蓋仿鄭樵《通志》而作,上
編即其《紀傳》,下編即其《二十略》也。然樵之《紀傳》病於因,故體例各隨
舊史,不能畫一。其《二十略》病於創,故多誇大不根之論。元錫是編則又《紀
傳》病於太創,諸《志》病於太因。如《紀傳》分立多名,以古初至商為《表》;
自周以下,正統謂之《紀》,偏霸列國謂之《志》,后妃謂之《內紀》,宰相謂
之《謨》,儒者謂之《述》,大儒謂之《訓》;尊如孔子,則別名曰《表》;次
則西漢經學及王通則並稱《訓》,餘則總名曰《列傳》。《列傳》之中,又分
《大臣》、《貞臣》、《良臣》、《爭臣》、《忠節》、《名將》、《循吏》、
《獨行》諸子目。又以《經學》、《行義》、《文學》、《篤行》、《道學》、
《儒學》、《循良》各別立一傳,分附歷代之末。以《隱逸》、《方技》、《貨
殖》、《列女》各合立一傳,總附全編之末。已為糅雜。至《物性》一志,或歸
之《下編》之中,尚為有例。而綴於《上編》,與人並列,更屬不倫。其尤誕者,
南北史中南朝全載吳、晉、宋、齊、梁、陳,而北朝但有北魏,其北齊、周、隋
俱削其君臣不錄,惟隋錄王通一人;宋、金、遼、元四史中惟錄宋、元,亦不涉
遼、金一字;而十六國乃得立志。舛謬顛倒,殆難仆數。《下編》凡《天官》、
《方域》、《人官》、《時令》、《歷數》、《災祥》、《土田》、《賦役》、
《漕河》、《封建》、《任官》、《學校》、《經籍》、《禮儀》、《樂律》、
《財賄》、《刑法》、《兵制》、《邊防》、《戎狄》、《異教》二十一門。而
名書者三,名考者八,名志者八,名記者二。亦蕪雜可厭。其所敘述,亦僅類書
策略之陳言,毫無所發明考訂。與所作《五經繹》,均無可取也。
△《明書》·四十五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明鄧元錫撰。是書所紀,起於太祖,終於世宗。凡《帝典》十卷、《后妃內
紀》一卷、《外戚傳》一卷、《宦官傳》一卷、《臣謨》五卷、《名臣》九卷、
《循吏》三卷、《能吏》一卷、《忠節》一卷、《將謨》二卷、《名將》一卷、
《理學》三卷、《文學》二卷、《篤行》一卷、《孝行》《義行》《貨殖》《方
技》共一卷、《心學》三卷、《列女》一卷。按:二十二史皆列后妃於《傳》,
惟《後漢書》以後為《紀》,為後儒所譏。元錫獨尊用之,殊為乖剌。他如分
《臣謨》、《名臣》、《將謨》、《名將》,又別《篤行》、《義行》於《孝行》
之外,則皆元錫之創例,繁碎亦甚。至於《道學》之外別立《心學》一門。考元
錫之學淵源於王守仁,而不盡宗其說。當心學盛行之時,皆謂學惟求覺,不必致
力群書,元錫力排其說,別《心學》於《道學》之外,其說固是。然史者紀一代
之政事,其他皆在所輕。《宋史》別《道學》於《儒林》,已為門戶。此更別
《心學》於《道學》,是學案而非國史矣。若夫史家之例,必列《外戚》、《宦
官》於各傳之後。茲先《外戚》,次《宦者》,而《臣謨》諸傳又次之。次序顛
倒,尤不可解。至以張璁、桂萼列於《臣謨》,則曲筆更不免矣。
△《彩線貫明珠秋檠錄》·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不著撰人名氏。所紀曆代帝王,自伏羲至明武宗止,則是嘉靖以後書也。亦
史略蒙求之類,而言不雅馴,觀其立名可知矣。
△《明帝後紀略》·一卷(內府藏本)
明鄭汝璧撰。汝璧,縉雲人,隆慶戊辰進士,官至兵部侍郎,兼僉都御史,
總督宣大。是編專紀明代帝後即位、冊立年月,及生辰、壽數、諡號、山陵之類,
而不載其事跡,故云《紀略》。上自德祖、懿祖、熙祖、仁祖四代,下迄穆宗而
止。首冠以《帝系圖》,末以藩封附焉。諸王惟錄其有國者,餘則一見其名於
