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鱗鬣何之而,憶向天門睹。
大地是義經,占乾符九五。
詩詞問答
問:《題慎郡王黃山三十六峰圖·其二·飛龍》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該詩是什麼體裁?答:五絕
注釋
1. 五言絕句 押麌韻 出處:御製詩初集卷三十二
參考注釋
鱗鬣
(1).指龍的鱗片和鬣毛。 清 王士禛 《龍門閣》詩:“鱗鬣中怒張,風雨晝晦昧。”亦指魚的鱗片和背鰭。 清 屈大均 《廣東新語·鱗語·黃雀魚》:“海人譟而驚之,化者十五,鱗鬣不開者不全化矣。” 清 李元 《蠕范·物候》:“鱖……形扁而腹圓,大口大目,細鱗有斑彩,其斑雄明雌暗,皆有鬐鬣,鱗鬣皆圓,黃質黑章。”
(2).代稱龍。 宋 歐陽修 《和出省》:“共向丹墀侍臨選,莫驚鱗鬣化風雷。”
(3).代稱魚。 五代 齊己 《池上感興》詩:“碧底紅鱗鬣,澄邊白羽翰。” 清 屈大均 《廣東新語·藝語·諸家畫品》:“有 * 者, 香山 千戶小旗,生有巧思,欲與 林良 抗衡,所畫鱗鬣亦精絶。”
(4).代稱松樹。鱗喻松樹皮,鬣喻松針。 明 吳承恩 《畫松》詩:“鱗鬣如有聲,飢蛟對相語。”
之而
鬚毛。《周禮·考工記·梓人》:“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鱗之而。” 戴震 補註:“頰側上出者曰之,下垂者曰而,鬚鬣屬也。” 王引之 《經義述聞·周官下》:“而,頰毛也;之,猶與也。作其鱗之而,謂起其鱗與頰毛也……然則之為語詞,非實義所在矣。”與 戴 說不同。後人詩文中多用以形容鬚毛狀的東西或指雕刻的鳥、獸、龍等的鬚毛耆鬣。 宋 龔頤正 《芥隱筆記·荊公押而字》:“ 荊公 乃又作‘而’字二詩:‘采鯨抗波濤,風作鱗之而。’蓋用《周禮·考工記》。” 清 王士禛 《龍門閣》詩:“出爪作之而,神奇始何代。” 清 惲敬 《吳城萬壽宮碑銘》:“之而為禽,鄂不為華,鑿堅彫疏,旌旄委蛇。”
天門
(1) 神話傳說中天宮的門
(2) 帝王宮殿大門
(3) 指人額頭的中間
(4) 人的心(道士用語)
大地
(1)
(2) 地面;地球表面廣闊的土地
大地回春
(3) 代指地球
義經
正道。《逸周書·太子晉》:“國誠寧矣,遠人來觀;修義經矣,好樂無荒。”
乾符
舊指帝王受命於天的吉祥徵兆。《晉書·慕容儁載記》:“寡君今已握乾符,類上帝,四海懸諸掌,大業集於身。” 唐 韓愈 《賀冊尊號表》:“陛下仰稽乾符,俯順人志。” 清 姚鼐 《朱石君中丞視賑淮上途中見示長句次韻》之二:“山川極盛在一朝, 鍾離 帝起乾符握。”
九五
(1).《易》卦爻位名。九,謂陽爻;五,第五爻,指卦象自下而上第五位。《易·乾》:“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孔穎達 疏:“言九五,陽氣盛至於天,故云‘飛龍在天’。此自然之象,猶若聖人有龍德、飛騰而居天位。”後因以“九五”指帝位。《晉書·東海王越傳》:“遂裂冠毀冕,幸百六之會;綰璽揚纛,窺九五之尊。”《舊唐書·突厥傳上》:“ 突厥 所以掃其境內,直入 渭 濱,應是聞我國家初有內難,朕又新登九五,將謂不敢拒之。”《三國演義》第六回:“今天授主公,必有登九五之分。” 孫中山 《治粵談》:“窺若輩之用心,無非欲登九五,破共和,復行專制而已。”
(2).指帝王。 南朝 梁 沉約 《辯聖論》:“若不登九五之位,則其道不行。”《隋書·越王侗傳》:“且 化及 偽立 秦王 之子,幽遏比於囚拘,其身自稱霸相,專擅擬於九五。” 元 無名氏 《連環計》第三折:“若遲三五日呵,太師登了九五之位,那時君臣名分就如天地隔絶,再也不能展其僚寀之歡。”
標籤:黃山
詩詞推薦
名句推薦
- 獵華將食實,以道自澡盥胡寅《以墨一品餉叔夏》
- 空階白露色,百草寒蟲鳴吳少微《長門怨》
- 折來知韻勝,落去得愁生
- 天心橋畔行將老,地肺山中隱去休陳深《送劉梅溪游句曲》
- 堂下肅且清,琴聲淡而古連澗《題琴堂》
- 雙袖攜雲禹穴曉,一瓢分雨舜田秋林景熙《王監簿陶山禱雨誌喜》
- 玉攢碎葉塵難染史鑄《白菊》
- 無成歸故國,上馬亦高歌曹鄴《送鄭谷歸宜春》
- 渡河白來話涕泣,後人猶以昏為交楊維楨《大唐公主嫁匈奴行》
- 北湖迥、風飄彩舫張孝忠《杏花天(劉司法喜詠北湖次其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