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公典選繼昌黎,是我學人行卷時

趙蕃送韓建寧赴召二首

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趙蕃的《送韓建寧赴召二首》

全文:
憶公典選繼昌黎,是我學人行卷時
香火奉祠雖觖望,簿書棲邑尚淹期。
長年敢有飄零恨,末路欣逢陶冶私。
自度才能不堪舉,直思求地勉寒飢。

趙蕃詩詞大全

名句書法欣賞

趙蕃憶公典選繼昌黎,是我學人行卷時書法作品欣賞
憶公典選繼昌黎,是我學人行卷時書法作品

參考注釋

公典

國家典章;朝廷法典。 明 于慎行 《易謚疏》:“足以慰九原之忠魂,而彰往勸來,有以定萬世之公典矣。” 明 屠隆 《綵毫記·拜官供奉》:“薦賢為國,朝庭公典,豈是私恩,何報之有。”

昌黎

(1). 唐 韓愈 世居 潁川 ,常據先世郡望自稱 昌黎 (今 河北省 昌黎縣 )人; 宋 熙寧 七年詔封 昌黎伯 ,後世因尊稱他為 昌黎先生 。 唐 韓愈 《送陸歙州》詩序:“於是 昌黎 韓愈 道願留者之心,而泄其思。” 明 陳汝元 《金蓮記·構釁》:“紹 昌黎 之道脈,豈興八代之衰!” 清 周亮工 《王王屋傳》:“公著詩一卷、文二卷。詩清婉有志,文則力追 昌黎 、 柳州 。” 馬其昶 《<古文辭類纂標註>序》:“ 昌黎 論文,務去陳言。”

(2).借指 韓 姓。 宋 李清照 《上樞密韓肖胄詩》之一:“中朝第一人,春官有 昌黎 。身為百夫特,行足萬人師。”按,此“昌黎”指 韓肖胄 。

學人

(1).求學的人。《左傳·昭公九年》:“辰在子卯,謂之疾日。君徹宴樂,學人舍業,為疾故也。”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藝八·神韻》:“‘神韻’二字,予向論詩,首向學人拈出。”

(2).學者,在學術上有一定成就或造詣的人。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四:“ 陸陸堂 、 諸襄七 、 汪韓門 三太史,經學淵深,而詩多澀悶,所謂學人之詩,讀之令人不懽。” 朱自清 《評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上冊》:“目錄學上雖劃分了獨立的一類,而在一般學人心目中,這個還是小道,算不得學問的。” 費孝通 《信得過的人》:“ 吳晗 則被 林*彪 、‘四**幫’誣陷死於冤獄之中,一代學人,含冤而逝。”

行卷

(1). 唐 代習尚,應舉者在考試前把所作詩文寫成捲軸,投送朝中顯貴以延譽,稱為行卷。 唐 李商隱 《與陶進士書》:“文尚不復作,況復能學人行卷耶?” 宋 程大昌 《演繁露·唐人行卷》:“ 唐 人舉進士必行卷者,為緘軸,録其所著文以獻主司也。”因也稱士子於考試前所上顯貴的詩文。舊題 宋 尤袤 《全唐詩話·李播》:“ 播 以郎中典 蘄州 ,有 李生 攜詩謁之, 播 曰:‘此吾未第時行卷也。’” 明 胡震亨 《唐音癸籤·談叢二》:“ 唐 士子應舉,多遍謁藩鎮、州郡丐脂潤……至所乾投行卷,半屬讇詞,概出贋剿。” 魯迅 《且介亭雜文二集·六朝小說和唐代傳奇文有怎樣的區別?》:“ 唐 以詩文取士,但也看社會上的名聲,所以士子入京應試,也須豫先乾謁名公,呈獻詩文,冀其稱譽,這詩文叫作行卷。”

(2). 明 代坊肆所刻舉人中式的詩文。 清 顧炎武 《日知錄·十八房》:“至﹝ 萬曆 ﹞乙卯以後,而坊刻有四種……曰行卷,則舉人之作。” 清 鈕琇 《觚賸·酒芝》:“﹝ 李太虛 ﹞因購 吳 ( 吳梅村 )行卷,攜以北上,為延譽京師。”

趙蕃名句,送韓建寧赴召二首名句

詩詞推薦

憶公典選繼昌黎,是我學人行卷時 詩詞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