《帝系》而已。
△《邃古記》·八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明朱謀<土韋>撰。謀<土韋>有《周易通》,已著錄。是書所記,始於盤古,迄於
有虞。提綱紀事,而雜引諸書以為目。大抵出入於劉恕《外紀》、胡宏《皇王大
紀》、羅泌《路史前紀》、金履祥《通鑑前編》之間。所引多緯書荒誕之說,既
非信史,又鮮異聞。謀<土韋>號為博洽,平生著述一百餘種,今不盡傳。其傳者,
此為最劣矣。
△《季漢書》·五十六卷(內廷藏本)
明謝陛撰。陛,字少連,歙縣人。其書遵朱子《綱目》義例,尊漢昭烈為正
統。自獻帝迄少帝,為《本紀》三卷,附以諸臣為《內傳》。吳、魏之君則別為
《世家》,而以其臣為《外傳》。復以董卓、袁紹、袁術、公孫瓚、公孫度及呂
布、張邈、陶謙諸人為《載記》。凡更事數姓與依附董、袁諸人者則為《雜傳》。
又別作《兵戎始末》、《人物生歿》二表,以括一書之經緯。卷首冠《正論》五
條、《答問》二十二條、《凡例》四十四條,以揭一書之宗旨。中間義例既繁,
創立名目,往往失當。如晉之劉、石、苻、姚擅號稱尊,各為雄長,自當列之
《載記》。董、袁之屬,既非其倫。五季更五姓十主,為之臣者不能定以時代,
自當編為《雜傳》。董、袁之賓客僚屬,亦殊是例。陛乃沿襲舊名,實不免於貌
同心異。又西京之祚,迄於建安,續漢之基,開於章武,雖緒延一線,實事判兩
朝。陛乃於《帝紀》中兼及山陽。其《後漢書》、《晉書》已有專傳者,陛亦概
取而附入之。尤為駢拇枝指,傷於繁複。薛岡《天爵堂筆餘》,稱其改蜀為季漢,
為今人作事偶勝古人。然陳壽《季漢輔臣贊》已在其前,未為創例。沈德符《敝
帚軒剩語》,稱世之議陛者謂吳中吳尚儉已曾為此書。不知元時郝經、宋時蕭常,
俱先編輯。(案:《宋史·藝文志》又有李杞改修《三國志》六十七卷,不止蕭
常,此未詐考。)不特謝書非出創見,即吳之舊本亦徒自苦。其言誠當矣。
△《晉史刪》·四十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茅國縉撰。國縉,字薦卿,歸安人,萬曆癸未進士,官至監察御史,謫淅
川縣知縣,終於南京工部主事。是書之名,載《浙江通志》中,卷數與此本相合。
大旨以《晉書》原本繁冗,故刪存其要。然不深知史例,刊削者多不甚當。如諸
《志》概行刪去,使一朝制度典章,無可考證。是以《新五代史》繩諸史,而不
知《新五代史》先非古法也。至所並紀傳,尤往往乖於體例。如羊祜、杜預同傳,
以其同鎮荊州,涉吳事也;郭璞、葛洪同傳,以同為方技之流也;陸機、陸雲同
傳,以同為文士也;阮籍、嵇康諸人同傳,以同為放達也;陳壽、王隱諸人同傳,
以同有記述也。此斷不可移易者,而國縉隨意改並。甚至以庾亮入於《葛洪傳》
後,以謝安入於《陶回傳》後。其尤疏舛者,如《阮嵇諸人傳》後《史臣論詞》,
專為放達之流而言。國縉以傅玄諸人俱合於《阮嵇傳》,而其卷末仍載《史臣論
曰》云云。矛盾殊甚。且《晉書》所以猥雜者,正為喜采小說耳。而國縉乃多取
瑣碎故實及清談謔語,與房喬等所見正同,是如塗塗附矣。至於以一傳原文而前
後移置,又有節錄傳中數語,移為他傳之分注,大都徒見紛更,而毫無義例。以
是而改《晉書》,恐無以服修《晉書》者之心也。
△《南宋書》·六十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明錢士升撰。士升有《周易揆》,已著錄。是編以《宋史》繁冗,故為刪薙。
然所刊削者不過奏疏及所歷官階而已,別無事增文省之處,亦不見翦裁鎔鑄之功。
