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唐代元稹的《和李校書新題樂府十二首陰山道》
全文:
年年買馬陰山道,馬死陰山帛空耗。
元和天子念女工,內出金銀代酬犒。
臣有一言昧死進,死生甘分答恩燾。
費財為馬不獨生,耗帛傷工有他盜。
臣聞平時七十萬匹馬,關中不省聞嘶噪。
四十八監選龍媒,時貢天庭付良造。
如今坰野十無一,盡在飛龍相踐暴。
萬束芻茭供旦暮,千鍾菽粟長牽漕。
屯軍郡國百餘鎮,縑緗歲奉春冬勞。
稅戶逋逃例攤配,官司折納仍貪冒。
挑紋變力倍費,+棄舊從新人所好。
越縠繚綾織一端,十匹素縑功未到。
豪家富賈逾常制,令族清班無雅操。
從騎愛奴絲布衫,臂鷹小兒雲錦韜。
群臣利己要差僭,天子深衷空憫悼。
綽立花磚鵷鳳行,雨露恩波幾時報。
參考注釋
繚綾
一種精緻的絲織品。質地細緻,文彩華麗,產於 越 地, 唐 代作為貢品。 唐 白居易 《繚綾》詩:“繚綾繚綾何所似?不似羅綃與紈綺。”《新唐書·李德裕傳》:“﹝ 敬宗 ﹞又詔索盤條繚綾千匹。”
一端
(1).指物件的一頭。 魯迅 《朝花夕拾·無常》:“門口是一塊活板,人一進門,踏著木板的這一端,塑在那一端的他便撲過來,鐵索正套在你脖子上。” 冰心 《寄小讀者》十一:“我得了一支五彩漆管的鉛筆,一端有個橡皮帽子。”
(2).指事情的一點或一個方面。 漢 王充 《論衡·實知》:“夫術數直見一端,不能盡其實。” 三國 魏 嵇康 《聲無哀樂論》:“今粗明其一端,亦可思過半矣。” 清 方苞 《讀邶鄘至曹檜十一國風》:“或同始而異終,或將傾而復植,豈可以一端盡哉?” 魯迅 《吶喊·端午節》:“他自己說,他是自從出世以來,只有人向他來要債,他從沒有向人去討過債,所以這一端是‘非其所長’。”
(3).表布帛數量。古代布帛二端相向卷,合為一匹,一端為半匹,其長度相當於二丈。 漢 桓寬 《鹽鐵論·力耕》:“夫中國一端之縵,得 匈奴 累金之物。”《古詩十九首》之十八:“客從遠方來,遺我一端綺。”《左傳·昭公二十六年》“幣錦二兩” 晉 杜預 註:“二丈為一端,二端為一兩,所謂匹也。” 宋 葉夢得 《避暑錄話》卷下:“﹝ 張友正 ﹞與染工為鄰,或問其故。答曰:‘吾欲假其縑素學書耳。’於是與約,凡有欲染皂者先假之,一端酬二百金。如是日書數端。”
(4).方言。表示一舀的數量。 周立波 《山鄉巨變》下十七:“ 盛佳秀 舀了一端飼。”
匹素
白色的絹。常用以形容天光雲氣等。 唐 杜牧 《自貽》詩:“自嫌如匹素,刀尺不由身!” 宋 蘇軾 《十月十五日觀月黃樓席上次韻》:“山下白雲橫匹素,水中明月臥浮圖。” 宋 陸游 《衡門感舊》詩:“蒼煙屯不散,匹素橫郊原。”
元稹名句,和李校書新題樂府十二首陰山道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