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陸游的《觀方外書》
全文:
司馬遺書有坐忘,顗翁止觀略相當。
龜堂閉戶常終日,時得相從一炷香。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司馬
(1) 古代官名,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軍政和軍賦的長官。漢大將軍、將軍、校尉之屬官都有司馬,專掌兵事。隋唐州府佐吏有司馬一人,位在別駕、長史之下,掌兵事,或位置貶謫及閒散官員
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唐· 白居易《琵琶行(並序)》
(2) 姓
遺書
(1) 前人留下而由後人制印的著作(多用做書名)
(2) 死者臨死前留下的書信
生前沒有留下遺書
坐忘
道家謂物我兩忘、與道合一的精神境界。《莊子·大宗師》:「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 郭象 註:「夫坐忘者,奚所不忘哉!既忘其跡,又忘其所以跡者,內不覺其一身,外不識有天地,然後曠然與變化為體而無不通也。」 唐 孟浩然 《游精思題觀主山房》詩:「漸通玄妙理,深得坐忘心。」 清 錢謙益 《<顏子疏解>敘》:「不違仁者三月也,不違如愚者終身也。忘仁義,忘禮樂,而至於坐忘也。」
止觀
(1).停下來觀看。《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宋王 與 齊 仇也,築 武宮 。謳 癸 倡,行者止觀,築者不倦。」
(2).佛教修行法門之一。「止」為梵文(奢摩他)的意譯,意為掃除妄念,專心一境;「觀」為梵文(毗缽舍那)的意譯,意為在「止」的基礎上發生智慧,辨清事理。佛教主張通過「止觀」即可「悟」到「性空」而成佛。 中國 佛教天台宗創始人 智顗 著有《摩訶止觀》、《童蒙止觀》等書。《法苑珠林》卷一○一引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傳》:「 齊 鄴 西 龍山 雲門寺 釋 僧稠 姓 孫 ,元出 昌黎 ……初從 道房禪師 受習止觀。」 唐 杜甫 《別李秘書始興寺所居》詩:「重聞西方《止觀經》,老身古寺風泠泠。」 清 劉獻廷 《廣陽雜記》卷二:「夫 思大 乃 天台 智者,本師親受三種《止觀》。」
相當
(1) 很;十分;極
這裡相當清靜
(2) 足可以,尚
穿這件衣服去參加晚會就已經相當好啦
陸游名句,觀方外書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