又去《奸臣》、《叛臣》之例,仍列於眾人之中。案:《隋書》以前,奸臣、叛
臣本不別傳,《新唐書》始另列之。後來作者,多仍其例,亦足見彰癉之公。今
並而一之,殊失示戒之意,未足以言復古。至所增鄭思肖數人列傳,亦疏略不詳。
惟遵循古例,不以《道學》、《儒林》分傳,能掃除門戶之見,為短中之一長耳。
△《晉書別本》·一百三十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蔣之翹撰。之翹,字楚穉,秀水人。朱彝尊《靜志居詩話》稱其嘗詳對
《晉書》,鏤版以行。而《嘉禾獻徵錄》則又稱其有《晉書注》一百三十卷。此
本又題作《刪補晉書》,標目不同。今考之翹所作《釋例》,謂既刪定此書數十
卷,質之陳繼儒。繼儒曰:此可為《晉書別本》矣,曷以是顏之。且引孫盛作
《晉陽秋》先寫別本之語為證。是《晉書別本》乃其定名也。唐修《晉書》,本
據臧榮緒等舊史,而益以諸家小說,煩碎猥雜及牴牾錯互之處,皆所不免。劉知
幾《史通·古今正史篇》,已極言其病。之翹因芟其冗復,正其遺闕,別為此本。
凡節原文者十之四,全刪者十之二,正其舛誤者十之三。其文義漏略者則據《元
經》、《十六國春秋》、《世說注》、《華陽國志》等書,各加潤色,而稍細書
以別之。其事有異同,亦仿《通鑑考異》之例,詮注於下。雖體例不盡精核,然
亦犁然有序。其間失之過簡者,如《職官志》、《藝術傳》則全刪之,《武十三
王傳》刪其七,《簡文四王傳》刪其二,《四夷諸國》刪其十,甚至《明穆皇后》、
《孫惠》等傳有關國是者亦多所刊削,未免矯枉過直。又踵宋祁之說,汰去駢體
詔令,而於他文亦多評騭優劣。凡《文選》所已載者,即不具錄,殊非史體。又
首載《列籍志》,全用焦竑《經籍志》,《年表》全用鄭樵《通志·年譜》,尤
無謂也。
△《閱史約書》·五卷(副都御史黃登賢家藏本)
明王光魯撰。光魯,字漢恭,淮安人。是書專為讀史者考訂之用。《地圖》
一卷,皆朱書今地名,而墨書古地名,以著古今沿革之異。《地理直音》二卷,
圖所不能具者,又詳於此。《歷代事變官製圖譜》一卷,則世表、年表、百官表
之類。《古語訓略》一卷。《元史備忘錄》一卷,以元代同名人最多,易相混淆,
故紀錄重名,以便區別。《自敘》稱商評人物者易,語名物制度者難。頗自矜其
用力之勤。然其書只自便於初學尋檢,未為精深,又不無舛誤。至《訓略》一篇,
用釋名《廣雅》體以訓釋史文,既不能賅備,則徒然支贅而已。
△《讀史圖纂》·一卷(編修查瑩家藏本)
明俞煥章撰,管一驂刪正。煥章,字文伯;一驂,字左仲,並宣城人。是書
成於萬曆辛亥。凡列圖五十有七。上起三皇,下迄明之神宗,各以世系、地域列
而為圖。其割據僣偽之國,亦依名代附見,而歷年甲子附焉。金、元二代無地圖,
疑長城以外考之未詳。然遼代則有地圖,其義例殊不可解。明代帝系之外,又增
一《世系圖》,敘所自出,亦《春秋》詳內之意。惟自明太祖以下廟諱及神宗御
名,一一明注於下,非惟不避,亦並不闕筆,則於禮殊為悖謬矣。
△《唐紀》(無卷數,編修勵守謙家藏本)
明孫愨撰。愨字士先,華容人。作《古微書》之孫瑴,即其弟也。是書以新、
舊《唐書》皆為踳駁。其所指摘,如《舊書》楊朝晟一人兩傳。《新書》既立
《武后本紀》,又復立傳。《舊書》列薛懷義於《外戚》。《新書》附張易之、
昌宗兄弟於《張行成傳》。《舊書》於元和四年、麟德元年皆闕不書。穆宗即位
之年,桂仲武誅楊清收安南事,六月、八月再見。《李光弼傳》擒周贄事,亦再
見。李光顏弟光進,從郭子儀收西京事,誤入李光弼弟光進《傳》中。代宗生時,
李林甫尚未仕,而《新書》語涉林甫,安祿山至洛陽即不能睹物,而《新書》紀
