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網>> 歷代書法>> 秦漢>> 李斯《琅琊台刻石》正文

李斯《琅琊台刻石》

作者:李斯 書體:篆書

李斯《琅琊台刻石》

琅琊台刻石 故宮博物院藏拓本

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始皇東巡所到之處多立石刻碑,以宣揚他的統一業績。李斯為之書《琅琊台刻石》《泰山刻石》和《嶧山刻石》。刻石為標準體,孫過庭《書譜》說“篆尚婉而通”。李斯被人們視為“小篆極則”。王澍評其書法“筆法敦古,於簡易中正有渾樸之氣,不許人以輕心掉之。”清楊守敬跋《琅琊台刻石》說:“嬴秦之跡,惟此巍然,雖磨泐最甚,而古厚之氣自在,信為無上神品。”故頗為世重。

石刻原在山東諸城東南百六十里山下,東南西三面環海,據《山左金石志》載:“乾隆間泰州官 懋讓知事見石裂,熔鐵束之,得以不頹。”清道光中,鐵束散,石碎。後毛澂知縣事,築亭覆之。光 緒廿六年四月前後一次大雷雨,此石毀失。一九二一至一九二二年,王培裕前後兩次列琅琊台搜 尋,將散碎石塊湊合,所幸傷損很少。後移置縣署,並題識得石始末,有孟昭鴻、柯昌泗等刻跋。 解放俊移置山東博物館。一九五九年移置中國歷史博物館。

《琅琊台刻石》,高一二九厘米,寬六七·五厘米,厚三七厘米。今存原石本十三行,八十六字, 並原空一行,計十四行。清初所傳拓本,只二世詔十二行,凡八十四字。後阮元遣書佐至其地,剔 秦篆於榛莽中,拓之多得首行“五夫”二字。凡十三行,八十六字。

碑刻銘文:

維二十八年,皇帝作始。端平法度,萬物之紀。以明人事,契約父子。聖智仁義,顯白道理。東撫東土,以省卒士。事已大畢,乃臨于海。皇帝之功,勤勞本事。上農除末,黔首是富。普天之下,摶心揖志。器械一量,同書文字。日月所照,舟輿所載。皆終其命,莫不得意。應時動事,是維皇帝。匡飭異俗,陵水經地。憂恤黔首,朝夕不懈。除疑定法,鹹知所辟。方伯分職,諸治經易。舉錯必當,莫不如畫。皇帝之明,臨察四方。尊卑貴賤,不逾次行。奸邪不容,皆務貞良。細大盡力,莫敢怠荒。遠邇辟隱,專務肅莊。端直敦忠,事業有常。皇帝之德,存定四極。誅亂除害,興利致福。節事以時,諸產繁殖。黔首安寧,不用兵革。六親相保,終無寇賊。驩欣奉教,盡知法式。六合之內,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盡北戶。東有東海,北過大夏。人跡所至,無不臣者。功蓋五帝,澤及牛馬。莫不受德,各安其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