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識慈氏如來,喚作布袋和尚

釋道沖偈頌五十一首

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釋道沖的《偈頌五十一首》

全文:
佛高一丈,魔高一丈。
月落寒潭,雲生碧嶂。
不識慈氏如來,喚作布袋和尚

釋道沖詩詞大全

名句書法欣賞

釋道沖不識慈氏如來,喚作布袋和尚書法作品欣賞
不識慈氏如來,喚作布袋和尚書法作品

參考注釋

不識

(1).不知道,不認識。《詩·大雅·皇矣》:“不識不知,順帝之則。” 鄭玄 箋:“其為人不識古,不知今,順天之法而行之者。” 唐 韓愈 《閔己賦》:“行舟檝而不識四方兮,涉大水之漫漫。” 魯迅 《<集外集>序言》:“連我自己也詫異那時的我的幼稚,而且近乎不識羞。”

(2). 西周 刑法中三種可寬恕的條件之一。指誤殺。《周禮·秋官·司刺》:“壹宥曰不識。” 鄭玄 註:“識,審也。不審,若今仇讎當報甲,見乙,誠以為甲而殺之者。”

慈氏

佛教菩薩名,即 彌勒菩薩 。 彌勒 ,梵語Maitreya,意譯為“慈氏”,為將繼承 釋迦 佛位的未來佛。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傳·義解二·竺僧輔》:“後憩 荊州 上明寺 ,單蔬自節,禮懺翹懃,誓生 兜率 ,仰瞻 慈氏 。” 唐 湛然 《金剛錍論》:“內觀心,外觀礫;外即內, 慈氏 舌。” 唐 劉禹錫 《第一祖新塔記》:“分 慈氏 之一支,為如來之別子,鹹有祖稱,粲然貫珠。”

如來

佛的別名。梵語意譯。“如”,謂如實。“如來”即從如實之道而來,開示真理的人。又為 釋迦牟尼 的十種法號之一。《金剛經·威儀寂靜分》:“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南朝 宋 謝靈運 《廬山慧遠法師誄》:“仰弘如來,宣揚法雨;俯授法師,威儀允舉。”《西遊記》第七回:“眾神隨至 寳蓮臺 下啟知, 如來 召請。” 清 趙翼 《大石佛歌》:“是誰鑿破山骨裂,幻出如來身半截。”

喚作

叫做,稱做。 唐 寒山 《詩》之二二四:“將他《儒行》篇,喚作賊盜律。” 宋 楊萬里 《聽雨》詩:“昨夜茅檐疏雨作,夢中喚作打篷聲。” 茅盾 《子夜》一:“過了北 河南路 口的上海總商會以西的一段,俗名喚作‘ 鐵馬路 ’,是行駛內河的小火輪的匯集處。”

布袋和尚

五代 時僧人,世傳為 彌勒菩薩 的應化身。《景德傳燈錄·明州布袋和尚》謂其自稱 契此 ,時號 長汀子布袋師 。 宋 莊季裕 《雞肋編》卷中:“昔 四明 有異僧,身矮而皤腹,負一布囊,中置百物,於稠人中時傾寫於地曰:‘看,看!’人皆目為 布袋和尚 ,然莫能測。臨終作偈曰:‘ 彌勒 真 彌勒 ,分身百千億。時時識世人,時人總不識。’於是隱囊而化。今世遂塑畫其像為 彌勒菩薩 以事之。” 明 田汝成 《西湖遊覽志餘·方外玄蹤》:“ 布袋和尚 者,在 奉化縣 岳林寺 ,嘗皤腹,以杖荷一布袋,凡供身之具盡貯袋中,隨處偃臥;天將雨,即著溼草履,驟行途中;遇亢暘,即曳高齒木屐,豎膝而睡。 梁 貞明 三年,於寺中東廊石上端坐而逝。今 杭州 諸寺皆塑其像,撫膝袒懷,開口而笑,荷布袋於傍,蓋僧家藉此以示雲遊之狀,為募化之資耳。”

釋道沖名句,偈頌五十一首名句

詩詞推薦

  • 漫書呈仲謀

    黃庭堅宋代〕漫來從宦著青衫,秣馬何嘗解轡銜。眼見人情如格五,心知外物等朝三。經時道上衝風雨,幾日樽前得笑談。賴有
  • 陸丞相墓詩

    王天性明代〕只知蹈海畢臣忠,誰與招魂築殯宮。英魄諒終依少帝,荒阡空自對孤峰。胡元閏運興亡里,丞相高名宇宙中。我欲
  • 採桑子

    晏幾道宋代〕宜春苑外樓堪倚,雪意方濃。雁影冥濛,正共銀屏小景同。可無人解相思處,昨夜東風。梅蕊應紅,知在誰家錦字
  • 雜言

    乾隆清代〕虐暑薰天,不減冰寒。涸陰凝地,詎累火燃。無受天損易,無受人益難。口嗅不如鼻,耳視不如目。車轂雖三圍,
  • 小市

    陸游宋代〕小市門前沙作堤,杏花雖落不沾泥。客心尚壯身先老,江水方東我獨西。蹔憩軒窗仍汛掃,遠遊書劍亦提攜。子規
  • 次韻酬子功見贈

    黃履宋代〕一緒連文璧幾重,早年宏麗壓機龍。心閒自結千岩月,音妙誰聽萬壑松。清入奇懷詩信筆,暗通大道酒盈鍾。賓筵
  • 喜雪和許海秋獨游龍樹寺韻·其二

    尹耕雲清代〕幽人與飛鳥,出門共所向。破除世網局,豁達天倪暢。危樓根青冥,高空列屏障。俯身視荒澤,葭菼色悽愴。會心
  • 失調名

    鄭獬宋代〕玉環妾意無渝。問君心、朝槿何如。
  • 挽林紹伊二首

    吳芾宋代〕早負經綸志,居然欲起家。持身惟孝友,告後盡忠嘉。位望隆青瑣,文章在白麻。忍聞埋玉樹,四海共驚嗟。
    不識慈氏如來,喚作布袋和尚 詩詞名句
  • 吳宮懷古

    陸龜蒙唐代〕香徑長洲盡棘叢,奢雲艷雨只悲風。吳王事事須亡國,未必西施勝六宮。
    不識慈氏如來,喚作布袋和尚 詩詞名句
不識慈氏如來,喚作布袋和尚 詩詞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