其至長安。祖孝孫之樂律、僧一行之算術,《新書》皆不入《方技傳》。又譚忠
之效忠王室,沈既濟之議立中宗紀,申《春秋》之義,《新書》皆不立傳。其說
大抵皆當。其體例參取於編年、紀傳之間,以諸臣《列傳》分附於《本紀》之後。
蓋仿前代《實錄》附載諸臣《列傳》之例,亦未為特創。至刪《宰相世系表》,
惟存《宰相》、《方鎮》、《公主》三表,義例亦允。然《宰相》、《方鎮》皆
甚略。《公主》仍是刪節《新書》之文,殊非《表》體。蓋散附《本紀》則不能
各成一傳,總為一傳又自亂其例。改題曰《表》,亦不得已之變例也。至刪除諸
《志》,而雲欲通漢、唐、宋合為一《志》。其意蓋仿《宋書》、《隋書》。然
宋去漢、晉不遠,事多相因,不得不原其沿革。唐享國三百餘載,自有一代之典
制,其事迥殊。《隋志》則本名《五代史志》,不過附編於《隋書》,益不可為
例矣。前列引用書目,下至明人文集,一一備載。而吳縝《新唐書糾謬》、《五
代史纂誤》至為切要,獨不見引。王銍偽《龍城錄》乃屢據以考異同,宜其龐
雜冗漫也。簡端及字旁多有批評,乃其侄禔瞿之筆,頗多失考。如徐勣賜姓一
條,上批曰:賜姓一事,唐為尤甚,其弊至明代始革。是並江彬、錢寧不知矣。
△《書系》·十六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唐大章撰。大章字士一,仙遊人,天啟中貢生。此書摘漢以來詔令疏奏及
前人事略,迄元而止。以為史家善惡並傳,法戒胥備。此錄善而不及惡,所以養
其善心而惡自消。蓋《春秋》之義,褒貶並存。《尚書》所錄,則多以垂法。此
編名曰《書系》,實欲續《尚書》,故其例如是也。昔劉知幾序列六體,《尚書》
原列一家,然王通擬經,儒者猶議其僣。此書去取踳駁,而自命續書,亦太高
自位置矣。
△《稽古編》·五十五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郭之奇撰。之奇,揭揚人,崇禎戊辰進士。《類姓登科考》載之奇官副使,
擢授詹事府詹事,而此書結銜則稱武英殿大學士。考《明莊烈帝五十相傳》無之
奇名。而集中所載年月上有闕文,第雲著雍閹茂。乃戊戌歲,當為順治十五年。
案:《梧獄紀略》載桂王諸臣有詹事府禮部右侍郎郭之奇。則所云大學士者,亦
桂王所授之官。蓋是時雲南未入版圖,故猶題其私署也。所載自上古至秦而止。
以各代君臣分為表、傳。夏以前則全抄《路史》、《禪通》諸紀。三代至秦則多
用《史記》、《漢書》。其所敘君臣各表,有《聖賢》、《大賢》、《希賢》諸
名,龐雜殊甚。《漢書》立《古今人表》,後儒多訾其失倫。是書義例多乖,更
沿流而失之者矣。
△《識大錄》(無卷數,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明劉振撰。振字自成,宣城人。其書紀明君臣事跡,仿各史例。惟改《本紀》
為《帝典》,自太祖至穆宗凡二十四卷。《列傳》則不分卷,自母后、儲宮、宗
室、宰輔以至四裔,皆以類分編。大抵以實錄為本,而旁采諸家文集銘志之類,
然敘述疏舛,義例雜糅,不足自名一史也。
△《從龍譜》(無卷數,兩江總督采進本)
原本題錫山莘公李澤長編集。澤長不知何時人。書中多引邱濬語。又元《陸
正傳》末稱正曾孫宗秀編入《大明臣譜》。知其為明人也。其書諸家書目皆不著
錄。前無序例。大概抄撮《宋元通鑑綱目續編》而為之。從龍之名,不知義何所
取。宋譜則題《歷朝從龍譜》。首載《譜系圖》,而名之曰《南北宋趙氏譜系》,
稱名已誤。而以夏元昊竊據譜系與宋並列。次《太祖紀》。次為《家譜》,載宣
