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張栻的《採菊亭》
全文:
陶公千載人,高標跨餘子。
豈無濟時念,斂蔭獨知止。
歸來臥衡門,無慍復何喜。
九日天氣佳,東籬擷芳蕊。
舉頭見南山,佳處政在此。
地偏心則遠,意得道豈否。
張侯謝銀魚,築室娛燕几。
小亭才尋文,景物自新美。
頗聞雙瞳清,亦復強步履。
不妨數登臨,倚杖看雲起。
高詠悠然篇,冰鴻送千里。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陶公
(1).指 晉 陶侃 。《晉書·陶侃傳》:“尚書 梅陶 與親人 曹識 書曰:‘ 陶公 機神明鑑似 魏武 ,忠順勤勞似 孔明 , 陸抗 諸人不能及也。’”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政事》:“ 陶公 性檢厲,勤於事。” 唐 李商隱 《潭州》詩:“ 陶公 戰艦空灘雨, 賈傅 承塵破廟風。”
(2).指 陶安公 。傳說中的神仙。 漢 劉向 《列仙傳·陶安公》:“ 陶安公 者, 六安 鑄冶師也。” 唐 李白 《答杜秀才五松山見贈》詩:“ 陶公 矍鑠呵赤電,回祿睢盱揚紫煙。”
(3).指 唐 陶沔 。 唐 開元 末, 陶沔 與 李白 、 孔巢父 、 韓準 、 裴政 、 張叔明 居 泰安府 徂徠山 下之 竹溪 ,日縱酒酣歌,時號“竹溪六逸”。 唐 李白 《登單父陶少府半月台》詩:“ 陶公 有逸興,不與常人俱。築臺像半月,迥向高城隅。” 王琦 題註:“《山東通志》: 半月臺 ,在舊 單縣 城東北隅,相傳 陶沔 所築。”
(4).指 晉 陶潛 。 南朝 梁 蕭統 《十二月啟·南呂八月》:“既傳 蘇子 之書,更汎 陶公 之酌。” 唐 李白 《流夜郎至江夏陪長史叔及薛明府宴興德寺南閣》詩:“恭陪竹林宴,留醉與 陶公 。” 明 高啟 《因病不飲》詩:“斯味 禹 所惡,攝生笑無功。從此便可止,賦詩繼 陶公 。”按, 陶潛 有《止酒》詩。 清 沉德潛 《說詩晬語》卷上:“ 陶公 以名臣之後,際易代之時,欲言難言,時時寄託,不獨《詠荊軻》一章也。”
千載
千年。形容歲月長久。《漢書·王莽傳上》:“於是羣臣乃盛陳‘ 莽 功德致 周 成 白雉之瑞,千載同符’。” 唐 韓愈 《歧山下》詩:“自從 公旦 死,千載閟其光。” 清 昭槤 《嘯亭雜錄·三年喪》:“惟我 純皇 孝摯性成,力阻浮議,使千載之陋,更於一旦。”
高標
(1).高枝,高樹。《文選·左思<蜀都賦>》:“ 羲和 假道於峻岐,陽烏回翼乎高標。” 劉逵 註:“言山木之高也。” 呂延濟 註:“高標,高枝也。馭日至此,礙於高樹,故假道而行。”
(2).泛指高聳特立之物。 唐 李白 《蜀道難》詩:“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 王琦 註:“高標,是指 蜀山 之最高而為一方之標識者言也。 呂延濟 注以為高樹之枝,恐非。” 唐 杜甫 《同諸公登慈恩寺塔》詩:“高標跨蒼穹,烈風無時休。” 仇兆鰲 註:“首言塔不易登,領起全意。”
(3).高聳,矗立。 唐 韓愈 《新竹》詩:“高標陵秋嚴,貞色奪春媚。” 元 韋居安 《梅磵詩話》卷上:“ 荊公 手種松在 定林庵 前,高標挺然,上侵霄漢。” 郭沫若 《星空·春潮》:“你請學著那森森的林木高標!自由地、剛毅地、穩慎地,高標出,向那無窮的蒼昊!”
