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陸游的《上章納祿恩畀外祠遂以五月初東歸》
全文:
身是風前一斷蓬,經年竊食竟何功?倚天青嶂迎船出,撲馬紅麈轉眼空。
網戶餉魚勝丙穴,旗亭送酒等郫筒。
死前幸作扶犁叟,免使淮南笑發蒙。
參考注釋
網戶
(1).雕刻有網狀花紋的門窗。《楚辭·招魂》:“網戶朱綴,刻方連些。” 王逸 註:“網戶,綺文鏤也。” 唐 李白 《明堂賦》:“ 玉女 攀星於網戶, 金娥 納月於璇題。”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六:“其中之洞房曲室,網戶罘罳,尚未齊備。”
(2).漁戶。 清 昭槤 《嘯亭雜錄·內務府定製》:“凡網戶, 沙河 二十六人, 霸州 四十六人, 江 南六人,歲給銀米有差。”《清史稿·食貨志一》:“其漁船網戶、水次搭棚趁食之民,均歸就近保甲管束。”
丙穴
(1).地名。 大丙山 之穴,在今 陝西省 略陽縣 東南,與 勉縣 接境。 四川省 城口縣 南、 廣元縣 北、 雅安縣 南亦有 丙穴 。《文選·左思<蜀都賦>》:“嘉魚出於 丙穴 ,良木攢於 褒谷 。” 李善 註:“ 丙穴 在 漢中 沔陽縣 北,有魚穴二所,常以三月取之。 丙 ,地名也。” 唐 杜甫 《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詩之一:“魚知 丙穴 由來美,酒憶 郫筒 不用酤。” 清 吳偉業 《送吳門李仲木出守寧羌》詩:“稻近 磻谿 種,魚從 丙穴 嘗。”
(2).魚名,亦泛指嘉魚。《太平御覽》卷九三七引 晉 張華 《博物志》:“ 江陽縣 北有魚穴二所,常以二月八日出魚,魚名丙穴。” 宋 楊萬里 《謝葉叔羽總領惠雙淮白》詩:“未知丙穴果何似,只恐子魚無此珍。” 明 陳汝元 《金蓮記·飯魚》:“日在鼉宮蚊藪,終難振鬣 西江 口;看魚腸自羞,豈是長鋏歌聲丙穴愁。”
旗亭
(1).市樓。古代觀察、指揮集市的處所,上立有旗,故稱。《史記·三代世表褚少孫論》:“臣為郎時,與方士考功會旗亭下。”《文選·張衡<西京賦>》:“旗亭五重,俯察百隧。” 薛綜 註:“旗亭,市樓也。”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龍華寺》:“里有土臺,高三丈,上有二精舍。 趙逸 云:‘此臺是中朝旗亭也,上有二層樓,懸鼓擊之以罷市。’” 唐 王勃 《臨高台》詩:“旗亭百隊開新市,甲第千甍分戚里。” 唐 杜甫 《入衡州》詩:“旗亭壯邑屋,烽櫓蟠城隍。”
(2).酒樓。懸旗為酒招,故稱。 唐 劉禹錫 《武陵觀火》詩:“花縣與琴焦,旗亭無酒濡。” 宋 周邦彥 《瑣窗寒·寒食》詞:“旗亭喚酒,付與 高陽 儔侶。” 清 錢泳 《履園叢話·報應·德報》:“其人得金後,為旗亭業,居數年,頗獲利。” 郁達夫 《八月初三夜發東京口占別張楊二子》:“四壁旗亭爭賭酒,六街燈火遠隨車。”
送酒
(1). 南朝 宋 檀道鸞 《續晉陽秋》:“ 陶潛 九月九日無酒,於宅邊菊叢中摘盈把,坐其側,人望見白衣人,乃 王弘 送酒,即便就酌而後歸。”後因以為典。 唐 李嘉佑 《答泉州薛播使君重陽日贈酒》詩:“共知不是 潯陽郡 ,那得 王弘 送酒來。” 元 盧摯 《沉醉東風·重九》曲:“衰柳寒蟬一片愁,誰肯教白衣送酒。” 明 何景明 《登堅山寺絕頂真武廟》詩之二:“不盡登高興,無人送酒來。”
(2).奉酒;敬酒。 唐 張鷟 《遊仙窟》:“ 十娘 曰:‘遣 緑竹 取琵琶彈,兒與少府公送酒。’” 元 史九敬先 《莊周夢》第一折:“小生平生愛的是花酒,不知怎么説,若是有彈唱的送酒,小生也吃不醉。”《官場現形記》第一回:“這裡送酒安席,一應規矩, 趙老頭兒 全然不懂。”
(3).下酒;佐酒。 唐 裴鉶 《傳奇·寧茵》:“及局罷而飲,數巡, 寅 請備脩脯以送酒。” 葉靈鳳 《能不憶江南·碧玉一般的萵苣》:“這是我們家鄉獨有的特產,是送粥的妙品,同時也是一種可以送酒的小吃。”
郫筒
(1).竹製盛酒具。 郫 人截大竹二尺以上,留一節為底,刻其外為花紋,或朱或黑或不漆,用以盛酒。 唐 李商隱 《因書》詩:“海石分棋子,郫筒當酒缸。” 宋 楊萬里 《六月二十四日病起喜雨聞鶯與大兒議秋涼一出遊山》詩:“萬迭山連千澗水,雙行纏伴一郫筒。” 明 謝榛 《送謝武選少安犒師固原因還蜀會兄葬》詩:“一對郫筒腸欲斷,鶺鴒原上草蕭蕭。”
(2).酒名。相傳 晉 山濤 為 郫 令,用竹筒釀酒,兼旬方開,香聞百步,俗稱“郫筒酒”。 唐 杜甫 《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嚴鄭公》詩之一:“魚知丙穴由來美,酒憶郫筒不用沽。” 仇兆鰲 註:“《成都記》: 成都府 西五十里,因水標名曰 郫縣 ,以竹筒盛美酒,號為郫筒。《華陽風俗録》: 郫縣 有 郫筒池 ,池旁有大竹, 郫 人刳其節,傾春釀於筒,苞以藕絲,蔽以蕉葉,信宿香達於竹外,然後斷之以獻,俗號郫筒酒。”一本作“ 郫筒 ”。 宋 蘇軾 《次韻周邠寄雁盪山圖》:“所恨 蜀山 君未見,他年攜手醉郫筒。” 清 唐孫華 《送王誦侯之官成都》詩:“或言 錦城 天下樂,郫筒美酒丙穴魚。”
陸游名句,上章納祿恩畀外祠遂以五月初東歸名句