祖及太后、皇后、太子、皇弟。次《前朝附譜》,專載周恭帝及諸臣事。次《藩
國譜》,載南漢劉鋹、蜀孟昶、北漢劉鈞、南唐李煜、吳越錢俶及周行逢、符
彥卿二人。次《文武人才譜》,則載太祖時諸臣事。太宗以下至宋末,則皆先
《帝紀》,次《藩國》,或曰《藩寇》,或曰《鎮國叛寇譜》。《文武人才譜》,
或曰《文武臣譜》,或曰《文武大臣譜》,或曰《諸臣士行譜》,或曰《文武官
士民譜》。皆隨筆起例,茫無定法。《金元譜系圖》則列於徽宗之前。金、遼兩
朝事實散附於徽、欽以後及南渡各帝之末,元憲宗以上亦散附焉。又有《南宋黑
白譜》,則又專ji6*元太祖以至憲宗及諸臣事,以黑●白○黑丶白為標識。
元世祖則獨立一部,止名曰《從龍黑白譜》,亦不標元國號。而諸臣之譜則又稱
《元朝從龍黑白譜》。成宗以下九帝則並不列譜。進退顛倒,體例淆雜,全無倫
理。而驗其細字密行,朱墨甲乙,尚是當年手抄之稿,亦可謂勞而罔功矣。
△《明書》·一百七十一卷(浙江孫仰曾家藏本)
國朝傅維鱗撰。維鱗初名維楨,靈壽人,順治丙戌進士,官至工部尚書。是
書為其子汀州府知府燮詷所鐫。冠以移取咨送諸案牘。蓋康熙十八年詔修《明
史》,徵其書入史館。凡《本紀》十九卷、《世家》三十三卷、《宮闈紀》二卷、
《表》十二卷、《志》二十二卷、《記》五卷、《世家列傳》七十六卷、《敘傳》
二卷。自謂搜求明代行藏印抄諸書,與家乘文集碑誌,聚書三百餘種、九千餘卷。
參互實錄,考訂異同,可謂博矣。然體例舛雜,不可縷數。《學士祭酒表》已病
其繁矣,乃又有《制科取士年表》,上列考官,下列會試第一人、殿試一甲三人。
此以志乘之例施之國史也。《司天》、《曆法》分二志,以一主占候、一主推步
也。而象緯之變,既已載於《司天》,又別立一《禨祥志》,不治絲而棼乎。
嘉靖時更定祀典,最為紛呶,仿《漢書》別志郊祀可也。《綸渙》一志,惟載詔
令,此劉知幾之創說,史家未有用之者。循是而往,不用其載文之例不止矣。
《土田》、《賦役》、《食貨》分三志,《服璽》、《輿衛》分二志。此《通典》、
《文獻通考》類書之體,非史法也。所謂《記》者,蓋沿《東觀漢記》載記之名,
而皇子諸王與元末群雄合為一類,未免不倫。《世家》止列王公,其侯伯以下則
別入《勛臣傳》,不知《史記》《蕭相國世家》、《曹相國世家》皆侯爵也。豈
王公世及,侯以下不世及歟?《列傳》分《勛臣》、《忠節》、《儒林》、《名
臣》、《孝義》、《循良》、《武臣》、《隱逸》、《雜傳》、《文學》、《權
臣》、《藝術》、《列女》、《外戚》、《殘酷》、《奸回》,《宦官》、《異
教》、《亂賊》、《四國》、《元臣》二十一門。無一專立之傳,已與古體全乖。
其分隸尤為不允。《忠節傳》列遜國諸臣至盈四卷,而梁良玉、雪菴和尚、補鍋
匠乃別入《隱逸傳》中。如曰以死不死為別,則《忠節傳》中之程濟、葉希賢、
楊應能固未嘗死,《隱逸傳》中之東湖樵夫又未嘗不死,是何例也?劉基不入
《勛臣》,宋濂不入《文學》,以嘗仕元,均與危素等入之《雜傳》是也。納哈
出元色目人,何以又入《勛臣傳》乎?張玉、譚淵以其為靖難佐命,入之《亂賊
傳》,與唐賽兒聯名,已不倫矣。朱能、邱福,事同一例,何以又入《武臣傳》
中。姚廣孝首倡逆謀,尤為亂首,何以又入《異教傳》中乎。《儒林傳》中列邱
濬,《名臣傳》中列嚴震直、胡廣、徐有貞、李東陽、呂本、成基命,其於儒林
名臣居何等也。嚴嵩入《權臣傳》,與張居正並列。溫體仁、周延儒、薛國觀並
泯其姓名。而劉吉、萬安、尹旻、焦芳則入《奸回傳》。嵩等罪乃減於四人耶。
石亨、石彪,實有戰功,但跋扈耳。仇鸞交結嚴嵩,冒功縱惡,亦未嘗得幸世宗,
與馬昂、錢寧同入佞倖則非其罪。陸炳有保全善類之事,乃入之《殘酷》,而
