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山和氏方三獻,太學何生且一歸

王安石送楊驥秀才歸鄱陽

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王安石的《送楊驥秀才歸鄱陽》

全文:
客舍風塵弊彩衣,悲吟重見雁南飛。
荊山和氏方三獻,太學何生且一歸
曠野已寒諳獨宿,長年多難惜分違。
巾箱所得皆幽懿,亦見鄉人為發揮。

王安石詩詞大全

名句書法欣賞

王安石荊山和氏方三獻,太學何生且一歸書法作品欣賞
荊山和氏方三獻,太學何生且一歸書法作品

參考注釋

荊山

(1).山名。在今 湖北省 南漳縣 西部。 漳水 發源於此。山有 抱玉岩 ,傳為 楚 人 卞和 得璞處。《書·禹貢》:“導 嶓冢 ,至於 荊山 。” 孔 傳:“ 荊山 在 荊州 。”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江水二》:“《禹貢》:‘ 荊 及 衡陽 惟 荊州 。’蓋即 荊山 之稱,而制州名矣。故 楚 也。”

(2).山名。在今 陝西省 富平縣 西南。相傳 禹 鑄鼎於此。《書·禹貢》:“導 岍 及 岐 ,至於 荊山 。” 孔穎達 疏:“《地理志》云:《禹貢》北條 荊山 在 馮翊 懷德縣 南。”《後漢書·郡國志一·馮翊》 劉昭 注引 晉 皇甫謐 《帝王世紀》:“ 禹 鑄鼎於 荊山 ,在 馮翊 懷德 之南,今其下﹝有﹞ 荊渠 也。”

(3).山名。在今 河南省 靈寶縣 閿鄉 南。相傳 黃帝 采 首山 銅鑄鼎於此。亦名 覆釜山 。《史記·封禪書》:“ 黃帝 采 首山 銅,鑄鼎於 荊山 下。”

(4).山名。在今 安徽省 懷遠縣 西南。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淮水》:“《郡國志》曰:‘ 平阿縣 有 當塗山 , 淮 出於 荊山 之左, 當塗 之右,奔流二山之間,西揚濤北注之。’”《資治通鑑·後周世宗顯德四年》:“帝馳至 荊山洪 ,距 趙步 二百餘里。” 胡三省 註:“ 荊山 在 濠州 鍾離縣 西八十三里,即 梁武帝 築堰之地,今 懷遠軍 正治 荊山 。”

和氏

(1). 楚 人 卞和 (又稱 和氏 )得玉璞於 楚 山中,奉而獻之 厲王 和 武王 。使玉工辨認之,均曰:“石也。”以誑欺罪,被刖去兩足。後又獻之 楚文王 ,使玉工理之,果得寶玉。事見《韓非子·和氏》。後以“和氏”指識才之士。 晉 葛洪 《抱朴子·塞難》:“夫見玉而指之曰石,非玉之不真也,待 和氏 而後識焉。”

(2).指懷才不遇之人。 唐 劉得仁 《送友人下第歸省》詩:“莫將 和氏 淚,滴著 老萊 衣。”

(3).借指美玉。 漢 司馬相如 《上林賦》:“晁采琬琰,和氏出焉。” 漢 揚雄 《甘泉賦》:“前殿崔巍兮,和氏玲瓏。”參見“ 和氏璧 ”。

即 和氏 。《呂氏春秋·異寶》:“以 龢氏 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賢者,賢者必取至言矣。”《漢書·敘傳上》:“賓又不聞 龢氏 之璧韞於 荊 石, 隨侯 之珠藏於蜯蛤虖?”參見“ 和氏 ”。

三獻

(1).古代祭祀時獻酒三次,即初獻爵、亞獻爵、終獻爵,合稱“三獻”。《儀禮·聘禮》:“薦脯醢,三獻。”《後漢書·百官志二》:“光祿勛,卿一人……郊祀之事,掌三獻。” 宋 王禹偁 《南郊大禮》詩之三:“三獻欲終侵曙色,百神齊下散天香。” 明 楊慎 《江祀記》:“肅將天祝,幽贊於神明,舉爟張樂,三獻望燎已,事乃竣。”

