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白玉蟾的《贈蕊珠侍經潘常吉》
全文:
一點紅塵惹人心,蘂珠殿上墮遺簪。
當時同降瑤台路,只是於今鼓鶴林。
夢到人間不知退,夜夜窗下調玉琴。
笑指神霄歸未得,絳闕清都煙靄深。
參考注釋
一點
(1) 漢字的一種筆畫。常指書畫中的點畫
(2) 表示甚少或不定的數量
做一點事
(3) 一方面,一部分
抓住一點,不及其餘
(4) 一小時
下午一點
紅塵
(1) 鬧市的飛塵,借指繁華的社會
紅塵百戲
(2) 佛教指人世間
看破紅塵
人心
(1) 指人的感情、願望等
全國久蟄之人心,乃大興奮。——孫文《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這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
(2) 良心
珠殿
飾以珠玉的宮殿。 南朝 齊 王融 《遊仙詩》之三:“璧門涼月舉,珠殿秋風迴。”《舊五代史·僭偽傳二·劉陟》:“﹝ 劉陟 ﹞厚自奉養,廣務華靡,末年起玉堂珠殿,飾以金碧翠羽。” 明 唐寅 《七夕賦贈織女》詩:“銀臺極夜留魚鑰,珠殿繁更繞鳳旗。”
遺簪
亦作“ 遺簮 ”。1.指失落的簪子。《史記·滑稽列傳》:“前有墮珥,後有遺簪。”《西湖遊覽志餘·熙朝樂事》引 劉邦彥 《上元十五夜觀燈詩》:“歸遲不屬金吾禁,爭覓遺簪與墜鈿。” 清 錢謙益 《房海客侍御初度賦長句十四韻為壽》:“去國味如初下第,掛冠情比舊遺簪。”
(2). 孔子 出遊,遇一婦人失落簪子而哀哭。 孔子 弟子勸慰她。婦人曰:“非傷亡簪也,吾所以悲者,蓋不忘故也。”事見《韓詩外傳》卷九。後以“遺簪”比喻舊物或故情。 唐 李嶠 《答李清河書》:“兄仁及遺簮,禮縟追賻,千古之下,凜然而高。” 唐 朱放 《九日陪劉中丞宴昌樂寺送梁廷評》詩:“不棄遺簮舊,寧辭落帽還。” 明 馮夢龍 《萬事足·刑廳叩信》:“豈不念遺簪,奈胭脂虎視眈,背生有子今無憾。” 清 王夫之 《雪賦》:“有似去國之臣,裴徊賜玦;下山之婦,悵惘遺簪。”參見“ 遺簪墜屨 ”。
(3).卸去簪纓。謂掛冠辭官。 元 袁桷 《次韻雜詩》之五:“遺簪隱世德,忍垢躬灌園。”
白玉蟾名句,贈蕊珠侍經潘常吉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