許顯純、田爾耕竟不著名。此亦未足服炳也。蓋一代之史,記載浩繁,非綜括始
終,不能得其條理。而維鱗節節葉葉,湊合成編,動輒矛盾,固亦勢使之然矣。
△《廿二史紀事提要》·八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國朝吳綏撰。綏字韓章,無錫人。是書成於順治中。於諸史中擇其大事為綱,
而隱括原文以為之目。起自太古,迄於明末,故以《廿二史》為名。然實取之坊
刻《綱鑑》,非采諸全史也。
△《春秋紀傳》·五十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李鳳雛撰。鳳雛字梧岡,東陽人,康熙中由拔貢生官曲江縣知縣。是書
變編年之體,從史遷之例。以周為《本紀》,列國及孔子為《世家》,卿大夫為
《列傳》。又為周、魯《列國世系圖》。其徵引以《左傳》、《國語》為主,輔
之以《公》、《穀》、《檀弓》、《國策》、《家語》等書。搜羅考核,頗為詳
備。惟採摭繁富,而皆不著其出典,是其所短。其《列國世系圖》全取馬驌《繹
史》,亦嫌諱所自來也。
△《讀史津逮》·四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國朝潘永圜撰。永圜字大生,金壇人。是書成於康熙丙午。自三皇五帝迄於
有明。屬正統者標曰《世紀》,屬偏霸者標曰《世次》,僣偽叛亂及藩鎮標曰
《本末》。皆詳其世系,略標事實。冠以甲子編年及年號考同。末附《傳國璽考》、
《古今都會考》。
△《季漢五志》·十二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國朝王復禮撰。復禮有《家禮辨定》,已著錄。是編以陳壽《三國志》昭烈
止於作傳,諸葛、關、張、趙雲等傳亦失之簡略。他如王隱《蜀記》諸書,荒謬
尤多。乃參考群籍,重為纂述。首《昭烈本紀》,次《諸葛》以下四《傳》,前
冠以《總記》,中附雜事雜文。將以補《陳志》之闕。獨是陳壽之失,儒者類能
言之,無煩辨駁。昭烈君臣,名懸日月,亦不待表章。至於《三國演義》乃坊肆
不經之書,何煩置辨。而諄復不休,適傷大雅,亦可已而不已矣。
△《半窗史略》·四十二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國朝龍體剛撰。體剛號鐵芝,永新人。是編輯歷朝史事,各撰為歌,每歌綴
以略言。其三十八卷以前,則起上古以訖於明。其三十九卷至四十二卷,則分
《乾象》、《坤輿》、《官制》、《經史》等七類,而撮其要以隸之。亦課蒙之
本,無關考據也。
△《晉記》·六十八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郭倫撰。倫字凝初,號酉山,蕭山人,乾隆丙子舉人。是書前有倫《自
序》,稱讀《晉書·荀勖傳》,至“高貴鄉公欲為變”一語,以為大悖於理。又
如宣、景、文,及身不帝,而列諸《本紀》。孫旂、牽秀,助亂之徒,乃與繆播、
閻鼎同列。《賈充姚萇傳》述鬼神事,竟如優俳。諸國《載記》,不年不月,復
雜而無章。譙登、許肅之忠義,闕而不載。潘岳諸人之文,無關治亂,乃皆臚之
本傳。其間謀臣碩士,如張華、羊祐、杜預、王濬、劉琨、祖逖、陶侃、王導、
溫嶠、謝安之謨猷,以及劉、石諸人之雄武,而本傳蕪冗,曾不足發其不可磨滅
之概。至清言娓娓,乃司馬氏所以亂亡,而縷述不衰。皆取捨失衷,是非瞀亂。
因重為刊定,勒成此編。其中唯諸《志》稍有可觀,悉仍舊貫,其餘皆刪其冗瑣,
更易舊文。為《世系》一、《本紀》三、《內紀》一、《志》八、《列傳》四十