(2).三種祭品。 宋 沉括 《夢溪筆談·辯證一》:“祭禮有腥、燖、熟三獻。”

(3).三次呈獻。 唐 韓愈 《孟生詩》:“ 卞和 試三獻,期子在秋砧。” 明 何景明 《送石秀才下第還趙州》詩:“ 荊 玉已三獻, 冀 羣當一空。”

太學

中國古代最高學府,即國學

觀太學。——《後漢書·張衡傳》

諸生學於太學。——明·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君則在太學。

一歸

(1).歸來或往來一次。《呂氏春秋·報更》:“寡人之國小,不足以留客,雖游,然豈必遇哉?客或不遇,請為寡人而一歸也。”《新唐書·何蕃傳》:“事父母孝,學太學,歲一歸。” 唐 劉滄 《贈顓頊山人》詩:“ 洛陽 紫陌幾曾醉, 少室 白雲時一歸。”

(2).猶言同歸。《文選·陸機<演連珠>》:“臣聞性之所期,貴賤同量;理之所極,卑高一歸。” 李善 註:“言物雖貴賤殊流,高卑異級,至其極也,殊塗共歸。” 晉 郭璞 《山海經圖贊·譽石》:“譽石殺鼠,蠶食而肥,物性雖反,齊之一歸。”

(3).謂逝去。 唐 徐夤 《鶴詩》:“閬苑瑤臺歲月長,一歸華表好增傷。” 宋 蘇軾 《王復秀才所居雙檜》詩:“青蓋一歸無覓處,只留雙檜待昇平。”

(4).珠算上單位除法練習之一。參見“ 歸除 ”。

王安石名句,送楊驥秀才歸鄱陽名句

詩詞推薦

  • 松陰午憩

    乾隆清代〕長松夏亦寒,嘉蔭如張蓋。白石堪坐臥,清泉流一派。有時微風起,瑟瑟泛虛籟。繄余閒步屧,小憩松陰內。枕簟
  • 答曹元章

    劉過宋代〕先生修廉隅,日日自驚畏。老夫寄杯酒,狂亦非所諱。酸鹹雖不同,各自有正味。切莫對痴人,說夢其詞費。
    荊山和氏方三獻,太學何生且一歸 詩詞名句
  • 順河集行館三疊舊作韻

    乾隆清代〕登舫惟餘四日程,恧行館傍宿遷城。雖非擇地為指示,究是費財勞搆營。暫倚窗紗迎日朗,底須盆卉報春榮。壬年
  • 宿州東門道曰汴堤古隋堤也作隋堤曲

    王士禎清代〕殿腳三千事巳非,隋堤風物尚依稀。玉蛾金繭飄零盡,誰見楊花日暮飛。
  • 納翠軒

    乾隆清代〕假山窗外展,真翠室中含。那辨誰賓主,是雲得一三。有枝皆滴露,無障不生嵐。佳景常拋置,從容雨後探。
  • 失調名

    佚名宋代〕明年此□,□知誰健,且盡黃花酒。
  • 見菊花呈諸名勝

    張九成宋代〕勿謂重陽把一枝,嗟予何限古人思。靈均自著離騷日,元亮長歌歸去時。未曉只疑猶泫露,開門忽見滿疏籬。要呼
  • 讀山海經圖

    歐陽修宋代〕夏鼎象九州,山經有遺載。空濛大荒中,杳靄群山會。炎海積歊蒸,陰幽異明晦。奔趨各異種,倏忽俄萬態。群倫
  • 太皇太后輓詞

    張耒宋代〕共政艱難際,臨朝保佑初。經綸付耆老,利澤到樵漁。禮盛謙常抑,功成委不居。聖君深致孝,盡守典刑餘。
  • 鳳棲梧

    丘處機元代〕一點靈明潛啟悟。天上人間,不見行藏處。四海八荒惟獨步。不空不有誰能睹。瞬目揚眉全體露。混混茫茫,法界
    荊山和氏方三獻,太學何生且一歸 詩詞名句
荊山和氏方三獻,太學何生且一歸 詩詞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