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陸游的《護國天王院故神霄玉清萬壽宮也廢圮略盡而規》
全文:
太霄帝君神霄府,一日璽書行海寓。
築宮奔走誰敢後,萬牛挽材山作礎。
步虛夜半落雲間,玉磬漻漻鸞鶴舞。
帝師丞相領使名,侍晨校籍紛如雨。
洛陽臨淮小睥睨,御史立奏投裔土。
從來桑門喜嘲競,舉國冠巾噤無語。
古傳東海會揚塵,君看此地亦荊榛。
霓旌仙仗空遺堵,甃缺台傾知幾春!牧兒驅牛齧庭草,誰記劍佩來朝真?斜陽卻上筍輿去,溝水泠泠愁殺*人!
參考注釋
從來
向來,一向——用在動詞或形容詞前面,表示動作、行為或情況從過去到現在一直是那樣
從來如此
桑門
僧侶。“沙門”的異譯。《後漢書·楚王英傳》:“其還贖,以助伊蒲塞桑門之盛饌。” 李賢 註:“桑門,即沙門。” 唐 權德輿 《送文暢上人東遊》詩:“桑門許辯才,外學接宗雷,護法麻*衣淨,翻經貝葉開。” 蘇曼殊 《嶺海幽光錄》:“其為桑門也,臣之終,其棄桑門也,子之始。終始之間,嗚呼,難言之矣!”
嘲競
譏笑、紛爭。 宋 陸游 《護國天王院故神霄玉清萬壽宮過之有感》詩:“從來桑門喜嘲競,舉國冠巾噤無語。”
舉國
整個國家
舉國歡慶
冠巾
(1).冠和巾。古代用以區別士和庶人。《釋名·釋首飾》:“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亦泛指頭巾。 唐 韓愈 《送僧澄觀》詩:“向風長嘆不可見,我欲收斂加冠巾。” 明 高啟 《丁孝廉惠冠巾》詩:“知試山人服,冠巾遠寄重。”
(2).指官職。 清 袁枚 《隨園詩話補遺》卷二引 呂映薇 《簾鉤》詩:“ 嚴公 幕下憐才甚,三掛冠巾是也非。”
戴上帽子、頭巾。意謂僧人還俗或出仕。 宋 陸游 《老學庵筆記》卷七:“﹝ 杭 僧 思聰 ﹞挾琴游 梁 ,日登中貴人之門,久之,遂還俗,為御前使臣。方其將冠巾也, 蘇叔黨 因 浙 僧入都,送之詩曰:‘試誦《北山移》,為我招琴 聰 。’詩至,已無及矣。” 明 都穆 《都公譚纂》卷上:“僧 道衍 ,俗姓 姚氏 …… 應珍 通儒家書,兼多異術。 衍 盡得其傳,以才氣自負,欲返冠巾。”
無語
(1).沒有話語;沒有說話。 唐 任翻 《惜花》詩:“無語與花別,細看枝上紅。” 宋 蘇軾 《惠山謁錢道人登絕頂望太湖》詩:“ 孫登 無語空歸去,半嶺松聲萬壑傳。”
(2).形容寂靜無聲。 唐 崔涯 《黃蜀葵》詩:“獨立悄無語,清愁人詎知?” 金 元好問 《寄答趙宜之兼簡溪南詩老》詩:“黃*菊有情留小飲,青燈無語伴微吟。”
陸游名句,護國天王院故神霄玉清萬壽宮也廢圮略盡而規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