一、《十六國錄》十四,積十五年乃成。較原本頗明簡。然亦有體例未善者。如
司馬懿父子改為《世系》是已。至於《呂后本紀》見於《史記》,實以臨朝。范
史沿流,已失編年之本義。倫改《傳》為《紀》,於例殊乖。《平吳功臣》,別
立名目,史家亦無此法。推其根據,蓋襲《史記·高祖功臣》。然彼自《表》例,
非《傳》例也。《五行志》散入《本紀》,固足破附會之論。若刪除《列女》,
使因事附見於諸傳。設如陶嬰之類,黃鵠不雙,既與時事無關,又無族屬可系者,
將竟遺之乎。阮籍雖未仕晉,然勸進一箋,本集具載。此其意存黨篡,百喙無詞。
自當以徐昂發《畏壘筆記》所論為是,載之《晉史》,所以誅心。乃附之《阮鹹
傳》中,俾與陶潛稱晉為一例,非至公也。桓溫雖未親篡,而跋扈不臣,至擅廢
立。其先導桓玄,何啻曹操之開曹丕。律以無將之義,書叛何詞。倫故未減之,
亦為好持異論。他如史家之難,莫過《表》、《志》。《晉書》既不立《表》,
自宜補作。諸《志》漏略頗多,《地理》尤無端緒,亦急宜掇拾放逸,為之葺完,
乃憚於改作,竟仍其舊,是亦未免因陋就簡者矣。
△《遼大臣年表》·一卷、《金大臣年表》·一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前列諸帝統系圖,後為遼、金二表。俱系年於上,而以諸臣
名爵緯列其下。大抵據二史《本紀》所載命官年月,編次成書。但取便檢尋,無
所考訂。
──右“別史類”三十六部、一千三百六卷,內三部無卷數,皆附《存目》。
(案:晉、宋及明,皆帝王之正傳。其郭倫《晉記》,柯維騏《宋史新編》,
鄧元錫、傅維鱗《明書》,亦均一代之紀傳。今並存目於《別史》者,或私撰之
本,或斥汰不用之書也。《舊唐書》、《舊五代史》之類,雖本列正史者,已廢
之後,有朝廷之功令乃得復之。則其餘可知矣。)
0
猜你喜歡
卷十四 本紀第十四
《舊唐書》 ◎順宗 憲宗上 順宗至德卷二十六 韓一
《戰國策》 ○三晉已破智氏 三晉已破智復活(上)-第一部-38
《復活》 第第一一九回 中鄉魁寶玉卻塵緣 沐皇恩賈家延世澤
《紅樓夢》 話說鶯兒見寶玉說話摸不著頭腦,正說唐三傳-第48回-鳳凰山番將擋路-薛應龍神女成親
《說唐全傳》 話說樊元帥得了沙江關,秦漢收了劉仁.說唐前傳-第64回-四王灑血紫金關-高祖慶功麒麟閣
《說唐全傳》 次日劉黑闥招齊人馬,向紫金關前搦戰,第五十九回 吳用賺金鈴吊掛 宋江鬧西獄華山
《水滸傳》 詩曰: 堪羨梁山智術優,舍復活(中)-第二部-03
《復活》 聶說唐前傳-第42回-遭雷擊元霸歸天-因射鹿秦王落難
《說唐全傳》 當下咬金上馬,趕上夏明王,取出真珠烈26章 夜戰
《百戰奇略》【原文】凡與敵夜戰,須多用火鼓,所以變亂卷二十九 記山水
《柳宗元集》 ○游黃溪記 (自《游黃溪》卷一百六中 志第六
《魏書》 ◎地形二中 兗州(後漢治山孝養第二十五
《鹽鐵論》◎孝養第二十五卷一百六十五 列傳第五十三
《明史》 ○陶成(子魯) 陳敏 丁瑄68章 速戰
《百戰奇略》【解析】本篇以《速戰》為題,旨在闡述在何第七十六回 凸碧堂品笛感淒清 凹晶館聯詩悲寂寞
《紅樓夢》 話說賈赦賈政帶領賈珍等散去不提。貝姨(上)-05
《貝姨》 男卷五 論忠義第十四(凡十四章)
《貞觀政要》 馮立,武德中為東宮率,甚被隱太子第六卷 葛令公生遣弄珠兒
《喻世明言》 當時五霸說莊王,不但強梁壓上邦。說唐後傳-第50回-扶餘國二次借兵-朱皮仙播弄神通
《說唐全傳》 詩曰:&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