(4).比喻出類拔萃的人。 唐 盧照鄰 《還京贈別》詩:“戲鳬分斷岸,歸騎別高標。” 唐 張九齡 《謝工部侍郎集賢院學士狀·御批》:“卿學府高標,士林貞乾。”
(5).比喻高深的造詣。 唐 韓愈 《送靈師》詩:“古氣參《彖》《繫》,高標摧《太玄》。” 宋 劉克莊 《跋趙明翁詩稿》:“因讀 明翁 絶句,有雲‘留取葡萄浮大白,肯將容易博 涼州 ’,嘆其高標卓識,為之爽然自失。”
(6).高名次;高榜。 元 李壽卿 《度柳翠》第四折:“再不説階梯一句,作怎么道千聖會中無影跡,萬人叢里奪高標。”
(7).指科舉考試得中高榜,名列前茅。 明 吳承恩 《壽賈百松障詞》:“中臺選俊,喜驥子之高標;上國掄才,諒龍光之可待。”《兒女英雄傳》第三六回:“這回書話表 安老爺 家報喜的一聲報導:‘公子中了,並且高標第六!’闔家歡喜非常。”
(8).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德行》:“ 李元禮 風格秀整,高自標持。”後以“高標”指清高脫俗的風範。《舊唐書·外戚傳·武攸緒》:“王( 武攸緒 )高標峻尚,雅操孤貞。” 明 劉基 《梅花絕句》之五:“借問高標誰得似?白頭 蘇武 在 天山 。” 明 何景明 《畫鶴賦》:“假孤致於墨華,得高標於毫素。”
(9).古代雜技名。 清 厲荃 《事物異名錄·玩戲·高竿》:“高標,《山堂肆考》,亦即上高竿也。”
餘子
(1).古代卿大夫嫡長子之外的兒子。《左傳·昭公二十八年》:“謂 知徐吾 、 趙朝 、 韓固 、 魏戊 ,餘子之不失職,能守業者也。” 杜預 註:“卿之庶子為餘子。”《呂氏春秋·報更》:“ 張儀 , 魏氏 餘子也。” 高誘 註:“大夫庶子為餘子,受氏為 張 。”
(2).指百姓家庭中服役正卒以外的子弟。古代軍制,家致一人為正卒,餘皆為羨卒,稱“餘子”。《周禮·地官·小司徒》:“凡國之大事,致民;大故,致餘子。” 鄭玄 注引 鄭司農 曰:“國有一事,當徵召會聚百姓,則小司徒召聚之。餘子謂羨也。” 孫詒讓 正義:“雲‘大故,致餘子’者,謂國被災寇,則發六鄉之餘子羨卒,以備守事及追胥也。餘羨既發,則正卒亦發可知。” 王引之 《經義述聞·周官上》:“此雲‘大故,致餘子’。餘子,即民之子弟。《孟子·滕文公篇》所謂餘夫也。故《大司徒》統謂之萬民。”《逸周書·糴匡解》:“成年,年穀足……餘子務藝。”《尚書大傳·略說》:“耰鉏已藏,祈樂已入,歲事已畢,餘子皆入學。”
(3).年幼未服役的男子。《莊子·秋水》:“且子獨不聞夫 壽陵 餘子之學行於 邯鄲 與?” 成玄英 疏:“弱齡未壯,謂之餘子。” 陸德明 釋文:“未應丁夫為餘子。”《漢書·食貨志》:“是月,餘子亦在於序室。” 顏師古 註:“ 蘇林 曰:‘餘子,庶子也。或曰:未任役為餘子。’未任役者是也。幼童皆當受業,豈論嫡庶乎?”
(4).猶後代。 唐 李公佐 《南柯太守傳》:“臣將門餘子,素無藝術,猥當大任,必敗朝章。”
(5).官名。《左傳·宣公二年》:“ 晉 於是有公族、餘子、公行。” 杜預 註:“皆官名。” 孔穎達 疏:“則知餘子之官,亦治餘子之政。”
(6).其餘的人。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柳宗元》:“工詩,語意深切,發纖穠於簡古,寄至味於淡泊,非餘子所及也。” 明 焦竑 《焦氏筆乘·評杜詩》:“余家有 鄭善夫 《批點杜詩》,其指摘疵纇,不遺餘力,然實 子美 之知己。餘子議論雖多,直觀場之見耳。”參見“ 餘子碌碌 ”。
(7).謂劫餘之人。 葉葉 《九秋詩·秋望》:“誰成誰敗悲餘子,幾帝幾王付劫灰。”
張栻名句,採菊亭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