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唐代杜甫的《冬狩行(時梓州刺史章彝兼侍御史留後東川)》
全文:
君不見東川節度兵馬雄,校獵亦似觀成功。
夜發猛士三千人,清晨合圍步驟同。
禽獸已斃十七八,殺聲落日回蒼穹。
幕前生致九青兕,駱駝礨峞垂玄熊。
東西南北百裡間,仿佛蹴踏寒山空。
有鳥名鴝鵒,力不能高飛逐走蓬。
肉味不足登鼎俎,何為見羈虞羅中。
春蒐冬狩侯得同,使君五馬一馬驄。
況今攝行大將權,號令頗有前賢風。
飄然時危一老翁,十年厭見旌旗紅。
喜君士卒甚整肅,為我回轡擒西戎。
草中狐兔盡何益,天子不在鹹陽宮。
朝廷雖無幽王禍,得不哀痛塵再蒙。
嗚呼,得不哀痛塵再蒙。
參考注釋
不足
(1)
不充足,不夠,滿足不了需要
二十尚不足。——《樂府詩集·陌上桑》
最愛湖東行不足。——唐·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2)
缺少或沒有
信心不足
(3)
少於,不到
不足一千
(4)
不能;不可以
此中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晉·陶淵明《桃花源記》
(5)
不值得,不必
鼎俎
(1).鼎和俎。古代祭祀、燕饗時陳置牲體或其他食物的禮器。《周禮·天官·內饔》:“王舉,則陳其鼎俎,以牲體實之。” 鄭玄 註:“取於鑊以實鼎,取於鼎以實俎。實鼎曰脀,實俎曰載。”《禮記·曾子問》:“ 曾子 問曰:‘大夫之祭,鼎俎既陳,籩豆既設,不得成禮,廢者幾?’”
(2).泛稱割烹的用具。《韓非子·難言》:“上古有 湯 至聖也, 伊尹 至智也;夫至智説至聖,然且七十説而不受,身執鼎俎為庖宰,昵近習親,而 湯 乃僅知其賢而用之。” 唐 杜甫 《冬狩行》:“有鳥名鸜鵒,力不能高飛逐走蓬,肉味不足登鼎俎。” 唐 李匡乂 《資暇集》卷下:“必探求珍異,羅於鼎俎之前,競新其味。”
(3).割烹。《淮南子·說山訓》:“雞知將旦,鶴知夜半,而不免於鼎俎。”《周書·晉盪公護傳》:“有 李安 者,本以鼎俎得寵於 護 ,稍被升擢,位至膳部下大夫。” 宋 葉適 《治勢上》:“雖然,鳥高飛於重雲之上,魚深游於潛淵之下,而皆不免有鼎俎之憂。”
何為
為什麼,何故。《國語·魯語下》:“今王死,其名未改,其眾未敗,何為還?”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歸心》:“江河百穀,從何處生?東流到海,何為不溢?” 唐 韓愈 《琴操·履霜操》:“兒罪當笞,逐兒何為?” 清 侯方域 《壯悔堂記》:“余向為堂,讀書其中,名之曰‘雜庸’。或曰:‘昔 司馬相如 賣酒 成都 市,身自滌器,與庸保雜作。子何為其然?’”
(1).乾什麼,做什麼。用於詢問。《後漢書·齊武王縯傳》:“﹝ 劉稷 ﹞聞 更始 立,怒曰:‘本起兵圖大事者, 伯升 兄弟也,今 更始 何為者邪?’” 唐 韓愈 《汴泗交流贈張僕射》詩:“新秋朝涼未見日,公早結束來何為?” 明 馮夢龍 《智囊補·上智·子產》:“ 子產 立 公孫洩 及 辰止 …… 太叔 曰:‘ 公孫 何為?’ 子產 曰:‘説也。’”
(2).是什麼。《後漢書·何進傳》:“大將軍稱疾不臨喪,不送葬,今欻入省,此意何為?” 唐 徐夤 《人事》詩:“平生生計何為者?三逕蒼苔十畝田。”
虞羅
原指掌山澤之虞人所張設的網羅。泛指漁獵者設定的網羅。 唐 陳子昂 《感遇詩》之二三:“豈不在遐遠,虞羅忽見尋。多材信為累,嘆息此珍禽。” 宋 司馬光 《重經車輞谷》詩:“我生微尚在丘壑,強若麋鹿嬰虞羅。” 明 文徵明 《八月六日事》詩:“冥鴻已在虞羅外,殘鮪方游鼎釜間。” 清 鄭燮 《道情》之十:“黃沙白草無人跡,古戍寒雲亂鳥還;虞羅慣打孤飛雁。”
杜甫名句,冬狩行(時梓州刺史章彝兼侍御史留後東川)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