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李洪的《題戚仲騾綱圖》
全文:
北風吹雪飛千山,雪深山徑難往還。
長林喬木斂秀色,層崖疊嶂雕蒼顏。
山腹痴雲結寒潤,山巔去天不盈寸。
溪湍岩瀑爭喧豗,獸蹄鳥跡皆逃遁。
中有驛使輸皇綱,群騾任重人束裝。
旌旗不展嵐氣濕,鞍轡穩馭鑾聲鉠。
危橋當道不可過,怒揮鞭箠軀慵惰。
棧閣縈紆鐵勒寒,荊榛暗刺氈衣破。
騾行迢遰風蕭颾,倦來誰復鳴鞭梢。
忽逢大渡凜毛骨,深沉時若潛虬蛟。
作急呼舟渡斯水,尋得舟人來數里。
一舟已去一舟行,掉入深潭浪花起。
舟移岸曲人爭先,牽騾束貨行揮鞭。
蘆深峽束積雪滑,十步九止愁其顛。
騾行隤敗人枵腹,民家借爨黃粱熟。
人餐騾飼幸平恬,其奈門前去程促。
山前山後開梅花,臥溪枯樹寒槎牙。
關情一片青煙下,深閉柴門三四家。
行行漸出平川路,回首千山暝雲霧。
自知驛舍更一程,指點山坳深處住。
解鞍摘貨驛舍寬,地爐榾柮煙辛酸。
群騾入廄人飽睡,明朝一驛可輸官。
絹落並刀慳數尺,衡從筆墨開胸臆。
盡將此景作此圖,輕描濃抹無凝積。
古來摩詰傳天真,此手那知復入神。
好將一本獻天子,能信邦家本兆民。
參考注釋
危橋
高聳之橋。 唐 許渾 《南樓春望》詩:“野店歸山路,危橋帶郭村。” 南唐 馮延巳 《酒泉子》詞之四:“芳草長川,柳映危橋橋下路。”
當道
(1) 掌握權力,多指壞人掌權
壞人當道,好人受害
(2) 有時也指掌權的人
郡之賢士大夫請於當道。——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不可
(1)
不可能;不可以
兼與藥相粘,不可取。——宋·沈括《夢溪筆談·活板》
學不可以已。——《荀子·勸學》
(2)
決不能,必須不
而勢力眾寡不可論。——《資治通鑑》
不可一概而論
(3)
與“非”搭配,表示必須或一定
今天這個會很重要,我非去不可
鞭箠
1.鞭子。亦用作比喻。《國語·吳語》:“君王不以鞭箠使之,而辱軍士使寇令焉。” 漢 劉向 《說苑·談叢》:“騏驥日馳千里,鞭箠不去其背。” 歐榘甲 《新廣東》五:“鄙人雖淺陋,願執鞭箠為馬前卒。” 何其芳 《一個平常的故事》:“讓我的歌唱變成鞭箠。”
2.鞭打。《東觀漢記·和熹鄧皇后傳》:“宮人盜者,即時首服,不加鞭箠,不敢隱情。”《太平廣記》卷四八*九引 唐 無名氏《冥音錄》:“幼時,每教其藝,小有所未至,其母輒加鞭箠,終莫究其玅。”《二刻拍案驚奇》卷八:“明日主人尋究,定遭鞭箠。” 劉師培 《悲佃篇》:“若輸稅逾期,則鞭箠之慘,無異於公庭。”
3.比喻督促、勉勵。 梁啓超 《中國積弱溯源論》第一節:“但使有一姓能箝制我而鞭箠我者,我即從而崇拜之擁護之。”
4.征服,控制。 清 姚鼐 《書<貨殖傳>後》:“方 秦始皇 統一區夏,鞭箠夷蠻,雄略震乎當世。”
慵惰
亦作“ 慵墮 ”。猶懶惰。 唐 韓愈 《合江亭》詩:“淹滯樂閒曠,勤苦勸慵惰。” 唐 白居易 《妻初授邑號告身》詩:“倚得聲名便慵墮,日高猶睡緑窗中。” 宋 蘇轍 《子瞻寄示岐陽十五碑》詩:“余雖謬學文,書字每慵墮。” 明 袁宗道 《讀陶淵明》:“疎粗之骨,不堪拜起;慵惰之性,不堪簿書。” 清 曹寅 《遊仙詩三十韻和汪蘿山》之十五:“日長也覺安慵惰,不過長松大石間。”
李洪名句,題戚仲騾綱圖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